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欢迎关注“灶物者”,阅读更多精彩有趣的考古、文物故事
灶物者说1982年1月,湖北省荆州博物馆在江陵县城马山公社砖瓦厂内发现了一座墓葬, 考古工作者对墓葬进行了清理。整个墓葬不大,是一般的竖穴土坑墓。墓中有一个椁一个棺,均为木制。
根据墓中文物可推断这个墓葬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500年,因为荆州属于战国时期楚国王都——郢都的核心区,所以这个墓葬是一座地道的楚墓。
经过体质人类学检测,墓主人是一位45岁左右的妇人,她的墓葬未被盗掘,墓中共有文物130多件,包括青铜器、漆器、丝麻制品等等。尤其是墓中的丝织品,种类众多,纹饰精美,有“战国丝绸宝库”之称,马王堆汉墓中很多丝织品形制、工艺就承袭于此。
本期,灶物者带您走进这座“战国丝绸宝库”,感受荆楚风韵~
马山一号楚墓位置图
经纬交织 丝绸成型考古工作者打开马山一号楚墓的棺盖,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包裹着尸体的丝织品,最外层是一件素纱棉袍,揭开这层里面一件绢制作的衾。为了让衾把尸体裹的紧一点,用9条锦带进行捆绑。
裹着尸体的锦带
揭开这些锦带,考古工作者逐层拆解包裹在尸体上的丝织品,各种绢衾、绵袍,锦巾等,足足拆了十三层,才看到墓主人的尸体。
墓主人的尸体还穿着衣服,从外到内分别是:锦面绵袍、绢面绵袍、绢面夹衣、绢裙、绢面绵袴(ku),袴的表里还有一层纱。脚上穿的鞋,鞋面是綈(ti)制的,加上墓中还发现了罗、绮等丝织物,种类之多,制作精细,说是战国时期的丝绸宝库一点也不夸张。
棺盖打开情景
上面几段话中出现了绢、罗、绮、锦这些字眼,它们都是丝绸,也都是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的,那它们的区别是什么?或者怎么判断它是这个而不是那个?
答案就是它们的组织结构各不相同。
怎么理解?我们先从织机的原理来看看一块成品丝绸如何产生。
织机工作原理——拿最原始的原始腰机举例
一台设备要完成五个最基本的动作,才能叫作织机。
送经:首先要把织布用的经线放在经轴上,并按照自己需要确定拉出经线的长度;
开口:经线要按织布需要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开口才能和纬线交织;
投梭:织工把梭子绕上纬线穿过这个开口;
打纬:留在开口里的纬线必须把它打紧了才能织下一纬;
卷布:织好的布要绕在一根布轴上,再放出相应的经线,准备织下一段。
五个步骤中,如果在开口和投梭两个步骤中,稍作变换,那织物的结构就不同了。虽然丝织物品种至少有一二十种,但大的类别只有三种,分别是:平纹、斜纹、缎纹。三类组织中又有不同的丝织品。
丝织物三大组织对比
三类组织中平纹组织最简单,出现最早,在距今至少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应用,斜纹组织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普遍使用,而缎纹组织出现最晚,元朝以后才开始流行。
平纹组织简单的说就是经线和纬线每隔一根,相交一次,整个织造过程中经纬线相交的频率一样。
从左到右:平纹、斜纹、缎纹组织结构图
绢是平纹组织的丝织物家族中的一员。作为一种最简单的丝织物,绢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新良渚文化,就有出土实物证明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绢的织造工艺。
素绢没有什么纹理,但平实耐用,是一种实用衣料。而且由于绢非常纤薄,在纸流行起来之前,它成为了画作的首选,在理想的状态下,绢本能够保存千年,所以现在经常看书画文物的说明牌都会看到这样四个字“绢本设色”。同样因为它纤薄,它也适合控制风,古代人做团扇、风筝都会选绢。
绢本的古画
马山一号楚墓中有不少的绢,其中最有特点的是绢制的衾。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
《仪礼·士丧礼》等书中记述,衾是尸体入殓时盖尸的东西,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裹尸布。那马山一号楚墓出土大量的衾就变得好理解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衾逐渐也有了被子的意思。
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在平纹组织的基础上稍微做一点点手脚就会有新的织物出现,比如说把原来中规中矩永远平行的两条经线,拧在一起,再把从纬线相绞的经线中穿过,就出现了——罗。
罗组织结构图示意
相拧的经线,使“罗”比“绢”在同等单位内经纬线数量更加稀疏,有肉眼可见的孔,所以织物比绢还轻薄,适合在炎热的天气里穿。
宋代罗织物
罗的经线是隔几个纬线拧在一起一次,那如果每隔一个纬线就拧一次呢?那就又是一种织物了——纱。
