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71年河南发掘含嘉仓专家在木板缝隙取得的谷粒上千年还能发芽

历史趣闻     2023-8-13     点评:16举报

“这怎么有这么多六角形的大坑呢,你们快来看。”负责焦枝铁路动工的工作人员,在洛阳的铁路段旁边搭建检修车间时,突然发现了十几个六边形的大坑,众人都以为是不是挖到了古墓,赶紧上报给了洛阳市政府。

政府的工作人员很快就通知到考古专家,等到他们赶到现场时,却发现这哪是什么墓葬啊,明明就是史书中记载过的天下第一粮仓——含嘉仓,考古专家们大喜过望,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发掘到古代劳动人民储藏粮食的粮仓。

1971年,国家文物局批准过后,含嘉仓的发掘工作正式开始,考古人员共发现了287座粮窖,其中这些粮窖里还有来自千年之前藏在木板缝隙里的粮食。为了测试粮食是否还能正常生长,考古专家经过专心培育,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没几天,这些种子竟然开始重新发芽生长......

640隋唐时期天下第一粮仓

众所周知,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因此隋文帝杨坚在上位后对粮食的问题十分上心,不只是因为粮草在军事上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次战争的爆发是由于粮食不够充足所导致的,古代人行军打仗也离不开粮食的供应,另一方面则是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当时隋文帝下令采取了许许多多的措施在中原地区推动农业的发展,可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缺少粮食的中原地区还是需要从土地肥沃的南方运输粮食,才能达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640

隋炀帝即位后,大兴土木让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历史上虽然对他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开创的京杭大运河为后世却提供了很大的价值,将南、北连接起来,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不仅有利于粮食的运输,还推动了南北的文化交流。

因此,天下的交通重心渐渐地偏移,从陆地转变为漕运,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京杭大运河修建的目的之一便是由于中原一带粮食产量不高,需要从南方调取粮草送往洛阳,满足都城人民、驻守军队等人的日常生活需要。

为了运来的粮食可以长久地储存下去,修建粮仓就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隋朝在当时修建了数目众多的粮仓,含嘉仓就在这时候应运而生的,可随着隋朝的衰败,含嘉仓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启用,反而在唐朝建立时才开始作为天下第一粮仓储存粮食。

640

唐朝初期,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以种植小麦、粟作为主要农作物,而这些粮食的储存不得不大量利用粮窖,作为紧靠都城的河南区域,经济发达,水路交通便利,而作为重要的粮食产区,在河南的粮仓就包括含嘉仓、地方正仓、义仓、常平仓等大粮仓。

当时的地下储粮已经基本发展到完善阶段,这些粮仓见证了唐朝的发展、壮大以及最繁荣的时期,同样也随着唐朝中晚期战乱不断、藩镇割据的社会局面渐渐的衰败。

根据史料的记载,盛唐时期含嘉仓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储存粮食的作用,当自然灾害发生时,还在政府赈灾救灾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含嘉仓是唐朝吸收隋朝的教训的一个产物,避免在发生战乱时被敌军围困发生城中无粮的情况。

640

“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唐朝的经济开始走向了下坡路,社会的动荡不安导致国破人亡,很多粮窖也已经不再使用,曾经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的含嘉仓也逐渐被取代,到了宋朝,已经不再投入使用彻底败落。

这些粮仓的存在足以见证当时唐朝的强大,但由于政权的不稳定也让仓储体系遭到严重破坏,现如今退出历史舞台的含嘉仓被发掘出来,也为我们重现了那个朝代的辉煌。

跨越千年的种子

上世纪70年代,在铁路工作人员发现这十几个六边形的大坑后,经过迅速的上报,考古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展开抢救性发掘,由于当时还不敢确定这几个大坑到底是什么身份,一直以为是墓葬,直到发现了一块厚厚的铭砖。

640

这块铭砖呈长方体形状,由于时间的变迁,铭砖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表面有多处破损和划痕。根据铭砖上的记载,考古人员确定了这些大坑的真实身份,当初名满天下的第一大粮仓“含嘉仓”就此被发掘出来。

