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7月15日,河南省纪念仰韶文化发现一百周年和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三门峡市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广场举行。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省文物局和三门峡市等有关市县领导、考古界专家学者、各界群众一起见证了这一文化盛事的启动。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也是仰韶村遗址发现100周年。中国田野考古的第一步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开始的,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因仰韶遗址发掘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第一个依靠现代考古学技术、方法和理论确立的中国史前文化,由此开启了以科学方法探索和重建中国历史的进程。
一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考古人的努力,河南考古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河南考古发掘项目多,影响大。渑池仰韶村遗址的考古发掘,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和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发端。舞阳贾湖、巩义双槐树、灵宝北阳平聚落群等遗址的发现为文明探源提供了学术支撑,偃师二里头夏都的确立,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等一系列王都的发现和研究,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闪耀夺目的亮点;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把中国信史提早到了3300多年以前。
在国家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河南考古项目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20世纪中国考古百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河南共有 1 7项考古大发现入选,名列全国第一,安阳殷墟以最高票名列百项考古大发现之首。
自1990年开始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河南入选的项目总数达到49项,在全国各省区中遥遥领先。“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项目”将在河南众多的考古发掘项目中优中选优。
“河南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主要包括“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项目”评选、“河南考古百部名著十大经典”评选推介、“河南考古巨匠”评选、“河南考古百年成果展”等,围绕主要活动特别策划了考古爱好者走进考古工地、“考古人拍考古”短视频评选、“河南考古与重大建设工程”等宣传推介活动。
“考古百年中原行”活动将邀请考古专家为青少年进行考古、历史知识讲座。“考古爱好者走进考古工地”活动将邀请文物考古爱好者、历史考古类网红、普通群众走进考古工地,开展公共考古活动。“河南考古与重大建设工程”重点宣传河南考古为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小浪底水库等重大建设工程作出的贡献,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等在城市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方面的贡献。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王仁湘的新作《大仰韶——黄土高原的文化根脉》在三门峡首发,本书主要涉及仰韶文化的发现、命名、范围,半坡和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聚落、建筑和埋葬习俗,仰韶居民的性别构成、平均寿命和死亡率、婚姻形式,仰韶时代的农业与手工业、崇拜对象与信仰方式、彩陶文化,仰韶文化考古新进展等内容。
仰韶村遗址的遗址概况
1982和192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仰韶村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仰韶村遗址主要包括有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 (庙底沟二期文化) 和龙山文化晚期 (河南龙山文化) 四层互相叠压的文化堆积,其中仰韶文化晚期包含了两个层次的不同年代的遗存。其上还有东周文化的遗存。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和考古发掘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仰韶村也获得了中国考古学圣地的殊荣。 1920年秋发现,1921年瑞典学者J.G.安特生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地层学方法,因而把遗址中不同时期的文化遗物混为一谈。
1931年,梁思永在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这就是后冈三叠层。这也为探索以仰韶村遗址为代表的豫西地区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安志敏等学者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在路旁断崖上发掘了半个灰坑,坑壁用草拌泥涂抹平整,灰坑中的陶片具有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的因素,因此仍被认定为仰韶和龙山混合文化的遗存。
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现,才为发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继关系提供新的地层论据。在庙底沟遗址,仰韶文化层上面叠压着龙山文化早期的遗存,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性质,因此被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
20世纪8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第三次发掘,确认遗址包含仰韶和龙山两种文化,且二者是继承和连续发展的关系。同时确认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共分四种文化类型,即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晚期的西王村类型、龙山文化早期的庙底沟二期类型和龙山文化晚期的三里桥类型。经过数十年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仰韶文化及受仰韶文化明显影响的遗址已发现数千处,它们的分布以陕西、河南、山西为中心,影响远达甘肃、湖北、河北和内蒙古边缘地区。 在仰韶文化层中发现有圆形和椭圆形的窖穴。出土石器有斧、铲、刀、凿、镞、网坠、弹丸、犁形器以及刮削器、砍砸器等。陶器数量很多,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器形有鼎、灶、釜、甑、钵、盆、碗、壶、罐、瓮、尖底瓶等。纹饰有线纹、绳纹、篮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等。还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彩陶以黑彩最多,图案有圆点纹、弧线纹、带状纹、直边或弧边三角纹、月牙纹、网状纹等。在龙山文化层中发现 4座房基和30多个窖穴,出土一批石器和相当数量的陶器。陶器以灰陶最多,器形有鬲、鼎、罐、盆、缸、豆、碗、斝、杯、器盖等。
中国考古第一个是什么?
仰韶村遗址。
是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乡仰韶村。仰韶文化因此而得名,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仰韶遗址于1921年由北洋民国政府聘请的矿业顾问瑞典人安特生所发现。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进行发掘,文化堆积层厚4米,面积30万平方米,时间为至今6000年到7000年前之间,存在着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遗存。
2021年10月17日,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园。该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约2800亩。
发现:
1918年进行恐龙化石调查的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偶然在洛阳市西边,也就是在河南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村黄河河岸附近挖到后来被称为彩陶的陶器。
1921年10月,在中国政府的许可下,安特生与袁复礼等学者到仰韶村,进行了36天的正式考古发掘,共开挖17处发掘点,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石器,还有骨器、蚌器等珍贵遗物。
1922年安特生又在仰韶遗迹中发现住宅遗迹。1954年,中国科学院挖掘陕西省西安市的仰韶时期遗迹,发现了长20米的长方型半地下式建筑,在各地也有发现仰韶时代的坟墓。
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召开。
文化特征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
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半地穴式,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支撑结构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的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显然还进行渔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
生产工具以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各种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现红色,红陶器上常彩绘有几何型图案或动物型花纹,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故也称为彩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