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土土的考古破圈了中国考古大会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历史趣闻     2023-8-17     点评:22举报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龚卫锋 实习生 张熹珑

1921年,安特生、袁复礼等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起点。

2021年,正值中国考古百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2021年年底推出一档考古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收视不俗。

如何让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遗址和文物“活”起来?“考古工作枯燥严肃”的刻板印象是怎样形成的,要如何去打破?通过虚实结合的舞台形式,让厚重的历史变得鲜活,观众能接受吗?致敬中国考古百年,是怎么想到与综艺元素结合的?带着诸多问题,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考古大会》执行总导演高大山、钟宝华。

568

海选:106个候选遗址中仅12个“出道”

说到“考古”,你会想到什么?

是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资料,是纪录片里考古工作者艰苦的发掘工作,还是紧张刺激的大墓探险影片?不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空间,考古这一工作都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中国考古大会》决定要为观众揭开这层面纱——节目聚焦良渚、贾湖、周口店等12个遗址,集合30余位考古专家、文化学者,以及12位考古推广人,带领观众走进演播室打造的遗址“探秘空间”,体验发掘文物、保护文化遗产的全过程。执行总导演钟宝华介绍:“我们策划、制作《中国考古大会》,就是希望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谈及节目命名,执行总导演高大山说:“此前,从来没有一档呈现考古工作的综艺节目,再加上央视有《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地名大会》等节目打造的‘大会’系列品牌,便将这档新节目命名为《中国考古大会》。”

节目组最开始的想法是延续“大会”系列的经典答题模式,但在同中国社科院和国家文物局专家开完会后,放弃了这一想法。高大山说:“考古性质特殊,我们不明确究竟要考选手哪方面的知识,总不能考选手不同墓葬该如何发掘吧?”

640

2020年11月,《中国考古大会》策划工作开始。高大山提到,专家团最初从全国范围内挑选了106个考古遗址,计划用12期节目,介绍其中60个遗址,每期讲解5个。随着策划推进,备选遗址数量不断减少,专家投票决定将106个遗址缩减为60个,最后改为36个,“我们决定每期节目用90分钟左右的时长,把一个遗址讲透彻就行”。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留下12个遗址,平衡了中国历史的时间与空间。钟宝华解读道:“时间选择上,按照整个考古断代的时间脉络,也兼顾了中华文明的主根脉;地域选择上,有黄河流域,也有长江流域。”

钟宝华透露,12期遗址虽然有中国历史的大模式框定脉络,但每一期遗址背后的故事内核不同,“第一期‘良渚’展现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第二期‘贾湖’展示了万年的文化史,第三期‘周口店’展示了百万年的人类史”。此外,虽然主题为12大遗址,但内容上有很多横向关联,“讲周口店遗址,也会讲到元谋人等其他古人类遗址;讲到贾湖遗址的水稻,也会串联到浙江上山遗址”。

创新:沉浸式考古体验,密室逃脱的氛围

有《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文物类、典籍类节目珠玉在前,《中国考古大会》要如何独辟蹊径,做出自己的特色?

钟宝华表示,遗址类节目比文物类、典籍类节目更难做。“经过发现、发掘、提取文物后,大部分遗址都回填了。我们要想把遗址考古变成一种电视化的综艺表达,需要采取很多新方式。”

观众对考古感兴趣吗?一期介绍一个遗址的节奏能否吸引观众?在执行阶段,导演组面临了巨大压力。

高大山坦言,没录完第一期节目前心里没谱:“最初两期节目的录制时间很长,每期达到13个小时,方案有70页纸左右。我们摸索着推进节目制作,一边录制一边改良,逐渐清楚了真正应该要的是什么。第三期开始,方案‘瘦身’至28页以内。”

遗址选择的尘埃落定只是庞大工作量的起点,后面还有一系列工作:节目分解、书面材料整理、实地调研、与专家沟通……钟宝华表示,节目组把12个遗址都调研遍了,他自己也参与了良渚、贾湖和云冈石窟的调研。高大山指出,考古工作的流程就是每期节目的暗线——每个遗址如何被发现、被发掘,出土文物如何进行辨别、清理和保护,文物背后的价值意义,都浓缩在90分钟里,“每期节目就是一次遗址揭秘,我们就是根据整个考古的发现、发掘、整理、阐释、保护、传承,这六个工序去做的”。

640

节目中,探秘空间是节目最大的创新点:考古推广人走进用XR技术(扩展现实)以及逼真道具营造的沉浸式环境中,体验遗址发掘的全过程。高大山说:“考古推广人以观众视角出发进入探秘空间,回溯遗址发现、发掘的过程,体验发掘时遇到的难题。‘殷墟’一期的甲骨文识别,‘良渚’一期的悬空操作法……每个遗址中最独特的元素,都被设计到探秘空间的任务里,更加形象可感。”

