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龙首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历史趣闻     2023-7-20     点评:9举报

西安北郊汉代积沙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5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8年11月初,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位于西安北郊尤家庄省交通学校新校址建设的随工清理考古工作中,发掘了一座汉代积沙墓。(编号为98XSJⅢ区M18)该墓地处汉长安城东约3公里,这里是汉代墓葬的集中分布区之一(图一)。近年,我所已在其附近发掘了数以百计的汉代墓葬,但积沙墓却非常罕见。该墓虽然曾被盗扰过,但仍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313

一、墓葬形制与葬具

该墓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土圹木椁墓,葬具为一棺一椁。墓道在东,方向88度。因基建取土,墓室以上及墓道上部均被破坏殆尽,故墓葬深度不详。斜坡墓道略呈前宽后窄的梯形,坡度14度,东西残长5、前端宽2.46、后端宽1米,内填五花土。甬道宽于墓道,其横宽1.7、进深0.82米。砖封门紧贴墓室东壁外而砌,宽2.5、厚0.51米。砌封门时先在甬道底部铺垫一层厚0.34米的土夯平,然后在其上用青灰色条砖按一排竖一排横,上层反之的方法砌封门。封门砖长0.33、宽0.18、厚0.09米,仅最底一层保存比较整齐,其它部分已被扰乱。从封门解剖情况来看,其垫土层下还有薄薄一层从墓室里流出的黄沙。墓室为长方形,南边不太规整,四壁较直,东西长5.5、南北宽3、残存深度1.2米。墓室底部正中置一木椁。椁为长方形箱体,东西长5.16、南北宽2.4米,椁板已朽,但板痕纹理仍很清晰。椁顶板为南北纵向铺设,单叶板宽度不一,约为0.25—0.36米。从椁室侧板及底板灰痕观察,残存椁板灰厚度仅为0.02—0.03米,但这是椁板被填沙挤压后的厚度,实际厚度估计要在0.05米以上。椁顶板由于腐朽而塌陷,现存椁室高度仅为0.3—0.5米。椁室的构筑方法是先在墓室底部铺一层厚约0.12米的土和一层厚约0.30米的细黄沙,然后在其上南北向铺椁底板和横向筑南、北、西三面壁板。待从东面墓道将棺木及陪葬品放置在椁室后,再将椁室的东壁板装好,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封上椁盖板。由于椁室侧板腐朽后失去阻挡力,故椁室的南壁东端被外面的流沙向内挤压变形。椁室外四周用细沙与黄土分层填实,形成一圈质地较硬的熟土二层台。二层台现存高度0.30—0.54米,宽度不一,其中南、北两边二层台宽0.3—0.46米,东、西二层台宽0.12—0.24米。椁顶以上积细沙,现存沙层厚0.4—0.6米。椁室内亦有大量细沙,这可能是墓葬被盗后从被凿开的椁顶盗洞处流入的。墓内的积沙皆为细河沙,绝不见石子及大颗粒,可见填沙是经过专门筛选的。另外,在椁室底部还有一层厚0.20—0.30米的沙质淤土,这些淤土是墓葬被盗后从盗洞中渗入墓底的(图二)。

640

椁室内西南部置一木棺,平面略呈梯形,大头在东。棺长2.3、东端宽0.9、西端宽0.7、残高0.12、棺板厚0.04米。棺木髹漆并使用铁棺钉。从棺板及椁板灰颜色和质地比较来看,椁板灰发白且木质细腻,而棺板灰迹呈深褐色,木质较粗,所以二者的木质不同。据我们初步观察,椁木可能为柏木,棺木可能为松木。棺内盛敛一人,头向东,仰身直肢,骨架朽腐严重且被扰乱,性别、年龄已无法辨别。

该墓随葬品除一件质地较粗糙的小玉璧及三枚玉窍塞出在棺内外,其它物品均放置在椁内。墓葬被盗扰后,一件铁管状器柄散落于棺内位置,个别随葬品散落于椁外。其中椁室西北角放置釉陶仓、壶、罐、盆等;东南角放置有釉陶锺、樽、盒、盆等。椁室中部为盗洞位置,被严重扰乱,散见物品有彩绘男女陶俑、铁削刀、铁釜、瓷盏以及釉陶鼎、灶、钅焦壶、罐等。铜、铅质的车马器及漆器等散置于椁内东部靠近墓门处。

此墓曾经两次被盗。其中第一次盗掘是将盗洞打在了甬道处,通过墓门进入椁室,被扰乱的封门砖和被毁坏的椁室东壁可为其证。第二次盗掘的盗洞直接打在了墓室中部,下穿椁顶板至墓底,在椁室中部形成了一个直径达2.5米以上的大盗洞,这也是对该墓造成最严重破坏的一次盗掘。从墓葬被盗迹象观察,两次盗掘时间间隔可能较长,但最后一次盗掘却不会晚于五代十国时期,盗墓者遗留在墓室中部大盗洞中的一件唐末五代时期的小瓷灯盏即为其物证。

