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参加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大会吃了渑池杏干和阳光玫瑰后

历史趣闻     2023-8-17     点评:6举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文/摄

在乌镇戏剧节看完第一个戏后,10月16日中午,从浙江桐乡站换两部高铁去往河南三门峡。

受中国考古学会的邀请,作为唯一的浙江媒体,有幸参加“百年一会”——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三门峡召开,这也是仰韶遗址的所在地。

从良渚遗址,到仰韶遗址,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圣地,7个小时,昼夜之间。

傍晚,车窗外略过的风景,好像乌镇所看的李建军导演的新作:世界旦夕之间。

640

640

剧中,导演用一道绿幕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不停转换,人们自省、叩问。而中国的史前史,完全由考古学家一铲一铲发现。如果不是现代考古学,如果没有考古学家,我们对人类远古历史的认识,也许还停留在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水平上。即便是成文时代的历史,即便留下了白纸黑字,关于人的 “史前史”,也必须通过考古学家去发掘、复原,历史才变得丰满,且更接近真相。

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借用很多纪录片都会用到的一句话: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去哪里?

纪念大会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9分钟的发言,把想太多的我拉回了现实。

640

1.

从1921年发现仰韶村遗址开始,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了百年历程。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本来是来中国找古生物化石的,1921年4月18日,他从渑池县城北行到达仰韶村,在黄土断崖剖面的灰土层中发现石器和彩陶片共存,初步确认这是一处大规模古代居址。

在距离渑池县城9公里的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仰韶文化博物馆,展柜里放着1914年安特生的聘任证书。李新伟在《仰韶遗址发掘和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一文中说得很清楚,这是得到中国政府许可、以探索中国史前文化为目标的第一次科学考古发掘。虽然安特生是瑞典学者,经费也来自瑞典,但他的身份为中国农商部雇员,也是当时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中国地质调查所的成员。

640

第一次又生发了多个第一次。

因仰韶遗址发掘而命名的仰韶文化,引发了两个“第一”——第一个依靠现代考古学技术、方法和理论确立的中国史前文化,开启了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古史的历程,引发了第一代中国考古学家主持的一系列对中国考古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掘。比如我们熟悉的1926年李济在西阴村的发掘,1928年殷墟的发掘,还有1945年,温州人夏鼐在甘肃宁定县阳洼湾齐家文化墓葬填土中发现”仰韶式的彩陶”,打破了中国史前文化西来说。

大会上,陈星灿有一段关于“第一次”的概述,我们可以作为标准答案: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5000年前后,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是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核心文化。仰韶文化是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上命名的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也是中国第一个为科学认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发现推翻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的结论。仰韶村的发掘标志着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在此之后,无数遗址重见天日,补齐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缺环,有力打破“中国文化西来说”,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因此逐渐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

花。

仰韶一日,看到最多的元素,来自花。

新建成的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展叫《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展厅内外,到处是花——

640

640

640

台阶有花——

640

连水波也是花——

640

密集恐惧症一般的花花叶叶,包裹整个展厅。

640

640

640

杨砾 摄

640

在庙底沟文化彩陶纹样中,最突出的就是花瓣纹,还有各种旋之又玄的旋纹,庙底沟人的审美,迅速带动了周围文化的流行趋势。

640

弧线三角纹彩陶盆 仰韶文化 庙底沟遗址出土

1987年,严文明也提出了一朵花:“整个中国的新石器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重瓣花朵”。他对“中原中心”模式进行了修订,提出了周边地区环绕中原的“重瓣花朵”模式,明确将各文化区系与文献记载的华夏、戎羌、东夷等联系起来,提出“重瓣花朵”格局的形成“奠定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石。

浙江,属于第一重花瓣。

手里拿到一张千人大会座位表,依然密密麻麻,考眼力时间到。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与考古处处长李新芳,还有浙江考古天团的几位男神,穿插落座。他们在拿到百年考古大会定制的帆布包包时,已先后发了朋友圈——

640

李晖达,宋六陵考古领队,包包火速得到了跟帖求代购,并引发一波关于配色的讨论——

“配色挺可爱的。”

“带子是黑色、灰色或橙色就更完美了。”

王宁远,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重要发现者。嗯,一只充满哲思的包包——

640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方向明po了一张合影,“做到做不动为止”。

640

美丽的女科学家周旸,从台阶上走下来,我们打个了招呼,迅速淹没在了千人座位表里。10月18日,她在中国考古大会上有一场主题发言,关于仰韶的新发现,当然和丝绸有关。9月29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渑池县召开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报告会。经过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分析,中国丝绸博物馆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样中,采用电化学免疫检测技术检测出丝绸残留物——丝素蛋白,说明墓葬中可能存在过丝绸实物。

当然,最让台下的浙江考古学家和亲友团如我振奋的,是陈星灿几次cue到浙江考古。

“经过几代考古学家的接续努力和奋斗,中国考古工作在百年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和重大研究成果。”

“比如,我今天只是举几个例子”,他停顿了一下。

这几乎是中国百年考古重要发现大型题库。

第一,中国和东亚人类是本土联系演化的,我国已经发现距今200万年以来的直立人、早期直人、晚期直人发生地点70余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00处。这些发现从人类活动、人类化石、古DNA等三个方面的证据表明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自成体系,连续独立的发展,人类的演化链条基本前后相近,为中国和东亚人类本土演化的连续进化,古代杂交的理论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基础。

第二,中国是世界粟作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

北京东胡林遗址,出土世界上最早的粟,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黍。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遗址,发现了距今万年的水稻遗存。湖南澧县城头山、浙江萧山跨湖桥、嵊州小黄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表明距今8000年前后,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经济格局,为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不绝的历史。距今5300年前后,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和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西辽河流域,社会快速发展,启动了文明化进程。各地区密切互动,形成被称为“中国相互作用圈”的文化共同体,中华文明由此形成。

距今4300年前后,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的古国逐步衰弱,而黄河中游地区开始崛起,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遗址,出现了超大型城址。在各地区文明的竞相发展和激烈碰撞中,中原土地最终崛起,中华文明的发展步入新阶段。

以上是我做的一点笔记。

仰韶的花心外,开着来自浙江的花瓣。

640

夏鼐先生的雕塑,在博物馆外

640

仰韶文化博物馆外,有一道新建的考古百年纪念墙,按照发现年代列出代表性遗址。

640

640

1936年,出现的是“浙江良渚古城遗址”——

640

而早期考古学代表人物的群像里,施昕更的塑像,位列其中。王宁远晚上发朋友圈有点感慨:“他毕业于技工学校,文凭肯定是这些人中最低的,因为对良渚的开创性工作,青史留名,非常励志。”

640

1938年,施昕更出版《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第一次准确无误地向学术界展示了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不仅在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真正拉开了浙江考古的帷幕。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国家,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的角度看,文明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从小的来说,文明由无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因子汇聚而成。浙江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所扮演的因子,不用形容词,考古实证即可——浙江是世界稻作的发源地,有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中国最早的三重结构的城市建筑,最早的漆器、独木舟,是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诞生地。而对中华文明影响至为深远的玉文化,也来自浙江的良渚古国。

