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高考古诗鉴赏技巧归纳,高考古诗题讲解

历史趣闻     2023-6-29     点评:22举报

高考古诗鉴赏技巧归纳,高考古诗题讲解

【考点研究】

一、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示例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的夜晚一派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

二、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示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此词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相应,“身老沧州”与“关河梦”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诗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以小景物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示例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此诗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句子里“二乔命运”乃一小事;以“二乔”立意,反映三国之争、东吴霸业,此乃大事。    

四、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示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处于诗歌结尾,表明作者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唱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五、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示例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让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心境产生无限想象,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还是对于现实的忧怨?  

【考题对接】

一、温庭筠《梦江南》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一、温庭筠《梦江南》【答案】

1.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解析】 “在天涯”表示远行,“恨极在天涯”,恨远在天涯之人。“山月”这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比,突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戚和哀伤。由此可知,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思妇形象。这样第(1)题中的“恨”自然就是一种思念至极却又不能相见的怨恨之情了。回答第(2)题,首先要判断出这句是写景句,是承上两句写景而来。其次要注意分析作者写景时选用的意象的特征,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思妇的感情的。

【注释】①梦江南: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原名“望江南”,又名“忆江南”等。②恨:离恨。③天涯: 天边。指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④摇曳:犹言摇荡、动荡。

【译文】

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是那远在天涯的人儿久不归来。苍山上空悬挂的明月不知我心中愁事。水面上低吟的风吹落水旁花瓣飘落眼前,远空摇曳的碧云在晚风的吹拂下微微斜行。

【赏析】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二句,初读感受亦自泛泛;几经推敲玩味,才觉得文章本天成,而妙手得之却并非偶然。上文正面意思既已说尽,故这两句只能侧写。词中抒情主人公既有“千万恨”,说她“心里”有“事”当然不成问题;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省”。她一天到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却无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只有山月不时临照闺中而已。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这是一层。夫山月既频来相照,似乎有情矣;其实却是根本无情的。心里有恨事,当然想对人倾诉一下才好,但平时并可以倾诉的对象亦无之。好容易盼到月亮来了,似乎可以向它倾诉一下,而向月亮倾诉实等于不倾诉,甚至比根本不倾诉时心情还更坏些!于是“山月不知心里事”也成为这个主人公“恨”的内容之一了。这是又一层。至于说“不知心里事”的是“山月”而不是其他,这也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李白《静夜思》:“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令本通作“望明月”)望山月能使客子思乡.当然也能使闺人怀远。况且山高则月小,当月逾山尖而照入人家时必在夜深。这就点明词中女主人公经常是难以入眠的。这是第三层。《诗·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以日月喻丈天,原是传统比兴手法。然则这一句盖谓水阔山长,远在天涯的丈夫并不能体谅自己这做妻子的一片苦心也。这是第四层。

“水风”句与上联角度虽异,意匠买同。夜里看月有限,昼间看花也还是有恨。看花原为了遣闷,及至看了,反倒给自己添了烦恼。况上句以月喻天,则此句显然以花自喻。借花落,正是惜自己年华之易谢:花开花落正如人之有青年老年,本是自然现象;但眼前的花却是被风吹落的。“空落”者、白白地吹落,无缘无故地吹落之谓;这正是《诗·小雅·小弁》中所谓的“维忧用老” 一语(《古诗十九首》则云“思君令人老”)的形象化,而不仅是“恐年岁之不吾与”这一层意思了。

  至于所谓“水风”,指水上之风。这也不仅为了求与“山月”工整相对而已。水面风来,风吹花落,落到哪里?自然落在水中,这不正是稍后于温庭筠的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另一种写法吗?温的这句写得比较蕴藉,但并不显得吞吐扭捏,依然是清新骏快的风格,可是造意却深曲多了。

“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二、欧阳修《浪淘沙》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1.上片前三句描写荔枝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2.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4分)

二、欧阳修《浪淘沙》【答案】1.点明杨贵妃“偏怜”荔枝的原因(2分),交代荔枝产地“五岭”远离长安,为下片写唐玄宗专宠杨贵妃派驿使从岭南驰送荔枝一事作铺垫(2分)。