二、随葬器物

该墓虽多次被盗,但出土物仍非常丰富,共计109件,按质地分有陶、铜、铁、铅、玉、石、漆器等。其中以陶器为大宗,其它器物数量相对较少。陶器中包括陶俑、釉陶器和一般的灰陶器,以釉陶器为最多,占总数的85.4%;陶俑次之,占12.5%;灰陶器仅1件,占2%。漆器皆已朽毁,仅存红色漆皮及铜铺首等。另外,还有一件为盗墓者所遗留的瓷器。

(一)陶俑

共6件,2件残损。其中男、女侍俑各3件。

泥质灰陶,模制,造型优美,比例匀称,通体彩绘,栩栩如生。

(1)男俑

3件。造型、大小基本相同,其中一件下半身残缺。

标本M18∶12,头发乌黑,整齐后梳,并形成一条状发髻垂于脑后。面施粉彩,描眉画眼,唇施朱红,面目清秀,表情静穆。身着交领内衣,外穿右衽束腰长袍,脚著履,双手后统于袖内,交拱于腹前,作侍立状。身上彩绘已脱落,仅留部

315

636

(2)女俑

标本M18:38,泥质灰陶,素面,酱褐色釉。朱唇,态度端庄。身着交领内衣,外穿右衽束腰拖地长裙,裙裾张开拖于身后,显得婷婷玉立,飘逸洒脱。双手拢于袖内,交拱于腹前,作侍立状。彩绘已脱落,仅留部分白色陶衣,通高31.5厘米(封底,图四)。

312

628

(2)盒

2件。完整,形制相同。轮制。泥质红陶,酱红色釉。

标本M18∶44,圆鼓腹,子母口,圈足,覆钵形盖上有圈足形捉手。下腹部有两道凹弦纹,圈足上留有三支点痕。通高17.2、口径16、腹径18.4、底径8.8厘米(图五,9)。

3件。造型、大小完全相同,其中1件仅存头部。标本M18∶18,头戴风帽,面容丰满,粉面标本M18:23,覆钵形盖较高,其顶部正中贴有一手制的假衔环,在其周围对称分布着三个小乳钉。子母口,深腹圜底,附耳外撇,口沿下有两道凹弦纹,下腹部有一圈折陵,三兽蹄形足较矮。另外,在口沿上和盖腹中部还残留有三个烧制时的支点痕。通高21.2、口径19.6、腹深9.2、壁厚0.8厘米(图五,4)。

616

(3)

6件。其中一件残损严重。轮制,形制相同,按大小可分为三组,每组两件。

(二)釉陶器

42件。器类丰富,有鼎、盒、壶、罐、锺、仓、盆、樽、灶、釜、甑、焦壶、扁壶。

(1)鼎

2件。其中一件完整,另一件仅存盖残片及腹部残片各一块。泥质红陶,盖和腹为轮制,附耳和足为摸制,通体施酱红色釉。标本M18∶23,覆钵形盖较高,其顶部正中贴有一手制的假衔环,在其周围对称分布着三个小乳钉。子母口,深腹圜底,附耳外撇,口沿下有两道凹弦纹,下腹部有一圈折陵,三兽蹄形足较矮。另外,在口沿上和盖腹中部还残留有三个烧制时的支点痕。通高21.2、口径19.6、腹深9.2、壁厚0.8厘米(图五,4)。

(2)盒

2件。完整,形制相同。轮制。泥质红陶,酱红色釉。

标本 M18∶44,圆鼓腹,子母口,圈足,覆钵形盖上有圈足形捉手。下腹部有两道凹弦纹,圈足上留有三支点痕。通高17.2、口径16、腹径18.4、底径8.8厘米(图五,9。

(3)壶

6件。其中一件残损严重。轮制,形制相同,按大小可分为三组,每组两件。

标本M18∶38,泥质灰陶,素面,酱褐色釉。盘口较直,圆唇,口沿上有烧制时留下的三支点痕,长颈鼓腹,假圈足底。通高17.2、口径7、腹径13.8、底径8.2、壁厚0.6厘米(图五,13。

标本 M18∶53,泥质红陶,素面,内施酱红色釉,外施稀簿的浅绿色釉。器表釉层厚薄不匀且部分脱落,釉面粗糙不光滑。通高25.2、口径11.2.腹径20.8、底径12、壁厚0.8厘米。

标本M18∶13,泥质红陶,酱红色釉。肩部饰两道凹弦纹,底部有三个支点痕。通高19.8、口径8.7、腹径17.4、底径10.8、壁厚0.6厘米。

(4)锺

3件。形制相同,其中一件形体较大,另两件大小稍有差别。小盘口较直,方唇,宽沿,弧形顶盖带有子母口。长颈鼓腹,圈足,肩腹部饰有两个对称的兽首衔环铺首。器表以素面为主,仅在颈、肩相接处饰有三周凹弦纹。器身及器盖为轮制,附贴的铺首为模制。

标本M18∶2,陶胎为泥质灰陶,器内施较深的酱红色釉,器表圈足以上施较深的酱红色釉,圈足施绿釉。通高41.6、盖高4.4、口径16、腹径31.2、底径17.6、圈足高3.6、壁厚1.0厘米(图五,5)。

