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在十几位考古人员历经半年的挖掘,浏阳古港古城遗址考古调查

历史趣闻     2023-7-28     点评:27举报

499

考古人在进行勘探工作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晋阳古城考古工作概况:一座城市和一段历史产生的碰撞如果说是缘分的话,那作为探索者的考古工作者,则靠着坚守和毅力,去追寻着“真相”。对于晋阳古城遗址来说也不例外,从上世纪60年代的考古大咖宿白、谢元璐、张颔先生的初步调查,到2000年后的拉网式考古调查,以及近年来的一次次大规模考古勘探,晋阳古城的城址脉络和部分建筑基址呈现在大众面前。为了探究这一座古城的历史,时空已流转了60多年,而三代考古人在这片土地上贡献着智慧和青春,就为了与历史碰撞,找到真相。

1 上世纪60年代勘探初期 大体复原晋阳城的轮廓

有人说,考古是一项遗憾的学科,因为各种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当然,考古也是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学科,越早介入,也就是在没有任何破坏的基础上介入,考古的成果和发现会令人惊喜,历史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也会越完整。不过,这一切不可能心遂人愿,但难能可贵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宿白、谢元璐、张颔先生先后在晋阳古城遗址进行过科学考古工作,大体复原了晋阳城的轮廓,虽然没有进一步对古城遗址进行挖掘,但却在考古史上确立了晋阳古城的地位和价值。

宿白先生对晋阳古城的调查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当年他的调查目的是寻找唐北都太原城,他根据地表残存的西城墙遗迹和东城角、罗城、金胜村(金城村)等地名信息,参考《新唐书》关于北都“长四千三百二十一步,广三千一百二十二步”的记载,大体复原了晋阳城的轮廓。并推测城西北隅东部地势低洼、遍布乱砖碎石的地带就是隋唐晋阳宫所在地。因为当时的考古技术和资金有限,宿白先生只是留下了这“艳惊四座”的一段推论。1902年,谢元璐和张颔先生为了探寻山西东周古城遗址,将目光锁定在了晋阳古城遗址上,他们最先在南城角二郎庙下发现了一段古城遗迹,在此基础上分别向东及向北进行了调查、勘探,探明南城墙残长626米,西城墙全长2700米。两位先生根据夯土的质地、色泽和夯法,认为所发现的是一座东周古城。此外,他们还在古城以北发现了“罗城”,根据建筑方式及采集器物推测其年代为汉晋之间。在古城内中部发现一段东西向城墙,推测其为唐代所建。并对古城营村西民间传说的“大明城”进行调查,从其夯土结构判断其年代晚于汉晋。由此可见,这是一座历史时代“复杂”的城池,两位先生发现了这个城市的价值,但却并没有深入研究下去。

提起这些往事,不少考古人都有些遗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任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领队韩炳华告诉记者,因为在上世纪60年代,城市没有大规模的建设,晋阳古城遗址的保存状况最为良好,晋阳古城的中心区(现在古城营村),仅有几百人,都聚集在村堡附近。今天的古城营村、晋源街道等村子人口不仅多有万余人,而且公路、楼房、工厂等遍布,城市的整体性早已分割得支离破碎。如果当时进行考古发掘的话,或许会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据说宿白先生曾经回忆起自己考察晋阳古城遗址时这样说过,“因过于繁忙,没有进一步再去抓这项工作,这可能成为我的终身遗憾”。“现在考古工作的困难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少,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有卓识的知识分子在反复咀嚼那点可怜吧唧的史料,为给世人一个清晰的晋阳做出了诸多猜测。事实上,再多的争议也都会因‘无米’而罢炊。”这着实是摆在考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尴尬。

不过,要想知道晋阳古城的“秘密”,考古,成为揭开古城千年铁锁的唯一一把有用的钥匙。

2 2002年正式开启考古发掘工作 对古城整体布局有了初步认识

随着城市建设速度的日益加快,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工作迫在眉睫,在2001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又在2002年被联合国开发署列为“21世纪城市规划、管理与发展”援助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晋阳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时任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队队长的常一民就带着队员们,在晋阳古城“安家”。他们站在前人调查的基础上展开,同样以地表残存为起始点,开始调查勘探。

