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辟谷古籍记载,秦汉前的《大戴礼记·易本命》说:“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这是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
《淮南子·地形》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人间》还载有实例,如记述春秋时鲁国人单豹避世居深山,喝溪水,“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这也是史籍所载最早之辟谷实践者。
《汉武帝外传》载,东汉方士王真“断谷二百余年,肉色光美,徐行及马,力兼数人”。《后汉书·方术传》载:“孟节能含枣核、不食,可至五年十年。”
《魏书·释老志》载,北魏道士寇谦之托言太上老君授以导引辟谷口诀,弟子十余人皆得其术。又谓东莱道士王道翼隐居韩信山,断谷四十余年。
-->
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中也有关于辟谷的记载。《史记·留侯世家》记述留侯张良禀体多病,采用导引、辟谷等术疗疾并习练轻身之功。
《北史·李先传》载:“服气绝粒数十年,九十余,颜如少童。”《宋史·陈抟传》载:”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北齐书》中记载一个隐居于琅琊山的修行者,练辟谷之术,服用松子、白术、茯苓等生药,以求长生不老。
-->
《旧唐书》记载一个叫王远知的人,修习吐纳导引之术,服食灵芝和白术等,活到百岁以上,且头发乌黑、步履轻捷。《史记》载,张良在迁都关中后,“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乃学辟谷,道引轻身。
苏东坡曾在《辟谷说》中记述道:一人堕入洞中不能出,效龟息,“遂不复饥,身强力壮。后,卒还家,不食”。还曾在杂记中记载食阳光止饿。
-->
据传张三丰67岁进行辟谷 三年后终创太极。《张三丰传》曰: “张三丰, 辽东懿州 人, 名全一, 一名君宝, 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 又号张邋遢。欣而伟, 龟形鹤背, 大耳圆目, 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 所啖升斗辄尽, 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 游处无恒, 或云能一日千里……”
史书记载辟谷之人如此之多,辟谷时间或几月、几年甚至几十年,其难免有夸大不实之处,但恐非纯属子虚。
-->
辟谷方式:辟谷不同于人为追求的节食和断食,因为“辟谷”对身体有利无害,而节食、断食则会使身体虚脱。一些辟谷宗师将辟谷分为服气辟谷与服药辟谷。
“服气辟谷”即以服气与辟谷相配合,并以服气为基础,通过服气达到辟谷的目的,渴时唯饮清水或每日减食一口,至三年后,便会自然断谷。
-->
“服药辟谷”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药方甚多,有取高营养而消化慢的豆、枣、胡麻、栗、酥、及茯苓、黄精、天门冬、术、人参、蜂蜜等配伍,制成丸膏,于断谷后口服一二丸,以代谷食,药方见《太清经断谷法》及《云笈七签·方药部》。
辟谷原理:现代医学对与自己理论格格不入的“辟谷”境界也产生了兴趣,一些医学机构是这样认为辟谷原理的:
-->
1.人体的衰老和疾病,主要原因在于大肠里的粪便堆积和发酵,产生了有害物质,使人体慢性中毒,而随着辟谷日程的增加,体内白血球数量超过正常的一倍或数位,从来可以达到来吞噬病原菌,治愈疑难杂症乃至绝症。
2.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辟谷,可使细胞处于“缺食夺气”的状态,使人体内外气相通,加速细胞与外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且还可以使人更易放松入静,降低体温,减缓人体脉捕跳动的次数,从而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但以上理论还没有任何的现代医学能证明其功效。
-->
后来通过实验调查发现,“辟谷”状态对人的身体没有明显损害,练功者没有饥饿感,他们的睡觉时间大大缩短,精力却旺盛了许多,日常活动完全正常进行,很多人的生理指标比之前还能好不少。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人在不食五谷而食气的状态下生理状态会更好?他们究竟是靠什么在维持生命呢?医学无法解释,我们也百思不得其解。
-->
“辟谷”参考:“辟谷”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它源于先秦,流行于唐朝,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等。
辟谷最早的记载源自《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养生法则,辟谷在很多古书典籍里也有记载。
-->
传统的辟谷分为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两种主要类型。服气辟谷主要是通过绝食、调整气息的方式来进行,其效用目前缺乏科学依据;服药辟谷则是在不吃主食的同时,通过摄入其他辅食,对身体机能进行调节。
在科学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辟谷,确实有利于身体的健康,但其功效不应过分夸大,其中的科学原理仍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