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脑洞老师跟亲们聊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明朝到底是亡在谁的手上?首先我们应该要排除明朝亡于清国之说,因为清兵入关之时,明朝做为一个政府机构已经灭亡了,北京被攻克,皇帝自杀,这时的王朝已经是李自成的大顺。当然大顺政府并没有对中国实行有效的管理。
所以,这是一个历史上非常微妙的时刻,老的已经死去,新的还没站起来,天下没有合法的政权。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势力强大的军事或者政治机构介入,就可以夺取天下。
相比李自成,清国的组织更强大,它的运作能力是李自成的草台班子无法相比的。所以李自成是替清国做了嫁衣。
当然是起兵喽。纵观李自成的起兵史,李自成不是没有失败过,有几次差点是完蛋了,但李自成像李强强,打不死,屡屡拉起兵马。这是什么原因呢?
当然是因为社会上有一大堆闲散人员,他们如果不造反,就没有饭吃,而造成这些人员存在的直接原因就是西北大饥荒。
当时西北发生了罕见的大饥荒,老百姓没有饭吃,要么饿死,要么战死,只要有人带头,一般都会选择后者。
饥荒问题是很多朝代灭亡的主要诱因(注意是诱因),比如唐朝就是因为饥荒引发黄巢起义,最后唐朝政府失去了统治的基础。
但是不是所有的朝代都会因为饥荒而会灭亡呢?不是的,有一个统计数字,唐朝发生了五百次的饥荒,明朝有一千余次,宋朝有八百多次,而清朝也有一千余次。
这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宋朝的天灾也是很多的,但它并没有引发太大的民变。明朝到底是亡在谁的手上?其实明末不缺名将,就缺这种人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朝有一个比较完善的赈灾机制。一有灾情,就会启动“荒政”,有一系列的措施去救济灾民。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宋朝的民间比较富,对灾荒有一定的自救能力。通俗点说,就是地主家的存粮比较多。
这里要提到财富的三个存放地点,一个是藏富于国,一个是藏富于民,另一个是藏富于官。
藏富于国,就是国家比较有钱,这种类型的国家比较强大,容易拓边,比如汉朝就是一个藏富于国的国家,仓库里的粮食都烂掉了。
而宋朝是一个藏富于民的朝代,宋朝经常是百姓的小日子过得滋润,朝中却没钱用。藏富于民有没有坏处?当然有的,就是国家不太强盛,容易被外敌欺负。
明朝末朝就是典型的藏富于官,一个是兼并失控,财富迅速集中到一小批人的手里,官员们个个富得冒油,但朝廷没钱,老百姓也没钱。这样,一碰到饥荒,就会出现朝廷想赈灾,拿不出钱。百姓也没有自救能力。这样一搞,明朝自然就玩不转了。
其实明朝的崇祯皇帝是一位不错的皇帝,大家可能会说他办的一些错事,比如杀袁崇焕,但这其实都是技术性问题,不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一个朝代能够靠一个武将起死回生?这只有武侠小说能这么写,史书是不敢说这个话的。
一个皇帝不可能总办好事,一生不走错棋。关键是,如果一个朝代如果大方向是对的,那么皇帝一些举措失当是没问题的,是有纠正空间的,偏偏明末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走错一步,都是满盘皆输。所以,崇祯这个亡国皇帝是比较冤的。
而所有的朝代归根到底都是一笔经济帐,怎么分配社会财富是所有时代都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甚至是首要问题。
怎么避免财富过于集中到一小搓人的手里,这是最最重要的问题,因为财富就是水,水一定要流动起来,才能活,如果集中起来,就变成了堰塞湖,可能最终那些拥有财富的一小部分人也要受到波及。不信,看看明朝北京城被攻破之后,那些官员同样被抄家灭户。
而同时也要避免另一种极端,就是钱财过于分散,使国家没有充裕的财富进行一些统筹,因为有的时候,财富聚集起来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在脑洞老师看来,明朝其实就是缺少一位好会计。
凡是到过天安门的,无不为门外门里的两对华表所吸引。门外的那对华表上,龙盘于柱,横云飘绕于端;华表顶端,雕刻着一尊蹲兽,面向宫外,昂首远望。门里也有一对华表,所不同的是,其顶端的蹲兽,是面向宫里注视。一里一外,在古代,这就是表示对君主的一种约束。华表到底蕴含著什么意义呢?这需要从华表的历史说起。可以说,华表是一种传统文化。
明朝为何要在天安门前树立华表
华表,是从上古时代谤木演化而来的。所谓谤木,亦称诽谤木。据《淮南子·主术训》中说:“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意思是说,唐尧时设置一种鼓,百姓如果看到尧有过失,就可击鼓,使尧听到后听取百姓的“谏”(谏,是用语言纠正尊长的过失)。虞舜时在大街上树立一根木头,百姓如果见到舜有过失,可以在木上刻写谏言。在古汉语中,诽谤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批评、指责,是中性词,无褒贬义;二是指说别人坏话,即所谓毁谤,在这个意义上是个贬义词。谤木的“谤”,则是取其第一义。而在现代汉语中,“诽谤”专指说别人坏话,应用范围缩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