“因为前辈们大概确定了晋阳城的轮廓,我们就想是不是能以此确定城垣,也就是城墙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边界,起码划定一个范围,才能让确定第一步的保护工作,不再让城市建设来破坏古城的基址。”或许连常一民都没有想到,为了找到城市的圈子,他们一找就是十年。从残存的西城墙入手,沿线进行,一边勘探,一边论证。因为古城地势较为特殊,西低东高呈坡状,最开始迅速的考古成果让人呈兴奋状态,可是越往东走,勘探的难度越大,洛阳铲无法像描述的那样“一铲子铲下去带来有效信息”,地下水位高了,淤泥多了,有时候三个壮汉同时使用一把洛阳铲,还得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探洞的勘探工作,这无形中增加了考古的难度。所以,从2002年至2012年,常一民就一直坚守在工地,用十年的时间,勘探调查出了晋阳古城的东、南、西、北面的四处城墙建筑基址,确定了城垣遗迹,圈定了约20平方公里的范围为晋阳古城的城市区域,而我们今天从平面图上看到的矩形的晋阳古城,就是这近十年间,考古工作者的心血。

“我们就是在晋阳古城遗址上画了个圈,起码让大家知道了遗址的保护范围。”画圈这事当然不会如此简单,因为在地下埋藏的是一座城市,而且时代跨度大,只有通过考古手段,发掘一些实物证据跟时空统一后,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十年,常一民的生活过得紧张而枯燥,周而复始地在一个工地上精心打磨。那是在1985年,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常一民跟随考古专家来晋阳古城调研,听到专家隆重地介绍这所城池,虽看不到昔日繁华,可站在这方土地上,他就觉得很踏实,甚至认为要在太原市从事考古工作,就一定得在晋阳古城遗址上进行挖掘。没想到,这句看似无意的话,却让常一民的职业生涯和晋阳古城联系在了一起。时至今日,常一民到了要退休的年龄,他也始终放心不下晋阳古城考古工作,依然奋战在一线,在古城里“寻寻觅觅”,不放过任何触摸历史的机会。

3 2011年开启攻坚阶段 考古与遗产规划同步进行

2010年10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晋阳古城获得立项,并在次年列入全省文物保护一号工程,以及全国“十二五”期间重点保护的150处大遗址之中。从那一刻开始,晋阳古城遗址开启了大规模的考古工作,相关人员开始尝试着勘探城内各种建筑宫殿的基址,最终一号建筑遗址呈现在大众面前。

一号建筑遗址的发现是偶然的,当时考古工作者只是为了了解西城墙附近道路和进排水情况,结果开始挖掘后发现了一组复杂的建筑群,经过不停地挖掘,最终揭示了一个晋阳城被毁前的城市一瞥。在一号建筑遗址中,最晚的建筑有临时建筑的样子,根据出土物和紧挨城墙的位置,分析应该是北汉抵抗北宋时军队的临时宿营地。并且根据文化层的复杂程度,判定从五代到晚唐时期晋阳城成为各个政权逐鹿舞台的印记,不过宋初时期,北汉被灭,晋阳城不复存在,此地居民被迁往各处,形成较长时期的“空白期”。

经过为期5年的努力,考古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据韩炳华介绍,在近两年发掘出的建筑基址上,发现了大型的佛教寺庙遗址,并且发现了“即隋之晋阳宫”的残碑,有可能该建筑基址就是隋代晋阳宫所在的位置。如果此说法成立,无疑证明了这个区域就是宫殿区的位置,也是整座城最为中心的位置。

如今,考古仍在继续,这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考古人也将考古成果汇聚成了一本名为《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的书籍,在这本带着考古人心血的书籍里,详细介绍了该古城近期的考古成果,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布局和建筑特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这并不是结束,而在未来,也定会有更多的考古人投入其中,孜孜不倦,鞠躬尽瘁。

期待着,晋阳古城被揭开神秘面纱的那一刻……

在十几位考古人员历经半年的挖掘,浏阳古港古城遗址考古调查

《时间的答卷2》定档,这档节目的意义在于什么?

