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文明史伴随着人类对其它生物的驯化史,而这种驯化既包括动物,也包括植物。
人类驯化动物成为家畜,同时也将野生植物驯化为农作物。在很早很早以前,地球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农作物,没有蔬菜、没有水果,也没有粮食作物,早期的人类祖先是依靠狩猎和捡拾野果为生的,所以有心理学家分析男性与女性之所以对待“逛街”这件事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就与祖先的生存方式有关。在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前,男性负责狩猎,女性负责捡拾野果,狩猎必须具有计划性,从狩猎地点到如何追踪、围捕都需要有所计划,而捡拾野果具有极大的随机性,需要边走边看边发现,而这种生存方式便刻在了基因里传承了下去。
无论是狩猎也好,捡拾野果也罢,其实都是极不稳定且充满危险的,所以人类的祖先开始尝试将一些看起来不错的植物带回来进行种植,于是人类便逐步跨入了农业文明。
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农作物都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优化的结果。当一些植物中的某个个体发生了有益的随机突变,比其它个体更粗壮、更高大,或者是果实更多,它的种子便会被祖先们留存下来,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才有了如今这丰富适口的各类农作物。后来人类逐渐掌握了更多的农业知识,杂交技术也随之出现了,我们终于可以主动推进农作物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进化了。
说到杂交就不能不提一个人,那就是袁隆平以及他的杂交水稻。
每个人都知道袁隆平对人类所作出的贡献,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杂交水稻的诞生到底有多么艰难,为此袁隆平又付出了怎样的艰辛。杂交简单来讲就是将两个植物杂交,形成不同的遗传多样性,再通过筛选获得父母本植物的优良性状。这听起来是不是不复杂?是的,对于很多植物来说不复杂,但杂交水稻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一个稻穗上有数百颗稻谷,每一个稻谷形成之前都是一个稻花,而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每一朵稻花之中都有雌蕊和雄蕊,请问怎么杂交?难道手动去除每一朵稻花之中的雄蕊吗?关于杂交水稻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的,但言至于此已经能够清楚这件事情的艰辛与伟大了。
有了杂交技术,人类可以加快植物的进化过程,但在杂交技术出现之前,特别是在人人刚刚进入农业文明的时期,一切只能靠天吃饭,只能等待植物的自发突变。
说到植物的自发突变,就不得不提玉米,因为玉米在突变之后产生了一种极不利于自身延续的特征。在很早很早以前,玉米只是一颗杂草,而在某一时刻,某株杂草发生了基因突变,突变后的杂草变成了一种可供人类食用的农作物,它的果实,也就是玉米粒长到了主茎的周围,果实外原有的硬壳也消失不见了,但与此同时,它还获得了一项奇葩的技能,那就是玉米粒成熟后不会从主茎上脱落。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有两件事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是生存,第二个就是繁衍。
正是坚守着这两件事,物种才能够延续下去并变得越来越好,然而玉米的突变显然违背了“繁衍”的原则。植物的果实不会自行脱落,这会给繁衍增加极大的难度,发生了这样的突变,按理说只能走向灭亡,可玉米却留存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巧合,突变一发生,就被人类所发现了,从而变为了人类的农作物。
事实上早在8000多年以前古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了玉米的种植,证据就是考古过程中发现的古印第安玉米文化遗迹,而根据植物学家的研究,玉米的突变就发生在大约8000年以前。
那么玉米到底是由什么植物突变而来的呢?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科学家们很久,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了墨西哥假蜀黍和摩擦禾上,但具体是哪个始终没有定论。后来,分子生物学出现了,通过基因比对,终于确定玉米的祖先就是墨西哥假蜀黍,而这种杂草现而今还生长在美洲大陆。这其实是一件很令人惊讶的事情,因为从外观上来看,墨西哥假蜀黍与玉米基本毫不相关,很难想象,只是几个基因的突变就能够给植物的外在属性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自然真是太奇妙了。
本为路边杂草,逐渐成为世界的主食,玉米是如何走向神坛的?
