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三门峡回来,郑州返三门峡最新规定

历史趣闻     2023-8-5     点评:20举报

 三门峡市,我去过三次。今年10月16日,我到三门峡市参加“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旧地重游。时空变幻,物是人非,不由得感慨万千。

  仰韶文化遗址公园

  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点是在渑池县仰韶村,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东60公里处。1921年10月下旬,经北洋政府批准,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考古学家袁复礼在这里进行了中国第一次考古发掘,确认了我国存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距今7000—5000年,以磨制石器和彩陶为主要特征,并按照考古学命名惯例,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意义深远,第一次宣告了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发现了几千处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文化是中国考古学文化的源头。

602

  1994年深秋,我随以黄景略为组长的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检查河南考古工地,第一次踏上这块考古圣地。仰韶村与其他豫西村庄没有太大的不同,映入眼帘的是黄土、沟壑、窑洞、土房。从沟壑下的小路走过,看到断崖上挂着灰坑,这一幕至今还历历在目。虽然仰韶遗址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工厂和现代建筑不能侵占的遗址,但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并没有停下过。怎样保护好这样的土遗址?考古专家们忧心忡忡。

  2011年11月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渑池召开的“纪念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学术讨论会”,看到了仰韶村的变化。在仰韶村建成了仰韶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前矗立着四尊人物雕像,分别是对仰韶文化作出贡献的四位考古学家:安特生、袁复礼、夏鼐、安志敏。1951年,我父亲安志敏跟随夏鼐在仰韶村进行过第二次考古发掘。

  90周年纪念会的盛况还历历在目,记得当时很多学者从国外赶来,收藏安特生发掘品的瑞典远东博物馆馆长也前来参会,还带来了瑞典艺术家的现场表演,展现了仰韶文化的世界影响。在会上,我见到袁复礼的儿子袁鼎和夏鼐的儿子夏正楷,他们也从事与考古相关的工作。

  十年过去了。2021年10月17日,我随参会代表再次访问仰韶村,眼前的景象简直令人不敢相信。仰韶村40余户原村民已搬出遗址,一些村民搬进县城,另一些则搬到附近村,白天到遗址公园上班。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了,遗址公园将仰韶文化博物馆、发掘纪念点、文化层断面、考古展示区等景观串点连线,展示了仰韶村遗址考古成果以及遗址环境。断崖上挂着的灰坑等遗迹已经被保护在廊屋内,并用LED灯标识出遗迹。公园内的花坛广场采用了仰韶彩陶上的典型图案。远古的韶乐从空中飘来,仰韶遗址的第四次发掘已经开始,年轻的考古人正进行着新的探索。古今时空交错,不知今夕是何年。

  博物馆看起来还是十年前的建筑,在引导进馆的途中,有一面100多米长的红砂岩浮雕墙,记载了100年来中国考古学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我的父亲安志敏和我的导师宿白等先生都在浮雕墙上留下了“身影”;作为重要考古项目,我参与发掘的唐大明宫遗址,也墙上留名。博物馆内的陈列重新设计了,看到安特生当年获北洋政府批准的发掘执照、袁复礼测量的地形图,一下子又把我们拉回到100年前。

  崤函古道

  10月20日的考察,第一站便是崤函古道石壕段。崤函古道是我国古代对洛阳至潼关间道路的统称。石壕段遗址是崤函古道东段的一部分,因靠近石壕村而得名。杜甫著名诗歌《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就是发生在这条路附近的石壕村。崤函古道南依巍巍崤山,北邻九曲黄河,是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城的交通要道。道路遗迹一般很难保存至今,但崤函古道石壕段是长达1300多米的石质道路,车轮在石灰质山坡上长期碾轧留下车辙痕迹,辙痕深达0.4米。