在之前《时间的答卷》这档节目已经播出了它的第1季,现在这档节目的第2季也已经制作完成。并且这档节目在网上已经宣布了它的定档时间。这档节目将会在东方卫视这个频道进行播放,这样节目的第2季主要讲述了6个故事,而每个故事都是和现在时代进行画钩的,并且这6个故事当中充满了很多令国民观在观看的时候激动人心的辉煌成就。

在《时间的答卷》所播出的第1季的时候,所讲述的都是我国在历史当中的一些故事。而这一次第2季则带来就是我们国家对我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在第1季当中,故事当中的主人物都是现在这个时代当中的榜样。在第1季当中,他们每个人都和时代一起进步,追寻自己的梦想,并且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寻找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在第1季当中,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物都在自己的行业当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们将自己融入到这个时代当中。

在这档节目所播出第2季,它所采用的模式主要是以露天电影为主。让人们在观看的过程当中能够更宽阔了解到我国未来的发展,并且在第2季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的进入主题,而是与第1季有了一些衔接让国家的未来与历史相对话。

这种露天电影的方式更能够牵引住观众们的内心情感,并且让节目采用了一系列访谈和影视画面为主。将每个故事当中的主要人物的人生最关键的时刻给展露出来,总的来说,这档节目第二季属于一种人生故事片。在未来和过去的相连接当中,让故事当中的人物与自己的过去见面,并且在与自己过去对话的时候。能够更加清晰未来的规划,并且可以直面属于自己的一些困惑,这道节目主要就是凝聚了线下时代的精神。

在十几位考古人员历经半年的挖掘,浏阳古港古城遗址考古调查

千年丽江古城的前世今生,你了解吗?


丽江古城的 历史 已经有上千年。 根据有关 历史 文献资料记载,丽江古城有据可查的 历史 沿革为:唐代三探览城时期;宋代三赕城时期;元代通安州城时期;明代至清初丽江土司府时期;清代改土归流后丽江流官府时期;民国丽江专员公署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时期。 毫无疑义,唐代三探览城应是丽江古城的前身,从唐代在丽江坝内建造三探览城算起,丽江坝子内的建城 历史 已有一千三百多年。



唐代樊绰《蛮书》中称:“昆明城在东泸(即雅砻江)之西,去龙口十六日程。正北有讳苴川,正南至松外城。又正南至龙佉河,西南至小婆城,又西南至大婆城,西北至三探览城,又西北至铁桥城,其铁桥上下及昆明,双舍至松外以东,边近泸水,并麽些部落所居也。”据方国瑜等考证,当时的“昆明城”在今四川盐源县一带、“小婆城”在今永胜一带、“大婆城”在今鹤庆一带、“三探览城”在今丽江坝境内、“铁桥城”在今玉龙县塔城乡境。这条史料中所说的“小婆城”位于“昆明城”西南方,从“小婆城”往“西南至大婆城(合庆),西北至三探览城,又西北至铁桥城”的记载,完全符合今日永胜、鹤庆、丽江、塔城的地理方位,即从永胜往西南走到鹤庆,又从鹤庆往西北走到丽江(三探览城),从丽江坝再往西北走到玉龙县塔城乡(现建有“铁桥”遗址碑)。



唐代三探览城具体建在丽江坝的什么地方,由于史料中焉语不详,其遗址仍有待考古发现。但宋代所建的三赕城、元代的通安州城的城址都在今天丽江古城范围的义尚办事处文林村一带,即今日丽江古城的东北片区;明代所建的丽江军民府(土司府)则在古城狮子山南麓的广义村与忠义村一带,即今日丽江古城的西南片区;而清代所建的流官府城则在上述的两个片区之间,即今日古城五一街与义尚办事处一带,把宋元时期的三赕城、通安州城与明代土司府城连成一体,就构成了今日丽江古城的基本格局与规模。



