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分清陶与瓷在考古学中竟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中国十大陶和瓷

历史趣闻     2023-8-12     点评:26举报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一度成为对外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常见礼品。然而从古代至近代,陶与瓷有什么区别,很多人都说不清楚。他们常把陶与瓷视为同一概念。但评价标准不明晰,在考古学界,就容易误判很多文物的起始年代。比如商代中期出土的那些青釉器到底算不算瓷?

516陶与瓷混为一谈,古已有之!

496

清代朱琰的《陶说》,人们公认它是中国陶瓷史中一本重要的专著,在此书中,著者说:“于是乎戗金、镂银、琢石、 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有。”这里的“陶”字,确切地说应是“瓷”字,这种把陶与瓷当作同义词的话,该书还有多处。

在唐英的《陶冶图说》、蓝浦的《景德镇陶录》及《陶雅》、《陶记》等一大批古代陶瓷著作也是 如此。由于历史的局限,缺乏科学知识的目光长期困扰了古人,使其忽视了陶与瓷的区别,致使他们或以陶代瓷,或以陶囊括了瓷。

这种状况的存在,影响了对中国陶瓷史的深入研究,当然,说清瓷器的发明就很困难。

区分陶和瓷,考古学按照这三个标准来!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在众多考古新发现的基础上,陶瓷史学术界集合了考古文物专家、陶瓷专家及相关的大学教授,共同研讨陶与瓷的科学定义,解决中国陶瓷史上这个久悬未决的难题。认为瓷器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也就是烧瓷的三个关键要素。

(1)对原料的组成有一定的要求,原料中的氧化铝和氧化硅的含量要提高,达到合理的配比,氧化铁含量要降低,以减少它对呈色和烧结的影响。说具体一点就 是基本上采用瓷土、高岭土为原料,而不是普通黏土。

(2)应经过 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烧成后的胎质烧结致密,吸水率很低(少于1%),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

(3)器表施有在高温下烧成的玻璃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 三个要素中,原料是瓷器形成的内在因素,烧成温度和施釉是瓷器形成的外部条件,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青釉器是瓷吗?

在商代中期的遗址和墓葬中,出现一种带有青灰色、青黄色或青绿色釉的器皿,在随后的周 代遗存中又有更多的发现。它分布很广,包括黄河中下游的今陕西、河南、河北、 山东、山西和长江中下游的今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这类青釉器的器表内外都敷有一层厚薄不匀的玻璃釉,但还较原始,胎釉结合不牢,易剥落。 胎以灰白色为主,也有呈较深的灰或褐色,多数质地坚密,有的断口还呈现玻璃态光泽。在标准尚未出来之前,这些文物究竟是瓷是釉,很难界定。

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的古陶瓷专家李家治等人采集了自商代中期至春秋战国的上述青釉器标本 40 多件,进行了测试。综观上面的科学测试和分析,可以认为这些青釉器在本质上区别于陶,基本上具备了作为瓷器的三项基本条件,故能称作瓷器。

原始瓷器的出土及其研究,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大事。它表明在商代中期,中国先民已发明了瓷器,尽管它还处于初始的状态,但是它毕竟是瓷不是陶。它是在制陶技术发展之中孕育生长的,制瓷工艺是制陶技艺的发展和创新。

经过1500年的努力,成熟的青瓷诞生了!

640

从对众多的原始瓷器的科学分析来看,从商代中期起始,直到东汉晚期,制瓷技术经历了 1500 年的发展,才逐渐克服其原始性而生产出完全达到瓷器标准的成熟青瓷。

这些成熟青瓷是在什么样的技术环境中生产的呢?对此古陶瓷专家曾做了 进一步的探讨。从东汉瓷窑遗址的周围环境来看,大多有较充足的水力资源,加上汉代已普遍采用脚踏碓和水碓的情况,可以判定汉代有可能采用水碓来粉碎瓷石,以提高坯土的细度。在上虞东汉瓷窑遗址中,还发现了陶车上的构件—瓷质轴顶碗。从这一构件可以推测,当时已有相当进步的陶车及熟练的拉坯技术。

