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安娜情欲史奇闻,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观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安娜情欲史奇闻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安娜情欲史奇闻
安娜情欲史奇闻
侍从瓦西里焦躁不安地在凯瑟琳的寝宫外走来走去。突然,他大叫一声,“乌拉!”,他立即赶回离皇宫不远的家中,吩咐妻子吃过晚饭之后,全家转移到另一处住处,并点燃现住的这所房子,并且不许问为什么。然后,他立即赶回皇宫。当晚,凯瑟琳产下一子。此刻,凯瑟琳的丈夫不在皇宫里,他乘着马车去看房子着火了。
凯瑟琳16岁嫁给彼得三世,七年之后,凯瑟琳依然还是处女之身。彼得三世沉迷于军事游戏,对凯瑟琳十分冷淡,据说他有包茎的隐疾。凯瑟琳开始和一位叫萨尔蒂科夫的军官偷情并且怀孕。凯瑟琳和身边的人都对彼得三世隐瞒此事。因为丈夫在大庭广众之下宣称自己从未履行丈夫职责。凯瑟琳每天都穿着宽大的裙子,另外还在裙摆上加装裙衬。为了不让彼得三世撞破一直被隐瞒得很好的私情,侍从瓦西里想出了上面那个办法,支开了彼得三世。因为彼得三世特别爱好看房子着火。
这个凯瑟琳来自普鲁士,后来在情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取代丈夫成为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女皇靠着情人的支持上位,在俄罗斯已有前例可循。彼得三世的姨妈,伊丽莎白一世就是这样推翻伊凡六世登上皇位的。叶卡捷琳娜 二世前前后后情人至少23位,最重要的三位是:萨尔蒂科夫,也就是保罗一世的生父。奥尔洛夫,拥戴她继位并杀掉彼得三世。波将金,帮她南征北战,吞并克里米亚,平息普加乔夫叛乱,并和她秘密结婚。
这不是狗血剧,不是宫闱秘闻之类。而是来自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自传和书信,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色彩缤纷的私生活,和她任性挥洒的情欲,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华丽的东正教教堂那样炫目。
叶卡捷琳娜二世
这是我们理解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一把钥匙。安娜和伏伦斯基之间的婚外情,在我们看来,如此不可思议地无所顾忌,似乎没有受到内心的道德和社会舆论的约束,我们可以将她的丈夫的隐忍归结于他的软弱与虚伪,但是安娜可以在没有和丈夫离婚的情况下,和情人生下女儿,然后和情人一起私奔,到意大利享受阳光和沙滩,这还不能令她满足,她满脑子里都是对丈夫的厌恶。对照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婚姻和情史,我们就释怀了。这就是俄罗斯的文化和历史塑造出来的爱情观。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是由安娜的姑妈撮合的,当时卡列宁大龄未婚,却已官位显赫,对这桩婚姻,卡列宁是犹豫的,迫于安娜姑妈的压力,娶了安娜。卡列宁和安娜的年龄差距应该在14岁以上(托尔斯泰和妻子索菲娅的年龄也是相差这么大)。在孩子谢廖莎八岁时,安娜的婚姻亮起了红灯,起因是年轻的伏伦斯基的西门庆式的勾引。
安娜对丈夫真实的感受是这样的:
“他(卡列宁)不是人,而是一架机器,当他生气的时候简直是一架凶狠的机器。”她补充说,一面说一面细想着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的姿态和说话的样子,她历数着可能在他身上找得出来的一切缺点,并不因为她自己对他犯了可怕的罪而稍微原谅他一点。
安娜本来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她是盲目的,是伏伦斯基唤醒了她的潜意识,于是她给丈夫贴了一个标签,她对丈夫的态度就一个词:厌恶,这个词反复出现在小说里,专门用于形容安娜见到丈夫时的心理反应。
但是,她在收到丈夫要求离婚的信时,是这样反应的:
她对于以前所从未加以考虑的耻辱感到恐惧。她一想到她丈夫会怎样做的时候,最可怕的念头就浮上她的心头。她幻想着管家立刻就会把她赶出家门,幻想着她的可耻的事情会传遍全世界。她问自己要是她被赶出去的时候她到什么地方去好呢,她找不出答案。
安娜是一个跟着感觉走的女人,当她和伏伦斯基在一起生活了一段时日之后,她对伏伦斯基的感受是这样子的:
“他(伏伦斯基)在我身上找寻什么呢?与其说是爱情,还不如说是要满足他的虚荣心。”她回忆起在他们结合的初期他的言语,他脸上流露出的那种使人联想到一只驯顺的猎狗的神情。现在一切都证实了她的看法。
“是的,他(伏伦斯基)心上有一种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胜利感。当然其中也有爱情;但是大部分是胜利的自豪感。他以我而自豪。但是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再也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了。没有可以骄傲的,反倒有使人羞愧的地方!他从我身上取去了可以取去的一切,现在他不需要我了。他厌倦了我,又极力不要对我显得无情无义。
那种把安娜的命运归结为沙俄社会的严酷环境,是沙俄社会对一个追求爱情,自由,幸福的美丽女人的摧残。这是苏联教科书的结论,是配合阶级斗争的文宣。
这不符合原著的逻辑。
安娜的悲剧仅仅因为她的盲目的热情,和患得患失的贪婪的占有欲。她厌恶丈夫,但是丈夫是她的粮票,她依赖他过着上流社会的贵族生活。她从伏伦斯基那里获得了爱情,因为害怕失去爱情而焦虑不安,不停地要从伏伦斯基的保证,这妨碍了伏伦斯基的自由。其实,伏伦斯基已经做得够好的了,没有始乱终弃。
安娜的不安全感和罪恶感使她丧失了理智,最终,一死了之。
安娜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文学形象,她和《罪与罚》的主角拉斯科尔尼科夫一样,被盲目的热情驱使,让冲动决定命运,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冲动之后,冷静下来,发现了自己做错了,犯罪了,回不去了,然后,悔恨交加,除了寻求宗教救赎,只有自杀一路。
托尔斯泰放过了安娜,后来,他又写了一个关于婚外情的短篇《克莱采奏鸣曲》。他在这个故事里,让被戴绿帽子的丈夫波兹得内舍夫杀了与音乐家偷情的妻子。这是托尔斯泰对女人偷情的真实态度: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上帝)赐予人理智就是使他能够摆脱苦难。”安娜去自杀前,托尔斯泰让她听见了旁人说的这句话。很明显地,安娜在自杀前对人性的认知,是她恢复理智的表现:
生存竞争和仇恨是把人们联系起来的唯一的因素。
理智使她看明白了人性,但是,她已处在绝望中,她做出的判断也是绝对的,是另一个极端。
即使有上帝,上帝也救不了她。
安娜学着法国女人的坦诚,却学不会法国女人的放下。
叶卡捷琳娜二世享受着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的思想带来的精神解放,她可以自由地释放自己那广阔的情欲,因为她握有权杖,权力是最有效的春药。
安娜卡列尼娜的情欲越过了她的社会地位,注定被情欲吞没。
安娜卡列尼娜与伏伦斯基
以上就是关于安娜情欲史奇闻,俄罗斯的历史文化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观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安娜情欲史奇闻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