标本M18∶3.泥质红陶胎。器内壁及器外表圈足以上施酱红色釉,铺首及圈足上施绿釉。带子母扣的弧形盖顶正中呈乳状凸起。由于烧制时器物倒置,致使铺首上的绿釉流向肩颈部,形成两道绿彩带。通高42.4、盖高4.2、口径1.6、腹径32.4、底径17.6、圈足高3.6、壁厚1.0厘米。标本M18:4,器身为夹沙灰陶,器盖为泥质红陶。内、外壁皆施酱褐色釉,铺首上施绿釉,也有绿釉流向颈部现象。口沿上残留有烧制时用于支撑器物的三个支点痕。通高48.8、盖高3.6、口径20、腹径37、底径23.6、壁厚1.2厘米。

(5)罐

共8件,其中1件残损。陶胎均为泥质红陶。轮制。根据器物形制特征可分为四式。

Ⅰ式3件。大小基本相同,施酱红色釉。标本M18:28,侈口,双唇,无颈,圆肩,上腹圆鼓,下腹急内收,小平底。肩饰不太明显的弦纹两道。在口沿及底部各有三个支点痕。通高14.8、口径8.8、腹径16.8、底径8.4、壁厚0.8厘米(图五,11)。

Ⅱ式2件。大小基本相同,内、外壁皆施绿釉,素面。由于釉层稀薄且有脱落严重,所以器表粗糙不光滑。标本M18:46,直口方唇,无颈,圆肩鼓腹,底略内凹,罐体宽大于高,呈矮胖形。通高17.2、口径12、腹径22.8、底径13.2、壁厚0.8厘米(图五,3)。

Ⅲ式2件。其中一件完整,另一件仅存口沿残片。标本M18:22,通体施泛黄的酱红色釉,釉面光滑明亮。侈口,双唇,无颈,圆肩,上腹外鼓,下腹斜内收,平底较小,罐体呈长方形。肩饰两道较细的凹弦纹,腹中部有一刻划的虎头形象(图一○)。通高20.8、口径9.6、腹径18、底径8.4、壁厚0.4—0.6厘米(图五,1)。

Ⅳ式1件。内、外壁皆施酱红色釉,器物表面釉层较薄且脱落严重,肩饰十五道细密的凹弦纹。小侈口,斜沿尖唇,束颈,广斜肩,腹斜内收,小平底内凹,整个形体近似菱形,给人一种不稳的感觉。标本M18:35,通高10、口径4.6、肩宽8.8、底径3.3、壁厚0.5厘米(图五,10)。

(6)仓

共10件。形制相同,保存完整,是该墓随葬品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器物。圆形,伞形顶,出檐,小口、覆钵形盖∶桶形仓体下有三个胡人男子形足。泥质红陶胎∶通体施酱红色釉。制法为轮制和摸制,其中仓体为轮制,顶、盖及足为模制。仓盖纹饰为模印的动物纹及云气纹,图案均较模糊。仓体纹饰以素面为主,弦纹次之。伞形顶盖的上部饰一圈凹弦纹、其下整齐排列八道瓦楞。

标本M18∶37、腹部饰有三组凹弦纹,每组三周。模制的足部胡人形象,头带高耸的毡帽,深目高鼻,嘴巴张开,男性待征(生殖器)明显,作负重蹲踞状。通高40.4、口径9.2、腹径21.6、底径22.8、壁厚0.6、足高4厘米(图五,2)。标本M18;49.大小尺寸与37号仓相同,唯其腹部为素面,足部的胡人男子嘴未张开,作痛苦状。

(7)灶、甑

灶、甄各1件,二者当为一套灶具。其中灶仅存约三分之一部分;甑较完整。灶为泥质灰陶,甑为泥质红陶,内外壁皆施酱红色釉。

灶标本M18∶26,平面呈马蹄形、灶门外饰菱形回纹。通高9.6、残长27.2、壁厚0.8厘米(图五.7)。

甑标本M18∶27.敞口宽沿,深腹内收,小平底上有六个气孔。口沿下饰有两道凹弦纹∶其它部分为素面。通高8.5、口径13.2、腹深8.4、底径4.5、壁厚0.5厘米(图五,4)。

一仍豁

1件。泥质红陶,胎较薄,轮制,通体施酱红色釉,素面,腹部部分釉面脱落。侈口,尖唇,束颈,圆鼓腹,圜底。标本M18;72,通高10.8、口径16.6、腹径17.2、腹深10.5、壁厚0.3厘米(图五,,4)。

(9)盆

5件。大小不一。泥质红陶胎,通体施酱红色釉,轮制。根据形制特征可分为两式。

I式1件。形体较大,侈口方唇,短颈微束,鼓腹,下腹内收,平底较大。腹部饰有两道凹弦纹。标本M18;42,通高14.8、口径28.8、腹径28、腹深14、底径16、壁厚0.5厘米(图五,13)。