2.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交待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1分)。实写眼前所见的游人过往车马扬起的红尘,满眼佳木葱茏的骊山(1分)。虚实对比(1分),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1分)。

【注释】①五岭句:五岭,位于湖南与广州交界处的大余岭、越城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②麦秋,指麦子收获的季节,农历四月。秋,此处指谷物成熟。③丹:变红。④绛纱二句:绛(jiàng)纱,红纱,此指荔枝红色外壳。水晶丸,指荔枝果肉莹白如水晶。⑤开元:唐明皇李隆基所用年号。⑥妃子:唐明皇的爱妃杨玉环。⑦魂散马嵬关:唐明皇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造反,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唐明皇奔蜀,行至马嵬(wéi),军队不行,逼唐明皇刺死杨贵妃。马嵬关:即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西。⑧骊山:在陕西临潼,唐时为避暑胜地,唐明皇于此地造华清池,常与杨贵妃休憩于此。

【译文】

五岭地区麦收尽,荔枝初熟穿丹衣。绛紫纱皱里,装一水晶丸。可惜,老天让它生的远,不靠近长安。回忆天宝时往事,贵妃特别爱荔枝。一旦香消马嵬驿,依旧红尘新丰道,不见驿使送荔枝,满眼所见,郁郁葱葱一骊山。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词中从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发抒感慨,歌咏唐天宝年间玄宗荒淫、杨妃专宠的史事,给世人以深刻的借鉴和启迪。

  本篇集中笔墨,单就杨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从岭南、西蜀驰驿进献一事发抒感慨。开头三句从五岭荔枝成熟写起。首句点明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次第井然。荔枝成熟时,果皮呈紫绛色,多皱,果肉呈半透明凝脂状,这里用“绛纱囊里水晶丸”来比况,不但形象逼真,而且能引发人们对它的色、形、味的联想而有满口生津之感。

  接下来两句,承首句“五岭”,专从产地之遥远托讽致慨。“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遗憾的心理与口吻,又似作者意味深长的讽刺,笔意非常灵动巧妙。从玄宗方面说,是惋惜荔枝生长远离长安的岭南,不能顷刻间得到,以供杨妃之需;从作者方面说,则又隐然含有天不从人愿,偏与玄宗、杨妃作对的揶揄嘲讽,而言外又自含对玄宗专宠杨妃、为她罗致一切珍奇的行为的批判。

  过片“往事忆开元”句一笔兜转,点醒上片。说“开元”而不说“天宝”,纯粹出于音律上的考虑。“妃子偏怜”及以下“驿使”本《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这里的“偏”与上片的“天教”正形成意味深长的对照。

  结尾三句“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魂散马嵬关”,指玄宗奔蜀途中,随行护卫将士要求杀死杨妃,玄宗不得已命高力士将其缢死于马嵬驿事。“红尘”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意。驿使,指驰送荔枝的驿站官差。这三句既巧妙地补叙了当年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交待了杨妃缢死马嵬的悲剧结局,而且收归现境,抒发了当前所见所感:热闹的新丰道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但驰送荔枝的驿使却再也见不到了。词人对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并不直接说出,只用“有”、“无”的开合相应与“满眼骊山”的景象隐隐透露,显得特别隽永耐味。

三、周邦彦《关河令》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释】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3.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4.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三、周邦彦《关河令》【答案】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3.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4.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阙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阙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译文】

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黄昏,庭院突然变得清冷。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浓浓的酒意已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赏析】

此词为寒秋羁旅伤怀之作,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上片写寒秋黄昏景象。词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在很象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在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在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秋阴”二字,点明节令和天气。“时晴向暝”的构词方法,同于“乍暖还寒”。“时”,是片时、偶尔的意思。“向”,突出的是转变过程。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璧合,并无大雁的踪影。“伫”,是长时间的站立。大雁是标志性的物候。连大雁都踪迹全无,节令该是深秋了。古人又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水阔云深,雁影都无,自然也不无从收到远方的安慰了。

