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马王堆汉墓女尸衣服,古代马王堆古墓

历史趣闻     2023-8-9     点评:12举报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欢迎关注“灶物者”,阅读更多精彩有趣的考古、文物故事

灶物者说

1982年1月,湖北省荆州博物馆在江陵县城马山公社砖瓦厂内发现了一座墓葬, 考古工作者对墓葬进行了清理。整个墓葬不大,是一般的竖穴土坑墓。墓中有一个椁一个棺,均为木制。

根据墓中文物可推断这个墓葬属于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500年,因为荆州属于战国时期楚国王都——郢都的核心区,所以这个墓葬是一座地道的楚墓。

经过体质人类学检测,墓主人是一位45岁左右的妇人,她的墓葬未被盗掘,墓中共有文物130多件,包括青铜器、漆器、丝麻制品等等。尤其是墓中的丝织品,种类众多,纹饰精美,有“战国丝绸宝库”之称,马王堆汉墓中很多丝织品形制、工艺就承袭于此。

本期,灶物者带您走进这座“战国丝绸宝库”,感受荆楚风韵~

432

马山一号楚墓位置图

经纬交织 丝绸成型

考古工作者打开马山一号楚墓的棺盖,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包裹着尸体的丝织品,最外层是一件素纱棉袍,揭开这层里面一件绢制作的衾。为了让衾把尸体裹的紧一点,用9条锦带进行捆绑。

578

裹着尸体的锦带

揭开这些锦带,考古工作者逐层拆解包裹在尸体上的丝织品,各种绢衾、绵袍,锦巾等,足足拆了十三层,才看到墓主人的尸体。

墓主人的尸体还穿着衣服,从外到内分别是:锦面绵袍、绢面绵袍、绢面夹衣、绢裙、绢面绵袴(ku),袴的表里还有一层纱。脚上穿的鞋,鞋面是綈(ti)制的,加上墓中还发现了罗、绮等丝织物,种类之多,制作精细,说是战国时期的丝绸宝库一点也不夸张。

530

棺盖打开情景

上面几段话中出现了绢、罗、绮、锦这些字眼,它们都是丝绸,也都是由经线和纬线交织而成的,那它们的区别是什么?或者怎么判断它是这个而不是那个?

答案就是它们的组织结构各不相同。

怎么理解?我们先从织机的原理来看看一块成品丝绸如何产生。

600

织机工作原理——拿最原始的原始腰机举例

一台设备要完成五个最基本的动作,才能叫作织机。

送经:首先要把织布用的经线放在经轴上,并按照自己需要确定拉出经线的长度;

开口:经线要按织布需要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开口才能和纬线交织;

投梭:织工把梭子绕上纬线穿过这个开口;

打纬:留在开口里的纬线必须把它打紧了才能织下一纬;

卷布:织好的布要绕在一根布轴上,再放出相应的经线,准备织下一段。

五个步骤中,如果在开口和投梭两个步骤中,稍作变换,那织物的结构就不同了。虽然丝织物品种至少有一二十种,但大的类别只有三种,分别是:平纹、斜纹、缎纹。三类组织中又有不同的丝织品。

640

丝织物三大组织对比

三类组织中平纹组织最简单,出现最早,在距今至少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应用,斜纹组织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普遍使用,而缎纹组织出现最晚,元朝以后才开始流行。

平纹组织简单的说就是经线和纬线每隔一根,相交一次,整个织造过程中经纬线相交的频率一样。

640

从左到右:平纹、斜纹、缎纹组织结构图

绢是平纹组织的丝织物家族中的一员。作为一种最简单的丝织物,绢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新良渚文化,就有出土实物证明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绢的织造工艺。

素绢没有什么纹理,但平实耐用,是一种实用衣料。而且由于绢非常纤薄,在纸流行起来之前,它成为了画作的首选,在理想的状态下,绢本能够保存千年,所以现在经常看书画文物的说明牌都会看到这样四个字“绢本设色”。同样因为它纤薄,它也适合控制风,古代人做团扇、风筝都会选绢。

640

绢本的古画

马山一号楚墓中有不少的绢,其中最有特点的是绢制的衾。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90

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

《仪礼·士丧礼》等书中记述,衾是尸体入殓时盖尸的东西,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裹尸布。那马山一号楚墓出土大量的衾就变得好理解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衾逐渐也有了被子的意思。

