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召开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公布二里头遗址多项重要新发现,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都城的论断提供了更多实物依据。
二里头遗址祭祀区以西区域
发现更多道路及两侧墙垣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副研究员赵海涛介绍,他们在二里头遗址宫城区西北侧发现宫西路(二里头遗址宫殿区西侧的南北向道路,下同此意)向北延伸200余米,道路宽约15米,道路东西两侧均有宽约2米的南北向长条形夯土墙。
据推测,该道路东侧的夯土墙应属二里头遗址祭祀区西围墙的一部分,道路西侧的夯土墙则为祭祀区以西区域的东侧围墙。此外,还发现有宫北路上有门道遗迹,宫城以西区域围墙的东南拐角等。
二里头遗址祭祀区以西区域
此前,考古人员已发现宫南路、宫北路分别向西延伸达470余米、410余米,道路的长度都超过了宫殿区的东西宽度(295米),并有继续向西延伸的迹象,推断在二里头遗址的官营作坊区、宫殿区、祭祀区(二里头遗址中部由南向北依次分布)以西至少各存在一个分区。
在二里头遗址的“井”字形道路西南路口、西北路口应各有4个区域围墙的拐角,分别对应宫城区西南角、作坊区西北角以及这两个区域以西区域围墙的拐角,宫城西北角、祭祀区围墙西南角以及这两个区域以西区域围墙的拐角。
夯土墙遗迹
这些道路及墙垣使二里头遗址各区域实现阻隔,划分为多个不同功能的网格区域,为探索二里头遗址多网格式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丰富了二里头都城多网格式布局的内涵,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都城的论断提供了更多实物依据。
发现丰富的手工业遗存
赵海涛介绍,近年,他们在二里头遗址西北部发现大量可能与漆器加工有关的遗存。在此区域发掘出土有800多片外表、断面带有红漆的陶片。此次发掘虽未发现直接的制漆遗迹,但发现的带漆陶片数量为以往历年发掘出土带漆陶片总量的近20倍以上,实属罕见,据此推断其周边可能存在制漆作坊,该区域或许是探索制漆作坊的重要区域。
在祭祀区以西、遗址西北部发现较大面积、较丰富的制陶有关遗存,包括陶窑、存泥坑、泥坯、烧土、炉渣、变形陶器、大量碎陶片以及陶垫、修整工具等。这是二里头遗址首次发现较丰富的制陶遗存,遗物性质包含制陶工艺多个阶段。
在宫城区西南角发现近百平方米的骨、角器加工作坊。表面散落大量骨、角质遗物,有动物肢骨、肋骨、牛角、鹿角等。骨、角质遗物中有不少存在砸击、切割、磨制的痕迹,有原料、半成品和废料,有锥、镞、簪等成品,包括了骨、角器加工过程中多个环节的遗物。
这些发现是手工业考古和城市布局研究的重要突破,为研究二里头王都的城市布局、规划理念,以及手工业加工的技术、流程、组织、性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填补了二里头都邑布局和手工业考古的空白。
夯土墙遗迹
发现“居葬合一”的二里头文化贵族聚居区
赵海涛介绍,他们在二里头遗址“井”字形道路划分的祭祀区以西的网格中,发现二里头文化贵族住房以及房院中的高规格墓葬,形成“居葬合一”的格局。其中多座墓葬的墓主存在截肢、砍头迹象;此外还有一座多人乱葬的合葬墓葬,这些墓葬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均较少发现。
这些重要的新发现,丰富了二里头都城的内涵,深化了对二里头都城不同网格的内涵和性质的新认识,为了解该区域的遗存分布情况、认定该区域为贵族居住和墓葬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认识该区域的布局及历时性变化情况、当时的社会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里头遗址祭祀区以西区域
扩散出去
让更多人看到吧!
///
#潮起潮洛
为落实洛阳市委市政府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工作要求,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洛阳网启动“洛阳文旅城市焕新计划”,开设“潮起潮洛”栏目。欢迎各界潮人积极投稿。(详情点击?超600万次!洛阳又火了!)—END—
来源: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梁笑宇 刘嘉仪/文 张怡熙/图
统 筹:白银龙
主 编:李鹏鹏 责 编:刘宝文
校 审:王亚萌 编 辑:焦小喻
洛阳铲和洛阳是什么关系?