下片写深夜孤灯独映。“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的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在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孤灯”的“孤”字,所突出的乃是个中人的孤单寂寞心理。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词人将羁旅悲愁、凄苦推至无可解脱的境地结束全词,极致地显示词人羁宦如弃谪的无助与郁闷。这首词全无作者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四、周密《野步》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请你简析依据。(3分)

2.历来诗评家认为第三句中“羡”字用得好,请作分析。(4分)

3.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做简要的分析。(5分)

5.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6分)

四、周密《野步》【答案】

1.①春季。(1分)②“东风”习惯上指春风;(1分)③麦陇翠绿、青蛙鸣叫、蝴蝶飞舞、花草繁茂,这些都是春季的典型特征。(1分)

2.“羡”字领起了后两句,对(“无事”“烂醉”)的蝴蝶的羡慕(1分)表现了诗人向往悠闲自在(1分)、被大自然美景陶醉的心情(1分),移情于物,景中含情(1分)。

3.诗的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摹写出蝴蝶似乎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翻飞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4.这首诗描摹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2分)诗人在诗中写了和煦的春风,麦陇的新稻,草丛中不停的小青蛙,无忧无虑飞舞的蝴蝶,遍地的花田草甸,(2分)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1分)

5.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2分)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2分)“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2分)

【注释】

麦陇:麦田。

【译文】

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赏析】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春日野步的经历。漫步于郊原田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视野旷极,心神俱爽。我们不妨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此时的感受的。

  春天的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东风吹过,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告别稻田,诗人又来到了一片野地,看到一对蝴蝶飞舞,它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在醇美的东风中,留恋于野草香花,安逸自然。

  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所以说,诗的前两句是情感的缘起,后两句是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悠雅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抒发了自己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

五、杜甫《禹庙》

禹庙①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②。

云气噓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③,疏凿控三巴。

【注释】①禹庙:指建在忠州临江县(今重庆市忠县)临江山崖上的大禹庙。②橘柚、龙蛇:禹驱逐龙蛇治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人民将丰收的橘柚包好进贡。③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棵,泥行乘橇。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禹庙所处的位置和周边景观,衬托出禹庙古老苍劲、庄严肃穆的特点。

B.颔联中的橘柚和龙蛇,既为荒庭和古屋增添了生机活力,也暗含对大禹的赞叹。

C.颈联用字精准,“嘘”字写出云气之轻柔舒卷,“走”字写出江涛之轰鸣远播。

D.尾联赞美大禹能未卜先知,且不辞辛苦,四处奔波,疏通长江,开凿三巴地区。

2.元代方回评本诗说:“凡唐人祠庙诗,皆不能出老杜此等局段之外。二诗(指《禹庙》《重过昭陵》)盖绝唱也。”请你从内容和谋篇布局上,谈谈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诗句简要阐释。

五、杜甫《禹庙》【答案】

1.D【解析】D.“尾联赞美大禹能未卜先知”错误,“早知”二字,并不是指大禹,而是指作者。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早就听说大禹乘四载到处奔波,疏通长江,凿通三巴的英雄事迹,今日眼观他的成就,享受着他创造的三峡美景,越发佩服他的伟大。

2.①内容上,本诗既有对祠庙周围的描写,也有对祠庙形貌描绘,还有对大禹功德的歌颂,涵盖了祠庙诗应有的主要内容;②结构上,本诗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首联以禹庙周围景色起,颔联以庙内景色承,颈联转向禹庙之外的江山壮美,尾联以大禹功绩收束全诗。章法严谨,与祠庙诗常有的庄严气象相契合。

