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越来越多,而宇宙中最大的星球也在不断的刷新,众所周知,按照类别来看的话,都是恒星是最大的,而据最新发现的一颗超级恒星r136a1,完全刷新了我们的宇宙观,因为它竟然是太阳的265倍。
r136a1恒星体型是太阳的256倍
根据目前人类发现的宇宙中最大的星球,是蓝特超巨星r136a1恒星,直径不小于44.54亿公里,差不多是太阳的265倍,可见是多么巨大。r136a1恒星表面温度达到53000摄氏度,亮度接近是太阳的1000万倍,虽然它现在还很年轻,只有一百多万年,但是它已经死去了大约50个太阳质量。
根据天文学家推算,在银河系中如此巨大的恒星还是屈指可数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r136a1恒星怎么变得这么巨大的?要知道类似太阳这样的恒星,需要大约1000万年才能形成,而像r136a1恒星这样只活跃几百万年的巨型恒星,必须在短短的几十万年里形成,在宇宙尺度上这就在一瞬间。
不过没有人知道确切的过程,不过有些观点认为,r136a1恒星是在低温、密集的气体纤维碰撞时形成的,在这些纤维结构碰撞融合的时候,会形成密集的气体囊,然后塌缩形成恒星,不过还是只有极少数才会形成像r136a1这样的星球。
不过,我们很难了解这一过程是怎么发生的。柯劳瑟说:“我们对细节的了解还只是皮毛。”巨型恒星形成的区域还十分模糊,隐藏在厚厚的星际尘埃云之后,因此即使是最强大的望远镜也难以观测发生了什么。
巨型恒星也可能是两颗互相环绕运行的恒星碰撞、融合而形成。大部分质量较大的恒星会成对出现,因此,如果有这样一对恒星,各自质量都约为数十倍的太阳质量,那它们的融合就将形成一个极为巨大的新恒星。
像R136a1如此巨大的恒星如何形成还是个谜,但宇宙最初的恒星更加神秘,它们才是真正的巨大无比。最早在大爆炸之后2亿年左右,星光出现了。当时,氢和氦的气体云塌缩形成了宇宙最初的恒星。
与现在的恒星不同,最初这些恒星都非常巨大,大部分的质量都相当于数十个太阳,有些能达到100或200个太阳的质量。由于宇宙环境的差异,它们能够膨胀。特别要指出的是,当时并没有较重的化学元素。重的化学元素很重要,因为它们有助于气体云的冷却。在高温气体中,原子会快速移动并碰撞、结合。较重的元素能将这种碰撞的能量转化为光,辐射出去。这就意味着热量的逸失。
不过,重元素并不总是存在。它们是在恒星内部的核聚变中“锻造”出来的,也产生于巨型恒星的爆发式死亡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恒星的成长、死亡,形成了我们今天宇宙中发现的所有元素。当恒星刚开始出现时,只有氢和氦,以及少量的锂。在没有重元素的情况下,气体云冷却的过程就没那么容易,这使它们很难塌缩形成恒星。为了补偿,在获得足够的引力以引发塌缩之前,每个气体云必须增长得更大。由此产生的恒星会比现在的恒星大得多。
不过,几十年来,还没有人能确定它们会比现在的恒星大多少。近年来,天文学家有了一个令人困惑的发现,显示这些恒星可能显著地大于今天的恒星。他们发现了存在于大爆炸之后10亿年时的类星体。
黑洞形成于恒星耗尽燃料并塌缩之后。一个黑洞要成为超大黑洞,需要吞噬周围大量的物质——以气体和尘埃的形式存在,或者与其他黑洞融合。问题在于,这些类星体在宇宙历史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使得超大黑洞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质量。根据理论推断和计算机模拟,即使相当于数百个太阳质量的恒星都无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超大黑洞。
对此难题有一个解释,但涉及到真正巨无霸的恒星,质量达到十万个太阳质量以上。在这种恒星面前,R136a1也是微不足道。
计算机模拟显示,100万个太阳质量的气体云能塌缩形成一个10万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必须要有合适的条件:没有重的元素和大量的紫外辐射,后者会阻碍气体云的冷却。如此巨大的恒星将很不稳定,而且可能立即塌缩成一个黑洞。通过吸收尘埃和气体,或者与其他黑洞融合,这个黑洞的质量逐渐增加,直到足够为一个类星体提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