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考古专题片石室疑冢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0播出

历史趣闻     2023-8-15     点评:11举报

7月24日,由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合作拍摄的考古专题片《石室疑冢》,将在央视频道 CCTV-10《探索·发现》栏目播出。

2021年11月,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了历城区唐冶街道飞跃大道以南一地块发现的明代墓葬。该墓葬形制为方形穹隆顶石室墓,整体平面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构成。墓道为台阶加斜坡式;墓门为双重石门,上有照墙,外设八字墙;甬道为平顶两面坡式;墓室下部呈方形,上部为圆形穹隆顶。墓内发现人骨3具,出土瓷缸、瓷罐、瓷炉、镇墓砖、铜镜、铜钱等器物。初步推测该墓时代为明代早期。

此次发掘工作有两个较为重要的发现,一是墓内发现一具保存较好的涂漆木棺,二是棺内人骨周围填有大量植物种子。由于该墓葬未见明显的防腐措施,木棺和种子能留存下来实属罕见,这在山东地区考古发现中也很少见,为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为充分展示济南古代风采,增强文化自信。济南市考古院与央视再次联手,针对该墓葬拍摄了考古专题片《石室疑冢》。这也是济南市考古院近年来与央视合作拍摄完成的第6部考古专题片,对济南历史文化的宣传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640

640

640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考古专题片石室疑冢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0播出

