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塔里木盆地考古记「惊现沙漠近百年这座千年古墓透露塔里木盆地史前居民神秘信息」

历史趣闻     2023-7-25     点评:6举报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潘莹、张啸诚

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前不久,由中国考古学会等单位组织开展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结果揭晓,其中,新疆若羌小河墓地赫然在列。

大约100年前,一位生活在“地球之耳”罗布泊附近的老人,意外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沙漠里,发现一处“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1934年,循着这位老人的指点,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瑞典人贝格曼找到此处,并发掘出不少墓葬。从此,这座埋藏在“死亡之海”数千年的小河墓地,初次为世人所知,也由此掀起塔里木盆地最早先民神秘面纱的一角。

史前时期,居住在塔里木盆地的居民来自哪里,他们靠什么生活,尊崇怎样的精神信仰……2002年至2005年,随着考古专家历时3年、全面完成167座墓葬发掘工作,以及此后多学科专家学者持续不断探索研究,小河墓地的谜团终于被逐渐揭开。

近期,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表的有关小河墓地最新科研成果表明,小河墓地早期人群承袭了古北亚和古东亚人群基因,这一重大发现揭示了人们对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最早人群起源、迁徙及融合历史的探索正在不断走向深入,对于阐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

最早发现小河墓地的罗布老人名叫奥尔德克,早在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第一次赴塔里木盆地探险时,他就为其担任向导。也是因为这位向导误打误撞,帮助斯文·赫定一行发现了震惊中外的楼兰古城。奥尔德克在随后的岁月中,又意外发现了一处“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1934年,当斯文·赫定随同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再度与奥尔德克相逢时,这位忠实的向导报告了这一信息。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沃尔克·贝格曼在奥尔德克带领下,找到了这座古墓,并对12座墓葬作了首次发掘。当时,他们沿着一条小河乘舟而下。他在后来所作的《新疆考古记》一书中,将这片深藏沙漠的墓葬群命名为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位于新疆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荒漠中,因地处无人区,首次被发现后,虽名噪一时,却也在相当长的时期复归沉寂。

直至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小河墓地进行了前期调查和试掘。时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受命组队,担任小河墓地发掘领队。

600

时任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给记者讲述发现小河墓地的经过(2021年11月19日摄)。本报记者张啸诚摄

2002年12月26日,伊弟利斯一行租了两辆沙漠越野车,从若羌县境内的阿拉干出发,向小河墓地所在的罗布荒原进发。越过结冰的塔里木河,行驶在干裂的盐碱地上,愈走连片的沙地愈多,后来他们的车队终于被一片高大沙丘挡住去路。

根据方位判断,此处距小河墓地还有十多公里,伊弟利斯当即决定,弃车步行。一组人继续前行,寻找小河墓地;另一组人返回阿拉干,雇骆驼拉运物资再来会合。

“每个人负重五六十斤,天气非常冷,带的水都结了冰,大家一路上风餐露宿,冰水就干馕,走到28日下午,体力消耗已近极限。”当年已50多岁的伊弟利斯爬上一处沙丘远眺时,突然发现约3公里开外的独特景象。“周围都是沙漠,而它就像一个馒头上插了很多筷子一样,十分特别,格外壮观。与贝格曼60多年前所拍照片上的情形基本一致。”伊弟利斯如此描述初见小河墓地时的情景。

600

发掘前的小河墓地(2004年1月5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沙山表面密密丛丛矗立着的木柱十分醒目,多棱形、圆形和桨形的胡杨立木现存140根。它们大多高出地表2米至5米,直径多为20厘米以上。”当时的考古调查报告中描述道。

大量立木在沙漠中显然起到了聚沙作用,使这片规模宏大的古墓葬藏身沙山下,得以留存至今。

600

发掘前的小河墓地(2004年1月5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此后,找到骆驼的队友,带着装备物资前来汇合,前期调查和试掘工作逐步展开。当年并不为贝格曼所知的更多信息渐渐浮现。

截至2003年1月首次调查和试掘工作结束,伊弟利斯和队友共发掘30多个墓葬,初步掌握了小河墓地的基本情况和独特的墓葬形式。

小河墓地外观为一座椭圆形的沙丘,高7米多,长70多米,宽30多米,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整个墓地被中部木墙划分为南北两区,以单人葬为主,男性墓中常见木仗、木柄石器等,女性墓中必有木祖。

