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隋炀帝杨广,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昏君。父亲隋文帝给他打下了那么好的基础,结果他却穷兵黩武,导致隋朝二世而亡。但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史家们对隋炀帝的评价渐渐趋于客观。事实证明,隋炀帝并没有史书上记载的那般不堪。不管是大运河的开通,还是科举制的实施,都是造福后人的大好事。而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则是隋炀帝时期兴建的大粮仓。
隋文帝在结束南北朝的乱世后,国泰民安。为了防止灾年发生饥荒,隋文帝在全国建了很多的粮仓,有时建仓的速度甚至都赶不上粮食储存的速度。杨广继位后,迁都洛阳,很多百姓蜂拥而至。为了养活洛阳附近的老百姓,隋炀帝又命人在大运河及洛河边上修建了回洛仓、含嘉仓和洛口仓。
很多人说,隋炀帝统治时期百姓起义不断,是因为百姓吃不饱。但是当考古专家在河南发现隋朝当年所建的回洛仓时,这种说法完全被否定。据考古队员实地测量,回洛仓长1000米,宽365米,面积相当于50个足球场那么大。据专家估算,这个粮仓至少可以储存3.6亿斤粮食。当时洛阳人口大约为100多万,仅这个粮仓就够全城百姓吃半年。后来发现的含嘉仓,据估算也可以储存2.5亿斤粮食。
最令专家们感到新奇的是,他们从粮仓中发现了一些隋朝谷物。将它们种到地里后,不仅发了芽,而且还长出了稻穗。那隋朝的粮仓到底是如何修建的呢,为何过了上千年谷物都不腐不坏?
据专家们考证,首先这些粮仓选址都是在地势较高,而且土壤干燥的地方。这种地方地下水位低,粮食容易保存。其次,隋朝人使用了“夹糠法”。即粮仓建好后在底部垫草灰、铺木板,木板上放草席、谷糠。如此一来,便可保证粮仓内部的干燥和凉爽。最后,用火烘干粮仓。不仅保持了粮仓的干燥,而且也除掉了粮仓内的水分和细菌。专家们看完后连连称叹,表示即使现在的技术也无法完全复制隋朝粮仓。可见,老祖宗的智慧的确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河南发现隋唐粮仓,粮仓容量惊人,为何粮食保存千年不腐还能发芽?
引言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生活重要的物质保障,因此,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对于任何时期,以及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项重要举措。而这项举措的实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由于技术的落后,以及难以预测气候的变化,使得人们在耕种时期,时常遭受到自然灾害,同时又难以预测,不能够及时的作出判断从,而阻断了粮食最佳种植与收获时期。
我国是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从古至今都十分注重农业的发展。在每个时期也不断在寻找农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农耕技术,为人们的温饱提供重要保障。
建造人工大运河
在隋炀帝在位时期,由于当时南北地区的气候相差极大,同时地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使得南涝北旱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阻碍。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炀帝,就命人在建造一条人工运河将,南北两地相连接起来。
通过这一项大举措,使得南北两地的水量达到了平衡,最终解决了南北两地水量不均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南北两地人们的交往,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了运河两岸地区的经济发展。
含嘉仓储蓄容量十分雄厚
人工运河的建立,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南涝北旱的问题,粮食产量也慢慢有所提高。这时隋炀帝觉得应该储存一定的粮食,这样一来再遇到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时,人们的温饱也能够得到保障。因此,为了保证洛阳城的供给,他决定在此地区建造了粮仓,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粮仓就是含嘉仓。
然而,粮仓的建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在隋炀帝前期都没有建造粮仓先例。因此,这也加大了建造的难度。但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含嘉仓终于修建好了。由于在隋炀帝时期,已将“建造粮仓”设定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使得在唐朝时期含嘉仓得到了多次扩建与修复,使得含嘉仓的面积高达43万平方米,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粮仓”。
在史书中所了解到,含嘉仓所储蓄的粮食数量,在当时是全国总储蓄量的一半,成为了当时的储蓄大仓。而含嘉仓的存在,对当地的百姓来说,他们温饱问题一大保障。
长久不衰
由于当时朝代更换频繁,而含嘉仓所处的位置较为偏僻,因此,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而遭到遗弃。