曹操墓被盗了,谁有详细的说明

邺城遗址

七十二疑冢图

曹操墓想像图
公元220年二月丁卯,一支运送灵柩的队伍,穿出邺城的城门,向旷野深处而去。就在这一天,魏武帝曹操出葬了。《三国志》记载,曹操去世后葬在了邺城。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曹操墓却神秘失踪了,经历了无数后人的苦苦追寻,曹操墓如同人间蒸发,丝毫不见踪影。
一个更大的谜团是,在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文韬武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政治家、军事奇才和诗人,他剿灭北方群雄后,积蓄的力量最终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极富戏剧性的魏、蜀、吴三国争雄时代,完成了中国的统一。
但就在曹操去世1300多年后,明朝末年著名小说家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问世了。经过后人加工的这部小说,当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悬念就是,小说里的头号主人公曹操,死后在邺城设有72处疑冢。小说中的曹操则成为一个阴险毒辣的乱世奸雄,他的72处疑冢则成为他奸诈的证明。
□2008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发掘出了一段保存完整的古城墙遗迹。
从东汉末年起,邺城先后是曹魏、后赵等六个王朝的都城,统御中国北方长达126年。
在今天邺城遗址的周围,有许多高大的封土堆。这些封土堆就是传说中的曹操疑冢。
这样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说法是,曹操生前曾设 72疑冢,这些疑冢分布于邺城城外,一座座如山丘布列,使人真伪难辨,但其中必有一座真墓。
然而,关于三国历史的正史《三国志·魏志》,并没有曹操设立疑冢的描述,而是明确记载曹操病死后葬在了邺城的高陵。这同《三国演义》的描述以及民间传说大相径庭。
公元233年,《三国志》的编撰者陈寿出生在巴西安汉,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南充,他出生时距曹操去世仅仅13年,当时三国争霸已进入尾声。
蜀国灭亡五年后的公元 268年,36岁的陈寿离开故乡来到西晋的都城洛阳,担任西晋著作郎,专门负责编撰史书。12年后,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 48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历史学者认为,蜀国灭亡时陈寿31岁,他所修的《三国志》在当时属于现代史,很多事是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见的。后来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因此《三国志》应当可信。
在陈寿的笔下,曹操是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在天下大乱的局势当中,文韬武略,建立了不凡的功业。曹操的墓葬是在世人皆知的邺城西边,叫西陵。
陈寿完成《 三国志》1300多年后,山西太原人罗贯中也完成了一部描写三国历史的小说,这就是几乎家喻户晓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曹操的形象已经与《三国志》里所描绘迥然不同。曹操变成了一个阴险狡诈的权术家,他残忍冷酷,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而此时的民间早已流传,生性多疑的曹操为防百年之后陵墓被盗或被仇家毁坏,他为自己建造了72座疑冢。
□那么,从西晋的《三国志》到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1300多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曹操的面目发生了如此鲜明的改变?曹操的墓葬也变成了困扰世人的神秘疑冢呢?
公元645年开春,一支大军从洛阳向北而来,带领这支大军的正是唐太宗李渊。唐王朝这次出师,是征讨远在辽东的高丽王国。
在唐太宗这次行军途中,路过西陵,为此,他拜谒了曹操的陵墓,并亲自作了一篇题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唐太宗的这篇祭文,将曹操和商代的伊伊、西汉的霍光相提并论。
这说明在唐代之前,不仅曹操墓地的具体位置是确定无疑的,曹操也并不是后人所描绘的奸雄形象,而是受到世人的尊崇。在唐代,还有一位皇帝唐玄宗对曹操也很崇拜。
唐玄宗小名跟曹操一样也叫阿蛮,假如曹操已经是臭名远扬他怎么会取这么一个小名,可见曹操那个时候的名声并不坏。杜甫写了一首著名的诗,赠曹将军,第一句就写,将军魏武之子孙,曹将军是魏武帝的后代,这三个例子说明,至少在唐代曹操的形象是不坏的。
明崇祯年间的刻合本《 三国水浒英雄谱》,将曹操列为英雄,而早于明代的唐代,曹操同刘备、关羽、张飞一样,不仅是三国故事里的英雄,这样的英雄形象已经深入民间社会。文人墨客咏叹曹操西陵的诗篇,也暗含着对于曹操的追思。
而唐代后期完成的地理著作《元和郡县志》当中,也明确记载曹操墓的位置:“ 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显然此时曹操西陵的位置十分明确,这说明直到唐朝时,曹操之墓尚未成谜。
但到了北宋,三国故事里的头号人物曹操、刘备等形象开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公元960年正月,在距离京城汴京四十多里的小村庄陈桥驿,后周将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中国历史上的宋朝开始了。
宋朝创立者吸取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所造成的中央集权消弱,除了在军事上采取巩固中央政权的措施外,也在思想上采取措施强化皇权。
这时在民间已经广泛流传、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三国人物及其历史故事,成为宋朝政府首当其冲进行清剿的对象。
在宋朝政府看来,与汉室权臣曹操进行不懈斗争的东汉皇室后裔刘备,因为他一直坚持打汉室的旗号,维护了东汉的正统和中央集权。因此北宋政府树立刘备的形象,以利于在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当刘备成为忠君的正面人物,而一代枭雄曹操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权臣、奸臣的反面代表人物。
后来,这种成为北宋政府统治思想的正统观念愈加强化,一个影响了自宋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产生了,这便是程朱理学。在当时作为儒家思想最新发展的程朱理学,它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与忠君。这种学说对于在民间已经普及的三国人物形象产生了极大影响。
