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岁岁年年, 酸甜苦辣咸……”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
解读印尼人的胃口之前,先拿韩国当个引子。
话说北大教授孔庆东去韩国游学,回来写了篇雄文,上来就反思道歉: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位北大教师、一名党员,经常批评咱们中国这不好,那不对。来到韩国以后,饱尝凄风苦雨,痛感人世艰辛,目睹这个资本主义小地主的一神一态,一颦一哭,深刻认识到自己原来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要向党和人民道歉:我错了……
在韩国,让孔教授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其罪魁祸首,主要是韩国菜过度单调贫乏。老孔举例,相当传神:
中国有一个双簧段子,讽刺吃饭时菜虽然很多,但都是“一碟子腌白菜----呀,一碟子腌白菜……”来到韩国后才明白,这不是双簧,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任何受到人们喜爱的节目必定是有可靠的生活根基的。韩国菜摆出来也是盘子碟子一大堆,远远望去十分丰盛,而且五颜六色。但近前一看,辣泡菜三盘,腌萝卜两盘,生菜叶子一大盘,一碟子辣酱,一碟子酱油,一碟子大蒜瓣,一碟子小辣椒,一碟子大辣椒……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正式吃饭,而是好像一群仆人在厨房里偷吃准备用来做菜的原料。
孔庆东由此断言:“所谓‘烹调’的概念,韩国人是没有的,所以这个民族的性格很极端,而且不是上智者的极端。”
这位孔教授曾被誉为北大“四大才子”之一,嬉笑怒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韩国料理被他这么一评价,那不是一般的惨!
孔老师此评虽不太厚道,但并非信口开河。
你看那个韩国,虽然民族自尊心强的不能再强,但在吃的方面确实不敢恭维,真正是举国上下,泡菜当家,又辣又咸,男女老少,人人都是重口味。据该国政府自己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5%的韩国人每天都会吃泡菜,更有60%以上一天三顿都要吃泡菜,五千万韩国人每年要吃掉90万吨泡菜,人均35公斤。
如图所示,证据确凿。相信凡是下过韩国馆子的朋友,基本上都会同意孔教授的说法。
现在说回到印尼
印尼有不少韩资企业,因此有很多韩国人,印尼人称他们“锅里呀”(高丽人)。可能是丁叔叔自小在中国北方长大的缘故,在印尼外出时,经常被当地人错认为韩国人,尤其是坐出租车,只要和司机聊天,差不多回回被问:“巴——奥朗锅里呀?(先生,韩国人吗?)”问的丁叔叔心里不快,每次都得庄严宣布:“不甘,沙亚奥朗中华!(不是,我是中国人)”
尽管如此,但是我也隐约感觉到,印尼人似乎对韩国人比对中国人更有好感。什么原因?丁叔叔开始不明白,后来看过孔庆东老师戏说韩国菜的文章便豁然开朗——原来就单调或者枯燥而言,印尼人的重口味,某种程度可以说与“锅里呀”韩国人不相上下。
需要说明一下,丁叔叔本文所吐槽的,乃是地道的印尼人和印尼菜,并不包括华人和混合型的侨生菜(印尼式中国菜)。
所有在印尼生活过的中国人,都知道印尼人的饮食习惯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是万能的油炸,第二是无辣不欢,第三是嗜甜如命。再加上很多菜都放咖喱,都是与清淡无关的重口味。
先说万能的油炸
印尼人对于油炸食品的喜欢,比韩国人爱吃泡菜的嗜好更胜一筹。不管在餐馆、菜市场还是小吃摊儿,到处都是油炸食品的身影:
无处不在的炸鸡、炸豆腐自不必说,此外还有炸香蕉(PISANG)、炸豆饼、炸馅饼(BALA BALA)、炸木薯、炸虾条(这两种东西叫做KURPUR)、炸鱿鱼卷和沙拉、炸面包果……
印尼街头小吃炸香蕉。
总之,城市乡村、街头巷尾,无数小食摊主,随便支口小锅,一言不合就炸东西。给人的感觉,在印尼甭管什么食品,能用油炸就不用蒸煮。超市里也是卖各种干货,老百姓买回家只要用油炸一下,就膨胀成老大一个,吃饭的时候一口KURPUR一口饭,吃的不亦乐乎!虽简单粗暴,但炸出的食物色泽金黄,外焦里嫩,还香喷喷的,怎能让印尼人不由衷热爱!