而含嘉仓经过考古人员的发掘,发现其仓窖的数量超过400座,现存位置明确的高达287座,目前已经有过发掘痕迹的共有24座。

作为目前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粮仓含嘉仓,完整地展现了仓城的范围和功能分区,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这对考古人员研究粮仓的建造、管理和当时的国家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而粮仓的使用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粮仓如何在一定的时期内储存粮食,使其不会发霉变质;二是如何管理这些粮仓,使其在受纳、入存和支出等几个方面顺利运行。

640

而含嘉仓的发现,就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粮仓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就在1971年,考古专家在对含嘉仓进行发掘后,在第160粮仓里的木板缝隙中,发现了大量的粮食。这些粮食来自于千年的时空前,很多还是保存完好,颗粒分明的,其中有些还能看出粮食原本的颜色。

专家立刻派人将这些粮食收集起来,经过仪器的精密检测,这些粮食有些已经碳化了,只剩下一些空壳,但还有一些粮食是没有问题的有机物。专家开始对这些尚且完好的粮食进行培育,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历史悠久的粮食经过一段时间后居然开始生根发芽。

640

工作人员尝试将发芽的粮食小心翼翼地放进土里栽培了一段时间,粮食很快开始抽穗。根据我们现有的认知,大多数人认为这些粮食最多只可以存放几年,时间久了就会开始慢慢地腐烂受潮发霉,彻底失去了可以食用的价值,更别提生根发芽了。

新的疑问出现了,含嘉仓里面的粮食为什么可以存放上千年依然可以发芽生长呢?经过专家们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得到了一个结论,这些粮食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存放跟粮仓的特殊环境离不了关系。

在没有先进科技和防腐剂的古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为保证储存的粮食不变质、不受到菌虫侵害,需要对仓窖做到干燥、低温且温度稳定、密闭,因此他们在选址方面就极为考究。

640

粮仓的选址一边都是选择修建在高于地下水位的地点,这样的话就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地下水的持续渗透,而通过建造排水沟渠,可以防止降雨时的地表水对粮仓里的粮食进行破坏。

含嘉仓160号窖里的粮食经过千年的演变只是碳化而并非腐烂就说明了含嘉仓的选址非常用心,保存粮食的环境非常优越。

而对于仓窖的建造和内部处理,古人的智慧不可谓不令人称奇。

仓窖的形状基本上都是口大底小、平面为接近圆形、底部为平底或者是圜底的缸形窖。由于洛阳地区广泛分布的多为黄土,黄土在干燥时坚硬,湿润时却容易塌陷,所以口大底小的缸型粮仓更适宜黄土的特性建造粮仓,并有利于防潮。

640

他们修建好的粮仓也都被特殊处理过,在挖好粮仓后,为了防止底部沉陷,古人会将粮仓的底部用力夯实,同时也为火烤和铺设做好准备。

在进行修整时会搬来稻草干柴,在粮仓内燃起火堆,用火不断地烘干地窖内的环境,尽可能地让粮仓的内部环境不再潮湿,减少里面的水分。

古人还会在粮仓地窖里将烧土块、烧灰、碎炉渣和粘合剂(桐油之类的物质)拌成泥状,涂抹在被火烤过的窖底和接近窖底部的壁,用来对仓窖进行维护和使用。

在完成内部修整后,就要铺设防潮设施了。

640

利用草木灰吸收地窖里多余残留下的水分。除此之外,还会在草木灰上面放置一层厚木板隔断,然后再铺一层草席子,在草席子上撒下一些农作物谷物的谷糠再铺一层草席才算完工。

这种尽量隔绝水分最大程度去潮的存放方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好粮食,由于层层保护的原因,就算是有一些粮食因为别的原因保存不当出现发霉受潮腐烂的现象,也不会毁掉所有的粮食,对粮食的影响也被降到了最低。

当这些准备工作完成,粮食也放好后,还要在粮仓的最上方用石头密封收尾,让粮仓彻底变成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

有趣的是,为了检测地下的粮食的封存状况,等到一切完工后,古人还会在土上种一些种子,一旦地下的粮食发生变化,这些种子就会拔地而起。

640

古人对含嘉仓的密切封存,让粮仓里的粮食长期处于干燥阴凉的环境内,状态一直很好,就算是已经过了上千年,粮食种子没有遭到什么太严重的破坏,依然可以生根发芽甚至抽穗。

粮食的纳入和存取

当时对于粮食的存入和支取也十分严格,要求“干净”,干就是干燥,净则要求受纳的粮食没有虫子和发霉腐败的现象,只有确定入仓的粮食符合这两样标准,才能保证粮食在粮仓时储存的时间够长。