方向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考古呈现浙江深厚历史文化》中的一段话,可作为浙江考古教科书式概括:通过考古人的努力,浙江百万年旧石器时代的空白被填补,自万年上山文化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谱系被建立。以浙江地点命名的上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好川、钱山漾、肩头弄等考古学文化,几乎涵盖了长江下游史前至青铜时代的全貌。浙江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1处。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越文化、南宋文化、青瓷文化等已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鲜明辨识度的浙江文化标识。以“10000年上山”“5000年良渚”“1000年南宋”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正清晰呈现其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

又一个百年开始了。

【歪楼篇】

“阳光玫瑰多少一斤”“卖吗”“有电话吗”“你们应该打广告啊”“太好吃了”……

渑池早晚温差大,傍晚,在仰韶村遗址发掘现场,已经进入速冻模式。遗址保护房外,突然出现了疑似马拉松补给站,于是出现了以上一幕,各位考古大咖也站在风里,补给能量。

640

640

“渑池杏脯”迅速补货,我在某宝一查,居然只有一家在卖,还是浙江的……

640

参观人多,大家按车子分批进场,“第一车”都是大咖,比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先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风一般走在前面。

给这一车讲解,需要勇气。

因为跟不上队伍,我戴着耳机听,15米以内,可以清晰听到解说。于是乎,“宋讲解员”穿插全场,最后,讲解员小姐姐的声音已淹没……“你可以说它是酿酒的,但不能说所有陶器都酿酒”,仅仅听到声音,考古人的严谨和可爱,已经浮现,一个无比真实的现场。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

参加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大会吃了渑池杏干和阳光玫瑰后

芯片是不是外星科技?

芯片就是集成电路,看看理性边界主编鲁超先生写的芯片诞生史吧:

----华丽分割,以下正文----

1883年,大发明家爱迪生正在绞尽脑汁改进他之前发明的碳丝电灯,因为碳丝太容易蒸发了。有一天,他忽发奇想:在灯泡内放入一根铜线,也许可以阻止碳丝蒸发,延长灯泡寿命。结果实验又一次失败了,碳丝依旧蒸发的一干二净。但他却从这次失败的试验中发现了一个稀奇现象,铜线上竟有微弱的电流通过。真是奇怪!铜线与碳丝并不联接,哪里来的电流?当时的物理学还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有商业头脑的爱迪生立刻申请了专利,命名为“爱迪生效应”,然后继续去改进他的电灯了。

爱迪生和他的灯泡。

后来人们知道,这是由于热能激发出了电子,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根据“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二极电子管,由于一般管内要抽真空,所以也叫真空管。后来,贫困潦倒的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这种有魔力的电子管可以放大电子信号,防止微弱的信号流失,它更像是一扇门,只允许电流单向流动,这样电子就不会回流到电路中。你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抽水马桶,如果下水道不是单向的,我们该如何生活?

这一下子开辟了电子学的春天,德福雷斯特自嗨道:“我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空中帝国!”最早,电子管的发展带动了无线电通讯,一大批无线电台野火春风般迅速出现在了世界各地。然而,这还只是开始!

被誉为“无线电之父”的德福雷斯特。

在美国新泽西州,距爱迪生的发明工厂只有几英里远的一个地方,有一座世界上最有名(没有之一)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那里诞生了八个诺贝尔奖得主。

1945年,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里的物理学家肖克利打算用硅制造一种代替电子管的放大器。在当时,所有的工程师都不得不用电子管,但都无比讨厌电子管,因为电子管的玻璃壳又长又脆,体积庞大,还容易过热。

史上最牛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

肖克利很清楚,半导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半导体才能达到工程师所期望的平衡,一方面允许足够的电子通过形成回路,另一方面也不会失去控制。事后证明,他是非常有远见的,他选择了硅做电子管,可惜几次实验都失败了。

两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太大进展,肖克利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把新型晶体管项目丢给了两位下属:巴丁和布拉顿。

有野心的肖克利

巴丁和布拉顿是一对好搭档,巴丁的动手能力较差,而布拉顿是一个极好的工程师,很多时候,都是巴丁出点子,而布拉顿冲向第一线执行。

接到这个项目,两人很快找到了肖克利的症结所在:硅太脆了,而且难以提纯。于是他们拿出了元素周期表,看看还有什么元素跟硅比较类似,一眼就看到了锗。相对于硅,锗的外层电子能级较高,所以外层电子更容易贡献出来,导电能力更好。很快,1947年,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了,用锗做的哦。

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于贝尔实验室。

这时候肖克利才从法国出差归来,回归到此项目中,让他看起来像个领导。1956年,他们三人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件事情意义非常,要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选,他们的口味更倾向于纯粹的科学研究而非技术开发。1956年针对晶体管发明的诺奖,代表着他们对应用科学的认可,事实也证明,他们的眼光很厉害,晶体管后来确实改变了世界。

巴丁和布拉顿是顶级的研发工程师,但是他俩太腼腆了,据说在诺奖颁奖典礼上,他俩紧张到胃部痉挛,在面对瑞典国王时竟然说不出话来。相反,肖克利则是一个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上司。他将巴丁驱赶到另一个项目,自己则将锗晶体管的成果据为己有。贝尔实验室的这个团队就这样走到了头,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发明。

从左到右:巴丁、肖克利、布拉顿。

贝尔实验室完成了技术可行性,而工业化则由“德州仪器”公司完成。在当时,锗晶体管研制成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比电子管时代提升了好几个数量级,收音机等日用电器也用上了锗晶体管。但锗毕竟太稀有了,昂贵的价格让所有的工程师都将眼光重新向硅看去。锗确实导电性很好,但也会产生不必要的热量,导致晶体管过热停机,更重要的还是硅的廉价。

1954年,在美国的一次展会上,一位来自“德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戈登*蒂尔上台变了个戏法。他将一台连在电唱机的锗晶体管扔进一桶热油,电唱机立即禁声了。然后他又拆下锗晶体管,换上自己的硅晶体管,也扔进油桶里,电唱机的音乐依然继续。他的广告大获成功,当场签下无数订单。

从此,锗被晶体管抛弃了。

戈登*蒂尔,工程师也要会秀魔法。

1958年,“德州仪器”公司迎来了一位新员工,他说话很慢,总是不苟言笑。他发现他的新公司里有一大群低收入的女工,每天干的都是穿着防护服汗流浃背,一边看着显微镜,一边发着牢骚,一边将极小的硅元件焊接到一起。有时候,纤细的电线不小心断掉,前面的工作就白费了。工程师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计算机硬件发展越来越快,他们总是得将硬件做的更复杂,也就需要更多的晶体管。

女工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晶体管焊接到一起。

一个炎热的夏天,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出去休假了,基尔比一个人来到工作台前,难得的宁静让基尔比开始沉思。花费好几千人来焊接晶体管实在是太愚蠢了,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部件都刻在一张半导体上呢?

