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山东出土玉器,萧县金寨遗址出土玉器

历史趣闻     2023-7-28     点评:11举报

忠实传递价值,再现历史辉煌。山西吕梁兴县碧村遗址位于晋西北兴县高家村镇,是近年发现的一处龙山时代晚期石城遗址,该遗址出土的玉器填补了晋西北龙山时代玉器的空白。2015年测年数据显示其绝对年代上限约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下限不早于公元前1900年。大约相当于尧舜禹时期。

截至目前,整个小玉梁地点正式发掘出土的玉器有如下三例,其他标本非考古发掘出土,但均在小玉梁地点发现。

640

1.2016年发掘的玉璧等残件。

640

2.在南围墙出土的玉钺残片。

640

3.在M7死者左侧盆骨附近随葬有一件方形玉牌。

640

碧村遗址出土玉器以青色、墨色和浅黄色为主,典型器类包括璧、刀、钺、琮、璜等。

大孔璧A024,浅黄色。直径12.3厘米、好径7.5厘米、肉宽2.4厘米、厚0.1-0.2厘米。

622

小孔璧A025,墨玉。直径12.7厘米、好径5.5厘米、肉宽3.6厘米、厚0.1-0.2厘米。

622

多璜联璧A015,青玉。外缘呈方形,由两片玉璜组成。边长10.7-12.6厘米、好径5.8厘米、肉宽2.5厘米、厚0.2厘米。

622

A008,青玉。有褐色斑块,由两个玉璜组成,两璜之间有对应的一组穿孔。外缘直径9.1厘米、好径6.1厘米、肉宽1.5厘米、厚0.5-0.6厘米。

622

A006,青白玉。由三片玉璜组成,器表抛磨光滑,每片玉璜两端各有一个穿孔,均为单面钻。外缘直径10.2厘米、好径4-4.5厘米、肉宽2.7厘米、厚0.3厘米。

622

牙璧A001,浅灰色。外缘近方形,三组扉牙。边长10.4厘米、好径6.8厘米、肉宽1.8厘米、厚0.1-0.4厘米。

622

A004,青玉。制作规整,器表光滑,四组扉牙,无齿饰,牙根处有线绳拉锯的割痕。外缘直径12.5厘米、好径6.3厘米、肉宽3.1厘米、厚0.2-0.3厘米。

622

A003,墨玉。三组扉牙,各组扉牙的一侧有连续的齿饰。最大径11.6厘米、好径4.8厘米、肉宽3.3厘米、厚0.1-0.2厘米。

622

玉刀B006,青白玉。刀身略宽,柄端略窄,穿孔三个。长26.6厘米、宽4-4.8厘米。

640

A014,青玉。双孔,斜向双面刃,中间厚、两侧薄,一面残留红色朱砂。长10.8厘米、宽4.1-4.8厘米、器身厚0.5厘米、刃厚0.1厘米。

442

玉钺A016,墨玉。梯形,尾端中部及末端边缘各置一穿孔,下端双面开刃。刃宽7.5厘米、尾端宽6.7厘米、长11.3厘米。

544

A017,青玉。长条形,单向穿孔,弧刃。长29.7厘米、宽8厘米、器身厚0.3-0.4厘米、刃厚0.1厘米。

358

玉琮A011,墨玉泛青色。内圆外方,琮体四面中部各有两道平行阴线,上端置射口,四隅各有一转角窄台。外饰瓦棱纹。外缘边长7.5-7.9厘米、内缘直径6.3厘米、通高4.6厘米。

376

A012,青白玉。内圆外方,矮体,上下均有射口。素面。长7厘米、宽7厘米、高3.5厘米。

462

玉璜A023,青玉。环形璜,两端均呈鸟首状,且各有一穿孔。素面。最大径11.6厘米、宽2厘米、器身厚0.3厘米。

640

A020,乳白色。折角璜,两端首呈虎形,且各有一对穿孔。素面。两端间距长14.5厘米、宽1.8-4厘米、器身厚0.5厘米。

640

碧村遗址出土玉器多为盗扰发现,缺乏原始出土资料,但晋陕龙山时期同类玉器已有较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总的来看,碧村遗址玉器与陕北、晋南地区基本一致,是史前时期中上层社会文化交流的写照。这一时期石城大量出现并逐步达到鼎盛时期。玉器得到进一步传播,并在丧葬、祭祀、生活中广泛运用,形成了晋西北先秦玉文化的第一次高峰。