根据对瓷釉的化学分析,表明釉配方也有进步,施釉方法又由刷釉改回为浸釉, 从而使釉层厚而均匀。最重要的进步还表现在窑炉结构的改进和烧窑技术的提高。根据对上虞、宁波、永嘉、温州等地东汉瓷窑遗址的考察,发现当时普遍采 用的是龙窑,而且这种龙窑较战国时期龙窑又有很大改进。这些龙窑都是因地制 宜地在山坡上修筑,窑身前后有一个相当大的落差,形成一定程度的自然抽风,不必另筑烟囱。这类窑炉一般比较低矮,窑体的发展在于延伸窑室的长度,窑体明显较战国时的长。

这不仅增加了装烧量,还使流动的火焰延长了在窑内的滞留时间,有利于窑温的提高和均匀分布。这种龙窑具有升温快,又能迅速冷却的特点,恰好适宜青瓷对烧成工艺的要求。因此,该时期窑炉结构的改进、窑温的提高,创造了成熟青瓷出现的必要条件。根据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考古发现,浙江西北部的德清地区也出土了东汉晚期的成熟青瓷,表明该地区也是当时青瓷的主要产区。

图文摘自《中国化工通史·古代卷》 中国化工博物馆编著

分清陶与瓷在考古学中竟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中国十大陶和瓷

陶瓷是考古最有价值的文物之一,陶和瓷是土烧的,为什么在古代会有那么精湛的技术?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址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观止。

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 “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结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206年,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来影响的端倪。

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581年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分清陶与瓷在考古学中竟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中国十大陶和瓷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炽器和瓷器的总称。在收藏陶瓷过程中,究竟该怎么区分瓷器和陶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瓷器与陶器的区别,供大家参阅!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

  1、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的烧成漫度一般在900℃左右,瓷器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2、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3、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

  4、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5、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6、概念不同

  陶器pottery:用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干燥后,放在窑内烧制而成的物品。瓷器china: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经混炼,成形,煅烧而成的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怎样鉴定古陶器?

  我国的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极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的传世品外,地下出土物中要数陶器最为丰富。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器也和对其它文物一样,制作了一些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一下子也难以搞清。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就需要研究陶器的演变规律,对它的制作年代和真伪,进行准确的科学鉴定。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陶器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古陶器鉴定。

  鉴定古陶器,并非十分神秘而高不可攀,但必须认真实践,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有意识地对各种真品和伪作进行分析比较,搞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风格,各种复制品与作伪的种种表现,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比较,掌握其演变规律,就可逐步地获得鉴定的入门知识。鉴定陶器关键在于要多观看、多接触、多实践,从把握历代陶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着手,作规律性的认识,再加上运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这样就能获得陶器鉴定的真知灼见。当然,真正精通陶器鉴定也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之事。我国自古至今,流传下来和出土的陶器不计其数,时代不同,陶器的风格面貌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器物,不同地区,制作的风格面貌也有所不同。何况古陶器自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以来,就不断有人仿造,使尽各种方法来蒙骗人呢!因此,从数量众多的古陶器中,鉴定出某件产品的年代、窑口、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不那么容易了。除了需要专门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这一点来说,古陶器鉴定又是一项比较复杂,有难度的学问。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陶器鉴定还只限于通过人体的感官(即眼、耳、手等)进行辨伪、断代及考。70年代后,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陶器鉴定中得到运用,从而使陶器鉴定进入新的境界。如用碳14和热释光间接和直接测量陶器的年代,用光谱、质谱等分析、比较陶器的化学成分,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测陶器化学元素的含量,用电子显微镜检定陶器的质地、结构等等。但以上的设备投资大,成本高,所索鉴定费也高,因此在鉴别陶器时人们常常凭感官,即是说,用现代科学技术还不能代替人体的感官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依靠人体感官来鉴定古陶器,仍占主导地位。

  鉴定古代陶器,主要是从古代陶器的产地、器型、图案花纹、制作工艺等入手。其基本原则和方法是:

  1.产地

  每一种古代陶器,都有一定的出土地点和分布范围。例如,仰韶文化,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遗址中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彩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艺术明珠。其后考古学家又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类似仰韶文化遗址多处,其中心地区有北首岭、半坡、庙底沟、西王村四个类型。因此一提起彩陶,或得着一件彩陶器就会立刻想到它的产地和范围。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属于黑陶,尤其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器壁极薄且光滑,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凡遇漆黑光亮的蛋壳陶,肯定是山东龙山文化之物。几何印纹硬陶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就很兴盛,春秋和战国时期仍在继续发展,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凡遇胎质比一般陶器坚硬,烧成温度比较高,叩之能发出金属声,器表拍印有几何纹饰的一些贮盛器的,可以说绝大多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产品。可见,掌握每件陶器的出土地点、分布范围和流传的经过等等,对鉴定陶器的时代、真伪和价值都会起很大的作用。

  2.器型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及技术条件,制约着不同时代陶器的造型。因此,弄清陶器器型产生、发展、演变和消失的历史,则为古陶器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例如,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鬲十分流行,到了汉代鬲则无影无踪。陶鼎和陶钟等仿铜陶器,流行于战国和两汉,到魏晋以后就彻底绝迹了。又如仰韶文化多见平底器,缺乏袋足器、三足器和圈足器,龙山文化恰恰与仰韶文化相反,器型多为三足器、圈足器、袋足器,平底或圆底的盆、钵极为少见。除了掌握每个时代器型产生、发展、演变、消亡的历史和地区特有的器型外,还要对每件陶器的口沿、腹部、肩部、颈部、底部和柄、耳、系、流、足、钮、鋬、鼻等细部特征进行仔细对比研究。掌握了器型,再结合胎质、花纹、款识、制作工艺方面的特征进行鉴定,在断代和辨伪时就不致失之千里。因此,形成准确的器型概念,善于体察各时代器型的不同风貌非常重要。

  3.图案花纹

  陶器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与瓷器、玉器、古砚上的纹饰一样,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都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点,都可以成为我们鉴定陶器时的参考因素。如商代早、中、晚期的陶器在图案花纹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商代早期陶器多见细绳纹,少见饕餮纹;中期则饕餮纹十分盛行;晚期饕餮纹非常罕见,绳纹又重新兴起,但比商周早期的粗。西周早期的绳纹与商代晚期不同,成组的竖形粗绳纹增多;中期除了绳纹外,又出现了瓦纹(即凹沟纹);晚期素面增多,绳纹较粗,且模糊不清。春秋时期的陶器以素面磨光者为多,并盛行暗纹,绳纹不常见了。部分彩陶下腹部有“十”、“一”、“○”、“丨”、“卐”等花纹符号的,肯定是甘肃临洮马家窑的产品,而不是其它仰韶文化的产品。可见对各时期陶器上图案花纹的了解和研究,是有助于陶器鉴定的。

  4.制作工艺

  陶器的成型和加工工艺,往往在陶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亦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区特色。如新石器时代的制陶者,初时只会用手捏塑一些简单的实用器物,因此,器型不可能规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后来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手工成型方法,即泥条盘筑法。其法是先将泥料制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制成所需陶器的雏形。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在器底的内部都保留有泥条盘旋的痕迹。今天云南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采用这种方法制陶的。轮制法是更进一步的制陶工艺。用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型规整,厚薄均匀,器物表面留有圆环状轮纹。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内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轮纹。从出土陶器上的轮纹来看,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设备,可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形式。慢轮修整的陶器往往遗有局部的轮纹,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轮纹大多出现在器口部分,这是慢轮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证据。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普遍使用,从器物内外同心轮纹上看,无疑是在快速转动的快轮上制成的。又如同样是黑陶,制陶的工艺也不一样。河姆渡的原始先民们为了减少泥坯收缩、破裂,而创造性地在泥土中加入炭末。由于加入了黑色的炭末,烧成的陶器便呈现黑色,因此,有人以此为依据而把它叫夹炭黑陶。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与河姆渡文化的黑陶制法不同,是用掺炭还原焰烧造法制成的。即入窑后以1000℃左右的高温焙烧,在烧窑的后期加进适量的水,使窑内产生大量浓烟,烟中的炭粒粘附在器物的表面上,渗入坯体的孔隙,烧成的陶器便呈黑色。以上两例,说明制作工艺的研究,对决疑辨伪也是非常重要的。