II式4件。大小相差不大。敞口,平沿稍斜,方唇,曲(折)腹平底。素面或在口沿下饰二、三道凹弦纹。标本M18∶11,通高8、口径24.8、腹深7.2、壁厚0.5厘米(图五,6)。

(10)奁

1件。泥质红陶胎,通体施较深的酱红色釉。素面。标本M18;1,直口、无盖。桶状腹、三兽蹄形足,足部图案似为象面纹。腹为轮制,足为摸制,底部还残留有三个支点痕。通高19.8、口径20.4、唇宽1.2、腹深15、底径21、壁厚0.9、足高3.8厘米(图五,8)。

(11)镳壶

1件。夹沙红陶胎∶通体施酱红色釉,釉面脱落严重。标本M18∶21,侈口,圆唇、浅盆形盖上有一塔形钮,无颈、球形腹,圜底,三兽蹄形足外撇、上腹部约呈90度夹角置有一流一把柄。其流为生头形∶圆环形眼,两特角,口圆张,造型逼真,憨态可掬。把柄为圆筒形、末端渐粗,口未封。腹部把柄以下饰有两道凹弦纹,其下满饰较细的绳纹。器物制法是先轮制出腹和盖,再手制出流、把柄及足,然后再用手将流、把柄和足粘接于器腹上。通高12.5、口径10.2、腹径17、整厚0.4、足高5.2、把柄长5.2厘米(图六.2)。

305

(12)扁壶

1件。口部残缺。泥质红陶胎,通体施酱红色釉、素而。模制。小口,扁腹,长方形圈足。腹部堆塑出相连的两段弧纹,颇似一个心形图案。其腹部正视为横向椭圆形、侧视为竖向椭圆形,故扁壶又称为楼,"裤"字本身就包含椭圆形之意。标本M18;29.残高16.5、腹宽22.8、腹厚9.6、壁厚0.4、圈足高1.6厘米(图六,1)。

(三)陶器

1件。为明器陶灶上的釜。泥质灰陶,薄胎,素面,轮制。标本M18∶65,直口,圆肩,上腹外鼓,下腹急内收,平底特小。通高4.8、口径5.2、腹径9.2、底径1.8、壁厚0.3厘米。(图九,5)。

(四)瓷器

1件。碗形灯盏,盗洞中出土。标本M18∶25,轮制,胎色灰白。散口圆唇,腹壁斜直,壁较薄,平底较厚,器表及器内上半部露胎,下半部施黑釉,釉色光亮,器内底部有类似于油滴釉的灰白色小点群。通高3.3、口径9.4、底径4.6、壁厚0.4、底厚0.6—1.0厘米(图九,4)。

(五)铜器

共45件,(套)。其中明器车马器占绝大多数,占总数的91%,其次为漆木器及棺上的铜饰件,仅占6.7%。另外,还有一枚铜钱币。

(1)车马器41件。分属于两套车马,铸造。计有车害、当卢、泌齿、轴饰、衡末、盖弓帽、衔镜、赣、泡钉∶车辖以及扣饰等。

车軎2件。带辖、大小不一;分属于两套车。标本M18;63,口部起箍,辖直,蘑菇状钉帽,长2.7、高2.25、辖长2.3厘米(图七,3)。标本M18∶64,直筒形口,辖向外微弯,辖帽呈疙瘩状。长2、1.8、辖长1.9厘米(图七,8)。

611

当卢2件。形制相同,大小稍有差别。标本M18∶56,通长9.7、厚0.2厘米。略呈柳叶形,上宽下窄,两端皆呈三角形,背面上下各有一方形钮(图七,1)。

秘齿1件。平而呈"凸"字形,较大一端隆起,弧形角。标本M18∶45,通长2.8、壁厚0.1厘米(图七,17)。

衡末2件。形制大小相同。标本M18∶73,圆筒形,一端封口,中部饰一圈凸棱。长1.1、直径0.8、壁厚0.3厘米(图七,13)。

轴头饰2件。形制基本相同,一大一小。标本M18∶41,直筒形,一端封顶,中空,顶部内径略粗于口部,靠近顶部处起有三周棱箍。通长2.3、口径1.7、壁厚0.1厘米(图七,6)。

盖弓帽17件。按形制可分两式。

I式16件。直筒形,中空,半球形顶帽,中部偏上处向上挑出一尖状钩。标本M18;43,通高2.6、直径0.65厘米(图七,9。

Ⅱ式1件。直筒形,中空,斜封顶,无帽,中上部向上挑出一尖状钩。标本M18∶43,通高1.8.直径0.5厘米(图七,10。

衔镳完整2套,另外还有1件残镳和1节马衔,形状略有不同。标本M18∶87,衔为两节,中间通过两小环相互连接,两端分设一对较大圆环,其内各插一镳。镳体扁平,呈浆叶形,中部拧成细绞索状和衔相套,两边各有一个小穿孔。镳高9、两端宽0.6、衔宽9.7厘米(图七,2。标本M18∶6,镳为细条形柱体,两端渐细,中部两穿孔处宽厚,整体略呈"S"形。镳高7.8、衔宽7.1厘米(图七,4)。

