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
为见证伟大时代,展示辉煌成就,作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的主办单位,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于4月18日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展示推介系列活动,展示宣传新时代十年通过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遴选出的百项考古新发现,系统回顾和总结新时代中国考古取得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激励考古工作者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推动考古事业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再创辉煌,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刘瑞
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北侧渭河故道,发掘前为鱼塘所在,2012年4月上旬,在鱼塘挖沙中暴露木桩,后经调查确认为古桥遗存,并测量确定南对汉长安城北侧城门厨城门,编号“厨城门一号桥”。之后,相继发现“洛城门桥”“厨城门二号桥”“厨城门三号桥”及“王家堡桥”“厨城门四号桥”及“厨城门五号桥”等共3组7座渭桥。
渭桥遗址与周围秦汉城址、陵墓
厨城门一号桥,正南1200米左右为长安城厨城门遗址,直北3000米左右为今渭河南岸大堤,向东与洛城门桥相距约1700米。经发掘确定,厨城门一号桥为南北向木梁柱桥,横跨于东西流淌的渭河之上,以自南向北第二组桥桩东、西两侧桥桩测量,桥桩外皮间宽约15.4米(约合秦汉六丈六尺)。厨城门一号桥的北端已经勘探、发掘确定,位于今发掘区南端向北约200米处,南端则据物探及早期大比例测绘资料,暂定于唐家村北旧皂河河道附近,南北估计长约880米左右。
厨城门一号桥航拍图
厨城门一号桥(由南向北)
厨城门一号桥局部
厨城门一号桥的桥桩均木质,残长约6.2~8.8米,周长约0.5~1.5米,一般都是将圆木一端削出长约1米以上的锥形后竖插于河床。从南、北两排桥桩的间距不等,大体约3~7米,且多处桥桩密集而一些桥桩顶部高度相差达2米左右的情况看,该桥使用时间较长,应经多次维修、续建。一号桥还清理出土大量青石、砂岩质长方形、方形、五边形、梯形等多种形状与规格不等的大型石构件。较多石构件上有一处或多处刻字或墨书题记,内容多为编号、人名。在清理直接埋藏石块的粗砂层时,出土“康熙通宝”铜钱,据此及同出青花瓷片判断,发掘区至迟到康熙时仍在渭河主河道范围之内,尚未淤积成滩。
厨城门一号桥桥桩与石构件
厨城门一号桥石构件上刻文
厨城门一号桥五边形石构件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鉴定,一号桥桥桩用材主要有侧柏属、云杉属、冷杉属、桢楠属、香椿属等树种。经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对石构件上白灰及一组桥桩的测年情况看,石构件上白灰的时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桥桩测年显示,样品中南排多为杉木(云杉属、冷杉属)的桥桩,大体相当于西汉中期至东汉初期,北侧一排多为侧柏属桥桩的年代较晚,相当于东汉至魏晋时期。
厨城门三号桥位于厨城门一号桥东约200米,为南北向木梁柱桥,东、西两侧桥桩间宽约8.3米,南、北两排桥桩间距约6-7米。受发掘区南北现代建筑及垃圾影响,桥梁长度暂时不详。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鉴定,三号桥桥桩用材多为硬木松类。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测年揭示,三号桥时代相当于唐代。
厨城门三号桥
厨城门三号桥出土的麻绳
厨城门三号桥石头上铁构件
厨城门三号桥以东河卵石与木桩
厨城门四号桥位于一号桥西约40米,受场地限制,本次发掘仅清理出南、北两排桥桩5根,东西向桥桩分布宽仅4米(暂无法确定桥宽),南、北两排桥桩中心距约5.2米。经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测年,四号桥大体为战国晚期。
洛城门桥正南750米为长安城北墙东侧城门洛城门,直北3500米左右为今渭河南岸大堤。发掘确定,其亦为南北向木梁柱桥,东西两侧桥桩之间约15米,发掘区内已发现东西3排桥桩,相邻两排桥桩间距约9-10米。受发掘场地限制,桥梁长度尚待确定。经北京大学碳十四实验室测年显示,该桥大体相当于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
洛城门桥布方(由西向东)
渭桥遗址的发现地西安,是周、秦、汉、唐的都城所在,秦始皇都城规划即谓“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在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惠帝建设城墙后,渭河桥梁即成为京师的最要津梁。而在长安城西、南存在以建章宫等宫观为核心的上林苑,使长安城形成仅东、北两向的交通格局后,城北渭桥就为长安城北向、西向交通的关键。汉文帝入京继位大统、张骞出使西域、南匈奴单于归顺入京等一系列重要大事,均发生于渭桥,不仅使渭桥具有了无可替代的交通地位,还具有很高的文化含义。从发掘情况看,厨城门一号桥体量巨大,是同时期全世界上最大的木梁柱桥,是丝绸之路从汉长安城出发后的第一座桥梁,渭桥发掘不仅填补了汉长安城北渭河古桥考古的空白,也填补了桥梁学研究的空白。渭桥遗址“康熙通宝”等清代遗物的发现,揭示出渭河河道西安段的大规模北移应不超过康熙时代,对渭河变迁史、关中环境史的复原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
