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定疑疑似刘兴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西汉中山国封王墓。
在正式行文之前,有必要交代一下中山国历代封王,不少网友问我了。
中山国,是汉朝一重要封国。但东西两汉的中山国国王虽然都姓“刘”,却不是一脉相承,即使西汉中山国,中间也断代了。
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
西汉最早的中山国,是汉景帝刘启于公元前三年(前154年)为庶子刘胜而封立的,国都在卢奴(今河北定州)。第一代王刘胜之后,分别是哀王刘昌、康王刘昆侈、顷王刘辅、宪王刘福、怀王刘修(有关刘修墓考古和被盗情况,见《造墓时设反盗层活杀盗墓人,盗墓更有一套,墓室发现一批盗墓工具》一文)。
刘修无子,中山国无人继承,除国。
到这里,刘胜的中山国其实已亡国了。
满城汉墓出土金缕玉衣(复制)
到了汉宣帝刘询当皇帝时,中山国再次兴国。刘询将他的儿子刘竟分封于此,结果刘竟又无子,中山国再一次断代,谥“哀”,史称为“中山哀王”。
汉宣帝刘询死后,刘奭继承了皇位,史称“汉元帝”。他封儿子刘兴为中山国王,刘兴死后谥“孝”,故称为“中山孝王”,由儿子刘箕子嗣王位。
结果第二年汉哀帝刘欣死了,刘欣无子,刘箕子撞上了大运,被王莽拥立为帝,并改名刘衎,史称“汉平帝”。
汉平帝刘衎(剧照)
因为刘衎做了皇帝,已故东平王刘宇之孙刘成都承继中山王,王莽建立新朝后被废除王位。
至此,西汉中山国结束。
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的疑似中山孝王刘兴墓。
刘兴墓在哪?很长时间都是张冠李戴。1973年考古发掘的定县40号汉墓——中山怀王刘修墓,一度被当成刘兴墓(见《满城汉墓后代墓被考古发现,出土皇帝赐金缕玉衣,内外放满随葬品》一文)。为什么会把40号汉墓认成刘兴墓?主要是出土了一件金缕玉衣和大量的黄金,江西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金币、金器,40号汉墓中几乎都有,如麒趾金、马蹄、金饼等。
海昏侯墓出土马蹄金
海昏侯墓出土麒趾金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金饼
金缕玉衣是一种丧事规格,在制度规范以后,不是什么人死后都可以穿的,只有皇帝死后才可能穿。封王和大臣要穿,只能是皇帝赏赐。
刘兴本来是有可能当皇帝的。汉成帝刘骜无子,御史大夫孔光建议立刘兴,但被汉成帝本人否决,一是刘兴不学无术,无治国之能,再是刘兴是他的兄弟,同辈呢。最后汉成帝决定立侄子、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刘欣为太子——刘兴帝王梦破灭。
博物馆展出金缕玉衣(复制)
但为了安慰刘兴,缓和继嗣之争,汉成帝给刘兴生加封行赏 , 死后特赐金缕玉衣 , 所以墓中有金缕玉衣,起初考古人员是这样分析的。
定县40号汉墓早期被盗严重,但仍出土很多随葬品,其中仅黄金就达6000多克,折合汉制24斤。而刘修无子,死后除国,分析墓不应该这么豪华,只有刘兴有这条件,他的中山国比其他诸王国都大,在王位时间又长,前后达30年时间。
所以,发表于1976年第7期《文物》上的《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一文,便认为定县40号汉墓的墓主是刘兴。但后来考古报告正式发表时,纠正了这一观点。
河北定州疑似刘兴墓
1981年第8期《文物》上发表的《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简报》,便认定墓主是刘修,而放弃墓主是刘兴的观点。
因为,考古人员觉得不对劲。主要是刘兴死亡时间与墓中的出土纪年对不上。
而且,在定县还有一座比40号汉墓规模大的汉墓,此墓以前一直被当成西汉中山国第一代国王、靖王刘胜墓,故当地俗称“靖王坟”。清道光年间,主政官员曾重修靖王坟,还特在墓前立了“汉中山靖王墓”的石碑。此碑现在尚存,仍立在墓地供人参观。
清朝立“汉中山靖王墓”碑
1968年,刘胜夫妇墓在满城西灵山上被发现了,这个汉墓的墓主便成谜了——刘兴成了最可能的人选。
早在1970年代,考古人员已进入过“靖王坟”,里面也没有什么遗存,早被盗墓者盗空了,但墓室保持完好。
是不是刘兴墓,无法认定。
后来,当地要在此建“中山汉墓”博物馆,又对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清理时也没上报国家文物部门批准,清理后也没有形成考古报道,所以现有的资料都是非考古学结论。
河北定州疑似刘兴墓
现在称以前的“靖王坟”是刘兴墓,也不是定论,只是一种推测,而且,墓室规模也没达到“王的级别”,出于旅游产业的需要,勉强算作是“疑似刘兴墓”吧。
疑似刘兴墓最有趣的谜题,倒不是墓主是谁,而是墓室出现的许多汉字。
“疑似刘兴墓”墓室南北长36米,东西宽10米,由甬道、东西耳室、前室,中室、后室几部分组成。与其他汉墓相比,比较特别是墓室的砌砖,上面都写有字,同一排砖上都是同样的字,由上到下,规整划一,与现在小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字,或习书者刚开始写毛笔字一样,写满了字。
河北定州疑似刘兴墓壁上的字(抬头看)
河北定州疑似刘兴墓,上图翻转180度后看
据中山汉墓博物馆赵龙先生介绍,墓壁砖上的字主要有四大类,一是记数字,如一、二、三、四;再是方位字,如东、西、南北;三是《急就章》中内容,如急、就、奇、觚、眾、異等;还有书典用名,如春、秋、尚、书、律、令等
如在通往后室(放棺处)甬道券顶,最外层门过顶横砖上有“中”、“觚”、“奇”三字,接着竖砌的砖上,每行有13字——分别是春、秋、尚、书、律、令、中、眾(众)、異(异)、觚、奇、就、急。这些字,每行字相同,用白粉题写,隶书。
有人认为这是筑墓时留下的,在砖上写字标记砖所在墓室的位置和次序。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应该还有其他功能,比如可能是记数,是统计所用砖块数量的需要,方便查数。