在盗墓风口之下,探墓利器洛阳铲一时之间几乎与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共同成为了洛阳三宝。但说谈到专业考古,光有洛阳铲还是不行的。
在中国,甚至闹过一个笑话,只要你带把洛阳铲和刷子,就是考古学家了。这当然是玩笑话,说明考古学家的装备还是非常差,更重要的是看个人经验。
在考古界,洛阳铲被称之为神级别的装备,不会洛阳铲的人,都不好意思称自己的考古学家了。而且好笑的是,有传说洛阳铲是盗墓贼发明的,至今不管是考古专家还是盗墓贼,都是用一把洛阳铲出生入死。
那么传说中的洛阳铲,又有何来历呢?
明代万历年间,浙江海宁人王士性曾在河南等地做官,他周游全国,见多识广,写了一本《广志绎》,记录各省地理风俗。
这本书卷3说:“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馀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
这里提到一些出土文物,看来明代洛阳就有盗墓风气。所记“铁锥”,能入土及墓颇深,这就是几百年前洛阳曾经使用过的一种专门用于探寻地下古墓的铁铲,也就是洛阳铲的前身。
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洛阳铲来辨别土质。
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从而判断底下是否有陵墓。后来慢慢改进,形状也变了,以前只有半圆形,现在有些已经接近圆形,这是根据探的土质不同,来改变形状。
有经验的盗墓贼,一般可以通过封土来辨别墓的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封土多为青色膏泥;唐、宋陵墓则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石灰;秦汉时期由于人们迷信水银、朱砂、玉器的防腐作用,用于墓葬中,这些都会影响土质,发出特殊的气味,有经验的人一闻即知。
另外,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
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进,东西都在土里)。“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
在目前而言,大多数陵墓都被挖掘或者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已知但还尚未挖掘的陵墓仅剩几个,其中秦陵墓是最大的一个。
但由于至今科技尚未达标,所以并不敢进行挖掘考古。
洛阳铲和洛阳是什么关系?
在盗墓风口之下,探墓利器洛阳铲一时之间几乎与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共同成为了洛阳三宝。但说谈到专业考古,光有洛阳铲还是不行的。
在中国,甚至闹过一个笑话,只要你带把洛阳铲和刷子,就是考古学家了。这当然是玩笑话,说明考古学家的装备还是非常差,更重要的是看个人经验。
在考古界,洛阳铲被称之为神级别的装备,不会洛阳铲的人,都不好意思称自己的考古学家了。而且好笑的是,有传说洛阳铲是盗墓贼发明的,至今不管是考古专家还是盗墓贼,都是用一把洛阳铲出生入死。
那么传说中的洛阳铲,又有何来历呢?
明代万历年间,浙江海宁人王士性曾在河南等地做官,他周游全国,见多识广,写了一本《广志绎》,记录各省地理风俗。
这本书卷3说:“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馀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
这里提到一些出土文物,看来明代洛阳就有盗墓风气。所记“铁锥”,能入土及墓颇深,这就是几百年前洛阳曾经使用过的一种专门用于探寻地下古墓的铁铲,也就是洛阳铲的前身。
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洛阳铲来辨别土质。
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从而判断底下是否有陵墓。后来慢慢改进,形状也变了,以前只有半圆形,现在有些已经接近圆形,这是根据探的土质不同,来改变形状。
有经验的盗墓贼,一般可以通过封土来辨别墓的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封土多为青色膏泥;唐、宋陵墓则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石灰;秦汉时期由于人们迷信水银、朱砂、玉器的防腐作用,用于墓葬中,这些都会影响土质,发出特殊的气味,有经验的人一闻即知。
另外,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
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进,东西都在土里)。“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
在目前而言,大多数陵墓都被挖掘或者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已知但还尚未挖掘的陵墓仅剩几个,其中秦陵墓是最大的一个。
但由于至今科技尚未达标,所以并不敢进行挖掘考古。
洛阳铲和洛阳是什么关系?
在盗墓风口之下,探墓利器洛阳铲一时之间几乎与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共同成为了洛阳三宝。但说谈到专业考古,光有洛阳铲还是不行的。
在中国,甚至闹过一个笑话,只要你带把洛阳铲和刷子,就是考古学家了。这当然是玩笑话,说明考古学家的装备还是非常差,更重要的是看个人经验。
在考古界,洛阳铲被称之为神级别的装备,不会洛阳铲的人,都不好意思称自己的考古学家了。而且好笑的是,有传说洛阳铲是盗墓贼发明的,至今不管是考古专家还是盗墓贼,都是用一把洛阳铲出生入死。
那么传说中的洛阳铲,又有何来历呢?