基尔比马上就开始行动起来,他盘算了一下,觉得硅的纯度不足以制造他所需要的电阻和电容,所以还是选择了锗。

很快,他成功了,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发明:“在一个半导体材料的体内,所有的组成电路看似各自独立,却都是高度集成的!”因此他的新玩意儿被称为:“集成电路”。

基尔比发明的第一个集成电路,现在看起来有点low哦。

和上次一样,锗元素再次为人作嫁,仅仅半年之后,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伊斯就发明了基于硅的集成电路,基尔比的锗集成电路只能躺在博物馆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本家想也不想就会选择便宜的硅。

好在基尔比没有被人遗忘,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很多后来者依然视他为第一偶像,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CPU仍然以他的设计为基础。2000年,他终于得到了他的回报: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怜的是,锗似乎被人彻底遗忘了,全球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是硅谷,而不会有人提“锗谷”。虽然锗元素在两次技术开发时期都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都把荣耀给了硅,堪称脸最黑的元素。难道只是因为它稀少,这也是它的错吗?

基尔比和他发明的锗集成电路。

----华丽分割,正文结束----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芯片是外星人的黑科技吗?

参加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大会吃了渑池杏干和阳光玫瑰后

芯片是不是外星科技?

芯片就是集成电路,看看理性边界主编鲁超先生写的芯片诞生史吧:

----华丽分割,以下正文----

1883年,大发明家爱迪生正在绞尽脑汁改进他之前发明的碳丝电灯,因为碳丝太容易蒸发了。有一天,他忽发奇想:在灯泡内放入一根铜线,也许可以阻止碳丝蒸发,延长灯泡寿命。结果实验又一次失败了,碳丝依旧蒸发的一干二净。但他却从这次失败的试验中发现了一个稀奇现象,铜线上竟有微弱的电流通过。真是奇怪!铜线与碳丝并不联接,哪里来的电流?当时的物理学还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有商业头脑的爱迪生立刻申请了专利,命名为“爱迪生效应”,然后继续去改进他的电灯了。

爱迪生和他的灯泡。

后来人们知道,这是由于热能激发出了电子,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根据“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二极电子管,由于一般管内要抽真空,所以也叫真空管。后来,贫困潦倒的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这种有魔力的电子管可以放大电子信号,防止微弱的信号流失,它更像是一扇门,只允许电流单向流动,这样电子就不会回流到电路中。你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抽水马桶,如果下水道不是单向的,我们该如何生活?

这一下子开辟了电子学的春天,德福雷斯特自嗨道:“我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空中帝国!”最早,电子管的发展带动了无线电通讯,一大批无线电台野火春风般迅速出现在了世界各地。然而,这还只是开始!

被誉为“无线电之父”的德福雷斯特。

在美国新泽西州,距爱迪生的发明工厂只有几英里远的一个地方,有一座世界上最有名(没有之一)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那里诞生了八个诺贝尔奖得主。

1945年,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里的物理学家肖克利打算用硅制造一种代替电子管的放大器。在当时,所有的工程师都不得不用电子管,但都无比讨厌电子管,因为电子管的玻璃壳又长又脆,体积庞大,还容易过热。

史上最牛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

肖克利很清楚,半导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半导体才能达到工程师所期望的平衡,一方面允许足够的电子通过形成回路,另一方面也不会失去控制。事后证明,他是非常有远见的,他选择了硅做电子管,可惜几次实验都失败了。

两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太大进展,肖克利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把新型晶体管项目丢给了两位下属:巴丁和布拉顿。

有野心的肖克利

巴丁和布拉顿是一对好搭档,巴丁的动手能力较差,而布拉顿是一个极好的工程师,很多时候,都是巴丁出点子,而布拉顿冲向第一线执行。

接到这个项目,两人很快找到了肖克利的症结所在:硅太脆了,而且难以提纯。于是他们拿出了元素周期表,看看还有什么元素跟硅比较类似,一眼就看到了锗。相对于硅,锗的外层电子能级较高,所以外层电子更容易贡献出来,导电能力更好。很快,1947年,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了,用锗做的哦。

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于贝尔实验室。

这时候肖克利才从法国出差归来,回归到此项目中,让他看起来像个领导。1956年,他们三人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件事情意义非常,要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选,他们的口味更倾向于纯粹的科学研究而非技术开发。1956年针对晶体管发明的诺奖,代表着他们对应用科学的认可,事实也证明,他们的眼光很厉害,晶体管后来确实改变了世界。

巴丁和布拉顿是顶级的研发工程师,但是他俩太腼腆了,据说在诺奖颁奖典礼上,他俩紧张到胃部痉挛,在面对瑞典国王时竟然说不出话来。相反,肖克利则是一个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上司。他将巴丁驱赶到另一个项目,自己则将锗晶体管的成果据为己有。贝尔实验室的这个团队就这样走到了头,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发明。

从左到右:巴丁、肖克利、布拉顿。

贝尔实验室完成了技术可行性,而工业化则由“德州仪器”公司完成。在当时,锗晶体管研制成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比电子管时代提升了好几个数量级,收音机等日用电器也用上了锗晶体管。但锗毕竟太稀有了,昂贵的价格让所有的工程师都将眼光重新向硅看去。锗确实导电性很好,但也会产生不必要的热量,导致晶体管过热停机,更重要的还是硅的廉价。

1954年,在美国的一次展会上,一位来自“德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戈登*蒂尔上台变了个戏法。他将一台连在电唱机的锗晶体管扔进一桶热油,电唱机立即禁声了。然后他又拆下锗晶体管,换上自己的硅晶体管,也扔进油桶里,电唱机的音乐依然继续。他的广告大获成功,当场签下无数订单。

从此,锗被晶体管抛弃了。

戈登*蒂尔,工程师也要会秀魔法。

1958年,“德州仪器”公司迎来了一位新员工,他说话很慢,总是不苟言笑。他发现他的新公司里有一大群低收入的女工,每天干的都是穿着防护服汗流浃背,一边看着显微镜,一边发着牢骚,一边将极小的硅元件焊接到一起。有时候,纤细的电线不小心断掉,前面的工作就白费了。工程师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计算机硬件发展越来越快,他们总是得将硬件做的更复杂,也就需要更多的晶体管。

女工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晶体管焊接到一起。

一个炎热的夏天,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出去休假了,基尔比一个人来到工作台前,难得的宁静让基尔比开始沉思。花费好几千人来焊接晶体管实在是太愚蠢了,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部件都刻在一张半导体上呢?

