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万宁考古周记
201802110664 周灵
十一月的海南仍似无秋意,我们跟随老师来到海南万宁神州半岛,二十师生,考察了湾仔头遗址。
“想吃核桃,就是得首先咬开坚硬的果壳。”在为期五天的考古实践中,我们虽“脸朝黄土背朝天”,无时不刻喂养着诸多蚊子,却了解了田野考古发掘方法和技能,初步知道了历史文物的的保护和修缮。在师友同仁的陪伴下,整个考察,受益良多。
(图为考察师生合照)
协助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科院考古所的蒋老师首先讲授我们挖掘的地层属于“文化层”。文化层作为考古学的术语,指古代遗址中,由于古代人类活动而留下来的痕迹、遗物和有机物所形成的堆积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考古工作者清理了表土层之后,从地层上正确划出上下文化层的叠压关系。再根据文化层的包含物和叠压关系,可以确定遗址各层的文化内涵和相对年代。文化层的叠压原则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年代相对古老的地层一般位于相对新的地层之下。叠压关系即是最基本的地层分布。结合理论与实际,我们所在的遗址目前已有并且划分的文化层包括四至五层,分段从今至新石器时代。在海南,土质多为砂质的情况下,层层之间界限并不明显,如何简单初步的做出判定呢?分别抓两抔土,观察左右手的土质、砂砾、颜色、湿度等等。当然这也是老师们在理论基础下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了。
(图为同学们认真听授)
再移步至探方,除去隔梁,在4m×4m的探方内,我们真正开始动手实操。在我看来,具体探方编号也是一个基础的小学问,就于我们所在的探方而言,编号为TS06E04。字母T为探方,S和E分别为南和东,表示针对原点的方位,06和04分别是距离原点的象限数量。我们在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地层上细细挖掘,每次下掘约2厘米,使用手铲和毛刷清理文化层,将少量零碎、被铲移的陶片取出,统一收入容袋中,再讲文化层铲平,清理落叶和杂物,喷洒细雾清水以致土层颜色更整齐统一且美观,之后拍摄探方全景和出土文物特写作为影像资料采集。将土层裸露文物再进行表层沙土清理,装入资料袋并且标注信息。就此探方这几日的挖掘,我们发现,土色呈偏黄褐色,出土文物多为碎陶片和少量石块,探方西北部出土的陶片较为密集,但整体分布仍显稀疏。陶片多为红褐色且夹粗砂,部分陶片有绳纹、交叉纹、水波纹,多为绳纹且绳纹较细。石块数量较少,体积较大,且多羼和料或自然石器。个别地方有小块紫灰色沙土,推测应是紫色的沙岩石块风化或者沙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