【解析】

首先理解评价语。“凡唐人祠庙诗,皆不能出老杜此等局段之外”是说杜甫的这首诗歌涵盖了唐人祠庙诗的内容;“盖绝唱也”是说这首诗歌达到的高度。

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和谋篇布局来分析。

从内容来看,诗人主要是写了庙外庙内的所见,然后由内及外写到大江,这一切又都涉及到大禹的历史伟绩,所以这首诗歌在内容上涵盖了祠庙诗歌应该有的内容。

从结构来看,这首诗歌是律诗,律诗八句四联,讲究起承转合。这首诗歌由禹苗周围景色起,首联点明禹庙的位置与周边的景观,禹庙坐落在寂寞的山中,萧瑟的秋风、落日的余晖使禹庙在寂寞外更添荒凉;颔联写庙内之景,这是承,庙内是“荒庭”和“古屋”。颈联则是转,由庙内转向庙外长江,尾联则是合,诗人走出禹庙,伫立崖头,遥望三峡,诗人因大禹的伟大和景观的壮丽所引发的豪迈之情已到极致,于是逼出尾联的一声赞叹:早就听说大禹乘四载到处奔波,疏通长江,凿通三巴的英雄事迹,今日眼观他的成就,享受着他创造的三峡美景,越发佩服他的伟大。结构上章法严谨。

【注释】

禹庙:指建在忠州临江县(今四川省忠县)临江山崖上的大禹庙。落日斜:形容落日斜照的样子。桔柚:典出《尚书·禹贡》,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青壁:空旷的墙壁。嘘青壁一作生虚壁。江:指禹庙所在山崖下的长江。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舟,陆行乘车,山行乘棵(登山的用具),泥行乘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翘,人可踏其上而行泥上)。三巴:东汉末年刘璋分蜀地为巴东郡、巴郡、巴西郡。传说此地原为大泽,禹疏凿三峡,排尽大水,始成陆地。

【译文】大禹庙坐落于空寂的山谷中,秋风萧瑟冷清,残阳斜照在大殿上。荒芜的庭院里树上挂满了橘子和柚子,古屋的墙壁上还残留着龙与蛇的画像。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声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之道向东奔流。早就听说大禹乘着四种交通工具治理水患,开凿石壁,疏通水道,使长江之水顺河流入大海。

【赏析】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杜甫出蜀东下,途经忠州,特地前去观览大禹古庙。首联巧妙地点出了游览的地点和时令。秋风萧瑟之时,诗人前去游览大禹庙,他举目远眺,只见四周群山环抱,草木幽深,而大禹庙就坐落在这空旷寂静的山谷中,残阳正好斜照在大殿之上。颔联移步换景,由远及近地描写了庙宇内部的景色。大禹庙因位于深山之中,常年

  无人照管,故而房舍残破,杂草丛生,显得荒凉而又冷清。庭院的橘子树和柚子树上挂满了果实,致使树枝低垂,好像要被压垮似的。古庙的墙壁上残留着龙和蛇的图像,依稀可辨。颈联描写大禹庙周围的环境和氛围。天空的浮云在夕阳的映照下变幻着身姿,大禹当年开凿的石壁上云雾缭绕,波涛之声从远处阵阵传来,江水沿着白沙道向东奔流。此联采用拟人的手法,用“嘘”、“走”二字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活力,形象逼真,气势不凡,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尾联借景抒情,点破本诗的题旨。

  本诗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诗人通过远望近观的视角转换,采用虚实结合、拟人传神等手法,收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艺术效果,讴歌了大禹治水泽被万代的丰功伟绩,同时也将缅怀英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抒发了出来。

  杜甫写的禹庙,建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参谒了这座古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开门见山,起笔便令人森然、肃然。山是“空”的,可见荒凉;加以秋风瑟瑟,气氛更觉萧森。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峙;加以晚霞的涂染,格外鲜明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庙内,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但诗人却观察到另一番景象: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桔柚和龙蛇,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和动感。“垂桔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洪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产,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丰收的桔柚包裹好进贡给禹。又传说,禹“驱龙蛇而放菹(泽中有水草处)”,使龙蛇也有所归宿,不再兴风作浪(见《孟子。滕文公》)。这两个典故正好配合着眼前景物,由景物显示出来;景与典,化为一体,使人不觉诗人是在用典。前人称赞这两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绝技”(《诗薮。内篇》卷四)。这样用典的好处是,对于看出它是用典的,固然更觉意味深浓,为古代英雄的业绩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样可以欣赏这古色古香、富有生气的古庙景物,从中领会诗人豪迈的感情。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云雾团团,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古谓:“云从龙”。从迷离的云雾,奔腾的江流,恍惚间,我们仿佛看到庙内壁画中的神龙,飞到峭壁间盘旋嬉游,口中嘘出团团云气;又仿佛看到有个巨人,牵着长江的鼻子,让它沿着沙道驯服地向东方迅奔。……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诗人伫立崖头,观此一番情景,怎能不对英雄大禹发出衷心的赞美,故结句云:“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是为“四载”。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忠县、云阳、阆中等地)。传说这一带原为泽国,大禹凿通三峡后始控为陆地。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禹啊,禹啊,我早就耳闻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亲临现场,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诗人用“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在抒情诗中,情与景本应协调、统一。而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山空,风寒,庭荒,屋旧。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山虽空,但有禹庙之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由此可见诗人的艺术匠心。