基尔比马上就开始行动起来,他盘算了一下,觉得硅的纯度不足以制造他所需要的电阻和电容,所以还是选择了锗。

很快,他成功了,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发明:“在一个半导体材料的体内,所有的组成电路看似各自独立,却都是高度集成的!”因此他的新玩意儿被称为:“集成电路”。

基尔比发明的第一个集成电路,现在看起来有点low哦。

和上次一样,锗元素再次为人作嫁,仅仅半年之后,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伊斯就发明了基于硅的集成电路,基尔比的锗集成电路只能躺在博物馆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本家想也不想就会选择便宜的硅。

好在基尔比没有被人遗忘,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很多后来者依然视他为第一偶像,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CPU仍然以他的设计为基础。2000年,他终于得到了他的回报: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怜的是,锗似乎被人彻底遗忘了,全球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是硅谷,而不会有人提“锗谷”。虽然锗元素在两次技术开发时期都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都把荣耀给了硅,堪称脸最黑的元素。难道只是因为它稀少,这也是它的错吗?

基尔比和他发明的锗集成电路。

----华丽分割,正文结束----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芯片是外星人的黑科技吗?

参加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大会吃了渑池杏干和阳光玫瑰后

芯片是不是外星科技?

芯片就是集成电路,看看理性边界主编鲁超先生写的芯片诞生史吧:

----华丽分割,以下正文----

1883年,大发明家爱迪生正在绞尽脑汁改进他之前发明的碳丝电灯,因为碳丝太容易蒸发了。有一天,他忽发奇想:在灯泡内放入一根铜线,也许可以阻止碳丝蒸发,延长灯泡寿命。结果实验又一次失败了,碳丝依旧蒸发的一干二净。但他却从这次失败的试验中发现了一个稀奇现象,铜线上竟有微弱的电流通过。真是奇怪!铜线与碳丝并不联接,哪里来的电流?当时的物理学还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有商业头脑的爱迪生立刻申请了专利,命名为“爱迪生效应”,然后继续去改进他的电灯了。

爱迪生和他的灯泡。

后来人们知道,这是由于热能激发出了电子,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根据“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二极电子管,由于一般管内要抽真空,所以也叫真空管。后来,贫困潦倒的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这种有魔力的电子管可以放大电子信号,防止微弱的信号流失,它更像是一扇门,只允许电流单向流动,这样电子就不会回流到电路中。你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抽水马桶,如果下水道不是单向的,我们该如何生活?

这一下子开辟了电子学的春天,德福雷斯特自嗨道:“我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空中帝国!”最早,电子管的发展带动了无线电通讯,一大批无线电台野火春风般迅速出现在了世界各地。然而,这还只是开始!

被誉为“无线电之父”的德福雷斯特。

在美国新泽西州,距爱迪生的发明工厂只有几英里远的一个地方,有一座世界上最有名(没有之一)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那里诞生了八个诺贝尔奖得主。

1945年,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里的物理学家肖克利打算用硅制造一种代替电子管的放大器。在当时,所有的工程师都不得不用电子管,但都无比讨厌电子管,因为电子管的玻璃壳又长又脆,体积庞大,还容易过热。

史上最牛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

肖克利很清楚,半导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半导体才能达到工程师所期望的平衡,一方面允许足够的电子通过形成回路,另一方面也不会失去控制。事后证明,他是非常有远见的,他选择了硅做电子管,可惜几次实验都失败了。

两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太大进展,肖克利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把新型晶体管项目丢给了两位下属:巴丁和布拉顿。

有野心的肖克利

巴丁和布拉顿是一对好搭档,巴丁的动手能力较差,而布拉顿是一个极好的工程师,很多时候,都是巴丁出点子,而布拉顿冲向第一线执行。

接到这个项目,两人很快找到了肖克利的症结所在:硅太脆了,而且难以提纯。于是他们拿出了元素周期表,看看还有什么元素跟硅比较类似,一眼就看到了锗。相对于硅,锗的外层电子能级较高,所以外层电子更容易贡献出来,导电能力更好。很快,1947年,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了,用锗做的哦。

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于贝尔实验室。

这时候肖克利才从法国出差归来,回归到此项目中,让他看起来像个领导。1956年,他们三人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件事情意义非常,要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选,他们的口味更倾向于纯粹的科学研究而非技术开发。1956年针对晶体管发明的诺奖,代表着他们对应用科学的认可,事实也证明,他们的眼光很厉害,晶体管后来确实改变了世界。

巴丁和布拉顿是顶级的研发工程师,但是他俩太腼腆了,据说在诺奖颁奖典礼上,他俩紧张到胃部痉挛,在面对瑞典国王时竟然说不出话来。相反,肖克利则是一个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上司。他将巴丁驱赶到另一个项目,自己则将锗晶体管的成果据为己有。贝尔实验室的这个团队就这样走到了头,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发明。

从左到右:巴丁、肖克利、布拉顿。

贝尔实验室完成了技术可行性,而工业化则由“德州仪器”公司完成。在当时,锗晶体管研制成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比电子管时代提升了好几个数量级,收音机等日用电器也用上了锗晶体管。但锗毕竟太稀有了,昂贵的价格让所有的工程师都将眼光重新向硅看去。锗确实导电性很好,但也会产生不必要的热量,导致晶体管过热停机,更重要的还是硅的廉价。

1954年,在美国的一次展会上,一位来自“德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戈登*蒂尔上台变了个戏法。他将一台连在电唱机的锗晶体管扔进一桶热油,电唱机立即禁声了。然后他又拆下锗晶体管,换上自己的硅晶体管,也扔进油桶里,电唱机的音乐依然继续。他的广告大获成功,当场签下无数订单。

从此,锗被晶体管抛弃了。

戈登*蒂尔,工程师也要会秀魔法。

1958年,“德州仪器”公司迎来了一位新员工,他说话很慢,总是不苟言笑。他发现他的新公司里有一大群低收入的女工,每天干的都是穿着防护服汗流浃背,一边看着显微镜,一边发着牢骚,一边将极小的硅元件焊接到一起。有时候,纤细的电线不小心断掉,前面的工作就白费了。工程师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计算机硬件发展越来越快,他们总是得将硬件做的更复杂,也就需要更多的晶体管。

女工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晶体管焊接到一起。

一个炎热的夏天,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出去休假了,基尔比一个人来到工作台前,难得的宁静让基尔比开始沉思。花费好几千人来焊接晶体管实在是太愚蠢了,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部件都刻在一张半导体上呢?

基尔比马上就开始行动起来,他盘算了一下,觉得硅的纯度不足以制造他所需要的电阻和电容,所以还是选择了锗。

很快,他成功了,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发明:“在一个半导体材料的体内,所有的组成电路看似各自独立,却都是高度集成的!”因此他的新玩意儿被称为:“集成电路”。

基尔比发明的第一个集成电路,现在看起来有点low哦。

和上次一样,锗元素再次为人作嫁,仅仅半年之后,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伊斯就发明了基于硅的集成电路,基尔比的锗集成电路只能躺在博物馆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本家想也不想就会选择便宜的硅。

好在基尔比没有被人遗忘,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很多后来者依然视他为第一偶像,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CPU仍然以他的设计为基础。2000年,他终于得到了他的回报: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怜的是,锗似乎被人彻底遗忘了,全球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是硅谷,而不会有人提“锗谷”。虽然锗元素在两次技术开发时期都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都把荣耀给了硅,堪称脸最黑的元素。难道只是因为它稀少,这也是它的错吗?

