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记者 李强 赵霜】在哈萨克斯坦,孩童经常在户外玩一种游戏:一排形状相似但略有不同的光滑“石子”整齐排列在地上,仿佛训练有素的“士兵”。随着孩童将手中的一枚“石子”掷出,一名“士兵”被击倒,发出清脆的响声。这是当地孩童的传统游戏——髀石游戏。髀石不是普通石头,而是羊或其他动物后腿膝关节的骨头。据说,在哈萨克斯坦游牧民族传统中,髀石游戏有3000多年的历史。髀石游戏在哈萨克斯坦已经不仅是孩童游戏,目前,哈萨克斯坦时常举办不同级别的赛事。2017年,哈萨克斯坦髀石游戏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哈萨克斯坦将其作为国家文化符号推广。今年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建交30年,哈萨克斯坦大使馆近日于北京首钢园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举办的展览上特别介绍了髀石游戏,吸引众多观众。
上等髀石是孩童宝贝
在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依赖畜牧业,当时很多游戏都与牛、羊等动物相关。考古人员曾在哈萨克斯坦距今1000多年的墓地中发现了髀石。研究人员称,这是欧亚草原地区典型的丧葬传统之一,在青铜时代传播开来,成年人和小孩的墓葬中都比较常见。哈萨克斯坦其他一些地区出土的髀石有打洞、灌铅的痕迹,考古人员由此推断,髀石作为玩具的历史非常悠久。
髀石形似立体的“工字”,共有6面,其中4个平滑的表面可做底,支撑骨头站立不倒。一套摸起来顺手、玩起来方便、看起来漂亮的髀石,往往寄托着家长和孩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许多哈萨克斯坦人的童年记忆中,髀石的制作过程总是伴随着羊肉的香气。家长们在烹煮羊肉时,会剔除羊骨上的肉,待其干燥后装入袋中,等小孩到一定年龄再给他们。这些光滑精巧的髀石是哈萨克斯坦孩童的一笔“游戏资金”,也是爱不释手的宝贝。每个孩子都梦想拥有一套与众不同的髀石。哈萨克斯坦孩童喜欢将自己专属的髀石染上漂亮的颜色,或是在髀石中间打洞灌铅,增加其重量,以便在游戏中更好地击中目标。
游戏代代相传
在哈萨克斯坦孩童中,最流行也最考验技巧的髀石游戏玩法是“打圈子”。“打圈子”通常需要3种不同的髀石:特别大的“弹万提”、中等大小又比较重的“萨骸儿”以及小个头的“龋丐”。带齐装备后,玩家需要找到一块平整的地面,拿棍子画一个直径1.5到2米的圆圈,并在中心处画一条横线。每名玩家将自己的“龋丐”均匀摆放在横线上,然后每人轮流用手中的“弹万提”或“萨骸儿”击打“龋丐”,如果成功将其打出圈外,便可获得这枚“龋丐”,失败则换下一名玩家继续游戏。除了“打圈儿”外,髀石还有其他不同玩法,有的像“跳房子”,有的则类似“抛石子”。
在哈萨克斯坦,当孩童从家长那里获得一套髀石后,便“师从”身边年长的伙伴,通过眼睛观察、肢体模仿的方式学习髀石游戏的规则和技巧。这种自发的学习让髀石游戏在哈萨克斯坦的社区得以代代相传。哈萨克斯坦人认为,玩髀石游戏有助于提升孩童思维敏捷性和身体灵活性。同时,孩童在游戏竞争中能锻炼沟通和协作能力。相比足不出户的孩子,玩髀石游戏的孩子更具好胜心,也容易获得更真挚的友谊。
有望成为国际赛事
2017年,哈萨克斯坦髀石游戏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上将髀石游戏称为“积极合作的良好模式”,认为其能将不同年龄、不同种族背景的人团结起来。在官方和民间的努力推广下,髀石游戏如今不再是孩童的专属,它已走上规则化发展道路,并催生了相关体育事业。哈萨克斯坦于2021年起开始向髀石游戏运动员授予国际体育大师头衔以及哈萨克斯坦体育大师头衔。哈萨克斯坦髀石游戏联合会还制定了现代化的规则。目前,哈萨克斯坦国内时常举办不同级别的赛事,参与比赛的专业运动员数量不容小觑。2021年的一份数据显示,仅在努尔苏丹市就有10名髀石游戏大师级运动员,另有12名青年运动员被推举为该头衔的候选人。
除哈萨克斯坦外,在许多国家的孩童游戏中,都能看到髀石游戏的影子,比如中国北方地区的“嘎拉哈”、俄罗斯的“巴布基”等。它们尽管在玩法规则上各有差异,但在技巧上却有共通之处——无论是击打、抛接还是翻转髀石,都锻炼了孩童手部肌肉的灵敏性。目前,许多国家已建立髀石游戏联合会,进一步丰富髀石运动的玩法和规则。随着更多国家参与其中,髀石游戏有机会成为兼具趣味和竞技性的国际赛事。游牧民族朴素但不乏意趣的文化传统也将以新的方式得以保护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