山东出土玉器,萧县金寨遗址出土玉器

尧舜禹的时代距今多少年

4000多年。

尧,是中国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定都平阳(临汾古称“平阳”——记者注),开创了禅让制,传位于舜。

中国社科院院长王伟光指出,尧舜禹时代是在中原地区形成华夏文明和早期“中国”诞生的关键时代,但相关的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远远不足以说清这段历史。于是,考古学研究便成为探讨这一关键时期不可或缺、甚至是主要的学术探索路径。

1978~1985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与山西原临汾行署文化局合作,对陶寺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发掘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墓葬1100余座,获得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礼乐器、装饰品等。

考古发现的王级大墓中,象征王权的龙盘、陶鼓、石磬、彩绘木器陶器、玉石钺等奢华的随葬品,与空无一物的平民墓葬形成鲜明对比,显现出社会复杂的等级制度和极度的贫富分化。

扩展资料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

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

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4000多年前中国尧都被发现 “尧舜禹”真实存在

山东出土玉器,萧县金寨遗址出土玉器

黄帝炎帝之前是什么样的历史?

三皇五帝之前的中国历史称为史前时代或者原始社会时期。
元谋人是中国远古遗存中目前所见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这些都是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直立猿人为主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
河套时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至10余万年前
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至1万5千多年前
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根据现在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的新石器时代呈现多元并立的情形:约西元前5000年到3000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肃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现的仰韶文化便具备使用红陶、彩陶以及食用粟和畜养家畜的特质。而大约同期在浙江省北边出现的河姆渡文化,山东省出现的大汶口文化
之后发现的如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则为青铜器时代的代表。
元谋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发现于云南元谋上那蚌村,是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1965年,在上那蚌村西北的一个小山丘上发现了属于同一个体的左、右上内侧门齿各一枚,其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的门齿相似,但也有一些差别。1973年,在附近地层还发现了7件人工打制的石英岩做的刮削器和炭屑、哺乳动物化石。1976年7月25日,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其绝对地质年代为距今170万年左右(也有学者认为,其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为距今60万至50万年或更晚一些)。
对元谋人牙齿化石的研究发现,其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裂纹中填有褐色粘土。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
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经鉴定可能是被烧过的。有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但是学界争论很大。
与元谋人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有泥河湾剑齿虎、桑氏缟鬣狗、云南马、爪蹄兽、中国犀、山西轴鹿等29种。
关于元谋人化石的地质时代和绝对年代,学术界存在不同看法。一般认为属早更新世晚期,据古地磁断代,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另一种意见认为,在中更新世,因为古地磁年代不应超过73万年,即可能距今60万~50万年或更晚。
经过对所发现的石器的研究,表明元谋人所处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初期。
虽然1988年在四川巫山县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经测定距今已有200万年(也有人认为此测定有误),但是一般还是把元谋人看作是中国历史的起点,并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化石。
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中国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更多称为“中国直立人”。中国的直立人化石。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
这处遗址是1921年发现的,1927年起进行发掘。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现存唯一真标本是1966年从顶部堆积层发现的一个北京人头盖骨的模型。后来又发现了石制品、骨角制品。
北京人的颧骨较高。脑量平均仅1000多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约156厘米,女性约144厘米。腿短臂长 ,头部前倾。
有些学者认为,当时已会制造骨角器。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
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表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研究发现,北京人通常几十人结成一伙。寿命很短,大多数人早年就夭亡了。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人在动物学的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哺乳纲
目: 灵长目(Primates)
科: 人科(Hominidae)
属: 人属(Homo)
种: 直立人(H. erectus)
亚种: 北京人(H. e. pekinensis)
学名 :Homo erectus pekinensis
(Black, 1927)
石器时代指人们以石头作为工具使用的时代,这时因为科技不发达,人们只可以石头制造简单的工具。 而随著时代的推进,人们对石器的研制也在不断改进。而在时代划分上,石器时代大致可分为三个时代 - 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英文为Paleolithic Age,源自希腊文,Paleo为旧之意,Lithic为石头之意。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是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
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制造简单的工具以作打猎和采集的用途,以中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为例,据考究,他们使用石器和木棍来猎取野兽,并懂得采集果子来充饥。他们主要居住于山洞中,而在考古时,从其洞穴中发现木炭、灰烬、桡烧石、烧骨等痕迹,显示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并会砍取树木作燃料。
总体来说,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基本上都处于这一时期。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1.html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2.html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3.html
中石器时代
在大约二万年前,最后的冰河时期渐渐过去。人类亦开始改变其生活习惯。因为自然气候变暖,使采集和渔猎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为了在新的环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发明、创造继续出现,而且比旧石器时代时更多。这就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也就是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区可以找到捕鱼工具、石斧(adze)、以及像独木舟和桨这些木制物品。
这个时代的遗迹并不多,通常都局限在贝冢。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区,可以看到森林地开始被开发的迹象。森林地的急遽开垦是新石器时代的事情,因为农业而需要更多土地空间的关系。