基尔比和他发明的锗集成电路。

----华丽分割,正文结束----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芯片是外星人的黑科技吗?

参加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大会吃了渑池杏干和阳光玫瑰后

芯片是不是外星科技?

芯片就是集成电路,看看理性边界主编鲁超先生写的芯片诞生史吧:

----华丽分割,以下正文----

1883年,大发明家爱迪生正在绞尽脑汁改进他之前发明的碳丝电灯,因为碳丝太容易蒸发了。有一天,他忽发奇想:在灯泡内放入一根铜线,也许可以阻止碳丝蒸发,延长灯泡寿命。结果实验又一次失败了,碳丝依旧蒸发的一干二净。但他却从这次失败的试验中发现了一个稀奇现象,铜线上竟有微弱的电流通过。真是奇怪!铜线与碳丝并不联接,哪里来的电流?当时的物理学还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有商业头脑的爱迪生立刻申请了专利,命名为“爱迪生效应”,然后继续去改进他的电灯了。

爱迪生和他的灯泡。

后来人们知道,这是由于热能激发出了电子,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根据“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二极电子管,由于一般管内要抽真空,所以也叫真空管。后来,贫困潦倒的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这种有魔力的电子管可以放大电子信号,防止微弱的信号流失,它更像是一扇门,只允许电流单向流动,这样电子就不会回流到电路中。你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抽水马桶,如果下水道不是单向的,我们该如何生活?

这一下子开辟了电子学的春天,德福雷斯特自嗨道:“我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空中帝国!”最早,电子管的发展带动了无线电通讯,一大批无线电台野火春风般迅速出现在了世界各地。然而,这还只是开始!

被誉为“无线电之父”的德福雷斯特。

在美国新泽西州,距爱迪生的发明工厂只有几英里远的一个地方,有一座世界上最有名(没有之一)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那里诞生了八个诺贝尔奖得主。

1945年,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里的物理学家肖克利打算用硅制造一种代替电子管的放大器。在当时,所有的工程师都不得不用电子管,但都无比讨厌电子管,因为电子管的玻璃壳又长又脆,体积庞大,还容易过热。

史上最牛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

肖克利很清楚,半导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半导体才能达到工程师所期望的平衡,一方面允许足够的电子通过形成回路,另一方面也不会失去控制。事后证明,他是非常有远见的,他选择了硅做电子管,可惜几次实验都失败了。

两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太大进展,肖克利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把新型晶体管项目丢给了两位下属:巴丁和布拉顿。

有野心的肖克利

巴丁和布拉顿是一对好搭档,巴丁的动手能力较差,而布拉顿是一个极好的工程师,很多时候,都是巴丁出点子,而布拉顿冲向第一线执行。

接到这个项目,两人很快找到了肖克利的症结所在:硅太脆了,而且难以提纯。于是他们拿出了元素周期表,看看还有什么元素跟硅比较类似,一眼就看到了锗。相对于硅,锗的外层电子能级较高,所以外层电子更容易贡献出来,导电能力更好。很快,1947年,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了,用锗做的哦。

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于贝尔实验室。

这时候肖克利才从法国出差归来,回归到此项目中,让他看起来像个领导。1956年,他们三人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件事情意义非常,要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选,他们的口味更倾向于纯粹的科学研究而非技术开发。1956年针对晶体管发明的诺奖,代表着他们对应用科学的认可,事实也证明,他们的眼光很厉害,晶体管后来确实改变了世界。

巴丁和布拉顿是顶级的研发工程师,但是他俩太腼腆了,据说在诺奖颁奖典礼上,他俩紧张到胃部痉挛,在面对瑞典国王时竟然说不出话来。相反,肖克利则是一个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上司。他将巴丁驱赶到另一个项目,自己则将锗晶体管的成果据为己有。贝尔实验室的这个团队就这样走到了头,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发明。

从左到右:巴丁、肖克利、布拉顿。

贝尔实验室完成了技术可行性,而工业化则由“德州仪器”公司完成。在当时,锗晶体管研制成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比电子管时代提升了好几个数量级,收音机等日用电器也用上了锗晶体管。但锗毕竟太稀有了,昂贵的价格让所有的工程师都将眼光重新向硅看去。锗确实导电性很好,但也会产生不必要的热量,导致晶体管过热停机,更重要的还是硅的廉价。

1954年,在美国的一次展会上,一位来自“德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戈登*蒂尔上台变了个戏法。他将一台连在电唱机的锗晶体管扔进一桶热油,电唱机立即禁声了。然后他又拆下锗晶体管,换上自己的硅晶体管,也扔进油桶里,电唱机的音乐依然继续。他的广告大获成功,当场签下无数订单。

从此,锗被晶体管抛弃了。

戈登*蒂尔,工程师也要会秀魔法。

1958年,“德州仪器”公司迎来了一位新员工,他说话很慢,总是不苟言笑。他发现他的新公司里有一大群低收入的女工,每天干的都是穿着防护服汗流浃背,一边看着显微镜,一边发着牢骚,一边将极小的硅元件焊接到一起。有时候,纤细的电线不小心断掉,前面的工作就白费了。工程师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计算机硬件发展越来越快,他们总是得将硬件做的更复杂,也就需要更多的晶体管。

女工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晶体管焊接到一起。

一个炎热的夏天,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出去休假了,基尔比一个人来到工作台前,难得的宁静让基尔比开始沉思。花费好几千人来焊接晶体管实在是太愚蠢了,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部件都刻在一张半导体上呢?

基尔比马上就开始行动起来,他盘算了一下,觉得硅的纯度不足以制造他所需要的电阻和电容,所以还是选择了锗。

很快,他成功了,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发明:“在一个半导体材料的体内,所有的组成电路看似各自独立,却都是高度集成的!”因此他的新玩意儿被称为:“集成电路”。

基尔比发明的第一个集成电路,现在看起来有点low哦。

和上次一样,锗元素再次为人作嫁,仅仅半年之后,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伊斯就发明了基于硅的集成电路,基尔比的锗集成电路只能躺在博物馆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本家想也不想就会选择便宜的硅。

好在基尔比没有被人遗忘,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很多后来者依然视他为第一偶像,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CPU仍然以他的设计为基础。2000年,他终于得到了他的回报: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怜的是,锗似乎被人彻底遗忘了,全球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是硅谷,而不会有人提“锗谷”。虽然锗元素在两次技术开发时期都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都把荣耀给了硅,堪称脸最黑的元素。难道只是因为它稀少,这也是它的错吗?

基尔比和他发明的锗集成电路。

----华丽分割,正文结束----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芯片是外星人的黑科技吗?

参加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大会吃了渑池杏干和阳光玫瑰后

芯片是不是外星科技?