从此,曹操在艺术作品中被丑化为白脸奸臣,和刘备、关羽、诸葛亮等其他历史人物形成鲜明对照。曹操阴险奸诈、无情无义的形象,通过小说、戏剧、评书等多种形式而深入民间。
□ 随着曹操在当时公众形象的颠覆性变化,曹操的西陵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湮废了,曹操墓也成为了一个谜。曹操的陵墓成为他狡诈阴险的证明,也就在这时,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
“ 七十二疑冢”原创版的作者究竟是何人,已经难以考证。较早述及曹操疑冢的,是北宋宰相王安石,他写了一首疑冢诗:青山如浪入彰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骐鳞埋没几春秋。
当时作为北宋高级官吏的王安石,认为曹操是一个杰出的英雄,对于日益激烈的贬斥曹操的世风深感不满。然而,世人已经认定曹操就在 72座疑冢当中。
然而,曹操形象的更加丑化,却随着北宋王朝日益加剧的危机到来了。
公元1126年正月,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渡过黄河,直逼北宋都城开封。这支部队正是后来灭掉北宋的金军。北宋政府急忙开出丰厚条件同金军议和。然而,羸弱的北宋政权仅仅苟延一年后,都城开封城破,立国168年的北宋灭亡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后的第二年,北宋皇族赵构建都临安,也就是今天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王朝。南宋共历九帝,前后 153年,它的疆域基本以淮河和秦岭一线,同北部的金国对峙而立。
这时一个富有戏剧性的对照出现了。
在地理上,南宋王朝同一千多年前三国时代的蜀国极为相似,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来自北方强敌政权强大的军事压力。在南宋王朝看来,蜀国是汉朝的正统继承国,而强敌金国,则就是三国时代的魏国。
魏国的开创者曹操,于是成为南宋王朝千夫所指的窃国大盗,时刻威胁着社稷安危和黎民福祉的假想敌人。他设立72疑冢,生前欺天、死后欺人,阴险无比。
南宋理学家朱熹一改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对曹操的评价,他在《通鉴纲目》中直斥曹操为“篡盗”,并在他的著述中对曹操进行讽刺和咒骂。自此,曹操的奸臣形象已经从民间走向了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殿堂。
在江山更迭的戏剧化变化中,曹操的西陵终于演变为世人难辨真伪的72疑冢。
□ 到了元代,戏剧勃兴,丑化曹操的戏被搬上舞台。艺人们运用戏剧艺术鞭挞曹操的残暴和奸诈,在社会上进一步丑化曹操的形象。
元朝末年,罗贯中在《 三国志》的基础上,引入大量民间传说,完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为曹操最终画出了一代奸雄的形象。
事实上,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里,并没有描述曹操建 72座疑冢、以防后人盗掘的内容,加上这一内容的,是清朝初年的小说点评家毛宗岗。
毛宗岗父子在评注《三国演义》时,认为“ 疑冢”的
传说对于塑造曹操多疑、奸诈的形象非常有用,于是就加以渲染。至此,曹操“疑冢”的传闻几乎家喻户晓。
而直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对于曹操的声讨依然浓烈。
河南许昌,流传着一个久远的三国故事,就在曹操收降关羽,封以高官厚禄时,关羽却封金挂印,寻找他的义兄刘备而去。在中国民间社会,关羽被看做忠义的化身。
关羽死后地位一步步提升,最终被封为大帝。三国人物关羽的神话之路,恰恰对照的是曹操的丑化过程。
关羽的对立面曹操,在关羽一步步走向神坛的过程中,变得越发受到朝野的清剿与唾弃。
关羽地位越来越高,明朝还封王,到了清朝地位超过了诸葛亮,甚至超过了孔子,这跟当时的哲学统治思想有关,他们强调君臣关系,主要是强调臣对君无条件服从,这样一种义务关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当然只能受到更多的贬斥。
清代名人纪晓岚奉旨编篡《 四库全书》时,准备把北宋文人穆修写的颂扬曹操功德的《毫州魏武帝帐庙记》文章收在书中,当乾隆皇帝看到这篇碑文时,不禁大怒,认为穆修“奖篡助逆”,下令删除此文。
经历了宋元明清漫长的时代,曹操终于演变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千夫所指的超级奸臣。
□ 当曹操经历了漫长的贬斥和世人唾弃的境遇后,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这一次关注曹操的,既是一位领袖、也是一位诗人的毛泽东。
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与他的保健医生聊天时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曹操能带兵打仗,也能了解民间疾苦,曹操的诗气魄雄伟,给人鼓舞,是真男子,大手笔。”
一年后,时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郭沫若发表了一篇《替曹操翻案》的文章,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曹操对于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说明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
历史上的真伪曹操之谜,又使得他的墓葬更加扑朔迷离,千百年来始终是困惑世人内心的一个神秘谜团。即便是曹操去世1700多年后的今天,曹操的墓葬也是现代考古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文物工作者对河北磁县“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进行了文物征集与抢救性发掘,流传久远的疑冢之谜最终揭开,所谓曹操的72疑冢,其实不是72座,而是134 座,都是东魏和北齐时期的大墓。
2008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传说中的曹操“七十二疑冢”区,考古人员进行了细致的抢救性考古发掘。
在现代考古面前,经历了漫长演化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迷,最终从喧闹的戏剧舞台和民间传闻中淡出,纯属子虚乌有。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考古专题片石室疑冢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0播出