而随著农业的出现,中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改变其生活,并进入新石器时代。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4.html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在中国,这个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等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纺织,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完结后,人类开始进入铜器时代。
http://www.angelfire.com/la/kenlai/chhist/prehistory/article5.html
青铜时代(或称青铜器时代或青铜文明)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由于青铜的熔点比较低,约为800℃;硬度高,为铜或锡的2倍多,所以容易融化和铸造成型。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两河流域和埃及等地,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
中国的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时代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现存至今的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罕见的大型青铜器。
根据考古的发现,商朝前期,以郑州的二里岗为中心,辉县的琉璃阁、洛阳的东干沟等殷商时期的遗址属于这个时代;商朝的后期,以安阳的小屯村为中心,郑州公园区的上层、洛阳的泰山庙遗址和墓葬属这个时代;周朝前期(西周),主要代表遗址以西安市丰镐村地带、宝鸡西周时期的墓葬;春秋时期以洛阳涧滨(涧滨)为中心、上村岭虢墓、新郑郑墓、寿县蔡侯墓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战国时期,洛阳涧滨为中心,辉县琉璃阁、古围村,长沙和唐山的战国墓地属于这个时代。
根据最新的发掘成果,中国南方也在商朝前期进入了青铜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北武汉的盘龙城遗址,湖南长沙的炭河里遗址,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等的出土青铜器,证实了长江流域也有发达的青铜文明。
在青铜时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国家(郭沫若按照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是奴隶制国家,有争论),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并且汉字也已经发展成熟。
河套是黄河中上游两岸的平原、高原地区,因农业灌溉发达,又称河套灌区。
河套,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分属宁夏、内蒙古、陕西。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形,故称“河套”。
河套平原一般分为青铜峡至宁夏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和内蒙古部分的“东套”。有时“河套平原”被用于仅指东套,和银川平原并列。东套又分为巴彦高勒与西山咀之间的巴彦淖尔平原,又称“后套”,和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有时河套平原称河套—土默川平原。
山顶洞人指发现于中国北方的晚期智人化石。因化石地点在周口店北京猿人洞上的山顶洞内而得名。
发现及分析
1933年发现3个头骨和其他骨骼化石(代表至少8个个体)。山顶洞人3个头骨分属于老年男性、青年女性和中年女性。头骨硕大,上面部低矮,整个面部中等程度的突出,眼眶较低,梨形孔较阔,其下缘呈鼻前窝形,与现代黄种人相似。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约为1.1—1.8万多年前。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丰富多样。石器很少而且制作粗糙,与北京猿人石器相差不多。骨器中有一根骨针,针身光滑,微弯,一端有针孔(用其他带尖器物挖成的),可见山顶洞人已经会缝制衣物,并能制造和使用细的纤维。装饰品丰富多彩,有穿孔的兽牙、蚶壳、石珠、小砾石、鱼的眶上骨、短的骨管和去除横突和棘突的鱼类脊椎骨。牙齿和砾石的孔是从两面对钻或挖而成。孔的周围多带红色,可能是用红色的条带串连所致。意味着山顶洞人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生活中也有休暇不需终日劳累了。山顶洞中还发现48种哺乳动物化石,除少数为绝灭种(洞熊、最后鬣狗等),其中多为现生种(赤鹿、亚洲象等),其中有落入洞隙的熊和虎的骨架,还有现在生活在炎热地带的猎豹和鸵鸟化石,说明当时气候相当温暖。山顶洞人骨周围散布着红色的赤铁矿粉末,这是埋葬死者的标志。
现状
山顶洞的重要化石及遗物均在1941年随同北京猿人标本一起丢失而下落不明。山顶洞堆积已全部挖光,原来的洞顶已被挖掉。今后也不会再有新的发现。
裴李岗文化是新石器时期中国黄河流域一带的一个中原文化,位于河南省的裴李岗。根据考古学家对于在1977年首次挖掘的文明的鉴证,当地文化平均开始于公元前5千年,最早的甚至远至公元前8千年。
从考古挖掘的出土文明来看,当地人已经懂得畜牧和耕种。它们会在田里种植小米,又会在家里养猪。而当地文明亦是现时中国已知的最早期陶器文明。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显然还进行渔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在发掘的动物骨头中除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狗和猪的骨格,羊比较少。
对仰韶文化墓地的发掘为对它的认识带来了许多贡献。墓地的随葬品和下葬的方式为当时的生活方式、信仰、生活条件带来了许多启发。
对于仰韶文化的内部分类、时间上的分类以及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对仰韶文化的社会结构也还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今天认为它主要是一个父系社会,早期的母系社会的论点现在只有比较少的人支持了。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早期有仰韶文化来自西方的论点。1960年左右在陕西的考古发掘对这个论点提出疑义。现在一般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继老官台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龙山文化被看做它的继承文化。
龙山文化最早因山东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的发掘,被人们发现。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存在于公元前2,900年至2,100年。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在龙山文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黑陶制品了。黑陶源自于人们的生活用器,而后由于质地易碎,逐渐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为艺术品供人们欣赏。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
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和宫殿文化。学术界对二里头文化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广汉城西7公里处,距离成都约40公里。
发掘的历程
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青保和兄弟三人在宅旁挖蓄水沟时发现一坑精美玉石器,消息传出引起关注,古董商蜂拥而至。
1934年3月15日,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美国人葛维汉与副馆长林名均教授组建考古发掘队,在月亮湾进行发掘工作,揭开了中国川西平原考古的序幕。
1953年西南博物院院长冯汉骥先生等人重新提出三星堆一带有古文化遗产的可能。
1956年四川省博物馆的王家佑、江甸潮在三星堆—月亮湾一带进行考古调查。
1960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组全面调查了三星堆和月亮湾等地的文化遗存。
1980年5月四川省考古队对三星堆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龙山时代和3000年—4000年前的房屋基址18座,墓葬4座,出土数百件陶器、石器、玉器文物和数万片陶片标本。
198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决定对三星堆进行专款专项考古发掘。
1986年四川省考古所在陈德安、陈显丹带领下对三星堆进行大规模发掘工作,发现两座商代大型祭祀坑,坑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造型怪异的青铜面具、精美的玉器等稀世之宝,这次发掘发现的文物震惊了世界。
重要文物
青铜兽面具、黄金面罩、金杖、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太阳轮、跪坐人像
三星堆官方网站:http://www.sxd.cn/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圆明园内沉睡百年的古莲花再次盛开,圆明园沉睡100年古莲

