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符咒瓦片
专家在洛阳邙山下,挖出一座特别的古墓。
出土的这块瓦片上奇怪的红色符号,令专家们惊奇不已。一般来说,刻画有符号,这个瓦就相当于“符”的作用了。
既然如此,这块瓦片为何会出现在古墓中?
难道它的作用跟驱赶僵尸时用的符咒是一样的吗?
此外,墓中还出土大量无头陶俑,这不禁让考古人员感到后背发凉。
而当他们将墓道挖到底后,竟在东侧的墙壁上,发现了一个用空心砖藏起来的壁龛。
透过壁龛缝隙,考古人员看到了终生难忘的一幕。
墓主人究竟是谁?他的墓中又隐藏了什么秘密?
邙山脚下的福地
2018年11月,河南洛阳邙山脚下的一处建筑工地,洛阳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人员正在对一座罕见的明代墓葬展开发掘。
邙山是传说中的“七十二福地”之一,古代王侯将相都想死后安葬于此,这里也有着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但往往“十墓九空”,考古人员总是落后盗墓贼一步。
然而经过初步勘探,令考古队惊喜的是,这座明代墓葬保存完好,从未遭受盗墓贼的打扰,墓中的一切都如几百年前刚刚下葬时一样。这样的情况在邙山,堪称罕见。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掘,考古队发现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土洞墓,墓葬结构比较简单,主要由墓室和墓道两部分组成。
墓道的墙壁上,还能清晰地看到当年开凿时,人们所用工具的痕迹。
考古队很快便挖到古墓的墓室,只见其中有三具棺材整齐摆放,每两具棺材之间,都分别摆放有两组随葬器物。
这座墓葬的主人是谁?这是考古人员最想搞清楚的问题。
同年11月7日,负责发掘墓道的考古队员,挖出了一块墓志铭石碑,上面的依旧清晰可见的文字令专家们十分惊喜,这可是揭开墓主人身份和生平的关键之物。
经过简单的清理和拓印,考古专家初步解读出了墓志上的记载,上面写着“真定县知县刘公”,这么看来,墓主人还是一位明代县令。虽说他的官职不算大,但也算是有头脸的人,按理说也该有些值钱的陪葬品才对。
然而考古队几乎要将墓葬挖穿了,除了还在解读中的墓志铭,他们依然没有其他任何有价值的收获。
难道是专家的判断出现了失误?其实这座墓葬早就被盗墓贼挖空了吗?
正当考古队员感到疑惑时,清理墓道的考古队员突然有了发现。
只见在墓道的底部东侧的墙壁上,出现了一道狭窄的缝隙,这似乎是一块空心砖做成的隐秘壁龛。
而透过那道狭小的缝隙,在场的考古人员看到了令他们终生难忘的一幕。
“镇墓瓦”和无头陶俑
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各种大大小小的疑问出现在专家们面前。
首先是一块奇怪的瓦片,上面用红色和黑色的颜料,或写或画,有“吉祥”和“令”,构成一些诡异的画面。
仔细看时,这些图案像极了英叔驱赶僵尸时使用的符咒,让人看得后背毛毛的。
难道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镇墓瓦吗?
这块奇怪的瓦片是在墓室中,西侧棺木的南端发现的,上面覆盖着棺木腐朽后落下的漆皮,以及大量的淤泥,给清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不过一些专家还是表现得非常激动。
原来,他们以前也曾在考古中,发现类似的瓦片,只可惜一直搞不清这种瓦的放置的位置。通过这个瓦的发现,明确了这种瓦就是,放置在墓的南端的。
与此同时,另一边研究墓志铭的考古队员也有所发现。
考古专家已经解读出了墓主人的名字和生平。墓主人名叫刘润,字是汝霖,别号云岩,墓室中的三具棺材,分别属于刘润和两位夫人。
让专家感到惊奇的是,根据墓志上的记载,墓主人就是明代诗人刘衍祚的父亲,此外,墓志还详细地讲述了刘家几代人的姻亲生平,而这些内容往往是史书上不会记载的。
当专家们开始清理墓室中的三具棺材时,又有了惊人的发现。
一般来说,陪葬陶俑大小在20厘米左右,而他们却从泥土间清理出了一个特殊的陶俑,它的头部自然地歪向左侧,身高竟然超过30厘米,而且有一半都被淤泥掩埋了。
在棺材的两侧,专家们还清理出了不少的随葬陶俑,它们保存得比较完好,上面鲜红的涂料还清晰可见,唯独头部不见踪影。
其中还有两个陶俑显得格外特别,它们头部不见了,身上还套着一件白陶衣,手上各自拿着一些东西,有的是方盒,有的是圆垫,有的是毛巾,似乎正在恭敬地等着主人呼唤,前去服侍。
大量使用陶俑也是这座明县令墓的一大特点,那些陶俑种类齐全,造型各异,塑造得简洁又生动,极其富有生活气息。
通过研究陶俑的排列组合,考古人员可以复原墓主人当时生活的场景,从而清楚地了解到当时人们的衣食住行。
不过,只有这些缺少了头部的陶俑,考古人员还是感到意犹未尽,觉得收获算不上多。
他们将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墓道底部东侧墙壁上,那个用空心砖组成的神秘壁龛上。
壁龛后的秘密
神秘的壁龛之后究竟有什么?