600

木雕人面像(侧面)(2013年2月4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奥尔德克说“有一千口棺材”未免夸张,但小河墓地为后人留下可供研究的资料,数量之多、内涵之丰富令考古人员震惊。

“发掘过程中,因为沙子箍不住,这边的墓葬还没发掘完,边上的又露出来,不停地出现新墓葬。”伊弟利斯当时初步判断,小河墓地至少有三层叠压关系。

小河墓地独特的墓葬形式和文化特征引起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批准对墓地实施全面发掘。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雨水稀少,这里特殊的自然环境为文物的长期遗存创造了客观条件,但因每年春夏秋都是风季,考古工作只能选在冬季进行。2003年10月至2004年3月、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通过考古工作者持续不断接力,这座巨型“馒头”渐渐被削平,小河墓地显露真容。

据统计,小河墓地考古共发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千余件、保存完好的古尸30多具。随着根据遗存文化特征及系列碳14测年数据,小河墓地年代为距今3400年至4000年左右,是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特色鲜明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反映出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荣获“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及“2006—2007年度田野考古奖”三等奖。

600

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第一层墓葬(2004年1月25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新疆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中最富神秘气息的遗存”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参加了2003年之后的小河墓地全面发掘工作,在她看来,小河墓地是新疆青铜时代文化遗存中最富神秘气息的遗存。

“这里可以看出非常独特的原始宗教遗存,如奇特的埋葬方式、生殖崇拜等,这些我们在目前已知的世界史前文化遗存中,找不到可做对比的材料。”李文瑛说。

李文瑛介绍,小河墓地是在一座原生红柳沙丘基础上,由不断构筑的多层墓葬以及自然积沙和人工堆沙共同构成,分五层上下叠埋。墓葬结构基本一致,即挖出沙坑、坑中置木质棺具;木棺由侧板、两边挡板及盖板拼合而成,形似无底的独木舟,棺上普遍覆盖牛皮;男性棺前立木似桨,象征女阴,女性棺前立木呈柱形,象征男根;部分墓室前立涂红木柱,上悬牛头;死者均头戴毡帽,身穿毛织腰衣,外裹毛织斗篷,随葬草编篓;个别棺中出现木制的“尸体”。

600

女性棺前的男根立木(2004年3月5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整个墓地规模最大的是一座木房式墓葬,发现时已遭严重破坏。在约7平方米的室内壁板、木柱上发现绘有红、黑色几何纹。墓室前壁两侧叠放7层牛头。还发现石质权杖头、骨雕人面像、圆形铜镜、彩绘木牌等独特随葬品。墓内扰沙中发现一成年女性的残骨。

“这些遗存或直观或抽象地表达着根植于小河人社会生活中的生殖崇拜、灵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观念,是研究新疆史前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李文瑛说。

在小河墓地出土的保存完好的30多具古尸中,“小河公主”无疑是名气最响亮的,曾经在国内多地乃至国外巡回展出,因其容貌姣好、保存完好为世人惊叹。

已退休多年的伊弟利斯至今仍清晰记得“小河公主”出土时的情景。“她所在的M11号墓保存得非常完整,棺上紧紧包裹着牛皮,我一块一块揭开牛皮后,露出的是一块块小盖板。揭开第一块盖板,发现了毡帽顶部,像簇新的一样;再揭开一块盖板,露出了额头,皮肤看着仍有弹性的样子;要揭第三块盖板时,现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见她眉毛弯弯、睫毛长长,嘴角似乎略带微笑,像是刚死去不久。‘小河公主!’不知谁惊叫一声,从此就这么叫开了。”伊弟利斯说。

沙漠气候让干尸得以较好保存,却让考古工作者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艰巨挑战。

小河墓地深藏荒漠无人区,方圆数百公里无路、无饮用水、无通信讯号。水十分宝贵,考古人员舍不得洗脸,时间长了,每个人脸上都是泥垢。尽管选在少风的冬季作业,但一旦碰上风沙天,大家只能白天躲在帐篷里清理文物,待晚上风势变小,架起探照灯继续清理大量积沙。

