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中国传统的甲子纪年法,2019年将迎来农历己亥年。亥对应的是十二生肖的最后一个动物——猪。由猪来担当生肖收官的任务,希望十二年一个轮回就像猪的外形一样丰润、圆满。
檐下有猪是家
猪是人类最早驯养成功的动物,动物考古学家通过判断家猪的系列标准,证明距今9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迄今为止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家猪。而后,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和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地区开始逐步驯化和饲养家猪。
汉字的“家”由“宀”和“豕”组成,屋檐下一只猪,可谓无猪不成家。猪与人类交情不浅,人们对它的称呼也各不相同。“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关东、关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南楚谓之豨。”据《说文》所载:“豕,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读与豨同。凡豕之属皆从豕。”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播的载体,方便了人群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针对异体字、方言乃至不同的称呼,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提出“书同文”的政策。对于猪的称呼,里耶秦简「秦更名方」(整理号8-461,出土号8-455)中也有所记载“毋敢曰豬曰彘”。
兴隆沟遗址5号房址西南部出土猪头和鹿头,兽头前额多数有人工开孔。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猪是最早用以祭祀的家养动物之一,葬猪成为新石器时代具有特色的丧葬习俗。在兴隆洼遗址118号居室墓内,五十岁左右男性墓主人右侧随葬有一雌一雄两具整猪,有学者认为这种人猪合葬的特殊案例是祭祀祖灵与猎物灵魂合二为一的真实见证,可能具有图腾崇拜的意义。仰韶文化时期,葬猪的习俗开始流行,陕西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和河南陕县庙底沟等遗址均有随葬猪獠牙、猪颌骨、猪骨架等习俗。大汶口文化随葬猪头、猪下颌骨之风兴起,如胶东三里河墓地用猪下颌骨随葬的墓有18座,共计143块,其中M302多达37块此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龙山文化等墓葬遗址也都发现了随葬的猪颌骨、猪头骨。 对于史前先民为何使用猪骨随葬学者的解释各不相同,是“财富说”、“辟邪说”抑或是“肉食说”,其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器上有猪才萌 玉上有猪亦灵
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纹猪钵
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猪
猪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古人亦将猪的形象绘刻于器物之上或融汇于器物之中,这无一不显示出先民非凡的审美情趣和超乎的想象力。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T243:235造型精美、绘画生动,陶钵高11.7、宽17.5、底边长15厘米,夹炭黑陶,平面成长方形,侈口,圆角,器表打磨光亮。长边两侧各刻一只猪纹图像。无独有偶,除了钵上的猪外,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一件陶猪,长6.7、高4.2厘米,此陶猪腹部下垂,鬃毛突起,四足交替似作奔走状,造型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上宅遗址出土陶猪头
凌家滩遗址出土玉猪
距今7000年左右的北京平谷上宅遗址中出土一件“面带微笑”的陶猪头,上宅遗址是北京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农业萌芽状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件陶猪的獠牙已经很小,吻部也变短,更多地表现出家猪的特点。安徽凌家滩则出土了一只“重量级”玉猪,这件大型玉雕猪形器全身长72厘米、宽32厘米、重达88公斤,突出的獠牙显示这可能是一只“野猪”。
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猪形陶罐
从造型上来看,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猪形陶罐算是猪文物中的萌值担当了,这组陶罐的注水口设在猪的背部,将罐的特点与圆乎乎的猪身相结合,既实用,又有艺术性。如此可爱的一窝小猪罐“配齐”九件,是不是也能反映出古人卖萌的内心呢?