考古人员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通过梯子爬到墓道底部,小心翼翼地将空心砖掰开一道缝隙,用手电筒照进去。
眼前的一幕顿时让他们惊呆了。
空心砖壁龛后是一整支陶俑组成的仪仗队,其中有一匹鬃毛立起、神气十足的陶俑马,表现得活灵活现。由于保存极其完好,套用上的涂料还十分鲜艳。
在此之前,他们也曾挖到过明代官员的墓葬,可惜晚了一步,墓葬已经被盗墓贼盗挖一空,那些珍贵的随葬陶俑虽然保存下一部分,却都失去了颜色。
为了防止刘润墓中的这些陶俑,也因为氧化而失去色彩,考古队员以最快的速度,对它们展开了清理。
他们先将空心砖整块拆下,同时调配了特制的药水,一遍一遍地喷洒在陶俑之上,使得陶俑依然完好如初。
同时,专家们也发现,这支仪仗队陶俑的做工格外精良,是对墓主人生前出行场景的再现,全部摆放在一起,整个队伍显得浩荡又气派,真实展现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到2018年12月2日,邙山脚下整个明代县令墓的考古发掘,基本结束。
直到此时,专家们还没有碰触墓室中的三具棺材。
他们动用大型吊车,用特制的铁箱将棺材包裹起来,准备将其整体打包,运输到实验室中,在适合的温度与湿度之下,再将棺材打开,继续进行研究。
如今,考古研究还在继续之中,不知还有什么神奇的现象和陪葬品,正在等待被发现。
曹操墓到底在哪里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经考古发掘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主为曹操。2010年6月11日,安阳曹操高陵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2013年5月,曹操高陵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月,曹操高陵及邺城遗址入围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国家文物局表示,“曹操高陵的考古发掘、学术认定和研究成果公布等程序,符合考古工作规程”。
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曹操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发现,曹操遗骸基本被确认。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曹操墓
曹操的墓地在哪个地方
高陵,三国魏武帝曹操陵[1]寝[2],文献记载于三国志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 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3]关于高陵,。[4]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最终得到确实就是曹操墓。
认定证据
墓葬年代
从墓葬形制及结构看,西高穴二号墓与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基本相同[1]。如均为带有较长斜 坡墓道的大型多墓室砖室墓,前室均有两个侧室,方向为坐西向东略偏南;前室平面为正方形,四角攒尖 顶;都出土有铁质帐构架等户表明两墓年代应接近,并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从出土器物形制来看,西高穴 二号墓出有东汉晚期的典型器物,如陶鼎、敦、壶、案等,具有明显的东汉晚期的时代特征,其时代应早 于魏晋。另外,二号墓用砖为特制的大型墓砖,与洛阳邝山发掘的东汉墓砖也基本相同。因此,根据墓葬 形制及结构、出土陶器形制,并结合所出东汉五殊钱、画像石的内容等多方面证据,西高穴二号墓的时代 应为东汉晚期。
墓主人身份
西高穴二号墓应为魏武王曹操的高陵,其理由如下。
首先,该墓为东汉末期大墓,与曹操所处时代相符。该墓所出刻铭石牌多出自后室南侧室中,位置集 中,有的直接压于漆木器和锈蚀的帐构架之下,位置应没有被扰动。这些石牌具有当时流行的“物疏”性 质,其上所刻文字内容有“木墨行清”、“香囊姗双”等,均为当时特有用语。这些石牌字体为汉隶,俗 称“八分体”。也与当时字体相同。
该墓前室所出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等石牌上的“魏”字写法,具有东汉末期的时代特征。 在“委”和“鬼”字中间加一“山”字,这是东汉至魏晋时期存在的特殊写法,北魏以后中间的“山”字 已不再出现。这也是判定此墓为东汉至曹魏时期的有力证据。“常所用”等用语也符合当时语法习惯。如 《三国志&S226;吴书》上就有孙权“即敕以己常所用御啧青嫌盖赐”给周泰的记载。
其次,该墓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埋葬较深,仅其墓道就可见一斑。墓道长近40、 上口宽近10、最深15米。宽度比已被认定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湾漳大墓宽两倍还多,长度也多出10米。 因此,此墓应为王侯一级的,与魏武王曹操身份相符。整个墓室深达15米,也与曹植在其《诔文》中所写 的“窈窈弦宇,三光不入”相符。