在小河墓地挖掘现场,一件特殊的“考古工具”——传输带闪亮登场,覆盖墓葬的大量细沙被一簸箕、一簸箕送上传输带,到头再过一遍筛子,有专人盯着,防止细小的文物流失。

“由于墓地堆积基本为流沙,直立性很差,传统的依靠留出四壁剖面、观察遗存层位的探方发掘法,在这里实际操作可能性很小。”李文瑛说,因此,考古人员采取了大范围向下揭露的办法,这一过程中除仔细观察平面遗迹外,还注意分析大量木柱上遗留的相关痕迹,以及依靠木柱保留下的部分堆积,结合墓葬间丰富的叠压打破关系,最终划分出上下5个层位的墓葬。

其中,第四、第五层位文物因为地底潮湿的缘故普遍保存状况不佳,保存完好的干尸主要出自前三层。

600

木棺蒙盖3张不同颜色的牛皮(2004年2月4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结合在此前后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有同类墓葬形式及遗存特点的古墓沟墓地、克里雅北方墓地等,李文瑛等人认为,在塔里木盆地中、东部地区,曾存在着一支面貌独特的青铜时代考古文化,即小河文化。这一文化兴起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公元前2千纪上半叶一度繁盛,公元前2千纪下半叶逐渐衰落并最终消失。此类文化遗存先后发现10余处,其中以小河墓地考古资料最为丰富完整。

然而,在小河墓地发掘前和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采集到大量散乱的棺板、倒伏的木桩、短木楔等。经统计,整个墓地至少有190座以上的墓葬或因风蚀或因人为,遭到完全破坏,已发掘的数量不到原来整个墓地的一半,这令考古专家感到十分惋惜。

小河早期人群来源探寻

神秘的“地球之耳”罗布泊,今天看来是状似人耳的干涸湖床,而在我国古籍中,被记载为“蒲昌海”“盐泽”,曾是水草丰美的湖泊。

罗布老人奥尔德克当年发现小河墓地时,或许没有意识到,塔里木盆地史前先民的神秘面纱将由此逐渐被揭开。

小河人是谁?他们曾过着怎样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对此,我国学者对小河文化开展了大量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不断揭示有关塔里木盆地史前居民的信息。比如小河墓地发现大量的牛羊遗骨、胡杨木材以及小麦、黍等农作物,反映小河人农牧并存的生产方式,以及身处林草丰茂的绿洲生态环境。从墓葬形制、埋葬方式可知,小河人社会中离不开原始宗教和巫术;小河文化早期女性具有特殊身份地位,小河文化晚期男性的主导地位明显。

600

男性棺前的女阴立木(2004年3月1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对于小河人的起源,此前曾有过“草原起源假说”“绿洲起源假说”等,但学界一直未形成权威定论。

2021年10月27日,《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有关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古人类基因组起源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银秋教授团队与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外合作者,利用最新的古基因组技术,从来自小河墓地最下层距今4000至3800年前的人类遗骸中,成功获得了塔里木盆地迄今最早的古人类基因组数据。

“自2005年起,我的导师周慧和朱泓教授,就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研究这个项目,历经三代人的努力、两代技术的更迭,终于有了收获。”崔银秋说。

通过对基因组数据进行大数据建模分析,中外研究人员发现,小河文化早期居民代表了一支由古北亚和古东亚成分组成的、广泛存在于欧亚草原中东部广袤区域的古老遗传谱系。这一谱系与同时期的欧亚草原人群以及中亚绿洲人群都没有直接的遗传联系,也没有显示出与任何其他全新世群体混合的迹象。

而这支古老的遗传谱系之所以表现出独特性,崔银秋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塔里木盆地独特的沙漠环境形成的天然遗传屏障,造成塔里木盆地古代人群长期的遗传隔离。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人员采用古蛋白质组技术,在小河墓地最下层人类遗骸的牙结石中发现了长期食用奶制品的证据,加上墓葬中小米、小麦等遗存,说明长时间遗传隔离并未阻断小河人群与外界的文化和贸易往来。

600

干尸身上发现的麦粒、黍粒(2004年3月14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同时,我国学者开展的多学科研究结果同样表明,小河墓地出土的小麦来自近东地区,黍来自我国华北,金耳环等金属器在材质和制作上表现出多样化,显示出小河人与当时周边地区其他青铜时代文化应存在一定的联系或文化交流。

“小河墓地的发现和研究,揭开了新疆史前考古重要的一页,基于小河墓地进行的多学科研究成果,增强了中国学者在国际欧亚考古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李文瑛说,这些成果对于阐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探究欧亚大陆早期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

600

精美的草编篓(2013年3月27日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然而,作为小河墓地的主要发掘者,在伊弟利斯的心头,始终萦绕着一个挥之不去的谜团:小河墓地最上层距最下层超过600年的时差,说明小河人长期使用这座墓地,那么小河人居住区在哪里?

