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防备之下,你的生活已经被数字“三”攻陷。
如果你有一天想创新一下,说“我数到四,大家一起唱/笑/跳……”,别人应该会认为你奇怪又无聊;想象一下你参加赛跑,在紧张的起跑前,裁判喊:“一、二、三……四,跑!”,你心里大概会想:搞毛啊,这是在演小品吗?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宋公明三打祝家庄……为什么不多不少偏偏要做三次才成功?小说里家庭大多有三姊妹,往往三小姐最是大众情人款。
其它数字也有类似的地位,比如每年春晚“黑色三分钟”里的新年倒数10个数,随随便便举个例子里面还是带有“三”。今天,就来说说,我们人为什么总按“三”行事?
中国人爱“三”是从礼数上延展开的
“三”可以说是世界上多个民族都达成共识的吉祥数字,并赋予其深邃而美好的哲学意义。
无论中外, 人类对“数”的观念产生后,数字除了自然科学方面的意义,同时还被作为沟通天人、把握世界的一种哲学观念。
先说中国。古代哲学家都致力于用“数 的观念构造宇宙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图式。生成、存在、发展,恩,“三”无时无刻不围绕在壹读君身边。你好,三,吃了吗?
《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出了它的第一次变化,这第一次变化引起了第二次变化,然后又引起了第三次变化,这第三次变化最终化育了万物。所以“三”既是有限的终点,又是无限的起点,是万物发展的基数啊。
作为诸家文化之源头的《易经》中天、地、人的“三才观”思想,对,就是你理解的天时地利人和,成为中国“天人合一”哲学这一最高智能的基数, 具有包罗万象、总括一切的意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受特别的重视。
带有神秘的哲学意义的“三”对生活方式和习俗的广泛影响, 主要是通过落实为“礼数”而实现。
我们知道先秦是一个十分注重礼教的时期,人们之间的礼节甚至现代人都不能及。比如说,主人迎宾的时候,不能主人一迎你就进别人家里去,要等主人向客人作揖三次,然后客人再谦让三次,这样絮叨一番才能登堂入坐。类似的“礼以三为成”就成了一个严格的礼数制度。
就拿“三顾茅庐”这个事情来说,刘备当然是希望去一次、或者两次就能见到诸葛亮,但如果去了三次还是见不到诸葛亮,刘备就算再想请诸葛亮也不会有第四次。而诸葛亮心里也是有条绳的,我不会这么容易让你一请就请到的。在“三”作为行事标准的背景下,刘备也知道只要诸葛亮想出山,三次一定就能请到他,这个“三”不可多也不可少, 少了不合适,多了不必要。
“三”基本上就约定熟成成了一种标准,沿承于后世并不断扩散到其它领域,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正是由于对“三”的喜爱,人们常常习惯把事物分成三部分,我今天的讲话内容____有个部分,空格里你最常听到的是不是三?
孙悟空打白骨精放在外国演也还是三次
像约好了似的,这个“三”在西方文化也占据了让人崇拜的位置。希腊神话中的世界三大神———主神宙斯,海神波塞冬,冥神哈得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是发现勾股定理的那位,和中国早期数学家一样,把“数”的概念放在极重要的地位,并认为“三”是完美数字,它体现了“开始、中期和终了”, 说它具备着神性。
古罗马有这样的一句俗语“事有三即成”,到现在英语中广泛使用的有一个说法叫“第三次一定好运”。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义,对西方人心中“三”的概念影响很大。
西方神话中的英雄们必须要完成三件大事方可证明自己的伟大,跟中国的“三打白骨精”有异曲同工之妙。后世的中国文学工作者把这种情节称为“三复”,每一次动作的重复都是情节的增进;而西方的同事们就总结了相同意思的“三分法”,而这个“三分法”也是一个宏观概念,在经济、法律等各个领域都有与“三”相关的应用法则。
人类爱“三”是一种情怀?
小三除外。有时候壹读君(yiduiread)想就真的分不成第四个部分、不能重复第四次吗?其实未必,大家似乎就喜欢让这个事情恰恰就是三,仿佛是三心里就踏实了。这是一种什么情结?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类似思想看作是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比自己亲身经历的更深刻的东西,是“种族记忆”、“原始意象”。它是先天就存在的,是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都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是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
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种记忆在古老的人们心中形成了种族心理的积淀,又被后人反复实践、重构变成了种族的意识,像“三”这种代表着美好、完整的概念便在人们心中形成了,并且长久流存于文化中,使得今天的人们仍然对于“三”有着古老又神秘的数字崇拜。
哦,谢耳朵每次都要敲够三次门才舒服,其实是一种强迫症。电视剧《犯罪心理》里提到一个有着数字3强迫症的女孩,门把手拧3下,戒指转3下,纵火日期也要与3相关,当然也可以碰巧是四次,但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拿三举例,看来我们真的很痴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