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山上的辽代舍利塔残基
2005年11月15日至17日,沈阳市文物考古所组织该所人员为配合七星山开发,对新城子区石佛寺乡石佛寺村附近进行了考古勘查,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青铜时期遗址位于石佛寺村东的辽代双州城内和城外,面积300×400米,文化层厚度0.3—0.8米,从文化特征分析属于高台山文化类型的历史遗存——距今3700年。
二、青铜时期墓群位于七星山主峰的北侧,这里曾发现过青铜时期墓葬,本次调查中没有新的发现。
三、明代十方寺堡现仅存部分城垣,经对城垣部分的剖深、定位,城址为长方形,南北长189米,东西宽158米,城垣相对高度为1—1.5米,宽6—10米。GPS定位分别为:东北角N42°08’0.17’’,E123°20’26.9’’,高52米,东南角N42°07’52.8’’,E123°20’25.8’’,高47米,西南角N42°07’54.8’’,E123°07’25.8’’,高56米。布有大量明代的砖瓦等遗物。
维修之前的七星山辽塔。此塔在《东三省古迹遗闻》一书中有两处记述,虽失之过简或有小误,但证明在成书的1925年此塔尚完整屹立于山头。据当地老人证实:此塔残毁于1931年5月间。
2010年夏天维修后的样貌
七星山辽塔位于七星山主峰顶,已残。仅有塔的下半部分。塔地宫曾出土石碑,其铭文记载,为辽代双州双城县时家寨净居院舍利塔。
四、辽代双州城址位于石佛寺村东,遗存较完整,墙基四壁尚存。城址呈长方形,城墙南北长370米,东西宽190米,现存墙基厚度为6米左右,最高墙残存高度为4米。城内遗物甚少,仅发现乳白釉、酱色釉瓷片以及沟纹、绳纹砖等辽金遗物和少量红褐夹砂素面陶片、三足器足等新石器晚期遗物。1985年2月已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辽代官府址位于石佛村北侧。面积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80米,这里地势相对较高,GPS定位:N42°08’11.9’’,N123°20’45.5’’,高65米。遗址位于制高点之上,其周围散布有大量辽代残瓦等遗物。辽代石佛寺村为双州双城县,双城明确地说是在这里就有两座城,这处官府址的发现,也许就是双城县的双城之一。
市文物局关于七星山旅游风景区文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问题的函
一、对于1985年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辽代双州城址,该城做为夯土城,复建和日常维护难度都比较大,并且容易造成人为破坏,重新修复双州城既不利于文物本体保护,也不具有开发价值,我局认为不应进行修复。可以作为景区内一景观,对其环境改造做出规划,城墙及周围可以绿化、栽种灌木,防止水土流失。
二、建议开发明代的十方寺堡遗址。由于明十方寺堡为明长城线上囤兵之堡,可充分利用明长城这一资源,进一步开发。经市考古研究所进行的调查勘探,确定该堡为长方形,南北长189米,东西宽158米,城垣残存高度为1—1.5米,宽6—10米。恢复过程中应尽量按原貌保持原风格。
三、对七星山上辽代的时家寨净居院舍利塔的修复问题,必须按原貌恢复,现存部分一定要保留,以体现文物的真实性和历史性。
四、对现存的解放战争时期的碉堡群,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可作为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
五、在最近的调查勘探中新发现的青铜时期的墓葬和遗址。墓群位于七星山主峰北侧的石佛寺前台地上,遗址位于石佛寺村东的辽代双州城内和城外,面积300×400米,文化层厚度化0.3—0.8米,从文化特征分析属于高台山文化类型的历史遗存。开发建设时最好避开这两处文物遗迹。
2005年11月22日
七星山上远眺辽河
石佛寺
石佛
沈北新区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辽代名为时家寨,明代为辽东边墙的边墙,十方寺堡,清代相传石佛有十尊石佛,每天晚上压百姓种的庄稼,后发展到上平房顶上压平房,引起百姓的不满,便开始捉拿,抓住一尊,其余九尊跑掉,百姓将这尊佛头砸掉,推入沟中(现在尚存),因而改名为石佛寺。大家注意图中石佛的头部,是后来加上的。明代石翁仲,配上了民国瓜皮帽……
左宝贵主持修建辽河大堤记事碑
记事碑基座
左宝贵主持修建的位于辽河故道的沈阳最早防汛大堤:辽河大堤
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