“墓葬里出现了大量的牛皮、牛头,那其他部位呢?如果能找到吃剩下的牛骨头堆积而成的垃圾堆积层,就能找到小河人的生活区。”多年来,伊弟利斯找遍了小河墓地周边四五公里范围的区域,没有丝毫发现。为了解决这个疑问,70岁的伊弟利斯至今不愿放弃,时常返回小河墓地周边,行走在盐碱地、戈壁滩和沙漠中,孜孜探求相关线索。

来源: 新华社

塔里木盆地考古记「惊现沙漠近百年这座千年古墓透露塔里木盆地史前居民神秘信息」

塔里木盆地——史前青铜时代的繁华,亚洲最后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南部 ,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处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南北最宽处520千米,东西最长处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 。海拔高度在800到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

瑞典考古学家于1934年首次发现并于2000年由新疆考古学院重新发现的一座无描述的青铜时代公墓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中国塔里木盆地地区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他们的骨骼遗骸,以及史无前例的文物,解决世界考古界对中国人类居住起源长期存在的一个争议问题。

塔里木盆地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内陆地区之一(远离海洋,沿海沿岸一般是最早人类居住的地方)。但从青铜时代开始(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于铁器时代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编年范围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初年。),该地区是欧亚大陆东部和西部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场所。塔里木盆地已经发现了数百个木乃伊。

吉林大学古代DNA专家李春香和同事在《BMC遗传学和BMC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告了他们对小河墓群遗体的分析。同样在盆地的东部边缘。该遗址距今已有约4000年的 历史 ,醒目的木制小雕像和桅杆、保存完好的船棺、皮革、以及谷物和其他保存完好的有机物。更重要的是,保存了塔里木盆地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


丝绸之路,亘古以来便是东西文化交流的要冲。丝绸之路的开辟,并非始于汉代张骞通使西域或丝绸贸易的出现,可追溯到史前青铜文化时期。丝绸之路正是为交换资源这样平凡的事情而发展起来世界文明,而塔里木盆地上发生的正是这些交换的开始与繁荣。

古时塔里木盆地是由约36个独立王国占领的地区,一些是绿洲农业社区,另一些游牧或半游牧民族生活在周围的山脉和草原地区。这些城市国家的交换需求组建起了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这些城市国家的政体在丝绸之路东部的建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塔里木盆青铜时代居民利用技术的起源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塔里木盆地彩绘陶器传统与中部地区的相似之处,提出了一条“古老的陶器之路”到达塔里木盆地,并带来了中部地区的彩陶技术。用于加工铜和青铜的冶金技术也可能起源于该地区。


《丝绸之书》也被称为《丝绸之路之书 》 是一种古老的天文学帛书,中国西汉的天文学家编制,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考古发现,它列出了29颗彗星。从占星和气象现象的划分看《丝绸之书》“彗星图”的细节。在占卜中,这些彗星被认为是战争和瘟疫流行的标志。

像许多非法古物一样,《楚丝绸手稿》的出处是不确定的。1934年的某个时候到1942年间,盗墓贼在湖南地区子弹库(字面翻译)附近的一个墓发现了它。考古学家后来发现了该墓,并将其追溯到公元前300年。

楚时期墓葬的最近几次发掘都发现了此类手稿,楚丝绸手稿大致与(公元前305年)清华竹简和(公元前300年)国店楚简同时出现,并早于公元前168年马王堆丝绸文字。它的主题早于公元前168年汉代占星术和气象现象对丝绸的划分。大部分是道教手稿,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墓三号出土,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