六、[元]周德清《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

【中吕】朝天子·清夜客怀(元)周德清

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砧声催动一天霜,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梦家山身异乡。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

1.“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2.“叫起离情,敲残愁况”一句中“敲残”二字有何妙处?

3.本曲描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试分析“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的妙处。

一、[元]周德清《中吕?朝天子?秋夜客怀》【答案】

1.描绘了秋夜月色朦胧、桂花随风飘香的清幽静寂又带着温情的一幅画面;营造了秋夜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2.“敲残”二字极为凝练,化无形为有形,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

3.本诗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表达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构筑了令人思乡断肠的秋夜氛围,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

4.示例一:雁叫声嘹亮,一声声牵动词人的“离情”,敲打词人的“愁况”。雁鸣可以敲打愁绪,“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心中漂泊思家的愁苦情怀。 示例二:在诗人笔下,雁鸣可以唤起离情,敲打愁绪。“叫起”“敲残”两个词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游子内心的极度愁苦。

【解析】本题是对诗歌炼句的考查。抒发主人公客中思乡,夜不能寐,耳闻“雁声”,心系“离情”,内心的愁苦可想而知。

【赏析一】 这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小令,借秋夜的月光、桂香、砧声、雁声等意象体现了游子思乡的离愁别恨。 写景主要写动景,月光桂香在随风飘荡,砧声雁声打破了秋夜的沉寂。它们从视觉、听觉、嗅觉上勾起了游子的离愁别绪。描绘了秋月夜色朦胧、桂花飘香的寂静而温情的画面;营造了怀乡的氛围,为抒发思乡情做铺垫。雁鸣可以敲打愁绪,“叫起”“敲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愁写得可闻可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游子内心的愁苦。此曲特点是用凝练的语言,浓缩的典型意象,构筑了令人思乡断肠的秋夜氛围。全曲情景一体,清丽秀美,口语自然而又有韵律感。 作者先精心营造了清幽、寂静、凄凉的氛围。所见到的清冷月光、所听到的鸿雁悲呜,所嗅到的桂花芳香,莫不带有秋夜的气息,莫不触动游子的思乡情怀。曲中的景物描写富于动感,“月光、桂香、趁着风飘荡”,描写金风吹拂,树影婆娑,月光中的一切显得摇曳飘忽,若即若离,若有若无,衬托出思乡愁绪的绵长,难以排遣。“桂花”在古代多容易引起人的思乡之情,因为“桂”音同“归”近,在这里作用是巧妙的衬托出诗人思乡的情绪,于自然中入景入情,就好像把那愁绪写活了,自己飘到了诗人的眼前。“砧声催动一天霜”一句中,单调而有节奏的捣衣声,对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具有特殊的冲击力。因为越是普通的生活场景,越能勾起对往事、对家乡的怀念,因此秋夜里的捣衣声,声声撞击着远行人的心扉。“过雁声嘹亮。叫起离情,敲残愁况。”在古代大雁是用来传书的,采用了“大雁”这个意象,用在这里是写归感。大雁的鸣叫本身是不带任何感情的,但是落在诗人耳里就带了离愁别绪,叫得人心震荡,一声声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引动带着离愁况味的情,作者对情的打磨可谓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首小令的高妙之处还在于他的结尾。“夜凉,枕凉,不许愁人强。”游子有心要外出开创一番事业,又时时被乡情所缠绕,内心深处时常激起感情和理性的矛盾。这样,曲中所抒发的情感更显得波澜起伏,所创造的意境有更丰富的内涵。