粮食其实有一定的保存期限,水分会导致粮食更容易发霉变质,所以要尽力避免粮仓的环境潮湿,但粮食的收纳、记录则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纳粮的时候要采用“先远后近”的配置方法。

640

同一种粮食要装满一仓,如何利用储存空间也是要考虑的问题。含嘉仓160号仓窖碳化的粮食在经过专家对其体积复原推算后,发现其储存的粮食的体积和窖的容积相当,这说明了古人虽然没有现代科技但对粮仓的容积计算的十分精确。

为了防止粮食的腐坏,古人在使用仓窖时通常都会出尽一个粮窖后才会打开下一个粮窖,在方便管理的同时对粮食的保质期非常有帮助。因此,仓窖一旦被封存就不会轻易地打开,内部环境始终保持在一个极其稳定的状态。

其实这也看出古人的防腐意识,毕竟多次开启仓窖会导致空气、水分进入仓窖,一方面容易滋生细菌和虫子,对粮食造成毁坏,另一方面种子自身进行新陈代谢,从而变质腐烂。

640

当时专家发现含嘉仓160号窖的粮食时,窖内储存的粮食黏结得很坚硬,甚至可以切割成“砖块”,但用手捻搓还是颗粒分明的,用水淘洗过后,还能把粮食表面的糠皮除掉。专家解释说,这是为了确保粮食的颗粒之间尽量少量存在空气,仓窖注满之后会将粮食夯实或者压紧。

为什么含嘉仓是地下仓窖呢?专家也给出了解释。

第一,相对地上的粮仓形式,地下仓窖建造及维护成本非常低。地下的仓窖结构简单建造容易,所需材料也极易获得,其中一部分的铺设材料在征收租粮时就能一并征收。

640

而产粮地区收获粮食之后必有大量禾秆可用,再加上当地产的席帘之类一起 运输到仓库,所以粮食入存时几乎所需材料都已具备,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

另一方面,地下仓窖能更有效地在战乱等破坏性事件中保存。因为古代战争频发,粮食在行军打仗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粮仓建立在地下比较容易躲避战乱火灾等情况。

从科学技术方面来讲,古代当然不如现代来的发达,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古人不聪明。恰恰相反,古人在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没有精湛技术仪器的年代里,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创造出了很多令我们现代人都称叹不已的奇迹。

71年河南发掘含嘉仓专家在木板缝隙取得的谷粒上千年还能发芽

71年河南发掘含嘉仓,专家在木板缝隙取得的谷粒,上千年还能发芽-

“仓廪实而知礼节”,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在 科技 并不发达的古代,一个富足的粮仓,也意味着一片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民生稳定。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就在河南省洛阳市,考古工作人员就曾经发现过一个“千年粮仓”:

在这个粮仓当中,有数百个大小不一的粮窖,其中整体储粮可以高达50万 斤。

不过,最令考古工作人员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这个粮仓的160号粮窖当中, 部分谷粒尽管“沉睡”了上千年的时光,却在取出的第三天突然发了芽!

那么,在这个千年粮仓里,又是为什么会发生如此神奇的事情呢?

想要知道原因,我们只能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找答案……

提到隋朝,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短命”。

不过,虽然隋朝是中国 历史 上数一数二的“短命王朝”,但是,在各项政策措施上,隋朝却走在了当时的世界前列,尤其是在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的运输上,隋朝的高速进步,也为后代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隋文帝,杨坚。

在隋朝建立前,中华大地上曾经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乱时期。

所以,在国家稳定后,隋朝的皇帝们对于农业和粮食问题十分重视,例如隋文帝曾经大力推进农业发展,并且推行了“均田制”,极大地提升了耕地面积和农耕的人数。

其实,在各个史实当中,我们不难发现的是, 从秦汉到隋唐,不少帝王都将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选在了关中地区。

而尽管关中一带在军事上具有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却缺少另一个条件,那就是粮食。