车1件。标本M18∶75,呈倒"U"字形,两端尖,中部截面为圆形。通高1.4、宽1.7、截面径0.3厘米(图七,14)。

标 1件。标本M18∶79,略呈屈曲的"C"字形,一头大一头小,中空,横截面为方形。其中大头为方形銮孔,小头为一兽头(虎头)。通长2.6、高1.2、鉴孔边长1.2厘米(图七,5)。

钮扣5枚。形状相同。标本M18∶80,扣面呈半球形,背为方形穿。高0.8、扣面直径1.1厘米(图七,7。

方形扣1件。稍残。标本M18∶74,侧视呈弧折形,方形扣,带一"T"字形挂钩。通高1.6、宽1.1厘米(图七,16)。

车轼1件。长条形圆柱体,两头向下弯折。标本M18∶9,通长8.8、高1.5厘米(图七,12)。

泡钉3枚。钉帽呈蘑菇形,钉体细长,尖残。标本M18∶70,通高(残)1.3厘米(图七,19。

(2)铺首2件。兽首衔环形,表面鎏金,可分两式。

I式1件。标本M18∶52,左耳稍残,兽面为圆眼尖耳,头顶呈三角形凸起,鼻隆起成桥形,内衔环,背面有两个方形带穿的扣钉。通高5.通宽3.7、环径2.55厘米(图七,18)。

Ⅱ式1件。标本M18∶71,铺首呈半圆形,头顶有一发譬状隆起,面目不清,鼻隆起成桥形,内衔环,背面有两个带穿的扣钉。通高6.1、宽3.5环径2.7厘米(图七,20)。

(3)钉环

1件。为铁钉铜环。铁钉环首内套一铜环,钉体上附有木质残痕。标本M18:60,钉残长1.7、环直径2.1厘米(图七,19)。

(4)铜钱

1枚。为五铢钱。标本M18:16,正面只有外郭,“五”字交笔较曲,“铢”字的“金”字头成三角形,与“朱”字同高,“朱”字上下头圆折。穿下有半月。背面内外皆有郭。直径2.6、穿边长1厘米(图一一)。

317

(六)铅器

5件。均为明器,车马器,计有衡末、、衔、镳、当卢(残),除一件铅镳和前述铜镳形制不同外,其余皆与同类铜车马器形制相同。

高2.6、直径0.65厘米(图七,9。

Ⅱ式1件。直筒形,中空,斜封顶,无帽,中上部向上挑出一尖状钩。标本M18∶43,通高1.8.直径0.5厘米(图七,10。

衔镳完整2套,另外还有1件残镳和1节马衔,形状略有不同。标本M18∶87,衔为两节,中间通过两小环相互连接,两端分设一对较大圆环,其内各插一镳。镳体扁平,呈浆叶形,中部拧成细绞索状和衔相套,两边各有一个小穿孔。镳高9、两端宽0.6、衔宽9.7厘米(图七,2。标本M18∶6,镳为细条形柱体,两端渐细,中部两穿孔处宽厚,整体略呈"S"形。镳高7.8、衔宽7.1厘米(图七,4)。

车1件。标本M18∶75,呈倒"U"字形,两端尖,中部截面为圆形。通高1.4、宽1.7、截面径0.3厘米(图七,14)。

标 1件。标本M18∶79,略呈屈曲的"C"字形,一头大一头小,中空,横截面为方形。其中大头为方形銮孔,小头为一兽头(虎头)。通长2.6、高1.2、鉴孔边长1.2厘米(图七,5)。

钮扣5枚。形状相同。标本M18∶80,扣面呈半球形,背为方形穿。高0.8、扣面直径1.1厘米(图七,7。

方形扣1件。稍残。标本M18∶74,侧视呈弧折形,方形扣,带一"T"字形挂钩。通高1.6、宽1.1厘米(图七,16)。

车轼1件。长条形圆柱体,两头向下弯折。标本M18∶9,通长8.8、高1.5厘米(图七,12)。

泡钉3枚。钉帽呈蘑菇形,钉体细长,尖残。标本M18∶70,通高(残)1.3厘米(图七,19。

(2铺首2件。兽首衔环形,表面鎏金,可分两式。

I式1件。标本M18∶52,左耳稍残,兽面为圆眼尖耳,头顶呈三角形凸起,鼻隆起成桥形,内衔环,背面有两个方形带穿的扣钉。通高5.通宽3.7、环径2.55厘米(图七,18)。

Ⅱ式1件。标本M18∶71,铺首呈半圆形,头顶有一发譬状隆起,面目不清,鼻隆起成桥形,内衔环,背面有两个带穿的扣钉。通高6.1、宽3.5环径2.7厘米(图七,20。

300

(八)玉器

3件。分为鼻塞和耳塞,形制基本相同,一件

较大,两件稍小。

(1)鼻塞1件。棒状,两端粗细基本相同,剖面呈扁圆形。标本M18:14,长2.1、最大径0.8厘米(图九,3)

