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发布了城市公园——丰台金中都城遗址公园设计方案的征集结果,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与NEXT建筑事务所联合完成的沉浸式考古城市公园设计,在国内外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优胜设计方案。
该项目的主持人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龙。从读研起,张龙就开始接触北京古建、古城的保护工作,至今已与古建筑相伴成长近20年。
“我就像给古建筑开治疗方案的‘医生’,通过文献挖掘、测绘,厘清其历史沿革与价值定位,研判其保护展示需求,进而组织相关技术力量,对其实施更全面的研究、保护与展示。金中都城遗迹就是典型案例。”张龙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能让更多人触摸到真实的历史、感受时代的变迁。”
抽签与颐和园结缘
张龙与北京古建的缘分是从一次抽签开始的。
2003年,张龙跟随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其亨读研,当时他们正学习样式雷图档的园林。王其亨要求每位学生挑选一个代表性园林,对相应的样式雷图档进行研究,然后向大家展示成果。在众多园林中,张龙通过抽签的方式“遇”到了颐和园。
要解读颐和园的样式雷图档,就必须对颐和园的古建筑群进行系统的测绘调查。张龙选了最笨的办法:搬着梯子、拿着仪器,走进颐和园,测出自己想要的数据。
张龙没想到,两年后,他读研时积累的经验竟然派上了用场。2005年,颐和园的数字化测绘工程正式启动,张龙一边开展相关文献档案的搜集整理工作,一边组织大规模的古建筑测绘,同时承担了颐和园的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及相关修缮工程设计工作。
4年后,张龙留校任教,探索通过跨学科合作方式完成数字化测绘工作。“上大学时我跟着老师给颐和园做测绘研究,后来我带着学生给颐和园做测绘研究。”张龙笑着说。
经过多位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目前颐和园全园的测绘工作已完成98%,绘制数字化图纸4000余幅。
从颐和园开始,张龙与古建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
2020年9月15日,北京市文物局与天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挂牌成立北京古建筑研究院。张龙担任该院的副院长,负责推进深化北京建筑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
“经过这么多年的古建保护研究,我们构建了测绘采集与成果表达技术综合应用体系,通过技术创新和流程创新,使测绘效率和数据覆盖率提高了成百上千倍。”张龙说。
组建多学科联合修护团队
2019年北京市丰台区为更好保护、展示金中都遗迹,对遗存三段夯土城墙中的两段进行了考古发掘,张龙及其团队成员受托承担了“金中都城遗迹地上遗存及地下考古成果技术数据提取与分析”任务。
这次张龙联合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科研团队,通过碳十四测年技术对护城河中的螺壳、夯土墙心中的有机物进行年代测定;通过孢粉测定,推测金中都护城河及其两岸的植物风貌;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通过夯土成分、强度检测,分析其建造技术。
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的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中,一侧是古色古香的各种建筑构件,另一侧是现代化的分析仪器,中间一张长桌跨越千年。
“我们积极与建筑技术、材料学、计算机、动画、土木工程、科技考古、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教师合作,同时依托天津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的学科交叉平台,联合开展建筑遗产保护技术的整合与研发,为古建遗产的价值认知、保护监测、展示传承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张龙说。
“北京城有三千年的建城史,八百年的建都史。大家对明清北京城很熟悉,但要说起北京建都起点,估计很多人都说不清,在北京丰台区丽泽商务区内的这三处土堆就是金中都城墙的遗迹,是北京建都近870年的实物见证。设计丰台金中都城遗址公园,会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张龙表示,“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保护、研究古建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文明的传承与积淀。”
在采访的最后,张龙表示,未来他们团队将尝试借助应用更多的先进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等,研究、保护古建筑,使其焕发新生,让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记者 陈 曦 通讯员 赵 晖)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