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在平纹组织的基础上稍微做一点点手脚就会有新的织物出现,比如说把原来中规中矩永远平行的两条经线,拧在一起,再把从纬线相绞的经线中穿过,就出现了——罗。

328

罗组织结构图示意

相拧的经线,使“罗”比“绢”在同等单位内经纬线数量更加稀疏,有肉眼可见的孔,所以织物比绢还轻薄,适合在炎热的天气里穿。

640

宋代罗织物

罗的经线是隔几个纬线拧在一起一次,那如果每隔一个纬线就拧一次呢?那就又是一种织物了——纱。

纱织物经常与罗放在一起说,称为纱罗。它们都很轻透,但纱织物因为拧的地方更多,所以比罗更为轻薄。

496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袴

我们看图片上这件上面有纱的袴,完全可以透过它看到里面的夹层,如果对纱的轻薄还没有直观的概念,那看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襌衣就知道了。即使一个对丝织品不太了解的人,也听过素纱襌衣的大名。这件衣服重49克。据说把它折叠n次,还可以透过衣服清晰看到衣服下面的字迹。

640

马王堆汉墓素纱襌衣

荆风楚韵 神巫凤鸟

丝织物的组织结构贯穿众多时代,是丝织品的基础,而上面的纹饰则是一个特定时期审美和流行元素的体现。纺织技术不断进化,有难易、高低之分,但纹饰却生来平等,演变交流、吸纳万千。

商周时期,受到纺织、绣染技术的限制,图案以各种小几何纹样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周天子对各诸侯约束力逐渐减弱,再加上地域的影响,各诸侯国对丝织品的颜色、纹饰形成不同爱好。

205

马山一号楚墓丝织物纹饰

在战国七雄中,楚国地理广袤,受到黄河、长江两种文化的影响,境内多山水,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

《汉书?地理志》:“楚人信巫鬼,重淫祀”。

重巫蛊、信鬼神,是楚文化的典型特点;云气和凤鸟又是楚人心中的图腾,二者结合,用神秘诡谲四个字来形容丝织品的纹饰的风格再恰当不过。

我们来感受一下。

640

凤鸟花卉纹锦袍及纹饰线图

这件凤鸟花卉纹锦袍一眼看过去,只是单纯的一只凤鸟,仔细看会看到这只鸟不止一个头,而且头转向的位置不一样,就是将鸟的侧面形象与正面形象重新组合而成,而且翅膀的尖并不是羽毛,而是凤鸟头。

这种远看是一个,近看有好多元素的纹饰是楚人非常喜爱的打散重构组合方式。

而这种组合方式一般外部还需要大几何纹做框架,最流行的是大菱形纹。

640

马山一号楚墓纹饰线图

说到大菱形纹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一个用四条线构成的四边形而已,楚人神秘和浪漫的审美,绝不会用这么死板的形式,它们会用各种元素组合成大菱形的感觉。

388

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

这件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以龙凤为主题,以花树为中心,对称布局。虽然龙飞凤舞,但龙凤S形的姿态,外围依然构成大菱形,动静结合。而且,两条龙头连接处有涡轮纹,可能是最初太阳的形象。下部凤尾相连,有另一个涡轮纹,可能是象征着月亮。

汉承袭战国的审美,在织物纹饰上继续使用几何纹,而且随处可见战国浪漫神秘的文化元素。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更深刻受到战国楚文化的影响,墓中丝织品的纹饰是马山一号楚墓纹饰的完美继承。

536

马王堆汉墓出土绢,上面有打散的凤鸟眼睛

马山一号楚墓有战国丝绸宝库这样的称呼,一方面是齐全的丝织种类,另一方面是它漂亮的纹饰。这些纹饰大多都是“绣”上去的。

先民们用经纬线的变换,为丝织品贡献了至少十几种大的品种,但“织”因为织机的限制,呈现出的花纹毕竟有限,所以先民利用线,在“织”的基础上,创造了“绣”。

刺绣是一种以针带线的手法进行创造的丝织品加工技术。最晚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这种技法,不挑材质,什么织物上面都能加工,所以用途十分广泛。

说到刺绣就会听到这两种说法,这件绣品用“XX针”,这件绣品是“XX绣”。

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

640

简单地说,刺绣技艺分为针法和绣法两个层次。

针法就是最基础的。首先是每一针下去的情况,这一针是直针还是曲针。当然,绣好一件丝织品,不可能只有一针,它是很多针的组合,所以针法和针法之间的组合就是我们说的针法。比如说:戗针。