【赏析二】 “月光,桂香”,是秋夜最典型的性征,所谓“何夜无月”(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香满自然秋”(李峤《咏桂》),作者也先从这最常见的秋景入手擒题。妙在紧接而至的“趁着风飘荡”,化静为动,不仅将秋意向空间弥散,也见出了秋夜之中作者心旌的动荡,为过渡到“客怀”创造了条件。以下作品就由秋夜的色、香,转入更为触目惊心的“声”上。着重写了两种秋声,一是砧声,二是雁声。秋日捣衣通常是妇女为外出的游子准备冬衣,对于离家的旅人来说自然是不堪卒听;而秋雁本身属“过雁”,夜空的雁鸣最易引起游子天涯漂泊的羁旅感与岁聿云暮的悲秋感。前者“催动一天霜”,见其声繁;后者仅用“嘹亮”二字形容,又使人感觉刺耳。“叫起离情”应雁声,“敲残愁况”应砧声,“起”字见离情之不可已,“残”字见愁况之不可耐,各为句眼。这“离情”与“愁况”就构成了“客怀”的内容,具体说来,就是使作者意识到愿望(“梦家山”)与现实(“身异乡”)的巨大反差。这种心态,便自然而然地带出了结尾三句的主观感受。“夜凉,枕凉”,两个“凉”字,与其说是生理感觉,毋宁说是心理感受;与其说是记录秋夜凉意的表象,毋宁说是寓示环境氛围与人生遭际的惨淡凄凉。而“不许愁人强”的“不许”二字,同李清照《念奴娇》“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朱淑真《闺恨》“梨花细雨黄昏后,不许愁人不断肠”的用法一样,表现了秋夜客怀的沉重与无奈。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通过色、香、声、感,将“秋夜”与“客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高考古诗鉴赏技巧归纳,高考古诗题讲解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分享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分享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分享,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3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答题示例2: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1,风低削碎中原路2。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3。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1堵:座。 2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3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2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2“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
      [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1 :
      华子岗
      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
      答题示例2 :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问:结合作品简析《旅夜书怀》第三联中的两个虚词“岂”“应”使用的妙处。
      [参考答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意思是“(我的)名誉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扬呢?(我的)官位也真该因年老多病而罢退”。(步骤二)诗人本是以诗文自负的,而一个“岂”字说,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诗人本是想建功立业的,而一个“应”字反其意而用,表达了受排挤被罢官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岂”“应”二字,将一个不得志者的心理表现得颇为准确、精炼、传神。(步骤三)
      答题示例3: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参考答案]驿站秋夜难眠图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答题示例4: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参考答案]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参考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答题示例2: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答题示例3: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O1风吹袖清。

高考古诗鉴赏技巧归纳,高考古诗题讲解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一道题,虽然对于考生而言有看不懂诗的时候,但掌握训练技巧,总能做出来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

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 句子 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等。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 神话 故事 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 方法 。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也可理解为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的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用以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客人在船上,送客的主人在岸上。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

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

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

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古代诗歌鉴赏主要考查五个方面内容

1. 形象分析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不管是哪一种形象,我们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当然我们也可以放在最后作为总括;二是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应写出来;三是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答题参考模板:这首诗塑造了一个( )的形象,这可以从( )句中看出,这句通过( )的描写很好地展示了出来;( )(这个形象)是( )的代表,集中体现了( )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 )的情感。

2. 语言特色

鉴赏诗歌的语言, 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时达到的艺术效果。

答题参考模板:本诗的语言具有( )的特点,本诗通过( )的描写(刻画、运用)(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写出了( )(分析效果、作用),表达(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

3. 表达技巧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比喻、比拟、夸张、通感、双关、衬托、反语、设问、反问、借代等修辞手法;二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三是衬托、渲染、对比、用典、想象、联想、象征、抑扬等表现手法;四是开门见山、卒章显志、层层深入、铺垫照应、首尾呼应等结构技巧。