  14年前的8月,我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赵福生作为丝路申遗专家考察这段道路遗迹。记得当天天气十分闷热,没有一丝风,一起考察的省县文物局干部们都默默无语,心事重重。因为头一天考察灵宝市的秦函谷关,被我们否定了。否定的原因,一是秦函谷关主要使用的时期是在春秋战国,早于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二是秦汉时期原真遗迹保存得很少,看到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旅游复建的关楼,复建的形象也缺乏可靠的依据。现在的秦函谷关已改变了历史的真实性、完整性,不符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要求。当我们到达崤函古道石壕段时,眼前天然的石灰岩质路面,由于长期碾轧而形成清晰的车辙痕迹,以及局部人工钢钎凿刻修筑的痕迹。我不禁兴奋地说: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道路遗迹呀!2014年6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崤函古道石壕段作为唯一的道路遗存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

  这次访问石壕段,与上次大为不同。彼时荒凉的山坡已郁郁葱葱,可能由于气候变化近年的雨水多了,更是由于这里有人管理了,栽了很多树木花草。展示厅里的大沙盘标明了崤函古道的地理环境和道路,展板上讲述了崤函古道上发生的故事,以及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走过此路,将经历写出令人落泪的“三吏三别”。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的典范,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就是今天发生在丝路上合作共赢的例证。展示厅外的木栈道通往道路遗迹,车辙痕迹清晰可见,路旁牲口饮水的储水池都展示了真实的历史场景。

  崤函古道石壕段的管理人员只有4名,却把遗址管理得井井有条,他们期待有更多的游人来访。我和他们一起讨论,如何发挥这个世界遗产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特别是如何鼓励学校组织中学生跟着唐诗游学、拉练、考古,通过这些活动锻炼体魄,增长知识,感受祖国山河壮阔,历史沧桑。我还提议,可以与周围景点合作,如与新安汉函谷关联系,一次旅行看两个世界文化遗产。

  庙底沟遗址公园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三门峡陕州古城南,总面积24万平方米,是一处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内涵分为二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庙底沟类型。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庙底沟的发现把仰韶和龙山两个时期的文化完整地承接起来,用考古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有序和源远流长。庙底沟文化以其绚丽多姿的彩陶花纹,开启了中国史前一次波澜壮阔的艺术大潮,并为早期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个遗址是1953年我父亲安志敏带领考古队在豫西调查时发现的。1956—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大坝的建设,他作为三门峡考古队副队长主持了庙底沟遗址的考古发掘。今天,我来到这个遗址公园,也是为了追寻父辈的足迹。

  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经过8年磨砺,终于在2020年10月开园。公园占地600余亩,进入公园大门,几个巨大的造型,如彩陶片般“破土而出”。中国考古学先驱夏鼐、袁复礼和安志敏的雕像“站立”在喷泉广场上,守望着这片遗址。秋季的园区仍然五彩缤纷,鲜花开放,高高的杨树叶子已发黄,宣告秋的到来。栾树的叶色还是绿的,果实已呈紫红色,绿色树冠上的火红灯笼连成一片又一片,十分美丽。

  城市公园的静谧,将人群的喧闹、都市的繁华,一并消融收纳,走在其中,只觉平静与放松。园区内,随处可见的彩陶花纹、庙底沟遗址博物馆、当年考古人往来乘坐的绿皮火车,都表明这座公园的与众不同。游客不仅能在此赏花赏景,还能够近距离观察考古发掘全过程,甚至亲身参与模拟考古,身临其境感受考古的魅力。园内游人不少,多是三门峡市民,老人散步,孩子嬉戏,一片祥和景象。

  庙底沟遗址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也很有特色,建筑体量南北分为7个楔形体块,西高东低或东高西低交错布局,将公园绿地景观和城市广场融于一体。博物馆为了赶在这次考古大会期间开馆,工作人员一直忙碌到10月17日的凌晨。步入博物馆,映入眼帘的大厅高大明亮,白色的半球形藻井通透大气,图案却来源于庙底沟彩陶,古今融合,既传统又现代。基本陈列“花开中国”,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述庙底沟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发展历程、文化面貌及其重要影响,从而揭示庙底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主根脉地位;临时展览“花之蕊”,展示了豫晋陕仰韶文化核心区近年来的重大发现;数字化展览“邂逅庙底沟人”,则是对基本陈列的生动演绎,借助数字技术,让观众参与其中,增强体验感;专题性展览“庙底沟记忆”最吸引我,大量的图片、文献和实物,讲述着庙底沟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人和事。