楼兰是西汉和东汉时期西域36个国家之一, 历史 悠久。古老的楼兰坐落在丝绸之路的枢纽,是汉代人民进入西部地区的桥头堡,位于古老的罗布泊湖下游。

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古代楼兰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繁荣,楼兰古城具有悠久的文化 历史 和灿烂的绿洲文化。楼兰古城的消亡大约在公元前后至四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这时正是气候干旱加剧的时期。其实,在这一天气旱化过程中,不仅是楼兰古城消亡,而且由于沙漠扩大,先后发生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的消亡。

在古城附近,有房屋、佛塔、信标、古墓等遗址,干燥的女性尸体被称为“楼兰美女……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罗布泊(Lop Nor),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湖泊,由于形状宛如人耳,被誉为“地球之耳”,又被称作“死亡之海”,又名罗布淖(nào)。罗布泊海拔780米,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 。

1900年,瑞典地理学家兼探险家Sven Anders Hedin将罗布泊绘制成剖面图,通过设想搜索与 历史 地图所示湖泊相似的形状,他将能够找到罗布泊湖的前湖床。事实证明,他的假设是正确的。当他继续旅行时,他很快发现那里确实有一个湖。他通过无数的贝壳、浓密的盐分和一片死去的白杨树林确定这一点,有了这些线索,Hedin继续寻找传说中的湖泊。赫丁和他的团队遇到了几处废墟,还发现了人类生活的痕迹。

彭佳木的失踪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这位伟大的探险家和科学家在他去世后已经成为中国最受喜爱的冒险家之一。每当考古学家宣布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一具尸体时,人们都希望它属于那个不怕畏惧进入罗布泊的英雄。

我是《科普与探秘》,邀请您一起走进科学,解密自然!


参考资料:

1、Polities and nomads: the emergence of the Silk Road exchange in the Tarim Basin region during late prehistory (2000–400 bce)

2、An, Z. 1998. “Cultural complexes of the Bronze Age in the Tarim Basin and surrounding areas”, in Mair, V.H. (ed.), The Bronze Age and Early Iron Age Peoples of Eastern Central Asia. Philadelphia: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Publications, 45–62.

3、Beckwith, C.I. 2009.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Chen, K. and Hiebert, F.T.. 1995. “The late prehistory of Xinjiang in relation to its neighbors”,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9, 243–300.

5、维基百科

6、百度百科

塔里木盆地考古记「惊现沙漠近百年这座千年古墓透露塔里木盆地史前居民神秘信息」

塔里木盆地木乃伊的惊人起源

来自小河墓地M11墓葬的自然木乃伊女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地处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长期以来一直是跨欧亚人、文化、农业、语言交流的重要十字路口。自 1990 年代后期以来,在该地区的塔里木盆地发现了数百具可追溯到公元前 2000 年至公元 200 年的自然木乃伊人类遗骸,因其所谓的“西方”外观、毡制和编织的羊毛服装、以及他们的农牧经济,包括牛、绵羊和山羊、小麦、大麦、小米,甚至开菲尔奶酪。塔里木盆地的木乃伊被埋在原本贫瘠的沙漠中的船棺中,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并激发了许多关于其神秘起源的理论。

塔里木盆地木乃伊以牛为中心的经济和不寻常的外貌使一些学者推测他们是迁徙的颜那亚牧民的后裔,颜那亚牧民是来自俄罗斯南部黑海地区大草原的一个高度流动的青铜时代 社会 。其他人则将他们的起源置于 Bactria-Margiana Archaeological Complex (BMAC) 的中亚沙漠绿洲文化中,该群体与伊朗高原的早期农民有着密切的遗传联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塔里木盆地木乃伊始祖群体的起源,他们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首先在小河和古木沟等地点定居该地区,来自吉林大学、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国际研究人员小组马克斯普朗克韩国首尔国立大学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和哈佛大学生成并分析了 13 据已知最早的塔里木盆地木乃伊的全基因组数据,这些木乃伊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 2,100 至 1,700 年,另外还有 5 可追溯到公元前 3,000 至 2,800 年轻的木乃伊在邻近的准噶尔盆地。这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史前人群的首次基因组规模研究,其中包括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骸 来自该地区。