芯片就是集成电路,看看理性边界主编鲁超先生写的芯片诞生史吧:

----华丽分割,以下正文----

1883年,大发明家爱迪生正在绞尽脑汁改进他之前发明的碳丝电灯,因为碳丝太容易蒸发了。有一天,他忽发奇想:在灯泡内放入一根铜线,也许可以阻止碳丝蒸发,延长灯泡寿命。结果实验又一次失败了,碳丝依旧蒸发的一干二净。但他却从这次失败的试验中发现了一个稀奇现象,铜线上竟有微弱的电流通过。真是奇怪!铜线与碳丝并不联接,哪里来的电流?当时的物理学还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有商业头脑的爱迪生立刻申请了专利,命名为“爱迪生效应”,然后继续去改进他的电灯了。

爱迪生和他的灯泡。

后来人们知道,这是由于热能激发出了电子,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根据“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二极电子管,由于一般管内要抽真空,所以也叫真空管。后来,贫困潦倒的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这种有魔力的电子管可以放大电子信号,防止微弱的信号流失,它更像是一扇门,只允许电流单向流动,这样电子就不会回流到电路中。你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抽水马桶,如果下水道不是单向的,我们该如何生活?

这一下子开辟了电子学的春天,德福雷斯特自嗨道:“我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空中帝国!”最早,电子管的发展带动了无线电通讯,一大批无线电台野火春风般迅速出现在了世界各地。然而,这还只是开始!

被誉为“无线电之父”的德福雷斯特。

在美国新泽西州,距爱迪生的发明工厂只有几英里远的一个地方,有一座世界上最有名(没有之一)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那里诞生了八个诺贝尔奖得主。

1945年,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里的物理学家肖克利打算用硅制造一种代替电子管的放大器。在当时,所有的工程师都不得不用电子管,但都无比讨厌电子管,因为电子管的玻璃壳又长又脆,体积庞大,还容易过热。

史上最牛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

肖克利很清楚,半导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半导体才能达到工程师所期望的平衡,一方面允许足够的电子通过形成回路,另一方面也不会失去控制。事后证明,他是非常有远见的,他选择了硅做电子管,可惜几次实验都失败了。

两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太大进展,肖克利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把新型晶体管项目丢给了两位下属:巴丁和布拉顿。

有野心的肖克利

巴丁和布拉顿是一对好搭档,巴丁的动手能力较差,而布拉顿是一个极好的工程师,很多时候,都是巴丁出点子,而布拉顿冲向第一线执行。

接到这个项目,两人很快找到了肖克利的症结所在:硅太脆了,而且难以提纯。于是他们拿出了元素周期表,看看还有什么元素跟硅比较类似,一眼就看到了锗。相对于硅,锗的外层电子能级较高,所以外层电子更容易贡献出来,导电能力更好。很快,1947年,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了,用锗做的哦。

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于贝尔实验室。

这时候肖克利才从法国出差归来,回归到此项目中,让他看起来像个领导。1956年,他们三人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件事情意义非常,要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选,他们的口味更倾向于纯粹的科学研究而非技术开发。1956年针对晶体管发明的诺奖,代表着他们对应用科学的认可,事实也证明,他们的眼光很厉害,晶体管后来确实改变了世界。

巴丁和布拉顿是顶级的研发工程师,但是他俩太腼腆了,据说在诺奖颁奖典礼上,他俩紧张到胃部痉挛,在面对瑞典国王时竟然说不出话来。相反,肖克利则是一个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上司。他将巴丁驱赶到另一个项目,自己则将锗晶体管的成果据为己有。贝尔实验室的这个团队就这样走到了头,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发明。

从左到右:巴丁、肖克利、布拉顿。

贝尔实验室完成了技术可行性,而工业化则由“德州仪器”公司完成。在当时,锗晶体管研制成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比电子管时代提升了好几个数量级,收音机等日用电器也用上了锗晶体管。但锗毕竟太稀有了,昂贵的价格让所有的工程师都将眼光重新向硅看去。锗确实导电性很好,但也会产生不必要的热量,导致晶体管过热停机,更重要的还是硅的廉价。

1954年,在美国的一次展会上,一位来自“德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戈登*蒂尔上台变了个戏法。他将一台连在电唱机的锗晶体管扔进一桶热油,电唱机立即禁声了。然后他又拆下锗晶体管,换上自己的硅晶体管,也扔进油桶里,电唱机的音乐依然继续。他的广告大获成功,当场签下无数订单。

从此,锗被晶体管抛弃了。

戈登*蒂尔,工程师也要会秀魔法。

1958年,“德州仪器”公司迎来了一位新员工,他说话很慢,总是不苟言笑。他发现他的新公司里有一大群低收入的女工,每天干的都是穿着防护服汗流浃背,一边看着显微镜,一边发着牢骚,一边将极小的硅元件焊接到一起。有时候,纤细的电线不小心断掉,前面的工作就白费了。工程师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计算机硬件发展越来越快,他们总是得将硬件做的更复杂,也就需要更多的晶体管。

女工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晶体管焊接到一起。

一个炎热的夏天,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出去休假了,基尔比一个人来到工作台前,难得的宁静让基尔比开始沉思。花费好几千人来焊接晶体管实在是太愚蠢了,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部件都刻在一张半导体上呢?

基尔比马上就开始行动起来,他盘算了一下,觉得硅的纯度不足以制造他所需要的电阻和电容,所以还是选择了锗。

很快,他成功了,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发明:“在一个半导体材料的体内,所有的组成电路看似各自独立,却都是高度集成的!”因此他的新玩意儿被称为:“集成电路”。

基尔比发明的第一个集成电路,现在看起来有点low哦。

和上次一样,锗元素再次为人作嫁,仅仅半年之后,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伊斯就发明了基于硅的集成电路,基尔比的锗集成电路只能躺在博物馆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本家想也不想就会选择便宜的硅。

好在基尔比没有被人遗忘,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很多后来者依然视他为第一偶像,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CPU仍然以他的设计为基础。2000年,他终于得到了他的回报: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怜的是,锗似乎被人彻底遗忘了,全球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是硅谷,而不会有人提“锗谷”。虽然锗元素在两次技术开发时期都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都把荣耀给了硅,堪称脸最黑的元素。难道只是因为它稀少,这也是它的错吗?

基尔比和他发明的锗集成电路。

----华丽分割,正文结束----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芯片是外星人的黑科技吗?

参加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大会吃了渑池杏干和阳光玫瑰后

芯片是不是外星科技?

芯片就是集成电路,看看理性边界主编鲁超先生写的芯片诞生史吧:

----华丽分割,以下正文----

1883年,大发明家爱迪生正在绞尽脑汁改进他之前发明的碳丝电灯,因为碳丝太容易蒸发了。有一天,他忽发奇想:在灯泡内放入一根铜线,也许可以阻止碳丝蒸发,延长灯泡寿命。结果实验又一次失败了,碳丝依旧蒸发的一干二净。但他却从这次失败的试验中发现了一个稀奇现象,铜线上竟有微弱的电流通过。真是奇怪!铜线与碳丝并不联接,哪里来的电流?当时的物理学还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有商业头脑的爱迪生立刻申请了专利,命名为“爱迪生效应”,然后继续去改进他的电灯了。

爱迪生和他的灯泡。

后来人们知道,这是由于热能激发出了电子,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根据“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二极电子管,由于一般管内要抽真空,所以也叫真空管。后来,贫困潦倒的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这种有魔力的电子管可以放大电子信号,防止微弱的信号流失,它更像是一扇门,只允许电流单向流动,这样电子就不会回流到电路中。你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抽水马桶,如果下水道不是单向的,我们该如何生活?