  发掘队队员中的一个名字——刘永才,让我陷入沉思。我想起父亲1957年的日记:

  八月十九日 星期一 晴

  刘永才同志7:45因照(虢国太子)砖墓像触电,经送会兴门诊部急救两小时无效,余在郭寺院头得知消息后匆匆赶去,当夜拍电报至所里。

  之后的日记详细记录了请刘永才父亲到三门峡,办追悼会,将棺材包上铁皮运回北京的过程。从日记中可以体会到我父亲作为考古队负责人的内疚和自责。刘永才为了中国刚刚起步的考古事业而献身,生命定格在20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同仁没有忘记他,在他离世50年后的2007年,考古所在北京福田公墓他的墓前重新立碑纪念。中国考古学的初创阶段,不仅艰辛,而且有献身。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筚路蓝缕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用这个成语形容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创业阶段,再贴切不过。

  三门峡大坝

  去看三门峡大坝,是我多年的愿望,遗憾的是前三次三门峡之行都没有机会去大坝。

  在我少年的记忆里,三门峡是很神圣的地方。我父亲在三门峡考古队发掘时我十岁。有一次我给父亲写信,用的是竖式信封,收信人的地址应写在右侧顶头,发信人的地址姓名应写在左侧低处,我却写颠倒了,但父亲居然收到信了。他回北京时,特意将邮局划了红线的信封带给我,教我正确的写法。把三门峡铭刻在心上的另一个原因是贺敬之的诗《三门峡——梳妆台》: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这首诗现在读起来,还令我心潮澎湃。

  为了去三门峡大坝,考古大会结束后我多停留了一天。三门峡大坝位于市区的东北部,距市区14公里。汽车沿黄河南岸的公路前行,秋景正好,偶尔可以看到弯曲的黄河。由于大坝截流,这个季节的黄河的水不再浑浊,我看到的是清水黄河!黄河将成为继长城、长征、大运河之后的第四个国家文化公园,而河南黄河段是中华文明之源,是传承文化遗产的核心区。沿途现已设立了数个观景台,路旁栽种了花草树木,百里黄河生态廊道正在建设之中。

  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大坝是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为了彻底杜绝盘古以来黄河水患而建设的第一座黄河水坝。它的兴建为中国以后在黄河、长江和其他河道修建现代化水坝积累了技术经验和人才。1957年4月开工兴建,1958年11月截流,1960年9月下闸蓄水。三门峡水库由于库区淤沙等设计问题,其后进行了多次改建。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低水位“滞洪排沙”,水位由一度最高的332米降到防凌蓄水最高水位不超过326米。

  三门峡大坝现在是国家AAA级旅游区,“万里黄河第一坝”巨石上旁边立有大型瓷板画,内容是建坝之前的三门峡:中条山和崤山之间的险要地势和黄河奔腾咆哮着穿过“人门”“神门”“鬼门”的历史场景。大坝全长875.2米,高106米,巍然屹立于黄河三门峡谷之间,三座巨石岛屿全都被压在坝下,成为大坝的基石。走上大坝,神清气爽,往西看是浩渺的水库,往东瞧是奔流不息的大河,大坝的女墙上镌刻着有关三门峡的古今诗词,经典的诗句,令人挪不动步。大坝中央有“一步跨两省”的界碑,不少游人在此照相留念,一脚在河南,一脚已到山西。过了界碑有电梯直到水下,通过水下廊道——水晶宫,可到张公岛,在张公岛上可以看到雄伟大坝的全景。