(2)耳塞2件。棒状,一端稍细。标本M18:59,长2、直径0.7厘米(图九,3)。

312

(九)石器

2件。石璧和石钵各1件。

(1)璧器璧较薄,质地较脆,表面磨光,稍残。标本M18:62,外径4.1、内(好)径1.7、璧厚0.2厘米(图九,1)。

(2)钵质地很差,已风化成碎渣,出土时形

状尚存。直径10、壁厚0.4厘米。

(十)漆器

从残留漆皮痕迹来看,可能有3件。皆朽,仅存漆皮、铜铺首。

三、结语

从出土器物来看,该墓出土了大量的釉陶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目前最早出土釉陶器的墓葬是西安地区西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6年)的一座墓葬①。另据《洛阳烧沟汉墓》发掘资料,早期釉陶的釉色多为褐色(亦即酱色),釉面不够光润。汉宣帝到王莽时期出现了复色釉,即在一件器物上同时施多种颜色的釉。绿釉大概是从汉成帝时期(公元前32—公元前6年)开始出现的。该墓出土釉陶器的釉色以酱(褐)色占绝大多数,釉面也不太光滑;绿色釉很少,且釉色浅淡,釉面粗糙,不像东汉时的绿釉那么翠绿光亮。另外,也有一器多釉现象。因此,通过以上对比,该墓出土的釉陶器具有早期釉陶器的特点,其时代最早不会早于汉宣帝时期,最晚不会晚于王莽时期。

从器物组合来看,该墓随葬品以鼎、盒、壶、罐、仓、灶等为主,不见西汉早期常见的陶钫。器物形制上,该墓出土的鼎、曲腹盆、Ⅱ式罐、仓以及男女侍俑等,与西安南郊三爻村M17、M19汉代中期偏晚墓②所出同类器完全相似。

该墓仅出土一枚五铢铜钱,不见王莽时的钱币,说明该墓不会晚到王莽时期。这枚五铢钱的钱文与西汉宣帝、平帝时所铸五铢钱的钱文相似,故其铸造年代应在西汉中晚期。

现在再来看看该墓的墓葬形制。众所周知,战国晚期关中及中原地区小型墓中就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西汉中期已普遍流行,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但该墓却是一座竖穴土圹木椁墓,如果将这座墓的时代定在西汉中晚期的话,这又作何解释呢?实际上在秦和西汉前期至中期,贵族地主阶级仍沿用先秦时期的竖穴土圹木椁墓制,这种墓葬形式,在长江流域以及南方和北方的边远地区则延续到西汉后期,甚至东汉前期。因此,将西安北郊发掘的这座竖穴土圹木椁墓的时代定在西汉中晚期就不足为奇了。

综合以上诸点,将该墓的时代定在西汉中晚期应较为合理。

(二)意义及收获

战国自西汉早期的贵族墓,往往在墓室内积石以加固,积炭以御湿,积沙以防盗。如在墓圹内大量积沙防盗的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魏王墓③以及墓室内大量积炭防潮的西安东郊西汉早期列候“利成”墓④等。到了西汉中晚期,随着竖穴土圹木椁墓这一墓葬形制的逐渐消失,墓内积沙、积炭和积石这种现象也非常罕见了。因此,这座保存相对较好的西汉中晚期积沙墓的发掘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填补了西安地区汉代积沙墓发掘的空白,而且也为我们研究积沙墓这一墓葬形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该墓形制较大,有长斜坡墓道,棺椁奢华,积沙防盗,出土物数量大,且以当时较珍贵的大量釉陶器以及彩绘男女侍俑来随葬,说明墓主应是一名身份地位较高的贵族或官吏。

该墓出土的釉陶器造型美观,器类丰富,为研究汉代的釉陶制造技术提供了资料。釉陶樽的足为深目高鼻的胡人男子形象,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关系及汉代对少数民族压迫和歧视的社会现实。出土的陶俑造型比例匀称,彩绘色彩艳丽,服饰和发式新颖独特,充分反映了汉代高超的雕塑和绘画艺术水平,为研究汉代考古及服饰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发掘整理:岳连建李明 雷立智王书逊

绘 图:雷立智董朴顺

摄 影:岳连建张明惠

执 笔:岳连建李 明

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龙首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汉延陵的盗墓事件