探秘空间的文物既要做得逼真,又不能使用真文物,怎么办?高大山说:“节目组来到博物馆,在不接触文物的前提下,做了三维扫描建模,1:1制作文物复制品。”他指出,导演组打造探秘空间时,有意营造了密室逃脱式的紧迫感增加综艺效果,但也会防止过度娱乐化。“探秘空间类似于真人秀,这种类型的节目在央视很少,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考古大会》还通过舞蹈和表演再现古时生活图景。“周口店”一期播出了反映山顶洞人生活的实景舞蹈;“良渚”一期展示了古玉的雕琢工艺;“海昏侯”一期根据海昏侯博物馆里复现的场景,借助舞蹈呈现了宫女准备夜宴的场景。舞毕,两位主人同宾客入场席地而坐,相视对饮,拉开西汉生活场景介绍的序幕。钟宝华解释,这对应的是考古的整理、阐释环节,将遗址对应的生活化场景带到节目中,增强考古可视化。“把表演、舞蹈等形式加入节目,就是为了科普相对冷门的考古,让晦涩的知识更通俗、更有趣。”

致敬:一代代考古人寻找终极答案

钟宝华表示,《中国考古大会》包含了三层含义:“这是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集中展示的大会;全国考古工作者汇聚一堂,共襄盛举的大会;全民共享考古成果,了解考古文化的大会。”这三层含义,更是指向对考古工作的致敬。

每期节目都设置了“致敬考古人”环节。良渚遗址的第一发现人施昕更,良渚贵族大墓发掘者王明达,周口店发掘工作者贾兰坡、裴文中,一生奉献给贾湖遗址的张居中……每次致敬,都给节目添上一份庄重感和厚重感。

回顾节目调研和策划过程中那些考古工作者的身影,钟宝华记忆犹新:“考古人长期与遗址为伴,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可能从高校毕业后就扎根某个考古遗址,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一件文物能在整洁明亮的博物馆展出,它经历过怎样的命运和坎坷?有多少人为它能重见天日辛勤付出?我们希望通过《中国考古大会》让观众了解这群默默无闻的奉献者。”钟宝华也希望,每一位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不要忘记背后基层工作者的付出,“传统文化不仅在文物上、典籍里,还在考古工作者风餐露宿、默默无闻的付出中”。

640

“做这档节目的意义,是要致敬中国考古百年,但又不止于致敬考古百年。”钟宝华提到,在文明溯源中让国人找寻文化自信,是节目最核心的意义,“虽然中国现代考古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我们背后探寻的是近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还有五千多年文明史”。

“周口店”一期,考古推广人郑晓宁问出了很多中国人的心声:“我们爷爷的爷爷是从哪儿来的?”高大山认为,对民族祖先和文化起源的探寻,是国人的诉求,“文明探源不仅是考古人的话题,也是每位中国人的终极话题。我们在节目中也在尝试寻找答案: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的文化起源于哪里?我们的文明往前溯源到哪里?为什么是这样?”

高大山认为,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是考古与遗址承载的重要意义。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是概念口号,是实打实存在的。比如良渚遗址,正好符合世界公认的文明标准。“在良渚遗址,我们可以看到原始文字符号、玉雕工艺、水利系统,也看到高等级的社会分工。它的发掘就证明了五千年前,中华大地已经有相当了得的文明高度。”

“从汉代的耳杯到今天的酒杯,从青铜雁鱼灯到各类台灯……走进每处遗址、每个朝代,我们都能梳理出很多与当下有关联的东西,且不止于器物、生存方式。”高大山举例,一如文字和典籍,文明与文化的变迁往往一脉相承,“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方块字,可以在‘贾湖’一期的原始符号、‘殷墟’一期的甲骨文中找到缩影;在海昏侯墓里发现的《史记》《诗经》《论语》,今天依然被我们捧在手中阅读。”

传播:有烟火气的专业考古成功“出圈”了

“我们想通过这档节目,向观众传递到底考古‘考’的是什么?去考古遗址和博物馆看什么文物?这些文物背后,我们能得到什么?每一期节目的脉络如同讲给孩子听的故事,简单但不失完整——哪年哪日,谁发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东西,这是什么,发掘之后能够发现什么,原主人是谁……”在高大山看来,《中国考古大会》需要起到引领观众认识考古、鉴赏文物的作用,循序渐进、抽丝剥茧的方式才能引导观众获取有关信息,让专业性很强的考古附上烟火气。

如何让考古走进公众视野?为了让观众收看节目的同时,有参与感和互动感,《中国考古大会》在宣发层面也下了工夫。正片中弃用的答题模式,被央视融媒体端采用。钟宝华介绍,配合每一期节目播出,在央视频《中国考古大会》账号开展同步答题也是创新之举:“每期节目在央视频平台相应有10至20道题目供网友在线回答,还有幕后花絮。不过,要把观众从大屏吸引到小屏,也对激励机制、互动方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每期节目的故事点、知识点、专家的金句等,也会以推文、海报等形式在融媒体端进行传播。