绣法是不同针法的组合。它是在针法发展、刺绣技艺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现在常说的苏绣、粤绣、顾绣,这种以地名、人的姓氏命名的绣法,出现的就更晚了,基本在明清时期才完全形成。

421

锁绣示意

马山一号楚墓中使用最多的绣法叫做锁绣,又称辫子绣。针法就像女孩子编辫子那样,又有点像一个个套在一起的锁,所以如此命名。

锁绣最晚在商代就已经出现。唐中期之前它是使用最多的一种绣法,直到现在,锁绣还经常使用。

522

刺绣龙凤虎纹衣袖上的锁绣

礼仪之备 衣裳之制

除了刺绣,另一种让丝织品有纹饰的方式就是织布的时候用彩色丝线直接织出图案,这个就是织锦。

织锦工艺复杂,所以在所有丝织品的名字中,其它都是绞丝旁,只有锦是金字旁。

640

大名鼎鼎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就是织锦

虽然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织锦已经普及,但受限工艺和生产技术,很难做出幅度较大的织锦,所以一般用来做带子,或者用装饰袖口、领口。这反而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袍服的一种风格。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把它用六个字概括:“衣作绣,锦为缘”。

640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袍服复原图,衣领为织锦

我们现在经常会说穿衣裳,在古代衣特指上身,裳特指下身。按照上衣的重要程度不同,古人穿衣可分为“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而在唐以前,汉地流行的是“衣裳连属制”,就是说从外表来看,上衣更为重要,甚至几乎看不到里面的下装。

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最多的服饰就是袍。出土的袍基本都是形制都是交领右衽,上下连为一体,这应该是楚国流行的典型衣袍样式。

631

马山楚墓出土的深衣复原图

这种衣服有专有名称:深衣。

《礼记·深衣》规定深衣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十二幅对应一年的十二个月,衣袖要裁剪成圆形与圆规对应;衣领垂直交叉与矩对应;背后缝线至脚踝垂直于地面,与正直的标准相符;衣裳下端要齐整与地面平行,与权衡公正相应。

深衣按照衣裾(ju)开法的不同也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

曲裾,因前襟横向上较长,穿时需绕着身体。直裾横向较短,穿的时候不用围绕,直接在侧面垂于地面。

640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人俑穿曲裾深衣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深衣都为直裾。这可能与墓主人的身份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自上而下,有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几种。考古工作者根据马山一号楚墓的文物推测,这个墓主人应该是“士”阶层,跟我们现在相比,应该是有一定地位、非常有钱的中产阶级。

640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直裾深衣

古代,地位越高的人,衣裳越复杂,穿的层次也越多,“士”阶级地位不如上面的卿、大夫,所以墓主人的袍服基本都为直裾。

考古报告中把袍基本都称为绵袍,不是打错了“绵”字,而是与它的工艺有关。

中国的棉纺织开始非常晚,春秋战国时期,不可能用棉花来做衣服,所以这里的“绵袍”指的是有夹层的衣服。

《礼记·玉藻》载“纩为茧,缊为袍。”

其实不仅是战国时期,整个古代,袍都不是单层,单层的上衣,长的叫衫,短的可以叫做襦。

403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人俑线图

灶物者再说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袍、襦、裙、袴等多种衣服;还有假发、帽子、珠佩、锦囊等多种饰品,丝织品种类几乎囊括先秦所有丝织品类目,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战国丝绸宝库。

马山一号楚墓的时间属于战国中晚期,早于秦将白起攻占楚国郢都,墓中一切文物均体现了楚国当时的手工艺水平,尤其是楚国的丝织业,已经具有极高水平。

马山一号楚墓中神秘诡谲的丝织品纹饰,体现了楚人重巫蛊、信鬼神的独特审美观,云气、凤鸟更是楚文化的典型符号,浪漫情怀下的布局,最能代表荆风楚韵。

640

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陪葬?衣

欢迎关注灶物者,阅读更多精彩~

参考文献

1.田映雪.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丝织品凤鸟纹饰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8.

2.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编[M].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3.张妍,程隆棣.马山一号楚墓连属式服装结构及着装形态分析[J].丝绸,2013,50(08):17-21.

马王堆汉墓女尸衣服,古代马王堆古墓

古人啥东西竟比纳米还小?

