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按时代排列分别为:云南江川甘棠箐旧石器遗址;江苏兴化、东台蒋庄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陕西宝鸡周原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墓葬区;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河南洛阳汉魏洛阳城太极殿遗址;内蒙古多伦辽代贵妃家族墓葬;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这些新发现的背后,是考古学家不放过一丝细节的谨慎和艰辛的努力。史上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海昏侯墓的发现正是源于村民反映的一个盗洞事件。
“丹东一号”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在工作
2011年3月23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也就是后来的海昏侯墓考古领队,在家中接到一个紧急电话。有老百姓反映,在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一个墎墩山上,发现了一个盗洞,可能是盗墓贼所为。杨军说,他当时脑子里突然闪现,地方史料中的刘贺墓与发现盗洞的古墓位置非常接近。
杨军当即赶往盗洞所在的观西村,戴上安全帽、绑着安全绳下潜到约14米深的盗洞。“沉到底部时,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杨军说,“我初探了一下,规模很大,需要上报更高层!”正是此举,避免了墓园被进一步破坏,主墓得以保存完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对这处高等级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5年来,考古人员勘探了约100万平方米,发掘了约1万平方米,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从发现墓园到发掘墓葬区,再到发掘都城遗址,考古人员终于将目前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展现在世人面前。
海昏侯墓遗址发掘现场和海昏侯墓的发现相比,去年“丹东一号”沉船(致远舰)文物的出水历程则更为坎坷。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4艘军舰在黄海海战中沉没。从此,打捞甲午沉舰的活动就一直没有停歇。1938年至1939年,日本曾组织人力对4艘沉船进行过打捞和拆卸,致使这些舰只遭到严重破坏。
1960年、1964年,我国海军初步测得致远舰的位置。1968年,考古学家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并无所获。1997年,考古学家除了调研外,在辽宁省东港市的大鹿岛海域,用彩色声呐来回扫描了22平方公里,潜水探摸31次,终于确定了4艘沉舰的大体位置。但打捞船经过1个多月的探摸,4舰的具体位置仍然无法确定。
工作人员将海昏侯墓主棺柩套箱运送出主墓发掘现场
2013年,丹东港集团在开发丹东海洋红港区时,在新港清淤过程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可能存在沉船。2014年4月,考古人员经过潜水实地搜寻,发现少量出露海床的铁板、煤炭与木质船板,并依据相关分析结果,推测可能为其中一艘沉舰,这就是“丹东一号”的由来。
2015年8月,考古学家对沉船进行重点调查和打捞,大批文物得以陆续出水。其中,一组有“致远”两字舰徽的磁盘、11毫米的10管格林机关炮、方形舷窗和“鱼雷引信”,成为证明“丹东一号”是致远舰的重要证据。这些带着悲壮的民族记忆、沉睡了数百年的沉船文物终于得以重见天日。
除了人们关注的明星考古项目,其他项目背后的故事同样精彩。例如,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可能让“大禹治水”的传说有了依据。
文保人员在文保用房内进行海昏侯墓出土金器的清理工作
而1986年发现良渚遗址的过程,曾将考古队员逼得几近绝望。当年,考古人员在良渚遗址之一的反山遗址挖掘,20多天仍不见良渚文化踪迹,巨大压力让主持发掘的良渚考古站站长王明达一下瘦了13斤。最后,考古人员终于挖到一颗玉珠,这正是良渚晚期的文物。仅仅再往下40厘米,就是一座巨大的良渚古墓葬。2006年,考古人员也是从稻田下一条40米宽的沟渠入手,顺藤摸瓜,连续奋战半年,让这座堪比殷墟的良渚古城露面。每年,我国都会评选和公布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正是由于考古工作者们的辛勤劳动,才让中华文明不断增加新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