请问曹操墓

  日前,河南省文物局在京高调宣布,曹操高陵在河南安阳得以确认。这一消息成为今年最具轰动效应的考古发现,也破解了曹操陵墓的千古之谜。
  据悉,被确认的高陵位于河南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去年12月开始发掘,之前被考古学家当做东汉大墓。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这座大墓现出规模宏大的真容。整座大墓包括了墓道前后和四个侧室,整个墓道长近40米,宽约10米,呈斜坡式延伸地下15米,大墓平面约为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占地面积740多平方米。
  仅从这一规模形制,即可断定墓室主人帝王身份。让人惊喜的是,虽然该墓被盗严重,但墓中存留的珍贵文物却很关键,随葬文物中出土了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的石碑,为墓主人是曹操提供了直接材料。而且,在被追缴的该墓被盗文物中,有一块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项石”铭文,佐证了此墓就是曹操无疑。更重要的是,在该墓中还发现了一男二女的遗骨,其中男性被测定为60岁左右,和驾崩时66岁的曹操年龄相吻合。
  唯一令人缺憾的是,墓中没能发掘出直接证明曹操高陵的墓志铭。但从墓志形式、出土文物、墓中骨骼,已经形成了相对严密的逻辑链,这里是曹操高陵无疑。
  高陵被发掘确认,破解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而这一发现,又让人大跌眼镜。历史传说的荒诞和正史记载的严谨形成了鲜明对比。千多年来,民间关于曹操墓的传说,一直是七十二疑冢。墓穴所在,有的说是在许都(许昌)城外,有的说是在铜雀台附件的灵芝村(见《彰德府志》),有的说是在漳河底(参考古诗“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也有说是在曹操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谯陵)。
  再看正史记载,曹操陵墓的位置并不那么迷雾团团。一是在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即他去世前2年的218年,在其颁布的《终令》中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死前又有《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两令见于正史,说明两大史实:一是表明曹操的薄葬之志;二是明确他归葬的地点为“邺之西岗”,比邻“西门豹祠”。凭此两点,不仅说明曹操对于自己的墓葬毫无掩饰,甚至是光明正大地告诉后人他墓葬的地点。这恰恰说明曹操性格中一贯的豪迈和慷慨。更要者,由于他追求薄葬,“无藏金玉珠宝”,似乎也不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墓葬所在,更不怕盗墓贼光顾。
  然而,历史给他开了太大的玩笑。他迥异于其他地王的光明正大却被后世文人误解误读,甚至丑化。酸腐文人或基于封建正统思想,给其制造了七十二“疑冢”说,从《三国演义》到戏剧舞台,曹操成为多疑、奸诈的历史人物。讽刺的是,后世考古学家,似乎也为戏曲和演义中的历史所蒙蔽,采信了曹操墓“疑冢”的说法。否则,为何不对正史中所记载的曹操墓按图索骥地进行考古?
  事实上,早在1988年,《人民日报》一篇《“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的文章已经证明了所谓“疑冢”的不靠谱—“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
  很遗憾,从1988年到现在的21年间,曹操“疑冢”之说依然流行。尤其央视“百家讲坛”导致的“三国热”中,曹操“疑冢”说更被更多的普通民众所采信。事实上,正史中提到的“西门豹祠”就在安阳县安丰乡。如果说考古学家们采信正史说法,及早发掘,曹操墓也不会被盗掘得那么严重,曹操“疑冢”之谜也就早就大白于天下了。
  而且,就在曹操高陵被确认之时,依然有学者怀疑。譬如着有《盗墓史记》、《中国人盗墓史》的学者倪方六就认为,考古讲求的是“白纸黑字”,称没有在墓中发现墓志铭是“考古硬伤”。此外,他还强调,从曹操墓穴的规格上来看,曹操所提倡的薄葬并没有被严格执行。笔者以为,该墓出土的文物资料足以证实确为高陵的所有逻辑要素,算得上是“白纸黑字”。再者,虽然墓葬文物大多已被盗掘,但从出土的石圭和石碑等文物看,墓中文物是相当地俭朴,应该算得上是薄葬无疑。至于陵墓形制规格,那是曹丕的杰作,与乃父无关。是否厚葬,主要看陪葬品,这应该是很简单的常识。
  曹操高陵得以确认,千古之谜得以化解,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盛事,也给历史和曹操一个“完美”的交待。不过,这也让中国学界和民间自我反思:历史的真实也许一点都不复杂,复杂的是后人以讹传讹的解读和歪曲。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考古发现代县惊现北宋文物遗存道教遗址北斗寺始创年代也许更早

考古发现代县惊现北宋文物遗存道教遗址北斗寺始创年代也许更早

历史趣闻阅读:452   点评:23
唐朝皇室奇闻怪事故事,唐朝皇室奇闻怪事

唐朝皇室奇闻怪事故事,唐朝皇室奇闻怪事

历史趣闻阅读:1658   点评:57
宇文成都怎么死的?是不是被李元霸所杀?

宇文成都怎么死的?是不是被李元霸所杀?

历史趣闻阅读:7508   点评:274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268   点评:182
世界第一巨人在清朝 比姚明还高93厘米

世界第一巨人在清朝 比姚明还高93厘米

历史趣闻阅读:8454   点评:96
清朝两则奇闻怪事,清朝文人的两次奇异见闻

清朝两则奇闻怪事,清朝文人的两次奇异见闻

历史趣闻阅读:2591   点评:72
俄法战争的时间及伤亡情况,它对政治有何影响

俄法战争的时间及伤亡情况,它对政治有何影响

历史趣闻阅读:8363   点评:354
清朝奇闻怪事书籍推荐,清朝诡异故事

清朝奇闻怪事书籍推荐,清朝诡异故事

历史趣闻阅读:1646   点评:49
简单的说,人类是在非洲演化出来的,埃及社会变革史

简单的说,人类是在非洲演化出来的,埃及社会变革史

历史趣闻阅读:441   点评:11
甘肃一处农田发生塌陷,下面埋着皇帝陵墓

甘肃一处农田发生塌陷,下面埋着皇帝陵墓

历史趣闻阅读:11580   点评:337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