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旷古奇闻鞋子,可不要只知道清宫剧里的花盆底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旷古奇闻鞋子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旷古奇闻鞋子
旷古奇闻鞋子
鞋子是我们人类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的东西,也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随着古装剧的流行,各种款式的“古装”鞋子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比如……花盆底。当然,咱们中国古代的鞋子种类可是多种多样,花盆底只是其中一种而已。今天,就让咱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脚底下的几千年吧。
一、奢侈与时尚并存的原始人类在原始的采集与狩猎时代,野兽的作用不仅仅限于食用,聪明的人类会以简单的石器工具将兽皮剥下来,当作衣服与鞋子。人们将兽皮包裹在脚上,同时将一部分兽皮割成皮条,将整片的兽皮捆扎在脚上,冬天的鞋子是兽毛在里,夏天兽毛在外,形成了最原始的“皮鞋”。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嗯,真奢侈!
除了皮鞋,还有一种用芦苇、稻草等植物叶茎编织而成的草鞋,莫名的有种时尚感。这两种鞋子是古代原始人类最常见的鞋子。
草鞋
二、商周时期舄、屦、靴的出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礼仪制度的建立,鞋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例如《周礼?天官?屦人》记载:“复下曰舄[xì],单下曰屦。”其意是说,两层底的鞋子称为“舄”,单层底的鞋子称为“屦”。另外,在礼仪制度之下,只有贵族才能够穿色彩华丽的皮鞋或者用绸缎做成的鞋子,而平民和奴隶只能穿用葛布、麻和草做成的鞋或者赤脚。《诗经·小雅·车攻》中有“赤芾金舄”之语,“金舄”即用金装饰的复底鞋,是贵族的穿着。靴子是游牧民族所穿的鞋子样式,先秦时期传入中原地区。《释名》载:“古有舄履而无靴,靴字不见于经,至赵武灵王始服。”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学习游牧民族的服饰以及射猎习俗,游牧民族的靴子传入中原地区。
靴子
三、翘头履我国古代鞋子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翘头,即前端向上翘起。西汉时,方口翘头履始用于贵族,女性中则常穿鞋头呈分叉状的双尖岐头翘头鞋,名曰“岐头履”,亦称为“分歧履”“两岐履”。男性穿方头鞋,表示阳刚从天。女性穿圆头鞋,意喻温和从夫。翘头鞋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是中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鞋子。
东晋时期兴起了一种翘头鞋为“五朵履”,鞋头被制成五瓣,高翘而翻卷,形似云朵,因而得名。南北朝时还有一种“笏头履”,笏头履的鞋头高翘,呈笏板状。男款笏头履的翘头为方形,女款笏头履的翘头为圆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笏头履方圆混同,不分男女了。
古代的笏头履(翘起的头部为了避免踩到裙子)
唐代的翘头鞋主要有“云头锦履”和“如意翘头履”。前者鞋头高翘翻转,似云朵而得名多为女性所穿。后者鞋头整体上翘,呈半圆状,寓意吉祥,专为女性所穿。
云头锦履
四、木屐木屐,即在木鞋底部前后各按一个齿。它将鞋底太高,方便人们在泥泞的土地上行走。《释名·释衣服》云:“屐,搘以践泥也,为两足搘以践泥也。”魏晋时期,人们喜好自由,追求个性独立,表现在鞋子上,就是木屐的盛行。木屐轻便、实用又舒适的特点契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这一时期流行的木屐鞋是“谢公屐”。根据《南史?谢灵运传》的记载,谢灵运喜好游山玩水,“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谢灵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则去掉后齿,非常实用。唐代诗人李白在其《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写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表明这种适用于山路的谢公屐直到唐朝时仍然被使用。
木屐
五、三寸金莲缠足鞋三寸金莲指的是古代封建时期妇女脚的大小,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三寸则为金莲,是当时人们认为妇女最美的小脚。
史学界一般认为三寸金莲始于五代时期。五代李后主令舞女以帛缠足,形成弓状或者新月形,在六尺高的莲花台跳舞,以营造出飘飘然如仙子的形象,而这样的缠足鞋被称为“金莲”,自此之后,缠足鞋开始盛行。
两宋时期,这种病态的审美沿袭下来,缠足鞋常见于社会上层,而对于需要劳动的社会下层的女性来说,她们还没有缠足,缠足甚至成为了区分贵贱的标志。
元代开始,缠足鞋成为了所有女性的穿着,社会上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越来越流行。拥有一双金莲是男性与女性共同的追求。明代宫人皆穿宫样鞋,上刺小金花。《新妇金莲》记载:“锦帕蒙头拜地天,难得新妇判媸艳,忽看小脚裙边露,夫婿全家喜欲颠。”仅看一双小脚就博得夫家欢心,可见金莲小脚在当时社会上的重要性。清人钱咏在《履园丛话》中记载:“然元、明以来,士大夫家以至小民编户,莫不裹足,似足之不能不裹,而为容貌一助也。”就此来看,自元明以来,上至贵族、下至普通百姓,缠足成为了女性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内容,不缠足则被视为异类。
三寸金莲鞋
其实,从缠足鞋的发展来看,缠足鞋最初是为了美。但是随着病态审美、尤其是封建礼教的发展,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缠足鞋成为了女性的枷锁。在封建社会男权主义之下,缠足是男尊女卑观念的外在体现。另外,古代女性注重“女德”,而女德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卑弱,要依附于男子。这就从根本上促使女性不顾疼痛,甘愿缠足以迎合男子的心理需求,这是古代女性在没有独立人格、依附男子的情况下的主动选择。因为她们宁愿忍受缠足之痛,也不愿在心灵上遭受全社会的非议。
六、清朝的高跟鞋——花盆底清朝独有的一种鞋子为旗鞋,也被称为“花盆底”。其鞋底为木制,裹以白布,鞋帮与鞋面上缀以各种刺绣图案。关于花盆底的来源,一种说法认为防止旗袍不拖地也不暴露双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用这种方式既可以增高又可以使女性走路时手臂摆动幅度较大以体现女性婀娜的身姿。我们先不说这种鞋子走路方不方便,是真的挺美的。
清宫剧里常见的花盆底
文史君说古代鞋子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如魏晋时期追求个性的社会环境使得木屐相当盛行,缠足鞋盛行于封建礼教甚严的大环境之下,女性毫无地位可言。在今天自由的环境之下,各式各样的鞋子琳琅满目,某一种鞋子盛行的原因只有一个:美。但是很多人又为了美而放弃了舒适,不过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的话题,至于要选择哪一种,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参考文献:李婕编著:《足下生辉:鞋子图话》,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王功龙:《中国古代的鞋及其称谓》,《文化学刊》2007年第6期;
余淼:《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名士风流的脚下缩影——魏晋木屐》,《西部皮革》2017年第7期;
王功龙、尹研:《中国古代鞋的起源》,《寻根》2002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古董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以上就是关于旷古奇闻鞋子,可不要只知道清宫剧里的花盆底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旷古奇闻鞋子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