这一下子开辟了电子学的春天,德福雷斯特自嗨道:“我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空中帝国!”最早,电子管的发展带动了无线电通讯,一大批无线电台野火春风般迅速出现在了世界各地。然而,这还只是开始!

被誉为“无线电之父”的德福雷斯特。

在美国新泽西州,距爱迪生的发明工厂只有几英里远的一个地方,有一座世界上最有名(没有之一)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那里诞生了八个诺贝尔奖得主。

1945年,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里的物理学家肖克利打算用硅制造一种代替电子管的放大器。在当时,所有的工程师都不得不用电子管,但都无比讨厌电子管,因为电子管的玻璃壳又长又脆,体积庞大,还容易过热。

史上最牛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

肖克利很清楚,半导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半导体才能达到工程师所期望的平衡,一方面允许足够的电子通过形成回路,另一方面也不会失去控制。事后证明,他是非常有远见的,他选择了硅做电子管,可惜几次实验都失败了。

两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太大进展,肖克利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把新型晶体管项目丢给了两位下属:巴丁和布拉顿。

有野心的肖克利

巴丁和布拉顿是一对好搭档,巴丁的动手能力较差,而布拉顿是一个极好的工程师,很多时候,都是巴丁出点子,而布拉顿冲向第一线执行。

接到这个项目,两人很快找到了肖克利的症结所在:硅太脆了,而且难以提纯。于是他们拿出了元素周期表,看看还有什么元素跟硅比较类似,一眼就看到了锗。相对于硅,锗的外层电子能级较高,所以外层电子更容易贡献出来,导电能力更好。很快,1947年,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了,用锗做的哦。

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于贝尔实验室。

这时候肖克利才从法国出差归来,回归到此项目中,让他看起来像个领导。1956年,他们三人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件事情意义非常,要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选,他们的口味更倾向于纯粹的科学研究而非技术开发。1956年针对晶体管发明的诺奖,代表着他们对应用科学的认可,事实也证明,他们的眼光很厉害,晶体管后来确实改变了世界。

巴丁和布拉顿是顶级的研发工程师,但是他俩太腼腆了,据说在诺奖颁奖典礼上,他俩紧张到胃部痉挛,在面对瑞典国王时竟然说不出话来。相反,肖克利则是一个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上司。他将巴丁驱赶到另一个项目,自己则将锗晶体管的成果据为己有。贝尔实验室的这个团队就这样走到了头,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发明。

从左到右:巴丁、肖克利、布拉顿。

贝尔实验室完成了技术可行性,而工业化则由“德州仪器”公司完成。在当时,锗晶体管研制成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比电子管时代提升了好几个数量级,收音机等日用电器也用上了锗晶体管。但锗毕竟太稀有了,昂贵的价格让所有的工程师都将眼光重新向硅看去。锗确实导电性很好,但也会产生不必要的热量,导致晶体管过热停机,更重要的还是硅的廉价。

1954年,在美国的一次展会上,一位来自“德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戈登*蒂尔上台变了个戏法。他将一台连在电唱机的锗晶体管扔进一桶热油,电唱机立即禁声了。然后他又拆下锗晶体管,换上自己的硅晶体管,也扔进油桶里,电唱机的音乐依然继续。他的广告大获成功,当场签下无数订单。

从此,锗被晶体管抛弃了。

戈登*蒂尔,工程师也要会秀魔法。

1958年,“德州仪器”公司迎来了一位新员工,他说话很慢,总是不苟言笑。他发现他的新公司里有一大群低收入的女工,每天干的都是穿着防护服汗流浃背,一边看着显微镜,一边发着牢骚,一边将极小的硅元件焊接到一起。有时候,纤细的电线不小心断掉,前面的工作就白费了。工程师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计算机硬件发展越来越快,他们总是得将硬件做的更复杂,也就需要更多的晶体管。

女工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晶体管焊接到一起。

一个炎热的夏天,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出去休假了,基尔比一个人来到工作台前,难得的宁静让基尔比开始沉思。花费好几千人来焊接晶体管实在是太愚蠢了,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部件都刻在一张半导体上呢?

基尔比马上就开始行动起来,他盘算了一下,觉得硅的纯度不足以制造他所需要的电阻和电容,所以还是选择了锗。

很快,他成功了,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发明:“在一个半导体材料的体内,所有的组成电路看似各自独立,却都是高度集成的!”因此他的新玩意儿被称为:“集成电路”。

基尔比发明的第一个集成电路,现在看起来有点low哦。

和上次一样,锗元素再次为人作嫁,仅仅半年之后,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伊斯就发明了基于硅的集成电路,基尔比的锗集成电路只能躺在博物馆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本家想也不想就会选择便宜的硅。

好在基尔比没有被人遗忘,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很多后来者依然视他为第一偶像,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CPU仍然以他的设计为基础。2000年,他终于得到了他的回报: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怜的是,锗似乎被人彻底遗忘了,全球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是硅谷,而不会有人提“锗谷”。虽然锗元素在两次技术开发时期都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都把荣耀给了硅,堪称脸最黑的元素。难道只是因为它稀少,这也是它的错吗?

基尔比和他发明的锗集成电路。

----华丽分割,正文结束----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芯片是外星人的黑科技吗?

参加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大会吃了渑池杏干和阳光玫瑰后

芯片是不是外星科技?

芯片就是集成电路,看看理性边界主编鲁超先生写的芯片诞生史吧:

----华丽分割,以下正文----

1883年,大发明家爱迪生正在绞尽脑汁改进他之前发明的碳丝电灯,因为碳丝太容易蒸发了。有一天,他忽发奇想:在灯泡内放入一根铜线,也许可以阻止碳丝蒸发,延长灯泡寿命。结果实验又一次失败了,碳丝依旧蒸发的一干二净。但他却从这次失败的试验中发现了一个稀奇现象,铜线上竟有微弱的电流通过。真是奇怪!铜线与碳丝并不联接,哪里来的电流?当时的物理学还解释不了这个问题,有商业头脑的爱迪生立刻申请了专利,命名为“爱迪生效应”,然后继续去改进他的电灯了。

爱迪生和他的灯泡。

后来人们知道,这是由于热能激发出了电子,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根据“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二极电子管,由于一般管内要抽真空,所以也叫真空管。后来,贫困潦倒的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这种有魔力的电子管可以放大电子信号,防止微弱的信号流失,它更像是一扇门,只允许电流单向流动,这样电子就不会回流到电路中。你可以把它想象为一个抽水马桶,如果下水道不是单向的,我们该如何生活?

