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战役是志愿军在临近停战时,仅对当时的南朝鲜伪军发起的一场异常迅猛的阵地攻坚战。它是志愿军在1953年5月发起的夏季反击战中第三阶段的进攻,金城战役可以称谓是朝鲜战争的尾声。
正是由于金城战役,不到半个月后,所谓的“联合国军”终于低下了头,美军四星上将也是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终于无奈地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并在后来承认“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痛苦。”而这场战役后志愿军阵地又向南扩展了160余平方公里,以致后来的双方军事分界线也较第一次谈判向南推进了332.6平方公里。
南朝鲜军队4个全建制师(包括精锐王牌的首都师)遭到彻底的毁灭性打击,后被称为“韩国人心中永远的痛”,由此可见金城战役的重要。
为什么会有金城战役呢?当时的背景大致是这样。当时的联合国军面对战场上日益成熟、越战越强的中国志愿军已经无计可施,谈判协定基本上已经订了下来。可是当时韩国的总统李承晚却公然叫嚣“反对任何妥协”要“进军鸭绿江”准备“单独打下去”,并且谈判代表在李的授意下竟单独地退出了停战谈判。
53年6月17日深夜,李承晚以“就地释放”为名,胁迫人民军被俘人员2.7万人离开战俘营地,前往南朝鲜军队训练中心,准备编入南朝鲜军队。这种无耻的做法,引起全世界哗然。丘吉尔也向李承晚提出强烈抗议“女王政府强烈谴责这种背叛行为!!!”克拉克将军听到此事后无奈地说“让中国教训一下韩国人吧!!”毛泽东在接到志愿军总司的电告后复电“停战签字必须推迟---------再歼灭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并指示“马上就打,越早越好。”志愿军在接着的20多天的时间里,为保证这次战役的胜利,配备了大量的兵力(60军、67军、68军、54军、21军)、火炮(1094门、坦克20辆)和弹药(炮弹70余万发、物资1.5万吨),形成了对敌3:1的兵力优势,1.7:1的火炮优势。
金城以南西起牙忱里东至北汉江,大多是易守难攻的连绵山地,山上有敌军已修了两年的大量的钢筋水泥地堡群、坑道工事、明暗火力点、战壕、交通壕,形成了相互支撑的环形防御体系。上面驻扎着全部美式装备的南朝鲜王牌部队首都师以及南朝鲜第3、第6、第8师,其中南朝鲜首都师从没受过志愿军的沉重打击,气焰一直异常嚣张。经过志愿军夏季攻势的前两次打击,金城以南的这些南朝鲜伪军防区已经成成了一个凸入我军防线的弧形战线,孤立地突出出来,非常利于我军同时多路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