若你能看清细细的绣花针尖,先别自傲,你仍然是肉眼凡胎。
人类上佳视力,目力所辨清的最小物质为0.1毫米或仅仅再小一点。

就像人类肉眼能看清成熟的卵细胞,揣测那个不存在的生命前世,这只是上帝的眷顾。

纳米是现代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一百万之一毫米,想能看到,除非你是神仙。

本邦古代,什么东西能够这么小,再小也小不到超越纳米吧?

这事,按《容斋》主人洪迈的观点:你不知道的,可不一定没有哦!

了解自身和世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渴望。
但是肉眼永远无法看到只5微米宽的精子,生命原始形态,人只能看到半面。

现实世界中,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确实太多了,如蚊子的嘴巴。

一个蚊子的嘴,直径约为0.06-0.08毫米,只有鬼才看见。

也许,上帝认为人看的已经够了,可人类却大声地说:还不够!

大小虽然是个长短宽窄的计量问题,却勾连着人的大脑回纹。无论标准的确定,还是妄想突破肉身的局限,都需要强大的智慧。

所幸,先辈的大脑拥有的此款能力,并不亚于今天的我们。
那么,我们的古人是如何标准化或想象计量呢?

《 孙子算经》成书于魏晋时期,讨论了度量衡的单位和筹算的制度和方法。

由于本邦天文历法早于夏朝时已相当成熟,度量衡法及算法,应早就存在。

本 邦最小的计量长度为忽与秒,再一步步十进制到寸到尺。

以1寸=3.333厘米为基准,那么一秒就是:0.003毫米;一忽就是:0.0003毫米,也就是0.3微米。

现在的蚕丝,只有桑蚕与柞蚕两种丝,到底有多细?

桑蚕丝直径13-18微米,柞蚕丝直径21-30微米,二者平均是约等于20微米,就是0.02毫米。

这么细的精度,蚕做出来是天赋异禀。

但是,问题也来了:古今蚕丝,为什么粗细差那么多?
1972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轻薄得团不盈握,净重49克。

今人反复攻关复制,最轻才做到60多克。又研究十几年,最顶尖的复制还49.5克。

不是古代纺织技术多牛,素纱襌衣那么轻,主要是蚕丝细!

古中国蚕种为三眠蚕,丝细量小,现在基本都不养殖这种蚕。

古人的计量忽,现在看来是靠谱的。

丝这么细,古人看的见吗?
看见就出鬼了!什么仪器都没有,不可能看见,却织出如此的丝绸!

荆州马山一号楚墓丝织品,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158×70根。

许多单丝竟是由多条细丝编组在一起的。

这批针织品精美精细到恐怖,肉眼根本看不见针织绦纹饰,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清。

2000多年前咋使用这么细的丝呢?虽然专家还搞不清其中的奥妙,但古人肯定有盲织微丝的绝活。

汉·扬雄《太玄》中说:“ 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 。”
玄,就是盲中维系万物而无形的东西。玄是本邦对未见物的感知本事。

《隋书·高帝纪》上说:“ 受命上玄,廓淸区宇。”玄,是天,是色、是光。
字形上玄、糸、丝三者之间是有关系的。

《说文解字》载:“糸,细丝也。”

光打在蚕丝上,虽然非常细。人感觉到反光。“玄”就是这样的幽光,是知微的工具。
织工正是利用高垂下来的细蚕丝的反光,来分辨纤细的丝线。

而肉眼看不清的丝衣细节,纹饰能在光线下若隐若现,这也是中国丝织品的神奇。

无论理论和实践,咱国人对看不见的微观的认识都达到了某种极致。

这个要与佛教中的微观世界比是那么的不同。

洪迈对极微物的关注,是跨文化的。他在《容斋四笔》(第十三卷)对佛经中的微观度量单位探讨是很详尽的。

释迦牟尼说:“ 一粒微尘中,各现无边刹海,刹海之中,复有微尘;彼诸微尘内,复有刹海;如是重重,不可穷尽。”

刹海是大千,微尘是宇宙。微观中有宏观,宏观中有微观。

佛家微观小到什么程度呢?小到尘埃。
微尘,与本邦的忽谁大谁小啊?