2007年7月9日,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石佛寺村被省建设厅、省文化厅评为第一批唯一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被评为第七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辽代名为时家寨,明代为辽东边墙的边堡——十方寺堡,清代相传石佛有十尊石佛,每天晚上压百姓种的庄稼,后发展到上平房顶上压平房,引起百姓的不满,便开始捉拿,抓住一尊,其余九尊跑掉,百姓将这尊佛头砸掉,推入沟中(现在尚存),因而改名为石佛寺。
石佛寺村位于沈阳北郊30公里处,海拔147米的七星山就坐落在境内的辽河岸边。七星山现存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劳动工具、辽金时期的双州古城、明代长城遗址及同时代的烽火台等文物遗址,还有目前全国仅存的明代军堡遗址———十方寺军堡、清代修建的辽河历史上第一道防汛大堤、记载清代著名将领左宝贵主持修建该大堤的记事石碑、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井等遗迹。七星山上1074年修建的舍利塔残基,是原七星山上辽双州、双城县时家寨净居院主持修建的。石佛寺村境内还有解放战争时期修建的碉堡72个、寺庙一座,山南有高丽城遗址、锡伯族西迁纪念广场等,文物古迹众多。
七星山位于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境内,占地约6平方公里,南距辽宁省会沈阳30公里,西与新民市接壤,北与法库县隔辽河相望,海拔147米.1。七星山形成于侏罗纪末期,方圆40公里之内一山突起,空中俯瞰大小七个山头,酷似北斗七星落地,故而得名。七个山头从北向南依次为天枢(东长条山)、天璇(西长条山)、天玑(孟家敦)、天权(馒头山)、玉衡(塔山)、开阳(南山)、摇光(罗圈塔山)。按天文学的观点,北斗七星的天文图像为头北尾南的正勺子形,而七星山却是头北尾南的反勺子形。
这里历史悠久,遗迹众多,山清水秀、自然风光优美,各种针叶阔叶树木覆盖其间,植被覆盖率达58%,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黄菠萝在这里茂密生长,占七星山植被总量的5%。七星山旖旎的风光使其自古就有了“塔影遥开山雾重,笛声清澈水风凉”的赞誉。
七星山现存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劳动工具、辽金时期的双州古城、明代长城遗址及同时代的烽火台等文物遗址,还有目前全国仅存的明代军堡遗址———十方寺军堡、清代修建的辽河历史上第一道防汛大堤、记载清代著名将领左宝贵主持修建该大堤的记事石碑、清代乾隆年间的古井等遗迹。七星山上还有辽代舍利塔残基。石佛寺村境内还有解放战争时期修建的碉堡72个、寺庙一座,文物古迹众多。山南有高丽城遗址、锡伯族西迁纪念广场等。
这里宗教文化底蕴丰厚,早在北魏拓拔氏时期,这里就兴建了一处佛教场所——净居院;辽代咸雍十年(公元1074年)建造了一座佛教用塔——舍利塔;到了清代,关帝庙、岳王庙、仙人庙、蟒神庙、北斗庵、河神庙等宗教场所相继涌现,成为七星山历史上宗教活动的鼎盛时期。
以七星山为核心的风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并于2003年9月晋升为国家AA级旅游区。2007年7月9日,石佛寺村被省建设厅、省文化厅评为第一批唯一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晋城不止有白马寺,断崖上有一寺庙,有90座摩崖石刻,当地人都难爬
搬菩萨当救兵,心诚则灵 。对于很多人来说,烧香拜佛并不陌生,生活中遇到难解难缠的事,一些人会到寺庙或者道观里拜一拜,乞求神仙给予自己力量并助力自己妥善解决好难题。
从古至今, 中国各地兴建的寺庙数不胜数, 遗留至今的很多寺庙成果国家级或地方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寺庙总是香火不断。于此同时,也有一些小众寺庙并没有进入大家的视线,但独具特色并别有一番 历史 滋味,比如 晋城石佛寺 。
提到“ 晋 ”字,我们就知道这是山西的地界了。晋的简称来源于古代晋国,西周时期的周成王将叔虞分封在山西南部称为唐国,后来传到其子改国号为晋,晋有进步等美好的意思,晋国也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
山西境内有一些以“晋”为源的地名,比如 晋中市、晋城市、晋源区 。晋城市位于山西东南部,古称建兴、泽州,紧挨着河南省,属于古来兵家必争的晋城盆地。
几乎每座中国城市都有寺庙,晋城市也不例外,比如青莲寺、崇寿寺、玉皇庙、海会寺、开化寺、崇安寺、白马寺等等。白马寺位于晋城市区北部,相传司马懿封侯后曾登上此处,后来建起了 白马禅寺故 名。
而在白马寺的后山,还有一个不是特别起眼的寺庙——石佛寺, 历史 悠久但是鲜为人知,因为山高很多当地人都没有登上去过,顾名思义,这个小寺的主要景观是 石佛,而且是90多座摩崖石刻 ,而那些石刻是何时出现的呢?又是谁辛辛苦苦不顾风雨刻上去的呢?