现在中国有很多粮食,都是家家都会食用的必需品。除了大米,小麦这两种粮食之外,最受大家欢迎的可能就是玉米了。玉米是世界上的三大粮食之一,虽然现在的玉米已经不再像大米一样成为主食,但是也没有办法否认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之一。玉米看似适用范围很窄,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里面都会包含着玉米,都会出现玉米的影子。
玉米不仅是一种粮食产物,它也是很多原料的组成部分。在很多食品的生产表上,我们都会看见玉米所制造的各类原材料的影子。不管是我们所熟悉的爆米花也好,还是我们烘培时需要的玉米油也好,就连最普通的农家饲料都会含有玉米,所以说玉米真的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食物。
我们知道玉米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但是我们了解过玉米的来源,以及它进化的过程吗?其实玉米最先诞生于美洲,并非诞生于中国。早在数千年前,印第安人就开始以食用玉米为生,并且在那个没有大米和小麦的年代,玉米一步步成为了他们所追捧的顶端食物。但是我们要知道,玉米最先开始只是一株株杂草,它们和其他普通的草区别并不大。
根据历史记载,印第安人每当到了丰收的季节,他们都会举办大型的祭祀晚会,庆祝这一次的丰收,并预祝来年的丰收也一样顺利。在印第安人进行大规模祭祀的时候,他们经常会把玉米放在他们的神像面前,把玉米当作他们最神圣的一种祭奠方式。
在他们的认知中,只有将玉米放到了神像面前,神像才会保佑来年玉米的大丰收。正是因为印第安人对玉米的执着与热爱,让印第安人的玉米种植技术越发的成熟。他们种植出来的玉米通过一些基因的突变成为了我们现如今所看见的玉米种子以及麦芽。
其实玉米的进化是十分励志的。玉米从最先是从一株不被别人看好的杂草,变成了一类品种。现如今的玉米已经不再像原来的玉米一样,需要自然的基因变异,才能杰出丰满的颗粒,现在的玉米可以大量的生产种子的同时,也能保证玉米颗粒的丰满。
玉米的生存和人类也是有一定联系的。玉米是属于一种基因突变而产生出来的物种,所以它的种植也是需要人类的帮助的。玉米能生存至今都需要感谢人类,因为如果没有人类对玉米的收取摆脱播种,它们不可能繁衍至今。尽管现在玉米无权替代大米在人类心中的地位,但是我们依旧不能对玉米进行抛弃。因为他在大米、小麦没有繁衍的年代中,帮助我们人类摆脱了饥饿,使我们人类成功的生存了下来。
玉米是由什么植物进化而来的?
自从1942年,著名航海探险家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并把玉米种子从古巴带回西班牙后,玉米便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显然,在哥伦布发现玉米之前,美洲大陆上的印第安人已经种植玉米了,但是玉米的起源地、被改良的时间以及它的祖先是谁等问题,一直使学者们迷茫不解,几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人类学家、植物学家和历史学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科学家们对玉米是由什么植物进化而来的争论最为激烈。最早的经典理论认为,现代玉米是从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发现的一种叫大刍草的植物进化而来的。因为根据研究发现,现代玉米与大刍草的亲缘关系较近,都有10对同源染色体,并且在它们之间可以自由杂交。除此以外,玉米与大刍草的杂交种在形成性细胞的减数分裂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进行配对时,染色体间交换基因几乎像在玉米中一样经常发生。这种染色体交叉和基因交换的发生,表明两种染色体在遗传上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然而针对这种传统的理论,美国波士顿大学考古学家理查德·马克尼施提出了疑问,他说,考古学上有许多证据表明,玉米比大刍草出现要早,所以主张由大刍草进化为玉米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不久之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胡·艾尔提斯提出了一个新的大刍草理论,他认为玉米果穗并非是从大刍草的果穗(雌穗)进化而来的,而是从大刍草的雄穗,通过“灾难性的性演变”而产生的。可是在他的理论中所提及的“灾难性的性演变”,无法得到考古学上的证实,艾尔提斯的假设也和经典理论一样,缺少足够的证据。
后来,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雷威斯和保尔·曼杰尔斯达夫,提出了与大刍草理论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栽培玉米的祖先是野生有稃玉米。两位学者推测,一年生大刍草不仅不能进化为玉米,它本身反倒是由玉米进化而来的。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他们不得不改变了原先的看法,尤其。是在1979年,一种新的多年生的大刍草被发现,它具有强化的地下茎和发达的根系,而且被证明是二倍体。当时,美国学者格里松·威尔克斯立即意识到,多年生大刍草与驯化早期阶段的栽培玉米中的一个品系进行杂交,会产生出不同的一年生大刍草。
威尔克斯的假设引起了曼杰尔斯达夫的极大兴趣,并决心用实验去验证这种假说。1979年6月,曼杰尔斯达夫用大刍草作母本,用墨西哥爆裂玉米作父本进行杂交,得到F1代(子一代)杂交种子。第二年春天,F1代种子在阿根廷种植,植株开花结果,除了进行自交得到F2代(子二代)种子外,还利用F1代与大刍草亲本进行了回交,并得到了回交一代的种子。在F2代种子长出的植物中,可以分离出一年生大刍草、多年生大刍草、一年生玉米和多年生玉米。而回交一代的植物中,仅有一年生大刍草和多年生大刍草。杂交的结果为威尔克斯的假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关于玉米起源的争论已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目前大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赞同威尔克斯提出的假设,即现代玉米的祖先是多年生大刍草和原始玉米。但是,许许多多的假说,许许多多的理论还有待于得出一个完全统一的、令人信服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