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皇帝生前都会给自己修建一座豪华的陵墓,在其中陪葬大量的珍贵财宝,好让自己在阴间也能享受生前的荣华富贵。因为这个原因,古代的皇陵也就成了盗墓贼眼中的香饽饽,就连现代的考古学家也对皇陵非常感兴趣。这是因为皇陵里埋藏的好东西实在太多了,随便挖掘一座都是了不起的考古发现。不过现在国家禁止开挖皇陵,所以考古学家们也只能在脑海中想想,不可能真的去挖掘皇陵。
古代的皇帝为了避免皇陵被盗,可以说是绞尽了脑汁,除了在律法中规定对盗墓者处以严刑之外,在陵墓的建造方式上也下了很大功夫,非常注重陵墓的防盗功能。可是有句话说得好,破坏远比建设更简单,哪怕古代皇陵修建的再怎么牢固,也会被盗墓贼想尽办法破解。比如说唐朝时期,当时的皇陵基本上都是“开山为陵”,修建的非常牢固,可尽管这样仍然难以避免被盗。
唐代国力强盛,皇帝的陵墓都是依山为陵,工程浩大,气势雄伟,这些皇陵都集中在关中地区,一共有十九位皇帝葬在此处,所以被统称为“唐十八陵”。可是在这十八座皇陵中,有有十七座都被盗了,唯有一座乾陵保存完好。这个乾陵就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这也是为什么关中地区明明埋葬了十九位皇帝却被称为“唐十八陵”的缘由。
开山为陵的好处,除了使陵墓显得更加宏伟壮观之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盗。当陵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想要找到陵墓的入口确实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比如说乾陵在历史上也曾经经历过多次盗掘,可是却一直没有被人发现墓道口的所在。
唐朝末年,黄巢动用40万大军盗掘乾陵,结果挖了很长时间都没能找到乾陵的入口,在梁山主峰西侧留下一条40多米深的“黄巢沟”后,黄巢最后只能选择放弃。后来到了五代时期,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组织军队发掘所有唐朝皇陵,“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温韬对外说是因为一挖乾陵就下雨,认为是上天不允许他挖乾陵,实际上是因为乾陵修建太牢固他挖不动。
民国初年,陕西有个军阀叫孙连仲,他可能看到本家兄弟孙殿英盗掘清东陵捞了不少财宝,所以也打起了乾陵的主意。于是孙连仲就率领部下驻扎进乾陵,然后效仿孙殿英以演习的名义趁机盗掘乾陵,他不但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还动用了炸药,结果忙活了一个星期连乾陵的入口都没找到,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直到1958年的时候,当地的几个农民在山上放炮采石,无意间才发现了乾陵的入口。当地的考古学家得知消息后,简直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认为乾陵的入口既然已经被发现了,接下来肯定就是要正式挖掘乾陵。为此,考古专家们迅速整理了一份《乾陵发掘计划》,火速送到了国家文物总局,只等批准一下来就开挖。
当时陕西考古研究所已经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认为乾陵的入口既然已经被发现,那么挖掘乾陵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是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因为周总理亲自在《乾陵发掘计划》上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经历了千年风雨的乾陵,才能够幸存下来。
不久之后,国家也对各地的文物保护部门下发了紧急通知,要求“全国帝王陵墓先不要挖”,于是乾陵的挖掘工作也就到此为止了。那么,为什么国家要作出停止挖掘帝王陵墓的决定呢?这跟两年前明定陵的考古发掘工作有很大关系。
1956年到1957年之间,在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的建议下,国家决定对明定陵进行挖掘。这一次的考古挖掘出土了许多震惊世界的文物,对研究明朝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可是损失也同样巨大,因为文物保护工作不到位,许多文物刚刚出土就遭到了无可挽回的破坏,可以说是文物保护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
正是因为明定陵的教训太过惨痛,所以此后考古学家们对挖掘帝王陵墓的态度也都变得特别谨慎。在文物保护技术取得巨大突破之前,停止挖掘帝王陵墓也就成了所有考古工作者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