确切地说,石佛寺位于白马山的北面,晋城北石店镇小车渠村北面1.5公里处,和白马寺直线距离为 3公里。 如果要去石佛寺,需要绕过白马山森林公园弯弯曲曲的山路抵达。
石佛寺建立在砂岩上,建筑群沿着10高的断崖高高低低分布着,摩崖石像就在断崖上静静地“修行”着,这些石像被文化学者称为 “神奇音符” 。走入石佛寺,新修建的庙宇多是红墙黄顶,门口建有钟鼓楼。
摩崖石像原来裸露在 风雨日晒 中,后来被文物考古部门发现并认定为保护遗产,于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都是被保护起来的石像,四周加上泥墙并用玻璃罩镶嵌,有长廊为这些石像遮风挡雨,红色的一排廊柱让人生发出 历史 的幽深感。
当我们走近佛像,就会发现很多佛像风化严重,已经难以分得清眉目, 斑驳得只能想象佛像原来的样子 。有些年代晚近的佛像保存完好,佛像面部和底座花纹都清晰可见。
石佛大小不一,形态迥异,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有些 小金刚 只剩下趴在墙上的影迹,正是这些石像凝成了石佛寺的精髓,也给后人留下难得的实物 历史 见证。
石佛寺的名字改过两次 ,从千佛寺到清佛寺 ,再到现在的石佛寺,从最初的名字可以看出原来的规模之大。砂岩基质上的摩崖石佛造像群比较罕见, 到此一游的游僧精心地雕刻佛像。
我们不仅感叹古人的毅力和坚持,在这样幽静的地方刻出了那么多佛像,据 历史 记载这座石佛岭上最多有500多座佛像,最初的雕刻始于北朝,造像群曾有“ 北魏壬子年六月十九日” 的题记,后来经过隋唐直至明清,至今只留存90多座石像。
这些现存造像群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还有一小部分是唐宋遗迹,古人主要雕刻了佛龛、佛像和佛经故事,佛龛内主要有 “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 和单体佛像三类形制,最大龛高1.15米,宽0.8米,深0.6米。
最小龛高0.34米,宽0.23米深0.2米,有些佛龛题记依稀可辨,比如“ 万历八年(1580年)五月廿六日造” 。登上砂岩顶端,还有一些近些年雕刻的石像,裸露在野草野树中,关公石像手中的刀已断,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石佛寺曾经破败不堪,1999年印有法师被请回晋城,主持重修石佛寺,石佛寺逐渐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2009年夏天印有法师在石佛寺圆寂, 世寿73岁。
全国有很多地方都建有石佛寺,每座石佛寺都流传着它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有机会路过 晋城白马寺 ,不妨接着上山看看神奇的石佛寺,主要去听听当地人记忆中石佛寺的传说故事。在石佛寺脚下的小车渠村,石佛造像群是当地百姓津津乐道的传奇,但只有老年人持有 讲述传奇故事的资本。
如果几个人一起数, 一个人一个数,都不一样 。我们小孩子不信,常常去数,当然也常常为那佛像的数量争个没完。老辈人说,白马寺曾有一位僧人每天云游,有一天走到这里,看到了这些佛像,他很吃惊,决定数一数,结果数了几遍,每次数字都不一样。
第二天他又来到这里,决定再数,每数一个,他就贴上一个纸条,当时用了 500多个小纸条 。但以后再来数,还是跟上次数的不一样。那里的佛很多,很多人都去烧香拜佛。香火一直很旺。”
当然因为 砂岩风化、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 等原因,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像老辈人那样数佛像了,但喜欢宗教和地方文化的朋友可以去亲眼见证下砂岩石佛的造像风格。
虽然残像只能让我们管中窥豹,但融汇了我国古代绘画、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的 石窟造像艺术, 始终是研究我国古代 社会 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资料。
文/宁文山
近日沈阳故宫北侧挖出“宝贝”,都有哪些文物看点?
沈阳市考古研究所于 2020 年 3 月底至 8 月中旬对中心里遗址进行了 1000 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的发掘收获。经过发掘,从地层发展序列上揭示了沈阳城自汉魏至民国时期的演变关系,发现了 34 座房址、104 个灰坑、7 条灰沟、1 条道路及 1 眼水井,遗迹以清代至民国时期为多。近期发掘比较重要的是发现 1 条南北向路面及 1 眼水井。
发现的 1 眼砖砌水井,保存状况较好,青砖砌筑,井口圆形,井口直径 1.1 米,井底六边形,通高 5 米,出土了大量的泥质灰陶、白瓷片等,有陶盆、陶罐、瓷碗等,也有少量铁器、铜钱出土,水井年代可早至辽代。水井是城市聚集生活的重要物证,此前沈阳市域范围内并没有保存早于明代的水井,这眼水井具有保护利用的价值。
位于汉魏时期宫后里城址北侧、辽金沈州城、元代沈阳路、明代沈阳中卫城、清代盛京城城内,还出土了大量青花瓷,这里地处沈阳故宫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是历代城市的核心区域。中心里遗址在清代被称为 " 铜行胡同 ",1988 年命名为 " 铜行巷 ",因专制铜器的手工作坊集中地而得名,在清代是沈阳唯一的铜行制品集散地。它还具备汉魏至民国时期连续的地层叠压关系,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 " 铜行胡同 " 相关的经营性建筑和铜加工环节中的木构结构建筑设施,出土了大量的各类生活用器,有铜制品、陶器、瓷器,尤其以青花瓷器居多。
8 月 18 日,考古发掘顺利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这是位于沈阳故宫北侧的中心里遗址,里面藏着很多宝贝。专家结项得出结论:发掘区西侧的路面需尽快回填,因为砖砌水井遗迹对于勾勒沈阳城市文化肌理脉络、庚续沈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乡愁记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