丽江古城的形成与发展,与茶马古道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丽江古城以商路而兴、以商路而活的 历史 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丝绸之路时期。丽江古城是南方丝绸之路特别是茶马古道的一颗明珠,是伴随着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这也是丽江古城不同于我国许多 历史 文化名城的一个明显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丽江古城以其丰厚的 历史 文化特色,进入了国家级 历史 文化名城之列、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名录。 随着丽江古城 旅游 业的开发与发展, 历史 上以经营茶叶、皮毛、药材等土特产为主的丽江古城,又华丽转身成为以经营 旅游 文化产品为主的5A级 旅游 景区。到2019年的游客数量已超过5000万人次,并加快了建设国际精品 旅游 胜地、世界文化名市步伐。


比之我国众多 历史 文化名城,有一千多年 历史 的丽江古城仍属于比较年轻,但却因具有独特自然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丽江古城是一座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原山水之城。 高原与水乡同在,雪峰与古城相望,文化与自然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的杰作。其中,师法自然建城为其最显著特色: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古街、古寺、官府衙门、田园村落、青山雪峰融为一体,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有别于中国其他 历史 文化名城,丽江古城未受“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传统建城礼制影响,城中无规矩的道路网,无森严的城墙;古城布局以狮山、象山、金虹山三山为屏,一川相连,来自清溪、黑龙潭的清流到城北入口处分为三河进城,三河又分出众多支渠穿梭街巷,形成家家流水、户户花树的格局;街道依山势而建,顺水流而设,显现“曲、幽、窄、达”的风格;建筑物依山就水,错落有致,瓦屋鳞次栉比,与四周青山相依相随。古城民居在布局、结构和造型方面,按自身的具体条件和传统生活习气,在房屋抗震、遮阳、防雨、通风、采光、装饰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风格,其鲜明之处就在于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街道以五花石铺就,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雨季不泥泞,旱季不扬灰。以四方街为中心,延伸出四大主街,又分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四通八达。



爱水护水是古城另一个突出特色: 古城素有保护河水清洁的优良传统, 一是 每天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严禁在古城河水里洗任何东西,因为这个时段是居民在河里挑饮用水的时间,每天清晨或晚上睡觉前,大部分古城居民都要来河边挑水作为家中的饮用水,这个时候的河水十分干净,完全可饮用,古城居民将其称之为“挑大河水”“喝大河水”,代代沿袭。 二是 每天上午10点到12点左右、下午4点到黄昏前,是古城居民在河里洗菜等食品的时间。 三是 每天的中午12点至下午4点为洗涤衣物的时间,但在河边洗衣服时不能把脏水直接排入河内,而是要把衣物先放在盆子里洗一洗,将头道脏水倒在河边的空地之后,才把衣物拿到河水里漂洗。此外,古城内三眼井的使用,同样有一套约定的习俗,三眼顺着泉水源头依次分为饮水专用井、洗菜等专用井、洗衣物等专用井,不得混用。古城内河道、水井的保护与使用方法,古城居民从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自觉遵守,防止水资源受到人为污染,始终保持古城河水的清洁。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古城 社会 仍坚守着对古城河道水井的保护使用传统,大部分古城居民每天饮用的仍然是附近河道里的河水,这一习惯一直到古城内引来自来水后。


古城居民亲近亲和自然的传统,也体现在依山傍水、道法自然的民居建筑。 纳西民居庭院内多尽可能地种植花木,民居坐北朝南正房宽敞的走廊,是家人日常活动及待客的主要场所,故纳西族有“喜余漫斋余”的俗语,“喜余”意为人生,“漫斋”指房屋走廊,“余”间为生活、生存,意思为走廊是家庭生活最重要的生活空间。纳西人如此看重走廊,是因为纳西族房间走廊与院内花木融为一体,家人每天在走廊里聚会、吃饭、待客,冬天晒太阳、夏日纳凉、一年四季看庭前花开花落。 走廊成为纳西族最能体现亲近大自然的场所。 古城内穿街过巷的河道上,架有石拱桥、石板桥、木板桥等350多座,其中位于古城中心的明代双石拱桥为众桥之首,俗称大石桥,因从桥下河水中可见到玉龙雪山倒影,故又称映雪桥。玉龙雪山冰川在古城内随处可见、玉泉清流在古城无处不现,狮山象山金虹山上的翠绿随时映入眼帘,闹市之中看得见冰川、青山、清流,人家、古桥、流水、雪山相映成趣。