刚刚联合对位于咸阳市区西兰路的苏家寨汉冢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虽然这座汉冢有严密的防盗设置,但仍多次被盗,其中有6个盗洞打到墓室及耳室。
所以,在墓室及壁龛仅出土了零星随葬品,有彩绘陶罐、釉陶残片、柿蒂形铜饰、镏金铜环、铁棺钉,小五铢、五铢以及棺木残块。从出土器物、墓葬形制分析,该墓时代应为西汉晚期。
该墓由封土堆、墓道、壁龛、封门、墓穴、墓室构成。封土残高5.5米。封土自墓葬开口以上全部夯筑。墓道为长斜坡墓道,上宽约5.3米、下宽约1.35米。墓道有宽约10厘米的3层台级,台级间距约2.3米。在第二层台级以下充填砂子。墓道东端发现一宽约0.6米的方坑。封门用长方形砖分2排错缝平砌,宽2.4米、高3.5米。墓穴长12米、宽8.5米、深10米。墓穴从第二层台级下用细沙填充。墓室砖室结构,所用砖皆经过仔细打磨。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顶为砖券。墓室底部有厚约1米的细沙。
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苏庆元说,此墓位于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86年———前74年)平陵与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前7年)延陵的南面,相对而言距延陵较近,但究竟为哪座陵的陪葬墓,还需做进一步考古调查与研究。该墓等级较高,墓主身份应十分显赫。该墓规模较大,制作精致,对研究西汉时期帝陵埋葬制度,汉代的经济、文化、盗墓史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华声报咸阳消息:为了防止墓穴被盗而在墓中填充沙子,2000多年前的古人堪称煞费苦心,但是,这种严密的防盗设置仍然没有防住狡猾的盗墓贼。近日,陕西咸阳抢救性发掘一处汉冢时发现,有6个盗洞打到墓室及耳室,墓中随葬品几乎被盗空,而该墓的盗墓史从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  据华商报报道,为配合西安铁路北环线工程,今年5至6月份,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位于咸阳市西兰路农机市场内的苏家寨1号汉冢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呈圆锥形封土堆部分已被破坏,墓道自上而下有三层台级,台级间距约2.3米,第二层台级以下充填着沙子。在墓室及耳室仅出土了零星随葬品,有彩绘陶罐、釉陶残片、柿蒂形铜饰、镏金铜环、铁棺钉以及棺木残块等,未发现墓主人骨。文物专家从出土器物、墓葬形制分析,该墓所处时代应为西汉晚期。
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谢高文6月21日介绍说,古人在墓道、墓室内填充易于流动的沙子,目的是为了防盗,这种墓叫积沙墓。虽然1号汉冢有严密的防盗设置,但仍多次被盗,有6个盗洞打到墓室及耳室,随葬品几乎被盗空。从几处盗洞和墓中发现的一把钳子和一条钢筋判断,该墓的盗墓史从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
此墓位于汉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年-公元前74年)平陵与汉成帝刘骜(公元前51年-公元前7年)延陵的南面,距延陵较近,但究竟为哪个陵的陪葬墓,还需进一步确定。墓葬的等级都是非常高的,墓主的身份在当时十分显赫。由于该墓规模较大,制作精致,对研究西汉时期帝陵埋葬制度,汉代的经济、文化、盗墓史等都具有重要价值。