第三,曹操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六月,令日:“因高为基,不封不树”[2]。此墓葬所处位 置海拔103一107米,比3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10米,符合其“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 ,在墓室上面未见有封土,与曹操令日:“不封不树”的要求符合。 第四,该墓位于西门豹祠西,与曹操令日:“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 ”相符。西门豹祠位于邺城故城西、漳河南岸,今漳河大桥南行1公里处,地属河南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 。其故址尚存,现为一高台地,高出地面约2——3米,其上为一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遗址。在这里的地面 上,至今还散落着不少东汉、东魏、北齐时期的砖瓦残片,这说明在当时该处曾存在地面建筑。
据《水经注》浊漳水条记载:“漳水又东逸武城南。……漳水又东北逸西门豹祠前。祠东侧有碑隐起 ,为字词堂,东头石柱勒铭日:‘赵建武中所修也’”。这是目前所知西门豹祠中较早的文献记载。其建 于后赵建武年间,即公元335——348年。此勒柱石刻现存于临漳县文物保管所。
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魏武帝西陵在县西三十里”。同书亦载,西门豹 祠在“县西十五里”,与现西门豹祠的位置相符。而西高穴村东距邺城故址14.丁公里,其位置与文献所 记载的曹操高陵的位置也相符。
第五,1998年4月,在西高穴村发现了考古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验马都尉鲁潜墓志。 墓志记载:“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迥至墓名堂二百五十步”。此墓志是最早明确记载魏武 帝高陵具体方位的出土文献,它将魏武帝曹操高陵的位置锁定在漳河南岸的西高穴村范围内。此墓志所记 载的墓主人鲁潜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可靠的。
第六,该墓出有刻“魏武王”三字的铭牌7块,以前室所出的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的石牌最 为完整。石牌出土时已断为两节,一节的位置距南壁1.4、西壁3.75米;另一节距西壁2.7、南壁1.15及墓 底0.5米。石牌出土位置明确,所提供的信息也准确,是认定墓主身份的直接证据。
《三国志&S226;魏书&S226;武帝纪》记载,建安十八年五月丙申,天子策命(曹)公为魏公。此后又分封为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一月,“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同年十月 ,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因此,曹操的爵位先为魏公,再为魏王,去 世后谥魏武王,后为魏武帝,这是一个脉络十分清晰的过程。魏武王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因此其称谓相 符。
高陵出土刻铭“魏武王”石牌
第七,据《三国志&S226;魏书&S226;武帝纪》,建安二十一(公元213年)年夏四月,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 万户,位在诸侯王上,获得“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权力。此墓所出圭、璧体型较大,也可反映出该墓 葬的王侯等级,而且圭、璧配套使用又是帝王陵墓的一个突出特征。这表明墓主人具有王一级的身份和地 位。在目前已发现的7座东汉诸侯王墓中,该墓规格是很高的,也与文献记载的“位在诸侯王上”的内容 相符。
第八,曹操在其《遗令》中叮嘱其后人要“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3]。在该墓中未发现有为其安 葬所制作的金玉礼器。所出土的金丝、金钮扣等均为衣服上的饰品,而且在记载其随葬品的石牌中也没有 关于金银珠玉的记载。此外,圭和璧等大型礼器,均为石质。其中一件玉佩,其尖部已经残缺,说明是墓 主生前常所用的东西,这也是其“敛以时服”的有力证据。 第九,该墓所出陶器,器形偏小,做工粗糙,均为泥质素面灰陶,未见汉代墓葬中常见的彩陶。这也 符合曹植在《诔文》中“明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
第十,在该墓的墓室中共出土了3个个体的人骨,均被扰动。经鉴定男性人骨的年龄在60岁左右,与魏 武帝曹操去世时66岁年纪相当。此墓葬中人骨的出现排除了其为疑冢的可能性,也是认定其为曹操墓葬的 又一物证。
综上所述,认定西高穴二号墓的墓主为魏武帝曹操,该墓即是魏武帝曹操的高陵。