丽江古城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它的华丽转身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丽江古城位于我国大西南横断山民族走廊区,由玉龙雪山南麓的大研古镇以及白沙和束河古村镇组成。远在十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祖先活动,考古学界命名的“丽江人”遗址,就在距丽江古城不足10公里漾弓江木家桥。


汉唐以来, 来自大西北的古羌人部族沿着横断山脉南下,逐渐进入丽江并与当地土著融合,丽江逐渐发展成为纳西族聚居的中心区域。宋元以降,丽江古城成为茶马古道的重镇与商品集散地,纳西族 社会 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一度成为滇川藏交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为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推动滇川藏“大香格里拉”区域经济文化的开发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 历史 贡献。 特别是明代, 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在中央王朝的信任和支持下,以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己任,积极学习汉文化,丽江古城进入快速发展的 历史 时期。据史料记载,在文化方面“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在经济方面“富冠诸土郡”,政治军事方面“俯临十郡,雄控一方”。在建筑方面则是“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在抗日战争时期, 丽江古城同样发挥出无可替代的 历史 作用:日军在“二战”期间控制了中国沿海并占领缅甸及滇缅公路后,“茶马古道”和“驼峰航线”成了国际援华抗战的唯一通道,这时丽江古城又成为马帮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基地和“驼峰航线”的中转站。丽江古城具有的独特 历史 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



丽江古城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各民族和睦相处的边地古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开放之城。 在茶马古道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开放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丽江古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特色。


在漫漫 历史 长河中,丽江古城没有城墙,在这里聚族而居的纳西族在坚守本族文化的同时,与各民族和睦相处,不断地吸收、融合、传承、积淀吐蕃文化、南诏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形成了丽江古城和谐共生、融洽发展的多元一体文化。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藏、彝各民族精华,并保持了纳西族独特风采。不论是古城内的寺院、道观、书院、文庙、武庙、壁画、碑刻、音乐舞蹈,还是古城的街道、水系、桥梁、民居庭院无不透着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丰富内涵,体现出各种文化在丽江古城相互宽容、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融合发展的传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丽江(白沙)壁画和纳西古乐。


丽江壁画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有200多幅,分布在觉显宫、万德宫、皈依堂、珊碧院等15座寺院里,现仅存50余幅于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和束河的大觉宫之中。丽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堪称汉、藏、纳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结晶,华夏民族文化的瑰宝。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白沙细乐的纳西语叫“佰石细里”,为纳西先民凭吊战争中亡灵(包括敌方死亡者)的“安魂曲”,曲调幽远深沉,忧伤缱绻,如泣如诉。白沙细乐相传是“元人遗音”,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为感谢纳西族的帮助而把随军的一半乐师留在了丽江,故又称“别时谢礼” 。丽江洞经音乐 为中原传入的道教音乐,它的珍贵在于保存了在中原早已失传的一些唐宋以来辞、曲音乐。


如今,纳西古乐不仅天天在古城演出,还经常走出国门,出访欧美各国,被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听众誉为“和平之音”“音乐活化石”。丽江古城特别重视汉文化教育,特别是清代改土归流之后,纳西族居民中出现了众多举人、进士,为推动当地民众进一步学习汉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丽江古城也是一座具有“南人北相”特点的移民之城。 其创始者纳西族先民,是来自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系移民。自元明以来,丽江古城纳西族积极欢迎来自外地的客商,特别是来自内地的教师医生及有一技之长的工匠等移民,并将其融入纳西族之中,古城的文化性格也因此越来越具有“南人北相”的特征,既有雪域高原豪放粗犷的文化,也有江南小桥流水细致温柔的文化。