我敢说,有朝一日如果印尼缺了这些油炸食品,全体人民都将生无可恋。就像下图这位脂肪太多的阿拉伯老兄,身体肥胖已到行动不便的地步,却仍不愿意停下狂吃油炸食品的嘴。
这种饮食习惯也影响了华人的后代。丁叔叔的媒体同行——《印尼视角》主笔周新先生(春雨绵绵)是一位香港的印尼归侨。周先生说他的归侨朋友回印尼探亲,兄弟姐妹准备家宴,一起到市场采购,看到石斑鱼那么便宜,比起香港市场卖一条几百元港币(2斤左右),饭馆吃动辄100-2000元港币,才区区几十元港币,赶紧买一条回来吧。
回到厨房,侄女问怎么弄?朋友说清蒸吧。谁知侄女诧异地瞪大眼睛,嘟哝说,那不是很浪费吗?为什么不油炸?朋友哭笑不得。到吃的时候,只有他和太太、子女及兄弟姐妹很受落的样子,而侄女、侄子们则个个浅尝辄止,从身体语言可见。他们觉得清蒸并不好吃。
再说印尼人的无辣不欢
印尼人的饭菜,无论色香味怎样,油炸的食物和火红的辣椒必不可少。
说起食物的味道,印尼人首先会想到辣椒,吃饭别的不讲究,辣味一定要充足。这一点,跟咱中国怕不辣的湖南人可有一拼。
在印尼饭馆吃饭,剁椒加酱油肯定是标配,一碟不够,再叫上几碟,店家和伙计也绝无怨言。你买一盒炸豆腐,里面必有一把小青椒。吃一块豆腐,就两个辣椒,不这么干,如同北方人吃饺子没有蒜和醋,那怎么行!就算美国洋快餐的麦当劳和肯德基在印尼的连锁店,也得入乡随俗,必须免费供应足够的辣椒酱。更有甚者,在印尼坐飞机,空姐给每人发两小块叫不出名的油炸糕当点心,也会同时发几枚小青椒让你开胃提神。
由于印尼两亿多人口,个个都是人吃辣椒的能手,导致这个一年四季都是夏天,到处随时可以种菜的国家,自产的辣椒远远不够,居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辣椒。而且一旦行情出现波动,辣椒价格攀升,市场供应短缺,很多餐厅就会因无法向顾客提供足够的辣椒酱而面临停业的危险。
在印尼,总有一批暗地活动的批发商操纵了国民调味品辣椒的价格。他们被称作“辣椒黑手党”,且屡屡成为印尼央行和警方的重点打击的对象。每当此时,媒体都会大加报道,安民告示,稳定人心。
图为2017年6月,某中文网站刊登的有关印尼辣椒问题的新闻报道。
由此可见,因为印尼国民人人嗜辣,辣椒在这个国家的地位,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调味品的问题了,它上升到了事关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安定稳定的战略高度。
接下来,说说印尼人的嗜甜如命
在咱们中国,据说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嗜甜党"是江苏无锡人。无锡的美食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甜——无锡人喝粥要放糖、吃粽子要蘸糖、炒青菜要放糖、酱排骨里都是糖、小笼包里也有糖……
本号有位粉丝小刘乃苏南一带人氏,前几天给我快递了一箱全国有名的熟食老字号品牌:无锡“老陆稿荐酱货”:酱豆腐干、酱排骨、酱鱼之类的特产。打开一尝,确实是肉质酥烂,骨香浓郁,汁浓味鲜,咸中带甜,——尤其是那个甜,按《舌尖上的中国》的说法——食糖几乎占到排骨重量的十分之一,几乎每一口都是慢慢的甜味,确实体现了无锡菜肴的显著特点。
无独有偶,就酷爱吃甜来说,印尼全国人民都可称之为“嗜甜党"。印尼人的饮食并不像无锡人甜的那么普遍,因为印尼人很少炒菜,更没有酱排骨之类的东西,所以印尼菜是不甜的。我印象中只有三宝垄的特产菜肴—— 高压锅蒸虱目魚,印尼话叫做已甘班登 (Ikan Bandeng)比无锡酱排骨还要甜。但是印尼人喝的咖啡、甜冰茶之类的饮品,还有他们(包括当地华人)制作的许多叫不出名的糕点,那就不是一般的甜,完全是甜的齁[hōu]嗓子。
不习惯的人,一口下去保证愁眉苦脸:“我cao!怎么这么甜!”