汉墓发掘报告,西安北郊龙首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求关于古墓发掘的纪实资料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古墓、珠宝、古尸、陪葬 ,神秘的面纱背后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个兵马俑发现,发
掘的详细经过。。。。。。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掘出来的“中国北京猿人”轰动了当时的世界,被誉为“整个地球人类的震撼!”然而。。。。。。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叙述了南越王墓发现、发掘那曲折而动人的经过,也充分展现了南越王国风起云涌、大喜大悲的历史画面。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率部,以剿匪及军事演习为名,荷枪实弹进入东陵,用七天七夜的时间,打开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 。。。。。。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这是一部全景式、多侧面反映新中国以科学考古手段发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长篇纪实文学。
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
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这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这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二,《天国的灵光:佛像》
本书是走进珍宝世界系列图中的一册,全书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绍了汉、十六国时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间的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对读者的欣赏。全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识性及鉴欣赏性,是文物爱好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本书是关于李宪夫妇葬墓的发掘报告。本书记录了该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内装饰壁画以及种类繁多的随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铜、银、玉、玻璃料器等妈妈,这些都为唐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序 我们的心愿引子壹 汉兵马俑坑的发现贰 发掘清理兵马俑叁 寻找兵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试掘到正式批准发掘伍 内外墓道发掘告捷陆 会战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贵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两个问题后记
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六,《帝国的辉煌》
本书是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图书。秦始皇陵与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了秦国历史以及秦所创造的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
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继发现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之后本书纪之初,在成都平原又传来了令人再次震惊的考古大发现: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国邑遗址,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骇然现世……考古工作者将此遗址命名为“金沙村遗址”。
本书作者亲自参与了金沙村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们以如花的妙笔,将田野考古和丰富的知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融为一体,撰写了这本书。 作者将带你一起穿越数千年时光隧道,走进古蜀都金沙村,去体会古蜀人的社会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本书集中展示了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问世3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找寻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时期重要考古遗迹调查报告(1992-2002)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丁冬:西藏西部一处前佛教时期居住遗址的发?? 西藏西部陶器制作工艺的观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会盟寺的比定图像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松赞干布塑像的再观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遗址发掘与研究,是世界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重大事件之一。此遗址被列入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中国境内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眼前的这本小册子,作者尽力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这一段牵涉众多学科和专业性很强的历史,融会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写成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这是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的随笔集,收录其80及90年代所写书序、讲演稿、报刊文字及访谈记录。内容涉及考古人类学研究理论与发展,学者介绍,学界轶闻掌故、考古时事及对学术的前瞻。以随笔的形式,读者不仅可了解张光直学术上的直知灼见,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诙谐、宽容、乐观、热富有社会使命感的尊长。这是“张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专著。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充足、完备、翔实的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了秦陵四大陵区即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的陵墓、陵园、陵寝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情况。特别是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属罕见。秦始皇皇陵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书包括趣探事源,趣谈考古,趣觅古迹,趣话文物几个篇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考古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究了考古中的来龙去脉之谜。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国卷·彩图版》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考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考古者、考古过程、考古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过程中难以言表的身心体验。
十七,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系列报导
1:众神的宫殿
作者:理查德·艾尔曼
1999年3月3日,人类考古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发现正通过卫星向全球现场直播……著名预言家凯西在上个世纪曾说,20世纪末,人们将开启狮身人面像隐藏了数千年的“档案馆”,以揭开人类起源与智慧之谜。而埃及古老的谚语则告知我们:每当世纪交替之时,神秘的金字塔或通往远古的墓道就会被发现,从而找到一段人类失去的历史。
2:废墟的真相
作者:吕贝克·斯特夫
你即将看到:考古史上最为动人心弦的篇章——14个失落的城市在百余年间相继被发现,它们无疑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胚胎,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黎明时期。14个城市,14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每一次发现都是考古史上最为动人心弦的一章,它们共同奏响了史前文明的挽歌。本书几乎囊括了自考古学诞生以来所有伟大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是一把打开远古、通向未来的钥匙……
3:水晶头骨之迷
作者:凯瑞·路易斯·托马斯
克利斯·马顿
美洲土著人世代流传着一个故事:祖先留下了十三个水晶头骨,当地球文明达到极致时,它们会重新出现,并揭示出人类过去和末来的秘密……
九十年代,英国的两个电视制片人果然在中美丛林的古庙废墟中,找到了一个精美绝伦的水晶头骨,他们追踪调查,终于发现十三个水晶头骨已全部现世,每一个头骨都来历不凡且具有不可理喻的一些灵异表现。 这一发现和金字塔上的狮身人面像一样神秘莫测,引起全球考古学界的一场激烈论战……
本书是关于这一发现探索过程的真实全纪录,作者摄制的同名电视纪录片已在英国BBC及欧美各大电视网播映,引起举世瞩目。
4:破译圣经
作者:苏拉米·莫莱
从《创世纪》到《启示录》,笼罩着令人炫目的神秘光环,上帝从天国来到人间,又从人间回到天国,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将天国的幻象多次投印到人间的大地上,而且还将其深深地投印在地球先民的脑海里,成为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从“大西洲”到“太平洲”;从《神秘埃及》到巴比伦泥版;从漫天烈火的所多玛到惊天动地的通古斯;从密咒遍布的帕姆帕沙漠到丛林深处的卓尔金星……
在这本书中,穿过历史的迷瘴,我们将通过《圣经》与那些上帝的羔羊进行对话,从亚当到基督,从但丁到诺查丹玛斯……他们将讲述天国的神圣,他们还将述说天国的神秘。
5:人是太空人的后代
作者:葛瑞姆·汉卡克
人类的起源的说法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葛瑞姆·汉卡克以他自己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 并写了人是太空人的后代此书, 从中以他自己的带有一些超意识的眼光去探讨了这个问题, 您不妨在读了此书之后, 与作者一起去回味这份独特的滋味!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三星堆考古学家,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团宠

三星堆考古学家,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团宠

历史趣闻阅读:523   点评:14
考古的发展,中国考古六十年

考古的发展,中国考古六十年

历史趣闻阅读:483   点评:22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268   点评:182
迷你世界有没有和小马宝莉合作,迷你世界小马宝莉城堡解密

迷你世界有没有和小马宝莉合作,迷你世界小马宝莉城堡解密

历史趣闻阅读:474   点评:27
2021新高考语言运用补写句子,高考补写句子题答题技巧分享

2021新高考语言运用补写句子,高考补写句子题答题技巧分享

历史趣闻阅读:523   点评:18
新疆古人类「震撼出土的新疆巨人原来在古书就有记载逼着你刷新认知啊」

新疆古人类「震撼出土的新疆巨人原来在古书就有记载逼着你刷新认知啊」

历史趣闻阅读:409   点评:11
古代的恐龙蛋,恐龙蛋十大未解之谜

古代的恐龙蛋,恐龙蛋十大未解之谜

历史趣闻阅读:582   点评:12
阜阳城区发现距今5000年的史前文化遗址「阜阳城区发现距今5000年的史前文化」

阜阳城区发现距今5000年的史前文化遗址「阜阳城区发现距今5000年的史前文化」

历史趣闻阅读:469   点评:20
沉银遗址挖掘的文物,张献忠沉银全文

沉银遗址挖掘的文物,张献忠沉银全文

历史趣闻阅读:423   点评:30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走进山西陶寺寻找4000多年前的那道光

文明之美看东方丨走进山西陶寺寻找4000多年前的那道光

历史趣闻阅读:430   点评:13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