明代万历年间,浙江海宁人王士性曾在河南等地做官,他周游全国,见多识广,写了一本《广志绎》,记录各省地理风俗。
这本书卷3说:“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馀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
这里提到一些出土文物,看来明代洛阳就有盗墓风气。所记“铁锥”,能入土及墓颇深,这就是几百年前洛阳曾经使用过的一种专门用于探寻地下古墓的铁铲,也就是洛阳铲的前身。
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洛阳铲来辨别土质。
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从而判断底下是否有陵墓。后来慢慢改进,形状也变了,以前只有半圆形,现在有些已经接近圆形,这是根据探的土质不同,来改变形状。
有经验的盗墓贼,一般可以通过封土来辨别墓的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封土多为青色膏泥;唐、宋陵墓则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石灰;秦汉时期由于人们迷信水银、朱砂、玉器的防腐作用,用于墓葬中,这些都会影响土质,发出特殊的气味,有经验的人一闻即知。
另外,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
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进,东西都在土里)。“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
在目前而言,大多数陵墓都被挖掘或者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已知但还尚未挖掘的陵墓仅剩几个,其中秦陵墓是最大的一个。
但由于至今科技尚未达标,所以并不敢进行挖掘考古。
洛阳铲和洛阳是什么关系?
在盗墓风口之下,探墓利器洛阳铲一时之间几乎与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共同成为了洛阳三宝。但说谈到专业考古,光有洛阳铲还是不行的。
在中国,甚至闹过一个笑话,只要你带把洛阳铲和刷子,就是考古学家了。这当然是玩笑话,说明考古学家的装备还是非常差,更重要的是看个人经验。
在考古界,洛阳铲被称之为神级别的装备,不会洛阳铲的人,都不好意思称自己的考古学家了。而且好笑的是,有传说洛阳铲是盗墓贼发明的,至今不管是考古专家还是盗墓贼,都是用一把洛阳铲出生入死。
那么传说中的洛阳铲,又有何来历呢?
明代万历年间,浙江海宁人王士性曾在河南等地做官,他周游全国,见多识广,写了一本《广志绎》,记录各省地理风俗。
这本书卷3说:“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馀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
这里提到一些出土文物,看来明代洛阳就有盗墓风气。所记“铁锥”,能入土及墓颇深,这就是几百年前洛阳曾经使用过的一种专门用于探寻地下古墓的铁铲,也就是洛阳铲的前身。
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洛阳铲来辨别土质。
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从而判断底下是否有陵墓。后来慢慢改进,形状也变了,以前只有半圆形,现在有些已经接近圆形,这是根据探的土质不同,来改变形状。
有经验的盗墓贼,一般可以通过封土来辨别墓的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封土多为青色膏泥;唐、宋陵墓则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石灰;秦汉时期由于人们迷信水银、朱砂、玉器的防腐作用,用于墓葬中,这些都会影响土质,发出特殊的气味,有经验的人一闻即知。
另外,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
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进,东西都在土里)。“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
在目前而言,大多数陵墓都被挖掘或者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已知但还尚未挖掘的陵墓仅剩几个,其中秦陵墓是最大的一个。
但由于至今科技尚未达标,所以并不敢进行挖掘考古。
洛阳铲和洛阳是什么关系?
在盗墓风口之下,探墓利器洛阳铲一时之间几乎与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共同成为了洛阳三宝。但说谈到专业考古,光有洛阳铲还是不行的。
在中国,甚至闹过一个笑话,只要你带把洛阳铲和刷子,就是考古学家了。这当然是玩笑话,说明考古学家的装备还是非常差,更重要的是看个人经验。
在考古界,洛阳铲被称之为神级别的装备,不会洛阳铲的人,都不好意思称自己的考古学家了。而且好笑的是,有传说洛阳铲是盗墓贼发明的,至今不管是考古专家还是盗墓贼,都是用一把洛阳铲出生入死。
那么传说中的洛阳铲,又有何来历呢?