答题参考模板:这首诗运用了( )(术语)的表达技巧,从诗歌中( )(结合具体诗句)可以看出,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4. 思想感情

评价 文章 的思想内容,考虑三个环节。一是抓诗歌题目,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二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三是用相关诗句具体分析如何表达这种感情和指向。

答题参考模板:这首诗写了( )(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内容,抒发了( )(内容)情感。

5. 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通过诗歌形象地告诉读者自己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不仅仅指诗歌通过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状态。作者的态度包括:对事物、对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答题时,第一步先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答题参考模板:( )(亮观点),这首诗写了( )(具体分析)内容,写出了( )(结合诗歌内容和他人评价分析概括)的人生态度。

如何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首先你要明白,高考诗歌鉴赏题目要写的内容和古诗鉴赏辞典上的完全不同。读懂一首诗或词,不代表你会做题;你会做题,也不代表这首诗或词你就完全懂了。

在我看来,会做高考诗词鉴赏题,要懂得以下内容:

1.诗歌意象所对应的中心思想。

2.诗歌写作方法与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摹景方法、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结构作用,一共六个部分。

以上这两项为基础知识与理论。

3.题型分析与解题思路(答题模版)

一般,熟练掌握这些内容之后,随便一首诗词都能轻松解答

古文已经不属于现代汉语了,所以 学习方法 与学外语相似:

1.背单词,就是古文注释,找到课本的古文注释,背熟,理解一下为什么这么翻译。其中,注释中会有些连词和助词等没有意思实际的词,不外乎就那几个,记住。

2.语法,古文语法有时候跟英语相似,定语后置、省略主语什么的,多读。

3.人生最后8年。关于五三,可以把回答此类问题多次出现的高频词找出来,大体摸出此类答法的套路,能够摸出一个保分的大题模版。


古诗词鉴赏训练十大技巧相关文章:

★ 高考语文古诗词背诵与鉴赏答题技巧

★ 高考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满分答题经典技巧

★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 高三语文古诗文鉴赏技巧方法

★ 语文古诗鉴赏技巧

★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 中考古诗词赏析技巧

★ 语文备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技巧+诗词鉴赏

★ 赏析古诗词句子的方法

★ 如何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五大技巧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6732713c8049618d4dd9c9b08bf57682";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中国饮食文化中,闽菜的历史是怎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中,闽菜的历史是怎样的?

历史趣闻阅读:11137   点评:296
考古遇到粽子,考古队进入千年古墓

考古遇到粽子,考古队进入千年古墓

历史趣闻阅读:603   点评:2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505   点评:191
赵云单挑打得过关羽和张飞吗?赵云使用什么兵器?

赵云单挑打得过关羽和张飞吗?赵云使用什么兵器?

历史趣闻阅读:8665   点评:102
清朝奇闻趣事,清代奇闻怪事

清朝奇闻趣事,清代奇闻怪事

历史趣闻阅读:1580   点评:75
中国被盗的最大古墓,唐山滦县千年古墓

中国被盗的最大古墓,唐山滦县千年古墓

历史趣闻阅读:482   点评:12
庄子对后世有何影响?他活了多少岁?庄子长寿的秘诀什么?

庄子对后世有何影响?他活了多少岁?庄子长寿的秘诀什么?

历史趣闻阅读:14168   点评:77
俄罗斯挖出移一座地宫误入却是中国名将,俄罗斯挖出一座地宫

俄罗斯挖出移一座地宫误入却是中国名将,俄罗斯挖出一座地宫

历史趣闻阅读:475   点评:27
北京历史文化遗址,百年前北京城影像资料

北京历史文化遗址,百年前北京城影像资料

历史趣闻阅读:524   点评:8
1981年一学生在荒山凉亭偶见石碑上书山上石洞藏有佛舍利

1981年一学生在荒山凉亭偶见石碑上书山上石洞藏有佛舍利

历史趣闻阅读:412   点评:19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