纱织物经常与罗放在一起说,称为纱罗。它们都很轻透,但纱织物因为拧的地方更多,所以比罗更为轻薄。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袴
我们看图片上这件上面有纱的袴,完全可以透过它看到里面的夹层,如果对纱的轻薄还没有直观的概念,那看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襌衣就知道了。即使一个对丝织品不太了解的人,也听过素纱襌衣的大名。这件衣服重49克。据说把它折叠n次,还可以透过衣服清晰看到衣服下面的字迹。
马王堆汉墓素纱襌衣
荆风楚韵 神巫凤鸟丝织物的组织结构贯穿众多时代,是丝织品的基础,而上面的纹饰则是一个特定时期审美和流行元素的体现。纺织技术不断进化,有难易、高低之分,但纹饰却生来平等,演变交流、吸纳万千。
商周时期,受到纺织、绣染技术的限制,图案以各种小几何纹样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周天子对各诸侯约束力逐渐减弱,再加上地域的影响,各诸侯国对丝织品的颜色、纹饰形成不同爱好。
马山一号楚墓丝织物纹饰
在战国七雄中,楚国地理广袤,受到黄河、长江两种文化的影响,境内多山水,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
《汉书?地理志》:“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重巫蛊、信鬼神,是楚文化的典型特点;云气和凤鸟又是楚人心中的图腾,二者结合,用神秘诡谲四个字来形容丝织品的纹饰的风格再恰当不过。
我们来感受一下。
凤鸟花卉纹锦袍及纹饰线图
这件凤鸟花卉纹锦袍一眼看过去,只是单纯的一只凤鸟,仔细看会看到这只鸟不止一个头,而且头转向的位置不一样,就是将鸟的侧面形象与正面形象重新组合而成,而且翅膀的尖并不是羽毛,而是凤鸟头。
这种远看是一个,近看有好多元素的纹饰是楚人非常喜爱的打散重构组合方式。
而这种组合方式一般外部还需要大几何纹做框架,最流行的是大菱形纹。
马山一号楚墓纹饰线图
说到大菱形纹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用四条线构成的四边形而已,楚人神秘和浪漫的审美,绝不会用这么死板的形式,它们会用各种元素组合成大菱形的感觉。
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
这件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以龙凤为主题,以花树为中心,对称布局。虽然龙飞凤舞,但龙凤S形的姿态,外围依然构成大菱形,动静结合。而且,两条龙头连接处有涡轮纹,可能是最初太阳的形象。下部凤尾相连,有另一个涡轮纹,可能是象征着月亮。
汉承袭战国的审美,在织物纹饰上继续使用几何纹,而且随处可见战国浪漫神秘的文化元素。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更深刻受到战国楚文化的影响,墓中丝织品的纹饰是马山一号楚墓纹饰的完美继承。
马王堆汉墓出土绢,上面有打散的凤鸟眼睛
马山一号楚墓有战国丝绸宝库这样的称呼,一方面是齐全的丝织种类,另一方面是它漂亮的纹饰。这些纹饰大多都是“绣”上去的。
先民们用经纬线的变换,为丝织品贡献了至少十几种大的品种,但“织”因为织机的限制,呈现出的花纹毕竟有限,所以先民利用线,在“织”的基础上,创造了“绣”。
刺绣是一种以针带线的手法进行创造的丝织品加工技术。最晚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这种技法,不挑材质,什么织物上面都能加工,所以用途十分广泛。
说到刺绣就会听到这两种说法,这件绣品用“XX针”,这件绣品是“XX绣”。
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
简单地说,刺绣技艺分为针法和绣法两个层次。
针法就是最基础的。首先是每一针下去的情况,这一针是直针还是曲针。当然,绣好一件丝织品,不可能只有一针,它是很多针的组合,所以针法和针法之间的组合就是我们说的针法。比如说:戗针。
绣法是不同针法的组合。它是在针法发展、刺绣技艺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现在常说的苏绣、粤绣、顾绣,这种以地名、人的姓氏命名的绣法,出现的就更晚了,基本在明清时期才完全形成。
锁绣示意
马山一号楚墓中使用最多的绣法叫做锁绣,又称辫子绣。针法就像女孩子编辫子那样,又有点像一个个套在一起的锁,所以如此命名。
锁绣最晚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唐中期之前它是使用最多的一种绣法,直到现在,锁绣还经常使用。
刺绣龙凤虎纹衣袖上的锁绣
礼仪之备 衣裳之制除了刺绣,另一种让丝织品有纹饰的方式就是织布的时候用彩色丝线直接织出图案,这个就是织锦。
织锦工艺复杂,所以在所有丝织品的名字中,其它都是绞丝旁,只有锦是金字旁。
大名鼎鼎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就是织锦