明代万历年间,浙江海宁人王士性曾在河南等地做官,他周游全国,见多识广,写了一本《广志绎》,记录各省地理风俗。
这本书卷3说:“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馀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
这里提到一些出土文物,看来明代洛阳就有盗墓风气。所记“铁锥”,能入土及墓颇深,这就是几百年前洛阳曾经使用过的一种专门用于探寻地下古墓的铁铲,也就是洛阳铲的前身。
其实说白了,就是通过洛阳铲来辨别土质。
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从而判断底下是否有陵墓。后来慢慢改进,形状也变了,以前只有半圆形,现在有些已经接近圆形,这是根据探的土质不同,来改变形状。
有经验的盗墓贼,一般可以通过封土来辨别墓的年代。
春秋战国时期封土多为青色膏泥;唐、宋陵墓则多“糯米泥”;明清墓多用石灰;秦汉时期由于人们迷信水银、朱砂、玉器的防腐作用,用于墓葬中,这些都会影响土质,发出特殊的气味,有经验的人一闻即知。
另外,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
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进,东西都在土里)。“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
在目前而言,大多数陵墓都被挖掘或者被盗墓贼洗劫一空,已知但还尚未挖掘的陵墓仅剩几个,其中秦陵墓是最大的一个。
但由于至今科技尚未达标,所以并不敢进行挖掘考古。
二里头遗址在哪里?二里头遗址为什么被认定为夏朝国都?
二里头遗址是我国考古发现重要遗址之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定的六大都邑之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的偃师区境内,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二里头遗址如今一般被认为夏都,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二里头夏都的定位实际上是存在争议的,这是因为夏朝的确认目前在考古学界都存在着争议,既然夏朝都存在争议,自然夏都也就存在极大的争议了,二里头只能说是最可能是夏都的地方。
二里头遗址的身份确定实际上很有传奇性也几经波折。二里头遗址是1959年被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所代表的文化被称为二里头文化,距今大约3800年至3500年之间,而在二里头文化发现的初期,也就是60年代到70年代,当时的考古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二里头是商代早期的都城,也就是说当时认为二里头是商都而非夏都。那么二里头的身份是怎么从商都变成夏都的呢?
二里头身份的转变并不是因为在二里头发现了什么足以一锤定音的证据,证明了其夏朝都城的地位。而是因为偃师商城的发现。偃师商城发现于1983年,同样是国家文物的重点保护单位,偃师商城的年代推测在3500年至3300年左右,时间上紧挨着二里头。而且偃师商城只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其所在同样在洛阳偃师与二里头的距离不过二十里。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二里头是早期的商都的话,那么当时的商人为什么会舍弃二里头又在如此之近的地方重新修建一座都城。
偃师商城的发现更加接近于历史中商代都城,而且其文物也与后续的商代文化传承性更强,所以其商城的地位越发固定。而两者位置的高度接近,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此处拥有商代的两座都城,于是二里头的地位就开始动摇了起来。偃师商城如果是商都那么二里头是什么,比早期商都更早的,自然就是夏都了,于是二里头的地位就这么被大多数的考古学家认定了下来。然而因为二里头没有发现任何的文字记载的信息,所以二里头到底是夏朝晚期还是商朝早期的都城,或者有其他的身份,仍然有部分的考古学界提出质疑。
二里头考古发掘的主持者许宏自己都认为,二里头的身份如今就认定还为时过早,就如同当初将其定位商都一样,就目前而言不论是商都还是夏都其实都缺乏足够的支持与证据,唯一无可置疑的是二里头是我国早期的一处王朝都城。
黄镇山:夏朝考古重大发现
仅有规范史书记载不足五百年 历史 的西方史家,对于中国系列史书连贯记载有五千年 历史 ,难以心悦诚服,好在三皇五帝时代的良渚文化、殷商时代的殷墟文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算达成共识;西方能否承认中国三皇五帝之后、殷商以前有夏朝,需要中方拿出考古证据。西方依赖考古发现 历史 ,全靠发掘凭借遗物猜想推断填写 历史 空白,残缺难全;而中国考古是印证系统 历史 记载,证实完善。中国考古接连发现多处公元前2100年到前1600年的夏代文化遗址,证实史载确有夏朝。不妨套用西方考古标准文明中心四要素“城市、金属器、宗教、文字”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