  5.胎质

  陶器和瓷器一样,都非常重视胎质的研究。分析胎色、胎质的掺和料也是鉴定陶器的方法之一。道理很简单,一些器物尽管在外形、纹饰上比较相似,但一对比陶胳,就能找出差异。如商代白陶的胎质和器表里均呈白色,洁白细腻,质地坚硬。灰陶从胎色上看,中期的陶器有黑皮泥质陶,早期和晚期不见黑皮陶。西周胎质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亦有少量的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和泥质黑陶。春秋前期的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但陶质与西周相比较为细腻;后期以泥质和夹砂灰陶为主,但陶质比较粗疏。不看其它的条件,仅从胎质上即可分出商代、西周和春秋前后期的陶器的时代性。

  6.文字款识

  款识是指刻、划、印或写在陶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等。因此,文字的款识,也是鉴定陶器的依据之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时代,书款方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具备文字学知识的人或文字学基础好的人,利用文字款识来鉴别陶器比较容易,反之,困难比较大。

  7.陶器的组合

  如发现一座墓葬,除可依据陶器风格、墓葬形制等方面进行断代外,也可对随葬陶器的组合形式进行断代。如洛阳地区战国早中期墓葬最常见的陶器组合是鼎、豆、壶,晚期豆被淘汰,以盆代之而成鼎、盆、壶。但由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称雄,加上各国历史传统不同,各地墓葬出土陶器组合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利用陶器的组合来断代并不如前面的条件直接,但作为参考条件来看,有时也会起到一些辅助作用。

  8、辨色

  陶器要仔细观察表面的颜色,各个时代因颜料用法不同,陶器的颜色也不一样。据有实践经验的人讲,秦以前陶器以灰色为多,汉代以青色为多,隋以后陶器以白色、绿色为多,元代以灰黑为多,现代陶器以蓝色为多。

  9.辨锈

  真正的古陶器,土锈与原物粘得很牢,用刀子刮也不容易脱落。伪制的古陶器土锈粘合得不紧,用指甲也能刮得下来。因此,辨别陶器表面的土锈、水锈、土蚀等程度,也是鉴定陶器真伪的一个重要途径。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1970年工地挖出11斤黄金上交博物馆为何入库后却变成8斤

1970年工地挖出11斤黄金上交博物馆为何入库后却变成8斤

历史趣闻阅读:388   点评:14
小说考古专家带着猫去野外考察当她专心考古时猫开始狂叫

小说考古专家带着猫去野外考察当她专心考古时猫开始狂叫

历史趣闻阅读:514   点评:11
萧县古墓群,萧山古墓严重损毁

萧县古墓群,萧山古墓严重损毁

历史趣闻阅读:528   点评:5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268   点评:182
古代十大富翁:皇帝都要朝他借钱

古代十大富翁:皇帝都要朝他借钱

历史趣闻阅读:12774   点评:247
以艺抗疫防守创作古塬书画院走进庐州窑

以艺抗疫防守创作古塬书画院走进庐州窑

历史趣闻阅读:456   点评:17
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攻略,陕西考古博物馆怎么坐车

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攻略,陕西考古博物馆怎么坐车

历史趣闻阅读:448   点评:22
清代一则斩首奇闻的故事,清代一则奇闻

清代一则斩首奇闻的故事,清代一则奇闻

历史趣闻阅读:506   点评:13
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有说不的权利,现在努力是为了以后有选择的权利

我这么努力就是为了有说不的权利,现在努力是为了以后有选择的权利

历史趣闻阅读:462   点评:17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很小气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很小气吗?真相是什么

历史趣闻阅读:13751   点评:185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