虽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织锦已经普及,但受限工艺和生产技术,很难做出幅度较大的织锦,所以一般用来做带子,或者用装饰袖口、领口。这反而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袍服的一种风格。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把它用六个字概括:“衣作绣,锦为缘”。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袍服复原图,衣领为织锦
我们现在经常会说穿衣裳,在古代衣特指上身,裳特指下身。按照上衣的重要程度不同,古人穿衣可分为“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而在唐以前,汉地流行的是“衣裳连属制”,就是说从外表来看,上衣更为重要,甚至几乎看不到里面的下装。
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最多的服饰就是袍。出土的袍基本都是形制都是交领右衽,上下连为一体,这应该是楚国流行的典型衣袍样式。
马山楚墓出土的深衣复原图
这种衣服有专有名称:深衣。
《礼记·深衣》规定深衣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十二幅对应一年的十二个月,衣袖要裁剪成圆形与圆规对应;衣领垂直交叉与矩对应;背后缝线至脚踝垂直于地面,与正直的标准相符;衣裳下端要齐整与地面平行,与权衡公正相应。
深衣按照衣裾(ju)开法的不同也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
曲裾,因前襟横向上较长,穿时需绕着身体。直裾横向较短,穿的时候不用围绕,直接在侧面垂于地面。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人俑穿曲裾深衣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深衣都为直裾。这可能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自上而下,有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几种。考古工作者根据马山一号楚墓的文物推测,这个墓主人应该是“士”阶层,跟我们现在相比,应该是有一定地位、非常有钱的中产阶级。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直裾深衣
古代,地位越高的人,衣裳越复杂,穿的层次也越多,“士”阶级地位不如上面的卿、大夫,所以墓主人的袍服基本都为直裾。
考古报告中把袍基本都称为绵袍,不是打错了“绵”字,而是与它的工艺有关。
中国的棉纺织开始非常晚,春秋战国时期,不可能用棉花来做衣服,所以这里的“绵袍”指的是有夹层的衣服。
《礼记·玉藻》载“纩为茧,缊为袍。”
其实不仅是战国时期,整个古代,袍都不是单层,单层的上衣,长的叫衫,短的可以叫做襦。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人俑线图
灶物者再说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袍、襦、裙、袴等多种衣服;还有假发、帽子、珠佩、锦囊等多种饰品,丝织品种类几乎囊括先秦所有丝织品类目,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战国丝绸宝库。
马山一号楚墓的时间属于战国中晚期,早于秦将白起攻占楚国郢都,墓中一切文物均体现了楚国当时的手工艺水平,尤其是楚国的丝织业,已经具有极高水平。
马山一号楚墓中神秘诡谲的丝织品纹饰,体现了楚人重巫蛊、信鬼神的独特审美观,云气、凤鸟更是楚文化的典型符号,浪漫情怀下的布局,最能代表荆风楚韵。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陪葬?衣
欢迎关注灶物者,阅读更多精彩~
参考文献1.田映雪.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丝织品凤鸟纹饰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8.
2.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M].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3.张妍,程隆棣.马山一号楚墓连属式服装结构及着装形态分析[J].丝绸,2013,50(08):17-21.
古人啥东西竟比纳米还小?
若你能看清细细的绣花针尖,先别自傲,你仍然是肉眼凡胎。民间传统手工艺:刺绣的起源历史
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