圆明园内沉睡百年的古莲花再次盛开,圆明园沉睡100年古莲

历史趣闻阅读:434   点评:10
东西问丨顾佳赟东西方文明如何在柬埔寨汇聚

东西问丨顾佳赟东西方文明如何在柬埔寨汇聚

历史趣闻阅读:377   点评:9
商鞅为何多次跳槽?春秋五霸指的是谁

商鞅为何多次跳槽?春秋五霸指的是谁

历史趣闻阅读:11929   点评:391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4352   点评:110
今古迟来一个我元谋未与共刀耕浪巴铺土林诗文视图

今古迟来一个我元谋未与共刀耕浪巴铺土林诗文视图

历史趣闻阅读:455   点评:6
尚雯婕超女事件,06超女尚雯婕为何被孤立

尚雯婕超女事件,06超女尚雯婕为何被孤立

历史趣闻阅读:373   点评:18
武则天男宠沈南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图)

武则天男宠沈南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图)

历史趣闻阅读:13014   点评:371
雪中送炭主人公是谁:雪中送炭的故事典故(图)

雪中送炭主人公是谁:雪中送炭的故事典故(图)

历史趣闻阅读:13211   点评:162
漆沮大讲堂在铜川博物馆开讲传播历史人文考古等信息

漆沮大讲堂在铜川博物馆开讲传播历史人文考古等信息

历史趣闻阅读:350   点评:28
考古学探寻中国史前文化研究,考古资料中的史前文化

考古学探寻中国史前文化研究,考古资料中的史前文化

历史趣闻阅读:404   点评:27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