第一,墓葬的年代。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和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其墓砖为特制的大型墓砖,和洛阳邙山上发掘的东汉大墓的墓砖相同,甚至比它更大,结合出土陶器、东汉五铢钱、画像石内容等多方面证据,专家们一致认定其为东汉晚期大墓。
第二,墓葬规模与其身份相符。此墓葬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结构复杂,埋葬较深,仅其墓道都可略见一半,其墓道长近40米上口宽近10米最深处达15米。从宽度上说是已被认定为北齐开国皇帝高洋的湾漳大葬的两倍还多,长度也多出10米,为王侯级的,与其身份相符,整个墓室深达15米,符合曹植在其诗中的描写。
第三,墓葬地面情况符合《终制》。建安23年(公元218年)六月,定下《终制》曰,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此墓葬所处位置海拔107-103米,比三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整整10米,符合其因高为基的要求。此次发掘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其立碑迹象。完全符合其《终制》上不封不树的要求。
第四,文献资料记载高陵的位置。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23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的祠西原上为寿陵。” 西门豹祠位于邺城故城西,漳河南岸,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其故址尚存,现为一高台地,高出地面约2到3米,其上为一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遗址。在这里的地面上至今还散落着不少东汉、东魏、北齐时期的建筑,比如庙宇、宫殿等等。 据《水经注》浊漳水条记载:漳水由东经武城南,漳水由东北经西门豹祠前,此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了明曰:“赵建武中所修也”。这是目前我们所知西门豹祠中较早的一个,它的建造年代是在赵建武年间,也就是在公元335年至348年。此勒柱现在存放在临漳县文物保管所。 唐代《元和郡县志》的相州邺县条中明确记载:魏武帝西陵在县西30里,同书还记载有,西门豹祠在县西十五里,现在大墓所处的位置,西高穴距邺城14.5公里,因此,其位置相符。这是我们根据卫星图片进行地图测量,是直线距离。这是西门豹祠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面有宋代、清代、明代的石刻。这是西高穴大墓的位置。 第五,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1998年4月,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在村西的小方池地里起土地时,挖出了建武11年,公元345年,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墓志,墓志上记载的墓主人去世的年代距曹操去世时仅125年,唐代时魏武帝曹操高陵的陵园还是十分清楚的,那么和它相距100多年的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六、称谓相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18年,五月丙申,天子策命(曹)公为魏公。建安11年夏四月,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他病死后,曹丕袭魏王位,因为曹操封国为魏,故称魏武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同年十月,曹丕代汉自立,建立魏朝,追尊其父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此后曹操的称谓为魏武帝,因此曹操的爵位先为魏公,再为魏王、再为魏武王,后为武帝,是一个脉络十分清晰的过程。魏武王是短暂时期的称谓。 七、我们在发掘过程中出土的铭牌,其中刻有“魏武王”三个字的名牌共有7块,以刻有“魏武王常用挌虎大戟”的石牌最为完整,出土于墓的前室,但是由于其断开为两节,分两次出土,一节距南壁1.40米,距西壁3.75米,另一节距西壁2.70米,南壁1.15米,距墓底0.50米,位置明确,为我们考古队员亲手发掘出来,信息准确,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 另外的50多块石牌均出土于后室的南北两个侧室,其中除一块出土于北侧室外,余者全部出土于南侧室,位置集中,有的直接压在漆木,我们挖的位置都没有变。专家指其具有遣册的性质。
八、遗骨。
九、出土物与其遗令薄葬相符。此墓葬虽规模宏大,但是所出土的陶器都是素面陶,器型偏小,做工粗糙,符合曹植在书中所说的鸣器无饰,陶素是嘉的记载。其随葬的金器都是生前衣物上所用之物,并未有为其入葬而特制的金玉器,只有器圭和璧等礼器,均为石质,符合其在遗令中所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