  梳妆台还在原位,遗憾的是梳妆台上的立镜已被炸掉,只剩平平的一块大石头躺在水面。中流砥柱石作为黄河上的一大奇观,千百年来,无论是遭遇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经受惊涛骇浪的冲刷,都巍然屹立在那里,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对这里的雄伟壮观赞叹不已,尤其仰慕大禹治水、剑劈三门的丰功伟绩,欣然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

  三门峡考古队就是为了配合三门峡枢纽工程而成立。父亲1957年4月13日的日记写道:“今日为三门峡水库的开工典礼。”5月8日的日记写道:

  与张子明同志赴三门峡,目前三门峡已面目全非,开之新河已。

  途中偶题诗二诗

  大限尚有五十年,应写文章过千卷。

  白首如同青春在,足迹遍历群江山。

  薄暮蛙鸣鼓,春嫩榆有钱。

  潺潺闻流水,信步径田间。

  考古人的壮志与情怀,跃然纸上。

  从大坝下来,来到黄河岸边。被驯服的黄河水静静流淌,逝者如斯夫。对岸是山西省的平陆县,中条山高昂着头。在这个地方,令人不禁思古抚今,汲取前行的力量。

  陕州公园

  三门峡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1957年3月因三门峡大坝而设立。三门峡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地处秦岭余脉崤山山麓,西接关中,北邻三晋,东守中原,黄河滚滚东去。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先民在此安居,西周的焦国、虢国,春秋时的韩、秦、魏都在这里上演过历史大剧。北魏置陕州后,一直延续至明清。

  三门峡大坝建成蓄水之后,由于储水最高水位比原设计下降了6米,陕州老州城没有被淹没水底,故址现在是三门峡市湖滨区陕州公园。公园内保存了一座明代的陕州故城石牌坊和金代的宝轮寺塔。宝轮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原为木塔,后烧毁。金大定十七年(1177),僧人智秀重建宝轮寺塔,改为13级叠涩密檐式砖塔,外观似唐塔,曲线优美、风格典雅。陕州故城的四周城墙还高出现代地面,特别是北城墙屹立在黄河南岸,站在最高处北望黄河和山西平陆,南看陕州故城,悠然而怀古焉。如果在故城中做些考古工作,一定会发现诸多遗迹。

  陕州公园内的街道上店铺林立,豫西地方特色的美食和非遗制品吸引着游客。

  这次在三门峡住了七天,完成了我的一些夙愿,特别是看到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考古学已经不再是少人问津的冷门,非常振奋。考古学的成果使我国的历史轴线更加清晰。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保护了祖先留下的珍贵遗迹,活化了历史场景,增强了人民的文化自信,也美化了城镇。前辈考古人若能看到此景,定会备感欣慰。

  这次旅行还是留下了遗憾。三门峡市现在是著名的天鹅之城,自20世纪90年代来自西伯利亚的白天鹅开始在此停留过冬,从几十只、数百只,增加到现在的上万只。每到初冬,天鹅如约而至。从新闻上得知,今年10月17日第一批天鹅已到达三门峡黄河湿地公园。第一批天鹅数量少,是来探路的,如果它们满意这个地方,会把消息传回去,大批天鹅就会赶来。我还没有看到天鹅翩翩起舞的场面就要离开,心中充满不舍。我暗暗许愿,一定要再访三门峡。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安家瑶

三门峡回来,郑州返三门峡最新规定

“三门峡-梳妆台”古诗翻译赏析

《三门峡-梳妆台》这首诗不是古诗,而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所作。此诗是文言文,意思直白,无需翻译。

《三门峡-梳妆台》一改以往贺敬之信天游与民歌的风格,从语言到气势上与贺老的原作品的截然不同,其中“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等句,大有泣鬼神而吞山河之势。梳妆台是屹立于黄河三门峡峡谷中的一个小岛(巨石)。和它一样的小岛(巨石)原来一共有6个,1957年兴建三门峡大坝时,鬼岛、神岛、人岛和梳妆台被炸掉,只有炼丹炉和中流砥柱依然屹立于黄河中心。

原文:

三门峡—梳妆台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水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前空留“梳妆台”。

梳妆台啊,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何时来啊,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我们来啊,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

先治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人门三声化尘埃!