以一虮(0.5mm)之大,连续不断地七等分,已经比忽小了,也超越了纳米级。

一极微尘为大千之源,四方合七极微为一微尘,不断升级,构建佛家眼中的色尘。

红尘扰扰,不过是人世烟火,是佛家欲跳出的五行。
庄子的微观也是讲尘缘的,他眼中的极微物也是尘埃。

这是一个浪漫的微观构成的世界,云气蒸腾,有点像人间仙境。

野马尘埃,是大泽奔腾的游气,微化为尘埃,与佛祖法相义同境异。

只是道家很抽象,野马游尘似有似无;佛家更具象,老病爱恨实存实在。

佛教三界红尘是触碰得到的凡世之尘,其大小是能计算的。

洪迈不断讲佛教尘的计量算法。他说: “逾缮那、一由旬,都是数量单位。”
由佛家一尘,最后经过一系列换算,变成了尺、丈、里。

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夫数量之称,谓逾缮那。旧曰由旬,又曰逾闍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

清代俞樾在《茶香室三钞》也说:“ 佛肉眼彻见一逾缮那,就是四十里 。”

佛法不是无边的,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是有法有限有界的。

极微尘按照佛教算法,是虮(虱卵)7的负9次方,这可是佛家最小物质。

极微尘的缈小,很是惊人,也比纳米小很多。

虮的大小是0.5毫米,连续9次用7来除,就是极微尘的大小。

1纳米=10^(-6)毫米=0.0000001毫米。

1极微尘= 7^(-9)× 0.5毫米=0.00000001毫米。

文化差异是文化多样性本身特征。东方文化对微观世界的体验感悟,是跨越了看见的具体的。
洪迈讲的《列子·汤问》里“焦螟”故事,恰恰体现了道家的微观认识:

长江水滨有种极小昆虫焦螟,成群聚在蚊子眼睫毛上,从未有交通事故。

一天,视力第一的离朱和子羽仔细观察,他们根本看不见焦螟。

一天,听觉极灵的觚俞和师旷来听,也听不到声音。

一天,黄帝与容成子两人不仅看见焦螟形体魁武,还听到飞声如雷。

这是两人用精神去感悟微观的结果。

《华严经 · 普贤行愿品》上说:“ 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
如同佛说:滴水藏海。兽毛上的极微里有三世大千。

这与洪迈讲的庄子两个蜗牛国战争曲同工异,因为东方故事更生动。

蜗牛两只小触角上地盘,争个什么劲?死亡数万,大战争啊!

微观世界,比凡尘还凡尘,熙攘难脱于利。但东方微观是可无限小的,佛家法眼里的微尘,再小还是终究归于凡间红尘。

本邦微观思维的模糊性认知,不可能为纳米单位所束缚,小的无穷尽成为常态化选择。
先贤的微观意见,对洪迈的影响也是震撼性的。

庄子的这句话,改变了洪迈的过去的认识。

这么分下去,“ 日取其半 ”,这特么的“ 正碎为微尘” ,与佛经何其相似!

以致于,他说:“ 所谓卵有毛、鸡三足火不热、如是之类,非词说所能了也。 ”

不明白的事情,以后真不能瞎哔哔,搞不好露怯啊。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多久能到达纳米级,无需再分?
假设真的每天玩着将木棍一分为二,从理论上讲,分到原子是不成问题的。

一尺之棰=0.231米(汉尺明尺已不重要)。

而原子直径=10^(-10)米,只要分到10的负10次方就到了。

大约需要 31.105245706天,也就一个月,就OK了。

本邦木棰理论可以无限地分下去。

当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时,便宣布电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然而,20年后,原子核分割为质子和中子时,以为总算找到微观世界的尽头了。

又过40年,质子又分割为更小的夸克和胶子。

像是不断分割的木棰,微观世界的尽头一次次让人跌眼镜,东方哲学的智慧是否应受到科学的关注?

与佛家道家不同,微观科学家只能沉溺在红尘中探究微尘,尚难超然物外。

有意思的是:科学家微观研究,竟都是通过光来实现与看不见世界的对话。

这与本邦用光来感知看不见的蚕丝一样,但只是种巧合,不必多想。

马王堆汉墓女尸衣服,古代马王堆古墓

民间传统手工艺:刺绣的起源历史

  战国
  中国刺绣起源很早,相传“舜令禹刺五彩绣”,夏、商、周三代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从早期出土的纺织品中,常可见到刺绣品,早期的刺绣遗物显示:周代尚属简单粗糙;战国渐趋工致精美,这时期的刺绣用的都是辫子绣针法,也称辫子绣,锁绣。