二豹噬猪铜扣饰 网络图片
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 网络图片
云贵高原气候湿润、植被茂密、适合动物栖息繁殖,远在西南夷的古滇国中几件出土文物上的兽斗场面便生动地反映出当时人类所处的险恶环境。云南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二豹噬猪铜扣饰M10:4,青铜铸高浮雕,背面有一榫扣装置,扣饰上的野猪作张口嘶叫状。一豹扑于猪背,咬住其颈部;另一豹虽被野猪冲倒在地,但仍回首张口,高举前爪作反攻状。其下有一蛇,口咬野猪后腿,尾绕一豹左肩。除了这件铜扣饰外,还有一件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不过这回豹子可没得着便宜,一只豹子的腿被野猪噙于嘴中死咬不放。
无论是猪与豹搏斗的场面还是猪与其他家禽家畜共存的场景还算和谐,但如果把龙和猪结合在一起似乎会觉得不妥,一个仙气足,一个接地气。但在红山先民眼中,猪的地位却比我们想象的要高,从红山文化玉猪龙身上便能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
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
巴林左旗尖山子遗址出土
红山文化玉器种类繁多,既有与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玉器相类似的玉玦、玉璧、玉璜等,也拥有造型独特的玉猪龙,其形状之奇特超出想象。从头部特征来看,像猪,但从身体特征来看蜷曲如环,却并不像猪。正因如此才称它为“玉猪龙”。
丰衣足食 “猪”圆玉润
古人认为人不能空手而走,应握有财富,因而在死者手中放上器物,此物即称“握”。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手握兽牙的习俗,商代墓葬则多见握贝,周代开始流行葬玉。猪体型肥大、繁殖力强成为人们对丰收多产等渴望的一种物化体现,由此猪就成为富足的象征。从西汉中期至东汉、魏晋,在普遍流行的“事死如生”丧葬观念和厚葬习俗中,玉握的形状基本固定为猪,成为汉代最流行的玉握题材。
“握猪”的使用方式是握于往生者的两手之中,为了便于固定免于脱落,一般握猪在鼻吻下部及尾巴的下部还会特意雕凿出细微的小孔,用于穿线绑系。握猪材质根据墓主人身份高低有所区别,有玉质也有石质。为了贴合手型,握猪一般为圆柱长条状,以古朴的线条勾勒出猪的鼻吻和大耳等典型特征,这种艺术表现方式就是后世俗称的“汉八刀”。
汉阳陵从葬坑出土陶猪
汉阳陵从葬坑
除了握猪这种葬玉的形式外,以陶猪为代表的家禽家畜俑和以陶猪圈为代表的建筑模型也都表现出了古人期望富足的心态。值得一提的是,汉阳陵东侧从葬坑中出土了包括彩绘陶猪俑在内,成群分布、排列密集的陶质动物群,浩浩荡荡的陶猪大阵足以体现出当时的六畜兴旺。
西安地区出土陶猪
在东汉中晚期,家禽家畜俑成为较为常见的随葬品。其组合一般为猪、狗、鸡,其中猪、狗多为单数,鸡多为双数。西安地区西汉时期墓内也有随葬陶猪,但不见陶狗、陶鸡等,如西安国棉五厂五号西汉早期墓出土陶猪五件,西安北郊交校M200和方新M19也随葬有釉猪。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家禽家畜俑的出现大体在东汉中期,其组合与西安地区较为相近,但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西安地区随葬陶猪但少见猪圈,而中原地区则多有猪圈。猪圈,好比猪中的有房一族,有时猪圈还会和厕所合二为一组成猪圈厕,即厕所架设在圈墙上,粪便可以落下,双层建筑结构既节省空间又使养猪、积肥并重。
数千年来,猪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是财富的象征,是仪式中祭祀祖灵的见证。猪年将至,亥猪作为时间和生命循环周期的界点,是周期循环的终点,也是新周期的起点。中国考古网小编们在此祝大家春节快乐,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事事顺心,快乐多多。
参考文献: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84页,文物出版社,195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胶东三里河》35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等:《西安东汉墓》948页,文物出版社,2009年。
图片来源:
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藏品数据库
浙江省博物馆官网浙博典藏
首都博物馆官网《家和年丰——猪年生肖文化展》
(作者:张小筑 荼荼 )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猪多多能提现吗?
猪多多我玩了半个月,新手礼包5毛,1块5是秒提现的,然后20的提现是有门槛的,猪要40级,还要邀请3个好友,每个好友还要到35级还给提现,套路满满,准备删了,阳光养猪场目前不错,有客服群,提了2次10元了,可以提出来猪多多游戏到20提现有什么要求
猪多多,游戏到20提现没有需要有现金其门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