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的大禹治水,西方学者不承认,考古队:我们找到了证据
《山海经》中记载:“洪水滔天……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说的是当时的首领舜因洪水泛滥,命令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传说中大禹带领着民众劈山引水,改“堵”为“引”,在外治水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在他的努力下,咆哮的河水变成温柔的河流,大地又恢复往日的平静,人民也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为此表现出来的智慧与英贤使得舜十分欣赏,为此禅位给他。他后来成为夏朝的第一位天子。正是他的出现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的组织形态,开启了奴隶制社会,创建了国家,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的发展。
但在西方看来,这个故事只是存在于神话传说,口口相传,并没有实质的考古证据来证明其真实存在过,也没有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治理黄河水患的证据,故此,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说法也并不成立。西方普遍认为,中华最早的文明起源于商朝,也就是说在国际上,我们只有3500年的历史。如果按照这样的说法,不仅大禹治水不存在,连炎黄子孙不存在。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怎么会被压缩成3500年?
世界各处的人类文明大多起源于河流流域地区,无论在原始社会还是在今天,水都是生命之源,是生活下去必不可少的条件。河流流域可以为人类生存带来丰富的水资源,河流附近气候湿润,对农业发展也十分有利,三种条件缺一不可。黄河流域十分具备生存条件,5000年前,黄帝在此带领部队定居,由游牧转为农耕。后来炎帝觉得这块地不错,也想带着部落在这里扎根,于是两个部落打了一架,炎帝输了,跟黄帝结盟,一起制裁一个以蚩尤为首到处掠夺的部落。最后炎黄胜出,并在逐鹿建立都城,这也是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开端。可这些都只是我们通过神话故事知晓的,由于炎黄到夏朝这一段考古的空白,未留下具有说服力的文化遗存,造成了1500年文明的缺失。
也正是因为有着外界质疑与否认的声音,考古学家们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寻找之路。20世纪起至今,在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史前文化和文明也逐渐显露出来。如果说我们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只能证实五千年前有原始人类在这片大地上生活过的迹象的话,那么1959年考古学家在偃师二里头遗址找到的夏墟,就是夏朝曾经存在过的有力证据。
《国语·周语上》中记载“伊洛竭而夏亡”。这句话是说:“伊水与洛水干枯导致了夏朝灭亡”。也是根据这句话的记载,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早于商代的夏墟,这是由大型宫殿建筑、高等街墓葬和青铜器、玉器组成的城都。它的发现与史书文献的记载相结合,就能充分说明在商朝以前,夏朝是存在的。
既然夏朝的存在有据可循,那么在治水的基础上建立夏朝的君王——禹,也是有可能存在的。1999年在青海省,考古学家发现了有“东方庞贝”之称的喇家遗址,其中出土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等级的玉器,除此之外,还有重大发现。在其中发现的骨骸并不是入葬是的普通姿势,而是形态各异,像是突然遭遇天灾导致。而我国的地质学家在其上游25公里处发现在曾经在公元前1920年这里发生过地震,引发了洪水,而通过科学仪器对出土的骨骸进行检测也发现,这些人与洪水处于同一时代,上游的洪水导致了下游的喇家遗址被淹没。这一发现也充分得说明了在商朝之前的存在大洪水。
既然存在洪水,就一定要有人治水,否则,天灾导致人祸会致使原始人类的灭亡,也不会出现后来的商周。前面我说过,二里头遗址曾发现的大型宫殿城墙建筑。在原始社会,有谁能掌握如此大型的城墙建筑呢?能掌握的也就只有开凿河道,修筑堤坝抵御洪水的大禹了。
《季札观周乐》中说道:“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在今天的社会,大禹早已不是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是每个为了民生治理水患的英雄人物的代名词,泱泱大国,文化能够传承永久,也靠的是这份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此生不悔入华夏,我为拥有这样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而骄傲!
文献引自:《山海经》《国语·周语上》、《季札观周乐》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