望三门,门不在。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走东海,去又来,

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

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

湖水映光彩——

黄河女儿梳妆来!

梳妆来啊,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摘,

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

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啊,

无限青春向未来!

赏析:

写三门峡往昔的1—4节为一部分,写现状和未来的5—9节为一部分。然而应以第6节为切线,分全篇为两部分:历史世象部分(1—6节,含往昔与现状);理想憧憬部分(7—9节,即远眺未来)。剀切而论,前者反映了以内容色彩为标志的划分思路,其受一般理性的规约是明显的。让我们还是回到“这一个”具体文本上来,因为解决问题的钥匙秘藏其中,它主要由作品的艺术手法体现出来。

虽然人们无一例外地指出了诗中蝉联的修辞特色,却又无一例外地就此打住了。为什么不追问下去呢?殊知某个特定的、复呈的修辞手段之于主题结构,往往总负有特殊的使命。诚然,这首诗特有气势。然气势并非散漫不羁,而是率由意脉运载着“气”,在掀荡和起伏中造成“势”,以作用于读者的心理律动。凡意脉又总会有诗人“故意”或无意倾露的若干端点,本诗的蝉联部位即是这种端点的显示。我们知道,蝉联一般表现为上句或上段末尾几字,作为下句或下段开头的几字,首尾相咬衔枚而下,遂成奔畅气势。

作品1—6节就尽在一个蝉联区内,7—9节则构成了又一个蝉联地带:一为历史世象,一为理想憧憬。这既反映了诗人对作品内容的理性态度,也透露了诗人创作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脉冲,即全诗一气呵成,只是在对历史事实的描抒结束后,适时中辍蝉联,换了一次较长的气,继而气韵益足地将诗情推向峰巅。不如此把握和区划文本,不仅会割断意脉,更无缘窥得名诗结构的妙谛。结构决定功能。匠心独运的审美结构,当然会产生不同凡响的审美效应。

三门峡怪石嶙峋,山水险要。在这里,一石一沟都被冠以诱人的名字,如米汤沟、娘娘河、炼丹炉、梳妆台等等,每个名字中都包含有美丽而诡奇的神话故事。众象纷呈,诗人却从中独拈“梳妆台”,并将它与“三门峡”组合配对,以一道波折号相与连接,可谓机锋独跃,用心深焉。以艺术价值论,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对前者的附丽和注脚,而是置二者于平等地位;若自思维角度揣想,它们组合配对谁也离不了谁。也许诗人宿构之初,从众景点中发现了梳妆台,于是连锁式地有了相对应形象“黄河女儿”的诞生。

这样便使黄河的拟人化有了依托,而梳妆台作为道具也有了背景。没有“台”的状写,“门”(三门峡和黄河的总指代)也就散泛无奇,不可能创造出如许鲜明动人的“黄河女儿”的抒情形象;没有“门”的描抒,“台”的形象势必显得纤巧单薄。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补足、相互加强的互辅关系。诗人以这两个形象作为端点,抛出双曲线构思,从而获致清妙而厚重、平易而独特的审美效果。这是名诗的又一奥妙所在。

革命浪漫主义气韵,在这首诗里有着强烈浓郁的存在。诗人采用什么创作方法,首先取决于他要表达的主题题材这一文本的内在要求。追溯三门峡深痛巨创的往昔,反映新中国主人对它的改造,尤其是畅想其幸福妙曼的未来,实在是历时久远、积淀丰富、场面宏阔、空前绝后的“重头戏”。对此,革命浪漫主义所具有的开放、鲜明、激越等项功能正堪负载。其次,也还与抒情主体体察到的抒情客体有关。诗人“望”三门峡——梳妆台之日,建设工程正值草创阶段,旧貌仍斑斑可考。