  湖北江陵马山硅厂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绣品,有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并且不加画填彩,这标志此时的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

  汉代
  汉代,刺绣开始展露艺术之美。因为经济繁荣,百业兴盛,丝织造业尤称发达;又当社会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费阶层,刺绣供需应运而兴,不仅已成民间崇尚广用的服饰,手工刺绣制作也迈向专业化,尤其技艺突飞猛进。从出土实物看,绣工精巧,图案多样,呈现繁美缛丽的景象,堪称为这项民族工艺奠定优秀的传统。

  汉代王充《论衡》记有“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足以说明当时刺绣技艺和生产的普及。因为刺绣工艺的成熟,汉代已经在无形中开始区分使用刺绣的人群等级和种类,刺绣虽然是在劳动中由劳动人民创作产生,但是绝大部分的劳动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档丝织刺绣品的。普通的劳动人民只能在生活中用简单的刺绣工艺来点缀服饰鞋帽等实用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刺绣残片,它们虽已在地下埋藏了几千年,但出土时仍然精美绝伦,配色、针工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让我们这些现代的绣工们都汗颜。

  汉代的刺绣工艺在山东一带也很发达,并早已成为民间妇女的普遍劳动。而四川成都的蜀绣在汉代也很精美。由此可见刺绣工艺在汉代就已经很普及了。

  唐代
  唐代刺绣应用很广,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在唐代的文献和诗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等,都是对于刺绣的咏颂。

  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

  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

  宋代
  刺绣工艺发展到唐宋时期已有数十种针法,其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各个地域的不同特色。刺绣已不单单是绣在服饰上,而是从服饰上的花花草草发展到了纯欣赏性的刺绣画、刺绣佛经、刺绣佛像等等。据传武则天时,曾下令绣佛像四百余幅,赠予寺院及邻国,由此可见唐代绣佛像已非常盛行。

  宋代是中国手工刺绣发达臻至高峰的时期,无论产品质量均属空前,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更堪称绝后。宋代手工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

  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手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

  朝廷的提倡,使原有的手工刺绣工艺显着的有了几个方面的提高:1、「平针绣」法富变化,钻研发明出许多新针法;2、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3、结合书画艺术,以名人作品为题材,追求绘画趣致和境界。

  元代
  元代刺绣的观赏性制作虽远不及宋代,但也继承了宋代写实的绣理风格。入主中原的元人,在全国各地广设绣局和罗局,刺绣的审美和功用,越趋于美术化。

  佛教题材的出现,始自隋唐,主要图案是宝相花。宋绣独尚名人书画,偶有佛像绣品。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动摇儒家的首一地位,崇推出藏传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风复兴。

  然而,各地绣局仍沿着宋人路子,刺绣名人书画或花卉写生,且工不如宋人。《清秘藏》中则道:“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项公开招聘工作人员32名,湖北考古研究所新招聘人员名单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项公开招聘工作人员32名,湖北考古研究所新招聘人员名单

历史趣闻阅读:512   点评:8
三星堆考古的重大发现,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在哪里

三星堆考古的重大发现,三星堆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在哪里

历史趣闻阅读:392   点评:22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505   点评:191
床笫之欢的意思出处:中国历史上代价最昂贵的床笫之欢

床笫之欢的意思出处:中国历史上代价最昂贵的床笫之欢

历史趣闻阅读:11725   点评:111
马岛战争的意义,阿根廷为何打不过当时衰弱的英国

马岛战争的意义,阿根廷为何打不过当时衰弱的英国

历史趣闻阅读:8166   点评:151
古代的奇闻趣事,古今奇闻趣事传奇

古代的奇闻趣事,古今奇闻趣事传奇

历史趣闻阅读:2582   点评:23
张作霖怎么死的:与日本无关系苏军情报局暗害

张作霖怎么死的:与日本无关系苏军情报局暗害

历史趣闻阅读:11190   点评:230
古代女生奇闻趣事,不论是非好与坏

古代女生奇闻趣事,不论是非好与坏

历史趣闻阅读:2525   点评:47
耿弇屠杀了多少人?围城打援的战役经过,耿弇简介

耿弇屠杀了多少人?围城打援的战役经过,耿弇简介

历史趣闻阅读:8829   点评:169
张三丰能破金刚伏魔圈么?张三丰和三渡武功比较

张三丰能破金刚伏魔圈么?张三丰和三渡武功比较

历史趣闻阅读:11046   点评:157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