丽江 历史 上虽然曾有过要外来移民改姓氏的“四郡齐民一姓和”时期,但从未有过排斥外来移民的时期。 明代徐霞客称丽江纳西族地区“官姓木、民姓和”,土司木公诗中则称“四郡齐民一姓和”,要求到丽江的移民也要改姓为“和”,即使是木氏家族中的旁支,五代以后也要改为和姓。木氏统治集团实行“四郡齐民一姓和”,主要是为了维护木氏家族血脉的纯洁性和统治集团的权威性,同时也是为了让“四郡齐民(百姓)”都成为一个姓后,不论是外来户还是本地户、不论是纳西族还是其他民族的居民,相互不分彼此,不分贵贱,都是同姓子民,有利于平等和睦相处。清代改土归流结束了“四郡齐民一姓和”的 历史 ,众多外来户虽恢复了原来的姓氏,但他们早已融入了纳西族 社会 ,接受了与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纳西族文化,早已成为纳西族的成员。此后源源不断进入丽江古城的内地移民,虽然不必再改和姓,但也都逐渐自觉融入了纳西族之中。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丽江古城内纳西族居民中已有100多种姓氏,其先民多是明清以来到丽江的内地移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少南下干部及来自内地的技术人才到丽江工作,他们也很快融入了纳西族 社会 ,他们的第二代满口讲的是流利的纳西话,已与原住居民无异,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城居民。



丽江古城是一座不断 探索 和实践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之城,也是 旅游 资源十分丰富的城市。 除了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之外,主要景点还有木氏土司府(木府)、狮山万古楼、白马龙潭寺、净莲寺、黑龙潭公园、束河、白沙的古镇古街古庙古村落等。其中黑龙潭公园位于城北象山脚下,清泉依山四处油出,积成约40000平方米的深潭,古柳古栎葱茏环绕,玉龙雪山倒映其间,园内五凤楼、得月楼、龙神祠、解脱林等明清建筑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得月楼上有郭沫若题写的两副楹联,分别为:“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书法遒劲而洒脱,写尽龙潭神韵。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处理好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近年来,丽江市就此进行了积极 探索 和实践,取得了古城保护与开发良性互动工作的重大成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管理第五次年会上,被总结为文化遗产管理与 旅游 业发展合作的“丽江模式”束河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经验,也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总结为“中国经验”。 如今,丽江古城已成为中国 旅游 的一个品牌每年有5000多万国内外游客出入其间。当然,古城保护也不断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注:文中图片由和钟泽、和照、叶建平、冯魄等提供,部分图片由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提供。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玛雅人遗骸,玛雅皇室女王墓

玛雅人遗骸,玛雅皇室女王墓

历史趣闻阅读:508   点评:11
古陶瓷拍卖,宝琳古瓷艺术馆

古陶瓷拍卖,宝琳古瓷艺术馆

历史趣闻阅读:437   点评:15
这儿挖出半部四川通史成都新川古墓群首次向公众开放

这儿挖出半部四川通史成都新川古墓群首次向公众开放

历史趣闻阅读:555   点评:27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村民盖房子挖出南宋古墓怪异红棺下集,考古发现南宋大型古墓

村民盖房子挖出南宋古墓怪异红棺下集,考古发现南宋大型古墓

历史趣闻阅读:457   点评:8
考古学家有没有遇过邪门的事,考古最邪门的事

考古学家有没有遇过邪门的事,考古最邪门的事

历史趣闻阅读:502   点评:16
为什么会对纣王进行丑化 纣王究竟是个怎样的君主

为什么会对纣王进行丑化 纣王究竟是个怎样的君主

历史趣闻阅读:9486   点评:141
湖北云梦县出土秦简力压无数金银宝物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

湖北云梦县出土秦简力压无数金银宝物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

历史趣闻阅读:381   点评:8
旧事钩沉子虚乌有的尸乡沟考古界的一个伪劣笑话

旧事钩沉子虚乌有的尸乡沟考古界的一个伪劣笑话

历史趣闻阅读:426   点评:16
魏婴腹部中剑受伤,魏婴避尘剑

魏婴腹部中剑受伤,魏婴避尘剑

历史趣闻阅读:589   点评:19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