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有一座古墓叫剑冢,是吴王阖闾的坟墓。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采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槜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后葬于苏州虎丘山。
其子吴王夫差为营造阖闾墓,征调十万民工使大象运土石,穿土凿池,积壤为丘,历时三年竣工。因阖闾爱剑,下葬时以“专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陵墓上方剑池为清泉一泓,深可二丈,峭壁如削,景色幽深。相传秦始皇和东吴孙权都曾派人来此凿石求剑,但无所获,惟凿处成为深池,故称剑池。一说剑池为冶炼宝剑淬火之处。
据史书记载夫差修墓之时,调来数十万人修建,修好之后便放水淹了墓。里面的陪葬品,金银财宝无数,最关键的是,因为他父亲阖闾喜欢宝剑,他还将历史上一些出名的宝剑拿来陪葬,比如鱼肠剑等。
阖闾墓的一处景色
史书记载,此墓之内,仅宝剑就有三千余把,因此也被称之为剑冢。试问这样一个宝地,谁不动心呢?秦始皇自然也不例外,他调来了大军,在虎丘山扎营,连续一月,在周围不停的挖掘,愣是找不到进去的入口,最后无奈放弃。
在秦始皇死之后,项羽起兵到了苏州,听说阖闾坟墓里面埋葬着宝剑,所以也想挖开来看看,结果也是乱找一通,什么都没找到。到明朝正德年间,有一次苏州大旱,阖闾剑池的水干涸,露出了水底。而在这时候,有一位非常有名的人下去查看阖闾剑池有了新发现,这个人就是唐伯虎。
唐伯虎是明朝有名的才子,他自然是知道阖闾的这一个传说,所以等到水干之后,就下去查看一番,果然发现一个石洞。就在唐伯虎把朋友找来,想要一起进去看看的时候,官兵却赶来,把唐伯虎一行人赶走,不让他们动阖闾的坟墓。官员们为防止唐伯虎等人继续挖掘,还把洞口进一步封死,至此这座古墓才能保存至今,得以幸免。
阖闾墓历经二千余年,从各类记载来看,该墓仍保持完好。
年,苏州市政府在重修虎丘园林的时候,曾经抽干剑池水,并在水底发现了一块石板,上面记载了明朝唐伯虎等人的这次经历。纵观两千多年史书的记载,如果阖闾墓真的在剑池下面,那它一定还保存完好。因为在1978年,考古人员有了新的发现。
在这一年,苏州虎丘剑池的水再次被抽干,这一次考古人员对池底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勘察,结果发现一个“人”字形洞穴,可以容人进入。但进入之后,就有三块石板挡住了去路,根据石板的摆放还有形制,考古人员确定这是人工所为。但是为了保护剑池上方虎丘塔的塔基,考古人员不敢轻易移动石洞中的石板,也就没有对墓葬进行试掘。关于吴王阖闾墓是否真的就在洞中,这个缠绕人们两千多年的秘密,也就不得而知了,只能期待今后更多的发现。
鱼肠剑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宝剑,是著名的冶工欧冶子为越王制造的五把宝剑之一。据《吴越春秋》记载:吴国的姬光(公子光)为了刺杀王僚,把鱼肠剑藏在炙鱼的肚子里,送到王僚的面前,由勇士专诸从鱼肚里拿出鱼肠剑,把王僚刺死。看来,它当是一把短剑,才能藏入鱼肚里。据作家萧军著的《吴越春秋史话》说:鱼肠剑原名“鱼藏剑”,不知有何根据?这恐怕是后人由于用鱼藏鱼肠剑而刺杀王僚才附会出的吧。
唐代诗人李贺《马》诗中有:“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看来鱼肠剑是弯曲的,如丈八蛇矛的矛是弯曲的一样,但不是弯环曲折作弹簧形的。
宋人沈括在他的名著《梦溪笔谈》里却说:鱼肠剑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燔熟,虢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译成现代汉语是:“鱼肠剑就是现在的蟠钢剑,又叫松文剑。取鱼肠这个名字,是由于熟烧了的鱼去掉肋部后,看到的鱼肠的排列形状和剑文相似,正象现在蟠钢剑的花纹一样”。照沈括的意见,“鱼肠”是指剑上的花纹似鱼肠而来。这种鱼肠样的花纹是宋代的劳动人民,将硬度高的高碳钢和韧性好的低碳钢锻接在一起,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使剑上呈现鱼肠状的花纹。但春秋时代用的不是钢剑而是青铜剑,能呈现鱼肠状的花纹,用的是机械方法还是化学方法,却有待今后的考证。
关于这把宝剑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东周列国志》(七十九回)载:周敬王二十四年,年迈的吴王阖庐伐越,吴越大战,吴王被灵姑浮的大刀砍中右足,伤重致死。死后葬于楚门外的海涌山,以专诸所用的鱼肠剑殉葬。同时,把所有掘墓工人都生葬了。三日之后,有人见葬处有白虎蹲踞其上,所以叫做虎丘山。后来秦始皇使人挖掘吴王的坟墓,萧山求剑,找不到,那遂成为低坑,即今日的虎丘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