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即公元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带着无尽的遗憾在中南海瀛台病死。慈禧太后当天连下两道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 “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溥仪成为了皇帝,此时还不满3岁。慈禧太后选择溥仪,主要原因有两个:溥仪是醇亲王的后代;溥仪的外祖父荣禄是她的心腹。
选择载沣作为摄政王,慈禧太后也有自己的考虑,载沣的弟弟载涛这样认为,“之所以属意载沣,是因为她观察皇族近支之人,只有载沣好驾驭,肯听话,所以先叫他做军机大臣,历练历练。”
载沣摄政三年,最大的对手就是袁世凯,溥仪也认为父亲最大的失败是没有杀掉袁世凯。载沣自己也计划过要杀掉袁世凯的,理由有二:袁世凯出卖过光绪皇帝;袁世凯把持实权,位高权重,对3岁的溥仪威胁甚大。
载沣之所以没有杀掉袁世凯,原因是被奕劻为首的一群军机大臣阻拦,其中最让载沣泄气的一句话是,“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袁世凯也有自知之明,向载沣上奏称自己足疾,请求回家养病。
就这样,载沣要杀掉袁世凯的计划被迫放弃,只能是解除了袁世凯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的官职。从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载沣的政治手段实在有限,根本不是袁世凯的对手。
载沣之所以不直接自己当皇帝,是因为他根本就对政治不感兴趣,载涛表示,“载沣是我的胞兄,他的秉性为人,我知道的比较清楚。他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忠厚即无用之别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内廷当差谨慎小心,这是他的长处。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
1912年2月清帝退位后,载沣从宫内回来,竟然无比兴奋地对家人说道,“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试想,这样的摄政王会当皇帝吗?
醇亲王载沣领受要溥仪入宫的懿旨后,当天傍晚,同军机大臣、内监们回府,将溥仪从醇亲王府北府(今北京宋庆龄故居)迎入宫中。而未来的皇帝还在“抗旨”,连哭带打地不让内监过来抱他。内监苦笑着看军机大臣怎么吩咐,军机大臣则束手无策地等摄政王商量办法,可是摄政王只会点头,什么办法也没有。乳母王氏看溥仪哭得可怜,拿出奶来喂他,这才止住了他的哭叫。军机大臣和载沣商量了一下,决定由乳母抱他一起去,到了中南海,再交内监抱他见慈禧太后。
溥仪离府进宫的第二天光绪皇帝就死了。溥仪是三岁的孩童,一会儿到光绪灵前磕头哭祭,一会儿到慈禧病榻前叩头祈福。溥仪面对光绪的遗体,也面对慈禧行将入木的躯体,在惊恐、陌生、寒冷与悲哀中受着折磨。第三天慈禧太后死了。光绪灵柩停在乾清宫,慈禧灵柩停在皇极殿。两丧并祭,一片悲戚。
十一月初九日,溥仪登极大典在太和殿举行。溥仪被折腾了半天,加上那天天气奇冷,因此在太和殿又高又大的宝座上哭闹。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他,不叫他乱动,溥仪却挣扎着哭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载沣急得满头大汗,只好哄他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典礼结束后,文武百官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呵?”王公大臣们议论纷纷,认为这是大清皇的不祥之兆。
宣统三年(1911年)八月十九日,同盟会组织武昌新军起义,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选黎元洪为都督,废除宣统年号。随之,湖南等13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解体。不久,各省代表到南京召开会议,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此间,袁世凯与孙中山秘密协商,孙中山答应袁世凯只要废除帝制,可以保举袁世凯继任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以清廷的名义,颁布了宣统皇帝退位诏书。同日,袁世凯代表民国政府颁布《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皇室条件》。于是,溥仪和清朝皇室得以继续留在了紫禁城中称孤道寡。对6岁的溥仪来说,生活没有任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