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说“百善孝为先”,而在我国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据历史记载,孝道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化历史。
在《文字解说》中,孝的定义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简单来说,善待父母是古往今来的道理,“孝”便是“老”与“子”的结合。
与孝道对应着的就是“养儿防老”,父母千辛万苦将孩子抚养长大,含在嘴里怕化了,握在手里怕摔了宝贝得很。
父母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希望自己在老了之后,孩子能够尽心尽力孝顺他们,自己能安享晚年,寿终正寝。
不得不说,生老病死是人生都要经历的事情,但在历史上,子女尽孝还有一种非常“奇葩”的方式,这种方式让现代人难以接受,过程也极为残忍,就是——瓦罐坟。
前段时间,某村子里发现4座北宋古墓的消息广为传播,考古专家初步判定为北宋初期古墓。
从视频中的古墓形状来看,有人分析应该是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六十花甲子”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瓦罐坟”。
该墓室呈圆形,坟顶已经被挖开。透过挖开的墓室,可以看到墓壁四周有精美的仿木砖雕,墓底还有墓主人的骸骨。考古人员在古墓现场未发现墓志铭或能够证明墓主身份和具体年代的陪葬品。
据唐人笔记记载,云南境内曾经有个南诏国,当时流行一种风俗:当百姓的年龄六十岁后。
其子女要为父母修建一座坟墓:先挖出一个墓穴,然后用砖头将整座墓穴围砌起来,墓穴上方用砖头封顶,只留下一个能容人进出的入口。这种坟墓类似于瓦罐形状。
当坟墓修好后,子女会把父母背来,并将父母留在坟墓中,每天为父母送饭,每送一次就会在墓穴门口添加一块砖头,直到入口完全被封死,老人会在坟墓里因饥饿和缺氧而故去。
“瓦罐坟”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花甲葬”,也俗称为六十换仓,那么子女为何要“亲手埋葬”自己的父母呢?
这一点和“活子孙寿”的说法有关,古人认为老人的寿命一旦超过六十岁就会压制子孙的运势,甚至会使家中后代出现“早夭”的现象。
也就是说老人一旦活过六十岁,他们原本的气运和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再活下去便占了子孙后代的气运和生命。
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引下,许多老人到了六十岁便会被子女亲手埋葬,在过程中,如果子女因为遗弃父母而良心不安,怕老人有怨言,便会给父母送饭,让他们以此来保住性命。
不过有的地方却非常残忍,渐渐地演变成送一顿饭便砌上一块砖,而瓦罐坟正好需要356块砖才能填满,也就是说儿女最后孝顺父母一年,至此之后再无责任与义务来照顾父母。
当最后一块砖被砌上,坟里的老人除了等死别无他法,可以说这种方式很残忍,尤其是现代社会更是成为大忌。
其次就是穷,古代人都是依靠双手劳作赚取吃食,老人到了六十多岁失去劳动力,在家里仿佛是一个“废物”,有时并不是子女不想赡养双亲,而是实在养不起。
于是很多老人愿意为子女放弃生命,自愿走进“瓦罐坟”中,有的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负担,还会自己走入山林之中,一去不复返。
万幸的是,“瓦罐坟”这个习俗只是在某段历史中出现过,最终还是被“阅历”所淘汰,如今我们崇尚“百善孝为先”,孝敬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希望大家学习优良的传统,延续尊老爱幼的风俗。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