小河墓地鸟瞰图。

塔里木盆地的木乃伊并不是该地区的新来者

令他们大吃一惊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塔里木盆地的木乃伊根本不是该地区的新来者,而是似乎是曾经广泛分布的更新世种群的直系后代,该种群在上一个冰河时代结束时已基本消失。这个被称为 古代北欧亚人 (ANE) 的种群在现代种群的基因组中仅存留一小部分,其中西伯利亚和美洲的土著种群已知比例最高,约为 40%。与今天的种群相比,塔里木盆地的木乃伊没有显示出与任何其他全新世群混合的证据,而是形成了一个以前未知的遗传分离物,在定居塔里木盆地之前,它可能经历了极端和长期的遗传瓶颈。

“考古遗传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全新世 ANE 种群,以便更好地了解欧亚大陆内部的遗传 历史 。我们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种群,”该研究的资深作者、首尔生物科学教授 Choongwon Jeong 所国立大学。

小河墓地M13墓葬剖面图。

与塔里木盆地相反,邻近准噶尔盆地的最早居民不仅来自当地人口,而且来自西方草原牧民,即阿法纳西沃人,这是一个与早期青铜时代雅曼雅有着密切遗传联系的牧民群体。青铜时代早期准噶尔人的遗传特征也有助于澄清其他被称为 Chemurchek 的牧民群体的祖先,他们后来向北传播到阿尔泰山脉并进入蒙古。Chemurchek 群体似乎是青铜时代早期准噶尔人和来自内亚 山区走廊 (IAMC) 的中亚群体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当地人口和 BMAC 农牧民。

“这些发现增加了我们对颜那亚血统向东扩散的理解,以及当他们第一次遇到内亚人口时混合发生的情景,”该研究的共同主要作者、考古学院教授 Chao Ning 说。北京大学博物馆学。

小河墓地M75墓葬发掘。

塔里木盆地群在基因上而非文化上是孤立的

这些在整个青铜时代塔里木盆地周围广泛遗传混合的发现使得塔里木盆地木乃伊根本没有表现出遗传混合的证据变得更加引人注目。然而,虽然塔里木盆地各民族在基因上是孤立的,但在文化上却并非孤立。对他们牙结石的蛋白质组学分析证实,创始人口已经开始从事牛、羊和山羊的奶制品业,并且他们非常了解周围不同的文化、 美食 和技术。

“尽管在基因上是孤立的,但塔里木盆地的青铜时代人民在文化上非常国际化——他们以西亚的小麦和乳制品、东亚的小米和中亚的 麻黄 等药用植物为特色,”克里斯蒂娜·沃纳 (Christina Warinner) 说该研究的资深作者、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德国莱比锡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研究组组长。

典型的带桨的小河船棺。棺材上覆盖着牛皮。

“重建塔里木盆地木乃伊的起源对我们对该地区的认识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我们将继续对其他时代的古代人类基因组进行研究,以更深入地了解欧亚大草原的人类迁徙 历史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崔银秋补充道。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逝者考古学家石兴邦去世曾主持发掘半坡遗址

逝者考古学家石兴邦去世曾主持发掘半坡遗址

历史趣闻阅读:479   点评:14
终极笔记塌肩膀想杀盘马灭口暴露身份原来他跟张启山有关

终极笔记塌肩膀想杀盘马灭口暴露身份原来他跟张启山有关

历史趣闻阅读:489   点评:25
2015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十大发现中国

2015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十大发现中国

历史趣闻阅读:533   点评:16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泰剧古代剧,10年前的经典泰剧

泰剧古代剧,10年前的经典泰剧

历史趣闻阅读:417   点评:17
古代画家奇闻有哪些,古代画家的故事

古代画家奇闻有哪些,古代画家的故事

历史趣闻阅读:436   点评:18
汉武帝杀大臣,汉朝历史上的四位皇帝

汉武帝杀大臣,汉朝历史上的四位皇帝

历史趣闻阅读:486   点评:29
2021年泰州中考语文试题,2020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2021年泰州中考语文试题,2020江苏省泰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历史趣闻阅读:417   点评:9
霸王龙跑得过人类吗,霸王龙还没有灭绝吗

霸王龙跑得过人类吗,霸王龙还没有灭绝吗

历史趣闻阅读:554   点评:21
乾隆地宫什么时候对外开放,乾隆地宫开放的原因

乾隆地宫什么时候对外开放,乾隆地宫开放的原因

历史趣闻阅读:516   点评:10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