诗人的审美理想是要运用夸张、想象、幻想的形式,将观照对象“反映得神彩焕发,给人以千里之目”,“有震撼人心的雷霆万钧的力量”(贺敬之语)。开篇下一“望”字,便将读者与诗人一并托上现实的地基,在坚实地完成必要的陈述后,进而将所感通过想象之途,形象鹰扬地与理想接通。于是,黄河上的这一门一台,在一种诗意的扭结中,成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意愿的象征结晶,可谓立意高简,气势横绝,盎扬起浪漫主义的雄健气息。从中亦可看到,诗人对以李白为帜识的我国浪漫主义传统诗歌精神的有力的承传与发展,从而创辟出一派新美的大境界。

十分地考究于意境的创造和语言的锤炼,是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古典加民歌”等长处,如盐入水地涵咏于作者贺敬之的全部创作中,但如此形式整饬的篇什似还鲜见。单说建行一项,它与稍后的四川诗人陆棨的名诗《重返杨柳村》一道,对促进当代诗歌语言形式的民族化群众化发生过积极影响。笔者以为,诗人的上述选择,同这一时期关于诗歌形式的理论倡导有关,同盛极一时的民歌运动的某些积极影响相涉;也更因为,黄河乃中华民族的象征,表现对象内在地要求或规范着诗风的走向。反转来,谣曲式的诗风用来抒唱民族形象,正是高度的适应与契合。民族土壤开出属于自己的名诗之花。

扩展资料:

三门峡位于河南西部, 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都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三门峡市域面积10309平方千米,总人口226.87万 [3]  (2017年常住人口),辖2区(湖滨区、陕州区)、2县(渑池县、卢氏县)、 2个县级市(义马市、灵宝市)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产业集聚区,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城市名片: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 、天鹅之城、2012年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我国六大苹果出口基地之一、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优秀旅游城市、2014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 2015年中国大陆城市"氧吧"50强。中国一艘054护卫舰命名为三门峡号。

2017年12月15日,荣膺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第一季十佳魅力城市 。

参考链接:

三门峡歌-百度百科

重读《三门峡——梳妆台》-文学100

三门峡-百度百科

::{20D04FE0-3AEA-1069-A2D8-08002B30309D}\怎么解开

依次点击“开始”“运行”;
输入regedit
确定
进入注册表
在工具栏依次点击“编辑”“查找”;
输入{20D04FE0-3AEA-1069-A2D8-08002B30309D}
点击“查看下一个”按钮;
然后按F3键可以进行查找了!
顺祝楼主新年快乐!!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推测井头山遗址古聚落特征,井头马窑

推测井头山遗址古聚落特征,井头马窑

历史趣闻阅读:385   点评:4
菏泽青邱堌堆遗址,菏泽青邱堌堆考古

菏泽青邱堌堆遗址,菏泽青邱堌堆考古

历史趣闻阅读:425   点评:16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505   点评:191
全力做好筹备工作,全力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全力做好筹备工作,全力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历史趣闻阅读:481   点评:13
穿越在南宋醉心修青瓷的小说,穿越南宋练功

穿越在南宋醉心修青瓷的小说,穿越南宋练功

历史趣闻阅读:482   点评:16
清代宁波四大家族「宁波史氏故里南宋四明名门望族祖孙三代宰相为岳飞平反昭雪」

清代宁波四大家族「宁波史氏故里南宋四明名门望族祖孙三代宰相为岳飞平反昭雪」

历史趣闻阅读:600   点评:10
大嘴细腰长耳朵三星堆8号坑今天提取大型立人青铜神兽

大嘴细腰长耳朵三星堆8号坑今天提取大型立人青铜神兽

历史趣闻阅读:450   点评:18
考古寻宝的电视剧,新扎师兄续集108集

考古寻宝的电视剧,新扎师兄续集108集

历史趣闻阅读:559   点评:22
eve种族船,eve发展问题

eve种族船,eve发展问题

历史趣闻阅读:521   点评:23
山东大学考古队联合高密一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讲活动

山东大学考古队联合高密一中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讲活动

历史趣闻阅读:538   点评:15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