根据有关数据调查表明,在上世纪60年代时,有一支考古的专家队伍来到河南地区进行考察。在此地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座历经千年风霜的粮仓,而这个粮仓也就是当时的储蓄大仓——含嘉仓。甚至有专家发现了,这里面还存在着完好的粮食,这也让人们惊叹道,经过了上千年,竟然还能够完好无损。
随后这些粮食被取出后的第二天,专家们发现这些粮食居然发了芽。这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经过深入的探究,发现原来含嘉仓所在的地势较高,粮食不容易受潮,再加上含嘉仓在修建的过程中,工人将土板进行烘烤过,使之较为干燥。这对于当时的考古学家来说,历经千年都没有被损坏,堪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奇迹。
总结
若不是有关历史的记载,以及考古学家的探索,我们都不能够了解到古人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智慧。同时对于我们所处的现在生活来看,虽然技术越来越发达,在有些领域中的建造细节上,我们都不及古人,这也让专家们对古代人们的智慧发出感叹。同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化的传承,才使得中国在农业方面利用以前传承下来的经验与方法,使得我国人民在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时,能够吸取经验,少走弯路。
因此,我们要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对待,将我国古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向我们的后人传递着优秀的文化,并且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向世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河南发现的隋朝粮仓为何仓内粮食历经千年还能发芽?
河南发现隋朝粮仓,仓内粮食历经千年不腐,甚至还能发芽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文明是一个农业文明,所以在我们的古代对于粮食和土地是非常的重视的,所以我国家一直都有储存粮食的习惯,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保存稻谷了。
当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粮食的产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关于储存粮食的方法和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而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当中,隋朝修建的仓储库是最为著名的,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正是我国历史最大的粮仓含嘉仓。
在隋炀帝即位的时候,便下令在洛阳附近修建大量的粮仓,而含嘉仓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粮仓的修建工程非常的庞大,当时隋炀帝调动了将近十万人,整整修建十多年才勉强完成,而且含嘉仓位于洛阳城附近,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而含嘉仓在唐朝的时候也得到了加固和扩建,在唐玄宗时期,含嘉仓里面储存的粮食占据了全国储量的50%,从而可见这个粮仓的地位。
直到北宋时期,这个粮仓依旧在使用,但是随着靖康之变,南宋王朝偏安江南,而进入中原的金朝原本就是游牧民族,并不重视粮食的储存,而且金朝也没有将都城定在中原地区,所以含嘉仓也就渐渐的荒废了,虽然后来明清两代,对于储粮也是非常的重视,但是含嘉仓的地理位置已经失去了它的战略价值,所以也并没有恢复。
而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考古专家们非常意外地在河南洛阳附近发现了含嘉仓的遗址,很快便开始了对含嘉仓的发掘,最终发现了整个含嘉仓有整整287个仓窖,而在160号的仓窖当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些粮食,而考古专家们将这些粮食取出来之后,让人非常意外的事情发生了,短短三天之后,这其中有一些粮食因为接触到了空气当中的水蒸气居然发芽了。
随后专家们将发芽的粮食送往了农科所进行培养,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发芽的粮食和一般的粮食并没有什么两样,对此考古专家们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才智,而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考古学家们终于得到了含嘉仓的粮食能够发芽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含嘉仓建在了一个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所以整体上要离地下水比较的远,所以含嘉仓附近的土壤是非常的干燥的,从而也就保证了藏在里面的粮食会常年处于一个非常干燥的状态,不会容易发霉。
其次就是在建造含嘉仓的时候,仓窖四周的土壤其实都提前被当时的工人进行了烘干,所以也保证了仓窖内部的干燥性。
然后就是在存储方面,在放入粮食的时候,他会一层一层的隔着,而且中间会用草席进行分割,也防止了粮食发热的情况出现,也正是通过了这么多的保护措施,才保证了含嘉仓的粮食能够千年不腐,甚至还能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