早在《新唐书》中,就曾经有过这方面的记载: “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

即在关中地区所产出的粮食,远远不够供给一国的中央各种机构以及当地驻军的需要;而相应的,隋唐时期的粮食主要集中在了江淮一带及河北平原等地。

因此,如何把肥沃地带的粮食不远千里运送到国家的中枢地区,并且完成长期的储粮工作,就成为了隋唐时期的帝王们亟需解决的大问题。

在隋朝刚建立不久,隋文帝就选择了水路为中央输送粮草。

可是,当时的河道曲折迂回,河水“沙多流浅”,漕运时常堵在路上,一堵就是很长时间。

为此,隋文帝下令在渭水的南面修建一条和渭水平行的人工渠道,用以进行漕运,而这条渠水,也就成为了后来人尽皆知的广通渠。

在这之后,或许是因为漕运关乎粮草大计,隋朝皇帝大都对漕运分外重视,尤其是以暴君为名的隋炀帝,更是修建了著名的京杭大运河

——尽管大运河的修建其实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需求。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京杭大运河确实极大地改善了全国范围的水路运输状况,也让粮食的输送变得更为便捷、畅达。

解决了运输问题后,粮食的储存就成为了第二大问题,粮仓的修建也就跟着应运而生。

在后世的考古过程中,隋朝前后曾经围绕着水路航道,修建过诸多粮仓。

例如回洛仓、洛口仓、广通仓等等,这些粮仓大多能够收纳粮食数万石,而在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本文中的“千年粮仓”:含嘉仓。

如今,对于含嘉仓的修建时间,专家们依然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含嘉仓是和隋朝东都同时兴建而起的,而另有一批专家则认为,含嘉仓实际上是唐代皇帝为了更好地存储粮食才而增设的。

不过,不管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含嘉仓是在唐朝时期才超越了之前“集天下之粟”的洛口仓、成为天下第一大仓,这一点已经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

而在考古人员们的挖掘中,含嘉仓巨大的占地面积也令后人咋舌:

据统计,含嘉仓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整体面积为43万平方米,内部有大大小小计400余个粮窖:

其中,各个粮窖的形制相仿,多为口大底小的圆缸形状,最大的口径有18米,深约12米,可以储粮达到一万石、也就是六七千升粮食以上,而小型粮窖口径也足足有8米宽,深达6米,同样可以储粮数千石。

而在考古挖掘当中,工作人员还在含嘉仓的第160号粮窖里,惊喜地发现了一整窖约有50到60万斤的完整粮食。

那么,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从古至今,中华大地上的劳动人民始终勤劳、勇敢、富有智慧。

他们多年所整理并传承下来的各种生活方式,哪怕至今都令人叹为观止,而含嘉仓就是其中一个最好的例子。

1971年,含嘉仓考古发掘正式开始。

令人惊叹的是,当考古人员挖开160号仓窖上面的土层时,发现里面保存的粮食仍然粒粒分明,一吹只剩下米粒,只是颜色有所不同,有的为棕色,有的则明显发黄。

考古人员对这个粮窖进行了整体丈量,还使用了专门的仪器对粮仓内的粮食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其中有48%的粟米已经炭化、只余一些空壳,但还有将近52%的粟米仍为有机物。

当时考古人员在仓窖的木板缝隙中,发现了一些谷子样的颗粒, 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

没想到,在接触了正常的空气后,这些时隔千百年的粟米第三天竟然长出了新芽,甚至在把它们栽培进土里后,还能正常地生长、抽穗,而这一发现也让工作人员大为惊叹。

实际上,这样的“奇迹”也和当时人们的储粮方式有关:

在考古人员的考证当中,从选址开始,隋唐时期的人们就为存粮而费尽心思,而地处北方的洛阳既靠近大运河,又拥有着干燥的气候,因此成为了修建粮仓的不二选择;

同样,在修建前,古人还特地寻找了一个地势较高、土质干燥、水位偏低的位置,既避免了地下水的侵袭,也保证粮食能够在地下不会受潮。

而在挖好各个地下粮窖后,古人们先将夯实底部,再在粮窖内部用火把反复烘干,顺势把草木灰摊开铺在窖底;