这一下子开辟了电子学的春天,德福雷斯特自嗨道:“我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空中帝国!”最早,电子管的发展带动了无线电通讯,一大批无线电台野火春风般迅速出现在了世界各地。然而,这还只是开始!

被誉为“无线电之父”的德福雷斯特。

在美国新泽西州,距爱迪生的发明工厂只有几英里远的一个地方,有一座世界上最有名(没有之一)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那里诞生了八个诺贝尔奖得主。

1945年,二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里的物理学家肖克利打算用硅制造一种代替电子管的放大器。在当时,所有的工程师都不得不用电子管,但都无比讨厌电子管,因为电子管的玻璃壳又长又脆,体积庞大,还容易过热。

史上最牛的实验室:贝尔实验室。

肖克利很清楚,半导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半导体才能达到工程师所期望的平衡,一方面允许足够的电子通过形成回路,另一方面也不会失去控制。事后证明,他是非常有远见的,他选择了硅做电子管,可惜几次实验都失败了。

两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太大进展,肖克利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把新型晶体管项目丢给了两位下属:巴丁和布拉顿。

有野心的肖克利

巴丁和布拉顿是一对好搭档,巴丁的动手能力较差,而布拉顿是一个极好的工程师,很多时候,都是巴丁出点子,而布拉顿冲向第一线执行。

接到这个项目,两人很快找到了肖克利的症结所在:硅太脆了,而且难以提纯。于是他们拿出了元素周期表,看看还有什么元素跟硅比较类似,一眼就看到了锗。相对于硅,锗的外层电子能级较高,所以外层电子更容易贡献出来,导电能力更好。很快,1947年,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了,用锗做的哦。

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诞生于贝尔实验室。

这时候肖克利才从法国出差归来,回归到此项目中,让他看起来像个领导。1956年,他们三人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件事情意义非常,要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评选,他们的口味更倾向于纯粹的科学研究而非技术开发。1956年针对晶体管发明的诺奖,代表着他们对应用科学的认可,事实也证明,他们的眼光很厉害,晶体管后来确实改变了世界。

巴丁和布拉顿是顶级的研发工程师,但是他俩太腼腆了,据说在诺奖颁奖典礼上,他俩紧张到胃部痉挛,在面对瑞典国王时竟然说不出话来。相反,肖克利则是一个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上司。他将巴丁驱赶到另一个项目,自己则将锗晶体管的成果据为己有。贝尔实验室的这个团队就这样走到了头,再也没有什么新的发明。

从左到右:巴丁、肖克利、布拉顿。

贝尔实验室完成了技术可行性,而工业化则由“德州仪器”公司完成。在当时,锗晶体管研制成功,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比电子管时代提升了好几个数量级,收音机等日用电器也用上了锗晶体管。但锗毕竟太稀有了,昂贵的价格让所有的工程师都将眼光重新向硅看去。锗确实导电性很好,但也会产生不必要的热量,导致晶体管过热停机,更重要的还是硅的廉价。

1954年,在美国的一次展会上,一位来自“德州仪器”公司的工程师戈登*蒂尔上台变了个戏法。他将一台连在电唱机的锗晶体管扔进一桶热油,电唱机立即禁声了。然后他又拆下锗晶体管,换上自己的硅晶体管,也扔进油桶里,电唱机的音乐依然继续。他的广告大获成功,当场签下无数订单。

从此,锗被晶体管抛弃了。

戈登*蒂尔,工程师也要会秀魔法。

1958年,“德州仪器”公司迎来了一位新员工,他说话很慢,总是不苟言笑。他发现他的新公司里有一大群低收入的女工,每天干的都是穿着防护服汗流浃背,一边看着显微镜,一边发着牢骚,一边将极小的硅元件焊接到一起。有时候,纤细的电线不小心断掉,前面的工作就白费了。工程师对此也无能为力,因为计算机硬件发展越来越快,他们总是得将硬件做的更复杂,也就需要更多的晶体管。

女工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晶体管焊接到一起。

一个炎热的夏天,公司所有的员工都出去休假了,基尔比一个人来到工作台前,难得的宁静让基尔比开始沉思。花费好几千人来焊接晶体管实在是太愚蠢了,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部件都刻在一张半导体上呢?

基尔比马上就开始行动起来,他盘算了一下,觉得硅的纯度不足以制造他所需要的电阻和电容,所以还是选择了锗。

很快,他成功了,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发明:“在一个半导体材料的体内,所有的组成电路看似各自独立,却都是高度集成的!”因此他的新玩意儿被称为:“集成电路”。

基尔比发明的第一个集成电路,现在看起来有点low哦。

和上次一样,锗元素再次为人作嫁,仅仅半年之后,美国仙童公司的诺伊斯就发明了基于硅的集成电路,基尔比的锗集成电路只能躺在博物馆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本家想也不想就会选择便宜的硅。

好在基尔比没有被人遗忘,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很多后来者依然视他为第一偶像,直到现在,我们使用的CPU仍然以他的设计为基础。2000年,他终于得到了他的回报:诺贝尔物理学奖。

可怜的是,锗似乎被人彻底遗忘了,全球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是硅谷,而不会有人提“锗谷”。虽然锗元素在两次技术开发时期都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但都把荣耀给了硅,堪称脸最黑的元素。难道只是因为它稀少,这也是它的错吗?

基尔比和他发明的锗集成电路。

----华丽分割,正文结束----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芯片是外星人的黑科技吗?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赢壮是谁的儿子,他的结局是什么

赢壮是谁的儿子,他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趣闻阅读:11248   点评:186
张献忠的宝藏有多少,探索发现张献忠宝藏之谜

张献忠的宝藏有多少,探索发现张献忠宝藏之谜

历史趣闻阅读:440   点评:19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268   点评:182
下CD魔兽更新预告考古奖励四属性项链

下CD魔兽更新预告考古奖励四属性项链

历史趣闻阅读:494   点评:16
汉文帝的结果,文帝

汉文帝的结果,文帝

历史趣闻阅读:573   点评:15
宁夏彭阳发现商周遗址出土甲骨文填补历史空白专家改写历史

宁夏彭阳发现商周遗址出土甲骨文填补历史空白专家改写历史

历史趣闻阅读:503   点评:20
揭秘:古代的“守宫砂”真能验女子贞操吗?

揭秘:古代的“守宫砂”真能验女子贞操吗?

历史趣闻阅读:10625   点评:65
考古学家挖掘古墓有什么讲究,连云港挖到千年古墓

考古学家挖掘古墓有什么讲究,连云港挖到千年古墓

历史趣闻阅读:465   点评:18
考古学家挖人家祖坟,专家挖出古墓一看是自己的祖坟

考古学家挖人家祖坟,专家挖出古墓一看是自己的祖坟

历史趣闻阅读:389   点评:23
武汉市考古所,湖北考古成果回顾

武汉市考古所,湖北考古成果回顾

历史趣闻阅读:574   点评:27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