这些字倒底是什么意思?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
以后室前甬道券顶来说,从左右两边向“中”字方向读,分别是《春秋》《尚书》《律令》和“急就奇觚异众”六字,应该是《急就章》的首句“急就奇觚與眾異”中的字,省了一个“與”字。
这些字虽然没有纪年铭、纪事名那么有份量,但也相当珍贵,也算是一种砖铭,可作为断代依据之一。如出现《春秋》《尚书》《律令》和《急就章》首句内容,就含有年代信息,这些都是汉朝学生要学的。
《急就章》是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编的儿童识字课本,一直到唐朝都有使用。因篇首句有“急就”二字而得名。从出现《急就章》内容可知,此墓不会早于汉元帝时。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编者史游精字学,善书法。他在编了《急就章》后,又用草书笔法书之,形成“草隶”也称“章草”。唐人张怀瓘《书断》评论称,“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
《急就章》首页
“疑似刘兴墓”上所书字,都是漂亮的汉隶,从字体上也为此墓的断代提供了信息,且是书法史研究难得的材料。
当然,这些字倒底是做什么用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河北定州汉中山古墓博物馆收藏的石刻
河北定州汉中山古墓
满城汉墓究竟有何特殊之初?
1968年5月,解放军某部在河北满城县西南1.5公里崇山峻岭的岭山上进行施工时,随着解放军的爆破施工,突然在爆破的施工处炸出一个大洞。
于是施工的解放军派遣人员下去查一下,当进入这个洞穴时发现这个洞穴墙壁很光滑,这个洞穴明显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后天人工开凿的,于是施工的解放军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一座古墓,他们将此情况上报,河北满城县发现古墓的消息很快引起考古学家的注意,著名考古学家郭沫若专程莅临考证,确定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墓穴。
河北满城汉墓的发现震惊了考古界,汉朝古墓流行厚葬,墓葬中往往都会有丰厚的陪葬品,这对于了解西汉历史有极大的帮助,于是经过周总理的批准,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北省文物工作队联合发掘。
河北满城汉墓是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
刘胜是汉景帝刘奇的儿子,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刘胜在位42年,他也是中山国的第一代中山王,刘胜在位期间,也是汉朝国力最为雄厚的时期,加上刘胜在位时间超过40年,结合西汉厚葬的风俗,当时判断满城汉墓中的陪葬品应该十分丰厚。
在满城汉墓发掘后,结果果然不出意料,满城汉墓中的陪葬品十分丰厚,而且还意外首次发现了传说中的国宝“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
满城汉墓两个墓共出土陪葬品6000多件,陪葬品的种类十分齐全,摆放有序,俨然体现出大墓主人的等级身份。
大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包括大量的陶瓷、铜器、铁器、金银器﹑玉石器﹑漆器和纺织品等类。
在刘胜的大墓南耳室和甬道还出现了象征等级身份的车马房,用来放置车、马;北耳室象征仓库和磨房﹐放置盛贮粮食﹑鱼肉及炊饮的各种陶器﹑石磨和推磨牲口﹔中室象征厅堂﹐放置大量铜器﹑陶器﹑铁器﹑金银器等生活用器﹔后室象征内饰﹐放置棺椁及贵重物品。
从刘胜大墓结构布局就直接大墓体现出墓主人的身份等级。
在满城汉墓中首次出现了完整的传闻中的国宝“金缕玉衣”。
汉代人们相信玉可以起到保护逝者去世后尸体不腐的作用,而金缕玉衣所选用的玉的材料和穿线材料也因为身份等级不同而不同,王侯帝王级的金缕玉衣选用的材料都是最好的,由于金缕玉衣本身制作成本耗材财力巨大,制作周期也长,因此能享受金缕玉衣的多数都是帝王王侯级别。
刘胜的金缕玉衣全长1.88米,共由2498片玉片组成,耗费金丝约1100克;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由2160片玉片组成,耗费金线约700克。两件金缕玉衣制作完美,堪称满城汉墓中的“国宝”。
满城汉墓采用了西汉流行的凿山为陵的大型崖墓。刘胜的墓东西全长51.4米,南北宽37.5米,最高可达6.8米,整个大墓的容积达大约2700立方米;窦绾墓东西长49.7米﹐南北宽65米﹐最高处 7.9米﹐容积达3000立方米。刘胜夫妻二人大墓南北并列,墓门相距120米。
整个大墓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组成,墓内设有排水设施,整个大墓布局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体现了西汉皇家贵族气质。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灵山汉墓具体资料
满城县,汉为北平县地,位于中山国的北部。县城东南距保定市约40里。陵山在县城西南三里处,是一孤立的小山。中山王刘胜夫妇墓就建于此。已发掘的两座墓室,南边一座为刘胜墓,北边一座为窦绾墓。刘胜是西汉皇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的哥哥。他在 景帝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被封为中山王。于武帝元四年(公元前113年)统治中山国长达42年之久,是中山国六代王中的第一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