随后,在草木灰上铺上木板,上置草席,席子上均匀撒上各种谷糠皮糠,随后再铺一层席子;

而在粮窖的四壁,也同样采用这种“席子夹糠”的手法来铺好,再往其中倒入运来的粮食。

在倒粮食的时候,充满智慧的古人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一层草席、一层粮食,这样也极大地保证了粮食之间不会由于细菌交叉感染而全部发霉,整仓坏掉;

就这样一层摞一层,直到粮食存到距离粮窖顶部还差半米左右高度时,再在顶上做一层“席子夹糠”以覆盖粮食,而后封上土石,一个粮窖就这样被密封了起来。

这种“席子夹糠”的方法,能够将粮食和外部环境最大限度地隔离开来,使粮窖内部保持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从而延长粮食的保存时间。

而这样颇具智慧的地下密封储粮方法,从隋唐时期一直到解放以前,都不断地被大部分北方农村地区的人民所沿用着。

——只是,当时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些谷子一存就足足被存储了上千年。

除了谷子之外,含嘉仓中还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刻铭砖”,其上十分翔实地记载了含嘉仓内的各种粮食例如谷粟、大米、小豆等的库存。

这些粮食的来源和运输渠道,以及负责押运和管理的各级官员的姓名。

这些珍贵的“刻铭砖”,和后世的诸多文献例如《通典·食货》、《新唐书》等互相印证,极大地弥补了有关隋唐文献上简略和模糊的部分;

同时,在这一块块的“刻铭砖”上,我们不仅可以阅读当时朝廷对于粮仓储粮的重视和管理方式,还能够从其中窥见那个千百年前的时代当中,普通人民的饮食和生活条件,也为我们考证前人们的生活留下了可靠的依据。

其实,含嘉仓还有一点十分特殊,那就是它的选址。

不同于当时的几大粮仓,含嘉仓将建造地址选在了城内,而这样的选址,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

众所周知,在隋朝末期,由于隋炀帝的冷酷暴虐、穷兵黩武,导致当时民不聊生,反抗和起义也随之而来。

而在隋末唐初的诸多农民起义的队伍当中,最有名气、也最引人注意的,当属逐渐壮大的瓦岗军。

当时,作为瓦岗军首领之一,李密曾经带兵将隋朝城外的回洛仓洗劫一空,也让洛阳城内曾经一度面临着“粮荒”的尴尬局面。

尽管在这之后,由于瓦岗军内部种种原因,起义最终失败了,然而这一战斗却给了后世的帝王们以警醒:

在唐朝建立之后,李世民为了避免重蹈隋末的覆辙,下令将位于洛阳城内的含嘉仓扩建,并将国内大半粮食都放进了含嘉仓内

——据相关史料记载,在唐天宝八年(即公元749年),唐朝大型粮仓内储粮整体为1266万石,其中光含嘉仓就储粮高达683万石,几乎占了全国储粮总数的一半,可见在当时,“天下第一仓”这个名号,含嘉仓已经名副其实。

不过,尽管含嘉仓在唐朝时期一直处在巅峰的辉煌位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河道的干涸和改道,依靠着京杭大运河的含嘉仓还是逐渐走向了没落;

尤其是在宋朝末期,随着金人入朝、北宋朝廷的南迁,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被迫跟着南移,含嘉仓因此被废弃在了洛阳城的地下

——或许,这也正是为什么160号粮窖当中还存留了满仓粮食的原因之一吧!

从隋朝开始,一直到如今的崭新时代,含嘉仓已经历经了将近一千五百年的时间洗礼。

而尽管外部已经沧海桑田,含嘉仓里的部分谷子却仍然在精密的保存下生根、发芽,这不得不令人赞叹一句古人的聪明和智慧

——毕竟,如今的我们已经拥有了先进的 科技 ,而古人只有自己的双手!

其实,现代的考古工作,正是在各种 历史 当中,寻求古人们的大智慧,从而取其精华为自用。

随着世界的高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时常让我们懒于自己动脑,那些发达的 科技 为我们解放了双手的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亲自动手研究才能汲取到的快乐。

所以,或许我们在为古人击节赞赏的同时,也要学会从中汲取经验和道理,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不是吗?

