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6月17日上午召开的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烟台市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烟台市共普查登录可移动文物10.9万件(套),目前全市拥有馆藏三级以上文物12364件(套),其中一级文物84件(套)、二级文物1681件(套)、三级文物10599件(套)。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共普查登录不可移动文物496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处,登记保护的不可移动文物170处。以上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是烟台历史发展的实物见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意义十分重大。
近年来,烟台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践行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实现文物保护高质量发展。
烟台市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体系,建立“县、镇、村、单位三级责任、四级保护”的文物保护网络体系。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严格落实文保单位“四有”工作。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重点做好芝罘仙境、老岚水库、潍烟高铁、裕隆岛石化等重大项目建设的服务保障。扎实做好文物普查申报管理,分批次对4962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资源普查,委托第三方对277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展专项调查,进一步厘清重点文物现状。组织专家对有“症状”的文物逐一“问诊”,按照轻重缓急订出保护顺序,制定保护方案。加强可移动文物保护,建设国有、非国有博物馆、纪念馆37处,各级馆藏文物均建立登记和管理台账。二是强化考古勘探研究。狠抓基本建设工程考古项目,烟台博物馆是全省唯一一家具有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资质的市级博物馆。2019年以来,考古勘探面积达310万平方米。近三年来,先后完成孙家遗址等4处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发现战国时期水井遗址等遗址遗迹447处,岳石文化时期文物500余件。烟台市博物馆联合日本九州大学和山东大学对烟台开发区大仲家遗址出土的陶片及石器进行考古学研究,将烟台水稻种植历史提前1000年,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三是确保全市文物安全。强化“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理念,坚持文物安全工作“两纳入”: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测评,纳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审查、评估。扎实开展文物安全百日攻坚集中行动,坚持精心筹划、周密部署,上下联动、系统推进,开展拉网式文物安全巡查,列出清单,建立台账,确保安全隐患排查到底、整治到位。
烟台市还依托博物馆联盟,通过“场地联用、品牌联创、活动联办、培训联做、平台联建”的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服务联动,每年开展各类文物展览、公教活动2000余场,接待观众百万人。作为国家一级馆的烟台博物馆,近年来,成功打造了“烟台历史文化讲堂”“青少年趣味课堂”等活动品牌,每年持续开展“国宝进校园”“国宝进军营”等流动服务活动。2020年市博物馆两个展览入选第五届全省十大精品展览。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秀萍 报道)
文物保护的方法是什么
所谓文物保护,就是指对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历史遗留物采取的一系列防止其受到损害的措施。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是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我们应当通过文物读懂祖先,把历史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保护好、利用好。文物工作贯彻的方针是什么
法律分析: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四条 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第六条 属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和祖传文物以及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其所有权受法律保护。文物的所有者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七条 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