入选“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来源 | “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吴雨遥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2013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1、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
石鼓山墓地经过两年发掘,发现商周墓葬15座,出土文物230余件(组),其中的高领袋足鬲改变了以往此类鬲不可能晚到西周的观点。出土的92件青铜礼器与26组铭文及族徽符号格外瞩目,特别是青铜礼器中的两座超萌的牺尊,似鹿似羊,憨态可掬 。
2、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
随州文峰塔东周墓地是继叶家山西周曾侯墓地发掘后随州发现的又一重要东周墓地。众多“第一次”令人眼花缭乱:第一次发现曾国车马坑,第一次发现“亚”字形墓葬,第一次发现春秋中晚期失蜡法铸造法的直接证据;第一次出土“随”字铭文铜戈 。
3、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葬
2012年2—7月和2013年9—10月,山东省考古所等单位对纪王崮两座春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一号墓出土文物近200件(组),最大特点是墓室与车马坑共凿建于一个岩坑中非常少见。墓葬规模大、规格高、结构特殊、出土遗物丰富,对研究墓葬制度、考古学文化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
4、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
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是战国楚至宋朝益阳县治,其延续时间之长、保存遗迹之丰、出土文物之多极为少见。遗址古井中出土简牍1.5万余枚,十分罕见。秦二世元年文告为认识秦二世提供了新资料,“张楚之岁”觚是考古发现简牍中唯一的张楚时期实物资料 。
5、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汉木椁墓
成都考古所和荆州文保中心对金牛区老官山一处西汉墓地进行抢救发掘,出土50余支木牍和4件竹木制织机模型、920余支竹简及人体经穴漆人像等。织机模型填补了丝绸纺织技术研究空白,出土医简是继马王堆之后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医简医学文物 。
6、河南洛阳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洛阳考古院对汉函谷关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城墙、道路和建筑遗址等,基本明晰了遗址布局。此前关隘遗址考古资料匮乏,此次发现为关隘制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不仅为遗址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丝绸之路申遗提供了支撑 。
7、陕西西安西汉长安城渭桥遗址
渭桥遗址经过一年多的发掘,发现3组7座渭河桥,其中以厨城门一号桥为中心,在东西400米的范围内高密度发现5座大型桥梁,这在考古学上尚属第一次。一号桥不仅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木梁柱桥,也是丝绸之路从汉长安城出发后的第一座桥梁 。
8、江苏扬州曹庄隋唐墓(隋炀帝墓)
2013年3月扬州市一房地产建设项目发现两座砖室墓。M1出土“故随炀帝墓志”1合,蹀躞(dié xiè )金玉带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件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M2出土的青铜编钟、编磬是迄今国内唯一隋唐时期的实物。考古发掘确认墓葬为隋炀帝与萧后最后埋葬之地 。
9、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
四川省考古院等单位对石渠县境内早期石刻开展调查,发现3处保存良好的吐蕃时期石刻群遗存:须巴神山石刻群、白马神山石刻群、烟角村石刻,为唐蕃古道走向或文成公主进藏路线的考证提供了新的论据,填补了青藏高原东部唐蕃古道走向重要环节的资料空白 。
10、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
景德镇南窑唐代遗址考古发掘全面揭露了一条长达78.8米龙窑遗迹,是迄今为止发现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尤为独特的是,发现了以往龙窑遗迹未见的方形减火坑技术。此前景德镇发现的最早瓷业遗存是10世纪晚唐五代时期,南窑遗址将这一时间大大提前 。
陕西历史遗迹
大明宫遗址,大雁塔,青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