640

高大山坦言,一开始做节目的时候对收视率的期望并不高。但是几期节目下来,收到的收视率和观众反馈信息大大超过预期。钟宝华也透露,截至第七期,电视端触达人次达3.76亿,融媒体端触达人次高达62亿。其中,“电视端的收视数据显示,节目不少粉丝是年轻观众,15至20岁的年轻观众增幅很大,也有不少中小学生观众在观看节目”。

“我们让考古知识性、科普性的内容,打破了受众年龄层相对固定的概念,成功实现了出圈。”导演组在节目播出阶段不断收集反馈信息,不少反馈给钟宝华留下深刻印象,“有一家三代守在电视机前看节目;有家长化身带教老师,指点萌娃做笔记;有一年级学生告诉妈妈,这比网课有意思多了;还有家长问‘会不会出配套的书籍,这样我们就不用记笔记了’。”除了学生群体和普通观众,节目也吸引了不少从事文博工作的专业人士,他们也对节目评价不俗。

做完《中国考古大会》,给钟宝华带来的最大感触就是扎实做内容是最重要的事。“虽说考古工作相对小众冷门,但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并没有刻意讨好特定年龄层观众或人群。扎实做好节目内容,依靠考古本身的文化气质,再加上新颖形式的辅助,它就能出圈。”

编辑:龚卫锋

来源:金羊网

土土的考古破圈了中国考古大会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中国考古大会》本周收官,该节目有哪些精彩看点?

《中国考古大会》本周收官,该节目非常精彩看点有:

《中国考古大会》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制作的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由王端端主持;该节目围绕中国考古学百年历程中的重大考古发现、文化遗存、遗址文物等,将考古发掘研究与史海钩沉熔于一炉,将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梳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首先,该综艺真的非常棒,非常好的表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该综艺很好的讲述了中国的一个文化历程,很好的向观众传达了很强大的中国;该综艺真的非常棒,很有其属于自己的一个特色,其也展现了非常多的精彩看点!为了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中国考古大会》应时而生。

其次,考古成果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周口店、贾湖、良渚等这些陈列在中国大地上的遗产星光璀璨;而中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央宣传部指导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时一年策划制作了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 。

最后,该综艺将中国的一个人类的进步,人的一个进程很好的探索出来了,呈现在大家的视野中,该综艺里面的一些片段真的非常棒,其一些文物真的是一些很好足迹;其精彩看点也是非常的多,很棒的一档非娱乐化的综艺,是现在非常棒的一档综艺!推荐!

土土的考古破圈了中国考古大会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中国考古大会》一共几期?

《中国考古大会》一共12期。

第一季精选12大考古遗址,就像12颗星辰。《中国考古大会》用各种高科技把它们搬到节目现场,创新运用时空探秘、专家解读、实景纪录等形式,讲述遗址背后的故事。以12个遗址为主线索,分别邀请12位“考古推广人”,体验考古任务,感受“发现发掘、整理阐释、保护传承”中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节目背景

中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同非洲并列人类起源最早之地;北京猿人在50万年前就发明人工用火术,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种植粟、水稻,农业起源同西亚北非并列第一;中国在乐器、独木舟、水利设施、天文等方面的发明发现也是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

考古成果说明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周口店、贾湖、良渚等这些陈列在中国大地上的遗产星光璀璨。而中国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王一博,女生为啥喜欢王一博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王一博,女生为啥喜欢王一博

历史趣闻阅读:570   点评:11
洛阳古墓博物馆什么时候恢复开放,洛阳古墓博物馆有哪些陵墓

洛阳古墓博物馆什么时候恢复开放,洛阳古墓博物馆有哪些陵墓

历史趣闻阅读:552   点评:17
雍正手下的四位宠臣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

雍正手下的四位宠臣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

历史趣闻阅读:11890   点评:91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505   点评:191
我国已知最早人类是什么,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

我国已知最早人类是什么,我国已知最早的人类

历史趣闻阅读:437   点评:14
汉朝为什么没有公爵?

汉朝为什么没有公爵?

历史趣闻阅读:9384   点评:113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两河流域文明史

两河流域文明起源,两河流域文明史

历史趣闻阅读:409   点评:20
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研,新祥旭法律硕士

南京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研,新祥旭法律硕士

历史趣闻阅读:443   点评:8
浙江首个考古学本科专业今年第一次招生记者专访系主任考古还是冷门吗

浙江首个考古学本科专业今年第一次招生记者专访系主任考古还是冷门吗

历史趣闻阅读:585   点评:14
学考古学的就业前景,怎么劝说女儿就业

学考古学的就业前景,怎么劝说女儿就业

历史趣闻阅读:418   点评:24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