参考资料:

1.洛阳日报 《含嘉仓:储藏九州租粟 谷粒千年分明 》

2.含嘉仓百科

71年河南发掘含嘉仓专家在木板缝隙取得的谷粒上千年还能发芽

河南发现的隋朝粮仓为何仓内粮食历经千年还能发芽?

河南发现隋朝粮仓,仓内粮食历经千年不腐,甚至还能发芽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文明是一个农业文明,所以在我们的古代对于粮食和土地是非常的重视的,所以我国家一直都有储存粮食的习惯,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保存稻谷了。

当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粮食的产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关于储存粮食的方法和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而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当中,隋朝修建的仓储库是最为著名的,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正是我国历史最大的粮仓含嘉仓。

在隋炀帝即位的时候,便下令在洛阳附近修建大量的粮仓,而含嘉仓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粮仓的修建工程非常的庞大,当时隋炀帝调动了将近十万人,整整修建十多年才勉强完成,而且含嘉仓位于洛阳城附近,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含嘉仓在唐朝的时候也得到了加固和扩建,在唐玄宗时期,含嘉仓里面储存的粮食占据了全国储量的50%,从而可见这个粮仓的地位。

直到北宋时期,这个粮仓依旧在使用,但是随着靖康之变,南宋王朝偏安江南,而进入中原的金朝原本就是游牧民族,并不重视粮食的储存,而且金朝也没有将都城定在中原地区,所以含嘉仓也就渐渐的荒废了,虽然后来明清两代,对于储粮也是非常的重视,但是含嘉仓的地理位置已经失去了它的战略价值,所以也并没有恢复。

而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考古专家们非常意外地在河南洛阳附近发现了含嘉仓的遗址,很快便开始了对含嘉仓的发掘,最终发现了整个含嘉仓有整整287个仓窖,而在160号的仓窖当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些粮食,而考古专家们将这些粮食取出来之后,让人非常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短短三天之后,这其中有一些粮食因为接触到了空气当中的水蒸气居然发芽了。

随后专家们将发芽的粮食送往了农科所进行培养,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发芽的粮食和一般的粮食并没有什么两样,对此考古专家们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才智,而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考古学家们终于得到了含嘉仓的粮食能够发芽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含嘉仓建在了一个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所以整体上要离地下水比较的远,所以含嘉仓附近的土壤是非常的干燥的,从而也就保证了藏在里面的粮食会常年处于一个非常干燥的状态,不会容易发霉。

其次就是在建造含嘉仓的时候,仓窖四周的土壤其实都提前被当时的工人进行了烘干,所以也保证了仓窖内部的干燥性。

然后就是在存储方面,在放入粮食的时候,他会一层一层的隔着,而且中间会用草席进行分割,也防止了粮食发热的情况出现,也正是通过了这么多的保护措施,才保证了含嘉仓的粮食能够千年不腐,甚至还能发芽!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化石贵不贵,好几亿年的化石值钱吗

化石贵不贵,好几亿年的化石值钱吗

历史趣闻阅读:515   点评:23
美国另类清洁公司提供裸体女佣

美国另类清洁公司提供裸体女佣

历史趣闻阅读:12769   点评:379
看考古学如何圈粉青少年的建议,考古学学生都学什么

看考古学如何圈粉青少年的建议,考古学学生都学什么

历史趣闻阅读:554   点评:7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曹操的大将庞德是败在了谁的手里?

曹操的大将庞德是败在了谁的手里?

历史趣闻阅读:8560   点评:148
唐朝整形技巧:杨玉环是人造美女?

唐朝整形技巧:杨玉环是人造美女?

历史趣闻阅读:12359   点评:258
叶公好龙的意思:叶公好龙的故事典故(图)

叶公好龙的意思:叶公好龙的故事典故(图)

历史趣闻阅读:11966   点评:170
古墓惊现两千年前失传的扁鹊医书,成都考古发现扁鹊医书

古墓惊现两千年前失传的扁鹊医书,成都考古发现扁鹊医书

历史趣闻阅读:436   点评:19
引发商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引发商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趣闻阅读:11827   点评:137
吕布墓被盗了吗,挖古墓挖出赵云和吕布的墓

吕布墓被盗了吗,挖古墓挖出赵云和吕布的墓

历史趣闻阅读:436   点评:23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