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庐山宿美庐,美其合二而一乎!”此乃我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诗人郭沫若的作品,他不仅仅是诗人,而且在历史、考古、戏剧等方面也颇有建树,是闻名遐迩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
郭沫若对考古极其感兴趣,曾经提出挖掘乾陵(武则天陵)、长陵(永乐皇帝陵)、定陵(万历皇帝陵)和秦始皇陵等这些皇帝的陵墓的计划,但是得以实施的就只有定陵的挖掘, 也就是因为定陵挖掘的失败使得之后的乾陵和秦始皇陵的挖掘计划失败。然后所有的皇帝陵墓都不能再被挖掘,这似乎形成了一种规定,文物局规定:“帝王的陵墓谁都不能再去挖掘”,对于这些历史上珍稀的文物,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把他们埋在土里。
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郭沫若对于定陵的挖掘。其实郭沫若最先提议的是挖掘永乐皇帝的长陵,是因为郭沫若认为传说中的原版《永乐大典》极有可能在朱棣的墓中,现存于世界上的《永乐大典》是破败不堪的一本,内容也是被西方列强抢夺了大部分,基本上就是所剩无几。但是虽然得到挖掘的许可,最终还是因为长陵太大,而且没有知道墓室的入口而放弃,改去挖掘万历皇帝的定陵。
万历皇帝的定陵的挖掘也是颇费周折,在墓室门一打开之时,一股刺鼻的黑气就崩出,考古队员也不敢贸然进入,由于墓室已经封闭了几百年,尸体腐烂后的气味也在在密封的环境中酝酿了几百年,而且其中缺乏空气,人们直接进入极易缺氧。所以说考古人员首先把一只鸡放入墓中,直到三天后鸡仍然活着,考古队员才进入墓中。
定陵中确实是有不少的宝贝,其中皇帝和皇后的龙凤冠、珠宝首饰、银武器丝织品等等种类繁多,数量巨多。但是就是由于陵墓打开后内外空气产生了对流,文物表面都发生了氧化,本来精美的文物也被毁的残缺不全,丝织品更是直接变成了碎片。还有更悲哀的是,挖掘陵墓的考古人员很快就被调走,在考古工作还没有完成的时候,结果使得万历皇帝的尸骨和棺材都被烧毁,一些珍贵的文物也被盗墓者盗走。
郭沫若提议要挖掘秦始皇陵,惹领导大怒,并定下一个规矩
中国考古界有一个大悲剧,那就是明十三陵定陵的挖掘。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墓。
1956年,时任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郭沫若等人向国家建议挖掘定陵。刚开始遭到了很多考古学家的反对。但是郭沫若一意孤行,终于获得了批准。
1956年5月,郭沫若正式开始挖掘定陵。挖掘工作非常顺利,考古人员很快找到了陵墓的入口,墓中有各种古玩这字画、奇珍异宝、绫罗绸缎。由于当时考古技术落后,当空气进入这个封闭近300年的空间后,字画绸缎内的文物迅速腐化,其他文化也有相当大的损失。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国宝级的金丝楠木棺材居然被考古人员当垃圾扔了。后来陵墓遭到破坏,皇帝三人尸骨无存。
大量文物的损失让领导及考古界非常痛心。但是这事过没多久,郭沫若又想挖掘乾陵和秦始皇陵,并说虽然定陵挖掘损失了不少文物,但积累了经验,以后再做挖掘工作就知道怎么做了。他的要求让国家非常生气,坚定的回绝了郭沫若,并回了他七个字:以后禁挖帝王陵。从此以后这七个字成了我国考古界的基本决策。
如果当时郭沫若的建议得到支持,不知道现在还能有几个完后的帝王墓。
郭沫若提议继续挖掘秦始皇陵,上级为何突然及时遏制,别再动帝王陵?
明定陵建于1584~1590年,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陵墓,陪葬的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如今,它最出名的一个身份就是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这件事情还有从郭沫若说起,1956年,时任中国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郭沫若和吴晗等历史学家发掘帝王陵墓的计划,尽管一开始就遭到考古学界人士的反对。无奈反对者人微言轻,难以阻止郭沫若等人。1956年5月,郭沫若正式开始挖掘定陵。
刚开始的挖掘工作非常顺利,考古人员很快找到了陵墓的入口,并且墓中的各种古玩、字画、奇珍异宝、绫罗绸缎等也是非常的丰富。但由于当时考古技术落后,当这些东西一碰到空气就迅速腐化,因此造成了大量的文物丧失。
1956年5月,郭沫若正式开始挖掘定陵。挖掘工作非常顺利,考古人员很快找到了陵墓的入口,墓中有各种古玩这字画、奇珍异宝、绫罗绸缎。由于当时考古技术落后,当空气进入这个封闭近300年的空间后,字画绸缎内的文物迅速腐化,其他文化也有相当大的损失。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国宝级的金丝楠木棺材居然被考古人员当垃圾扔了。后来陵墓遭到破坏,皇帝三人尸骨无存。
不仅如此,当时的考古人员甚至直接把里面国宝级的金丝楠木棺材当垃圾扔了,皇帝三人最终也是尸骨无存。这痛心的发掘过后,郭沫若又想申请挖掘乾陵和秦始皇陵,并说明虽然定陵挖掘损失重大但积累了经验,后续发掘工作肯定能做好。
对此,国家明确给出了回复:十年内不挖帝王陵!这也成了一个保护帝王陵最好的理由,也正因此,众多的珍贵文物才能得以保存至今没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