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位于国家4A级景区—太清宫景区内的太清宫遗址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启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梁法伟主任、周润山副主任,老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宋涛出席启动仪式并宣布太清宫遗址考古调查启动,县政府领导成员王玉超致辞。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梁法伟主任在讲话中指出,鹿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老子故里”名传世界。太清宫遗址是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等大型文物的古迹群。1963年太清宫遗址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曾在太清宫遗址发掘了长子口墓葬,出土有青铜器、玉器、骨器、蚌器、陶器等1000余件随葬品,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力。
梁法伟告诉记者,此次考古调查,他们将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利用低空航拍等科技手段保存影像资料,同时使用洛阳铲对太清宫遗址进行全覆盖式的考古勘探,以期搞清楚太清宫遗址的分布范围、布局结构、文化内涵以及与周围古代文化遗存的相互关系。
据了解,此次开展太清宫遗址考古调查及勘探,是为了了解遗址不同时期遗存的分布状况,准确掌握遗址的分布范围,了解太清宫遗址与周围古文化遗存的关系,为下一步进行太清宫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考古发掘、遗址保护规划、展示和利用打下基础;同时,考古对于研究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方国的历史、经济、文化以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等,提供重要的历史研究实例,对于研究整个淮河流域的古代文化的发展变化及社会发展进程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当今研究老子和道家文化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
另据了解,此次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是经河南省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鹿邑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配合实施。太清宫前宫现存清代建筑太极殿;另有唐、宋、金、元碑刻20多通,著名的有“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宋真宗赵恒三御碑“先天太后之赞”碑,元“圣旨碑”、“执照碑”等。2007年评为国家4A级景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老子故里在哪
“老子故里”之争尘埃落定 考古证实老子生于河南鹿邑隐山的长子口大墓考古发现
1997年,考古工作者在对鹿邑太清宫、洞霄宫周围发掘的同时,也对隐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出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陶窑、窖穴等遗迹;西周时期的夯土遗迹,大型贵族墓葬及丰富的遗物;春秋时期的马坑、祭祀坑及玉圭、玉琮、铜舟等遗物。在这些发现中以西周初期中字形贵族大墓——长子口墓为最重要。
长子口是西周派往厉国驻扎的高级贵族,也有学者认为长子口是古厉国国君,死时约60多岁。该墓距地表深8米。墓中随葬品丰富,几乎包括了商末周初的全部器类,而且随葬品摆放规律。据专家讲,长子口墓出土的陶器(117件)是目前已知商周墓葬中随葬陶器最多的一座,也是商周玉器最为丰富的一座高级贵族墓葬。
长子口墓殉人13人,墓室南头殉人8人,其中35岁成年男性2人,20岁女性3人,儿童3人,殉人之多为同时期墓葬所罕见。另外还有殉狗1只。
该墓中还出土有大量的乐器,其中有铜铙6个,禽骨排箫5组,石罄1个。排箫是古代常用的乐器,《诗经》中有“箫管备举”即是指此。在以前的考古发现中,出土排箫(竹排、石排)有三处,都是春秋战国时墓葬。而且以上三处出土最多为2件,而长子口墓有5件之多。这次发现的骨排箫乐器,系禽兽腿骨所制,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排箫实物。证明我国早期管乐器制作材料为骨而非竹,把我国生产排箫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使《诗经》中“箫管备举”得到了实物印证。
将长子口墓中出土的乐器——排箫、铜铙、石罄组合在一起,可以组成至少8人的乐队。一座墓中发现这么多乐器,在商周墓葬中还是第一次。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当时出土的两件商朝青铜器里面盛有酒,尚有酒味。历经三千年,尚有酒香,可见当时酿酒的质量是比较高的。
长子口大墓的发掘,是商周考古的重要发现。尤其是大墓所在的豫东平原,远离商周王朝中心,是商周中央王朝于当时东夷、淮夷统治势力的交汇地带,因此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意义。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对隐山遗址的发掘、长子口墓的价值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鹿邑长子口墓的发掘,是近年来的又一重要发现,其学术上的重要性,在某些方面可以与上述发掘(渑池仰韶遗址、安阳殷墟)相匹。”
除长子口墓外,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了东周时期的大面积夯土遗迹和一个马坑。夯土分布于遗址的东部和东南部,是当时夯土墙遗址。据老人讲,上世纪50年代该墙还保存较好,现仅存残迹。在夯土墙内侧30米处有同时期的马坑,坑呈东北——西南向,发现2坑。每坑长3米,宽2.5米,内有马骨架4匹,两两相向,排列整齐有序,完全按照古代一驷的方式排列。马头及颈部有铜环等马饰和车带残迹,每两马中间放置一陶盆,用于祭祀。加上上世纪60年代考古出土的玉圭、玉龙、铜碗分析,该遗址在东周时期绝不是普通村落遗址,应为都邑。据载,这一带应为厉国所在地。《春秋》中有:“僖公十五年秋七月,齐师鲁师伐厉”,清代大学者王夫之也考证厉应在鹿邑县城东今太清宫这个地方。厉通砺,通赖,是商代晚期的小国,武王灭商后被征讨,昭公四年被楚国灭亡。汉代和北魏时,太清宫一带称赖城或赖乡沟。1997年考古发现,证实了文献记载的赖国位置,而且证实这个地方就是赖国都城。
上世纪90年代末的这次考古发掘,找到了商代赖国的方位和都邑的位置,解答了困扰人们许多年的赖国位置问题,为研究商代末年周朝初年中原一带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长子口墓的发掘,创下了好几个同时期墓葬之最,也改写了一些专业史。如排箫的发现就把我国生产排箫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1997年的那次考古发掘像上世纪60年代的考古发掘一样震惊了考古界、历史学界和老学界,学术界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到了鹿邑。《中国文物报》1997年11月30日头版以“鹿邑发掘老子故里太清宫遗址”为题对这次考古发掘作了详细报道。这次发掘也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奖,1998年4月17日,国家文物局将长口子大墓发掘的消息以“文物要情”的方式呈报给中央,其发掘研究工作被列入全国社科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