我在印尼,特别是在中爪哇一带,去小店或当地人家里喝茶喝咖啡之前,每次都得大喊一声“不要放糖!”如果不这样提醒,端上来一喝,肯定甜到一种忧伤,叫你痛心疾首。
印尼人制作的这道小食,上面先厚厚盖一层红糖,再盖一层可可粉,然后浇一层炼乳,全部是甜的东西,堪称是全世界最甜最甜的甜品,没有之一,不甜死人不罢休!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按如今已形成人类共识的健康眼光,印尼人天天吃油炸食品,普遍嗜辣,过分嗜甜,都是极不养生的行为,尤其是吃糖太多,简直如同慢性自杀。事实上,印尼人长寿者的确不多,2018年平均寿命69岁,在世界排名120位(同期中国人平均寿命77岁,世界排名第84位,比印尼靠前36位,也就中等水平)。
那么,印尼人为何会如此迷恋上述不健康的食物呢?
要说这世上万事万物,花开花落,甭管什么现象,必然不会无缘无故,一定是老太婆改嫁——事出有因。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韩国人餐餐顿顿离不开泡菜,北大孔庆东老师只管把人家挖苦一顿,并没有解释韩国人酷爱泡菜的环境背景。这当然并不是泡菜多么好吃,而是韩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逼他们养成了这种习惯。韩国长年深受西伯利亚气压的影响,变得寒冷干燥,冬天漫长,种植蔬菜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于是韩国的蔬菜卖得格外昂贵,甚至比肉都贵!所以为了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蔬菜,他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泡菜这个东西,既能长期保存,吃起来又很快捷方便,可以一年吃到尾。越来越依赖,一餐不吃就受不了。
反观印尼,地处赤道,气候炎热,长夏无冬,人民之所以酷爱油炸食品,三大历史原因形成:第一是天热,食物很容易腐烂,从前没有冰箱,不管什么食材,用油炸的干了,放上几天也不会坏。第二是印尼从来不缺食用油,到处盛产棕榈树,用棕榈果榨棕榈油,产量高价格低,老百姓都吃的起。第三是热带国家的人普遍懒惰(天气热很容易让人昏昏欲睡),印尼人一般上比较懒,头脑简单,不喜欢麻烦,叫他们像中国人那样“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纷繁复杂地制作美味佳肴,印尼人打死也不愿意,更学不会。相比之下,油炸就省事多了,什么东西只要放油锅里滚一滚,马上香气四溢,又好吃又容易保存,简直是懒人必备,久而久之,印尼就变成了油炸食品爱好者的天堂。
再说印尼人为什么普遍喜欢吃辣?
“辣椒本身便宜,而且味道霸道,足以掩盖原食材中不好的味道,一旦食材要求变低,菜肴整体价格就会下降,价低量足,历史上就是平民百姓的首选。”(摘自曹雨《中国人食辣史》)。照此观点分析,既然辣椒在中国是这样流行起来的,那么在印尼,差不多也是同样道理。
作为蔬菜的一种,辣椒很容易成活,占地不多,方便栽种。印尼人的食物本来就简单,老百姓没什么其他的肉和菜搭配主食,用辣椒来下饭就很过瘾。
还有专家研究得出以下妙论:
人在吃辣的时候,身体会检测到疼痛,然后立刻进行神经反应用来缓解疼痛——提升心率、释放内啡肽。人们喜欢内啡肽,内啡肽会让人身心愉悦,让人处在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这就和坐过山车、看恐怖电影,甚至是长跑一样,明明都是让人痛苦的事,却让人欲罢不能。
如此说来,难怪印尼人民的幸福感普遍比咱中国人高不少,除了宗教的长期教化让他们乐天知命,安于现状,看起来辣椒的作用也功不可没。
至于印尼人为什么酷爱那些甜死人不偿命的甜品?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允许丁叔叔先抖抖书袋,简介一下糖的历史:
“大约在1万年前,新几内亚岛上的人开始种植甘蔗。他们采下甘蔗生吃,嚼食茎部,直到舌尖迸发出令人心荡神驰的滋味。糖在古老神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一种万灵丹,能治百病、解千愁。慢慢地,糖在岛屿之间传播开来,最后在公元前1000年传入亚洲大陆。但直到十七世纪之前,食糖一直是一种昂贵的奢侈品,价格和胡椒、丁香、姜这些香辛料相当,只有富人才消费得起。喜欢吃甜食被认为是一种富贵的象征,在制糖工业不发达的时代,糖只在各国上流社会流行,小民百姓完全消费不起。”
远的不说,丁叔叔这个岁数的普通中国人,小时候对于甜的东西也是充满向往,因为糖要凭副食票供应,只有逢年过节大人才会买些糖果让小孩子们过过瘾。
印尼什么时候开始大量产糖,我倒没有考证过,反正这个热带国家到处都适合种植甘蔗。早在荷兰殖民时期就有很多甘蔗种植园(见下图)。
十九世纪,中爪哇三宝垄还出过一个“印尼糖王”华人巨商黄仲涵,系当时的世界首富,可见那个时代,印尼已是亚洲重要的蔗糖产地,最起码糖水已经成为当地普通人有能力消费的杯中物了。
那么,印尼人嗜甜如命的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
在我看来,主要与劳动人民简单粗暴的饮食方式有关。
随着工业发展,糖在十八世纪摆脱了奢侈品的地位,逐渐登上了平民阶层的餐桌。印尼天气炎热,劳动者在烈日下工作体力消耗大,休息的时候,喝一杯加了很多糖的廉价的冰红茶,浓厚的甜味令人愉悦,对贫苦人的心灵也是一种安慰。如果再吃上两块香喷喷的油炸豆饼,配合辣椒的刺激,就能立竿见影地补充体能,驱散疲劳。
上述食物虽然简单粗暴,但对一般人来说,就是一种廉价而又莫大的享受。至于这些的重口味吃法,是否太过单调,是否有害于健康,劳动人民只要能填饱肚子,谁还顾得了那么多呢!
几代人下来,简单粗暴的“油辣甜”,便在遗传基因中凝固了印尼人味觉,变成整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和民间文化。
最后,说说我本人对印尼菜的感受
在印尼跑来跑去十几年,我吃过的印尼菜并不多。除了比较喜欢巴东饭(有点上瘾)之外,坦白说,其他印尼菜不管搞得多么花里胡哨,一律上升不到美食的高度。
本人在泗水住过一段时间,多数跟随一位华人朋友王老板吃中国饭馆,味道都很不错。有一回,王老板带我去品尝一家印尼餐厅,内外装修简洁明快,看上去挺好,可是饭菜一端上来就把我给难住了,当时在朋友圈发了下列照片表达困惑:
这是那家印尼餐厅的内景,在泗水也算中档朝上。
这是当时摆在我面前的那盘印尼饭菜。
这是丁叔叔勉强吃了几口之后当时的自拍照。
记得我在朋友圈里留言说,这样像模像样的餐厅做出如此难吃的饭菜,你不佩服都不行!真不知道是厨师手艺太次,还是印尼菜天生就不好吃?
还有一次,跟随王老板和他夫人去了中爪哇境内的印尼历史名城日惹参加一个活动。结束时天色已晚,王夫人提议逛一下日惹夜市,去吃当地最著名的特色风味“古得”(gudeg),于是大家欣然前往(见下图)。
所谓“古得”,煮的是菠萝蜜加上特制香辣调味料,味道比较像偏甜的咖喱饭。里面常放土鸡,鸡蛋,豆腐和牛皮辣椒配菜,看上去黑黑的,一般不会勾引起中国游客的食欲。那么,味道究竟如何呢?我必须说实话一一哇塞!那不是一般的难吃!真想不通,这么难以下咽的东西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可是印尼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谁能说得清呢?
这就是我们去的那间据说还是日惹有名的古得餐厅,桌上的三个盘子里的饭菜就是当地名吃“古得”(gudeg)。老实说,看上去不咋地,吃起来更不咋地。
一行人品尝了超难吃的古得,王老板夫妇(上图)也觉得不爽,又带我们转了大半个日惹,终于找到这家华人开的潮州菜馆,重又吃了一顿热气腾腾的中国菜,才感到如愿以偿。
写到结尾处,不能不夸一夸咱祖国伟大的饮食文化!且不论八大菜系如何博大精深,随便一个县市的菜品,其令人垂涎美味与回肠荡气的丰富,都可直接碾压这文中所说的印尼菜。
我爱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