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我的考古生涯,探索与发现考古发掘

历史趣闻     2023-7-21     点评:12举报

考古学,或许是大学里最特殊的专业之一。因为每一名考古专业的学生都会有至少三个月的时间离开学校,走进田野进行专业的考古发掘实习。今年九月,中山大学17级考古学班的专业实习如期开始,田野之上又将留下一段考古的故事。我们脚下的土地位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上游、粤赣边境的九连山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都御史、南赣巡抚王阳明率师平叛农民起义,始设和平县治。考古发掘表明,这里存在着43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聚落遗址,石峡文化、虎头埔文化、昙石山文化在此交融。在这里,一位老师带着12名初出茅庐的菜鸟,开始了他们考古生涯的第一次田野……

640

开工合照(马翠怡同学拍摄)

1

我们的考古生涯,是从帮村民量地开始的。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考古并不是想挖哪就挖哪。发掘任何一块有主土地前都要先谈好征地补偿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每一个考古学家都可能是一位谈判高手。发掘的土地要哪一块不要哪一块,地里的大苗赔多少小苗赔多少,哪些赔了土地还要?偿青苗,一条条一件件都要算得双方心服口服,清楚明白。而谈判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张准确的村民菜地面积示意图。所以,在拿到洛阳铲、手铲、刮铲、工兵铲之前,老师扔给了我们一台全站仪。我们要发掘的遗址被掩埋在一块村民菜地之下,如果问使用全站仪需要几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未知数。一人测量,一人跑杆,剩下11个人(包括老师)则要拨开沿线的秸秆、油茶树和各种阻挡视线的植物。"左边那棵,往倒压,对对对!别动!"在这样的呼喊中,我们的田野开始了……

640

使用全站仪(马翠怡同学拍摄)

这次发掘采用的是"全面揭露挖掘法"。整个工地被划分成5mx5m的12个发掘单位,不留隔梁,只保留关键柱。这种方法有利于整体揭露遗址面貌,保证各发掘单位间的协调一致。适用于地层关系较为清晰的遗址。基于17年在此发掘的经验,我们采用了这样的发掘方法。

640

工地航拍图(李博老师拍摄)

发掘第一步是除去发掘区域内的杂草灌木。地里的枯草颇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态势,学着村民的动作用锄头把草搂成一堆,再用刮铲切断草根。忙碌了一个下午,土地露出了原本的模样。这一天夜里,每个人都做了一个甜甜的梦,期待着土壤之下的秘密。终于破土动工了。发掘区地表以下至少10厘米都是近现代耕土层,所以可以让探方里的民工大叔放心大胆的抡大锄头下挖。第一次考古的大家难免有"寻东西"的冲动,不一会儿就从土里缴获了一大堆"宝贝"。一件一件呈给老师,老师给出答案"瓦片"、"不是,是现代的"。"老师,你看这个,是不是棺钉?""你咋这么会想呢,这就是个钉子……"除了盯着土里,还要盯着民工大叔的锄头。"叔,边上帮我留点,我要切壁""叔,不用挖那么深,浅点儿就行"。发掘之初没有什么遗迹现象,不一会儿有人对大叔的锄头产生了兴趣。"叔,锄头借我试试呗。"据目测,使用锄头靠的是杠杆原理,双手一前一后握住锄头杆,借弯腰的惯性把锄头砸进土里然后撬动锄头杆。理论结合实践,一下两下,但手里的锄头却东一下西一下,往下落的时候就不听使唤,总落不到预定的位置。手里握着一头重一头轻的锄头连续弯腰,不出一分钟,腰就又酸又困,消了大半力气。"靓仔,别挖了""叔,没事儿,我不累。""不是,你把我锄头撬松了。"至于同学一挑担子,全工地的阿姨就被逗得合不拢嘴,那就是后来的故事了。很多时候,不锄地就不知道汗滴禾下土,不挑担子就不知道担子有多重。晚上吃饭的时候,老师说,你们终将是未来掌握时代话语权的一代人,在这样早的时候,体验了最底层最多数的中国基层,对你们,对这个国家的未来,都是有好处的。

2

三天后的上午,我们被一阵惊呼吸引了过去。小郑同学的探方,西北角,一件石箭簇静静的躺在泥土之中。黑色砾石磨制的石簇光泽内敛,整体呈柳叶状,箭脊突出,边缘锋利,铤部保存完好。作为工地的第一件小件,接受着众人目光的洗礼。发现小件后不能急于拿出,要测量出土地点的坐标、高程,还要摆放比例尺照相。最后才写好标签放入自封袋中。之后的几天,小郑的探方小件频出,成为工地最"富有"的一个探方。

533

发掘出土的小件(马翠怡同学拍摄)

位于工地边缘的小怡同学的探方半个月过去了一无所获。我们很快理解了"家徒四壁"的含义,就是说:探方里什么都没有,穷得只剩下切壁了。然而,一天快要下工的时候,随着探方底部一大块土被敲掉,一件石器的刃部从土中露了出来,毛刷一点点清理泥土,刃部越来越长,脊部越来越厚--居然是一件完整的石矛!石矛长约15公分,绑缚部位被精细磨制出略低于矛身的阶梯状小台。这是和平考古6年以来首次发现石矛。然而,小怡并没有想到,在她脚下的土壤中还埋藏着工地最大的发现。当然,也有闹乌龙的时候。有一天,小赵同学正在挖掘。突然间,从土块里发现一个圆圆的土球。土球已经被敲开,里面竟然是规则的同心圆形状,一层套着一层,未经烧制却致密成型。这个"神秘小件"很快引发了全工地的热议,有同学猜测这可能是一个陶模,也有人说是某种未经烧制的雕塑,小赵捧在面前细细的端详,满怀期待的问"老师,这是什么?"老师看了一眼:"这是屎壳郎的粪球呀。"考古发掘也需要细致。一天清理出一块大器物口沿后,在下面发现一块被叠压着的石头。由于并不同于常出的磨制石器小件,同学正要扔掉,广东省考古所的李博老师却拿起石头洗了又洗,看了又看,郑重地把它收作了小件。这块石头整体近乎椭圆,在一端表面布满了细小的崩疤。在上层大块陶片完整的情况下卵石一端却出现密集疤痕,老师推测这有可能是当时人使用的石锤。随着发掘的进行,一些探方开始大量出现烧土块。一天,小赵同学随手捡起一小块烧土端详,发现烧土一面清晰的印有像木头一样的凹凸纹理。疑惑不解地询问金老师后,小小的烧土块被单独放入自封装中--这有可能是木骨泥墙的痕迹。从这两件事后,大家养成了随时翻看出土物的习惯,一些考古的发现,或许正是源于细节。

3

出土小件的快乐虽多,但重复单调的日常工作更是考古的本色。随着发掘的进行,进入早期文化堆积的清理时,发掘工具由大锄头改为了小锄头每次5公分的下挖(在同一地层内每次5公分下挖)。每挖完一遍,都要将25平方米的探方刮面。刮面往往不能由工人代劳,因为刮面的目的不只是最后看某一区域土色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刮面的过程中感受土质的变化,哪里明显松软、哪里石英颗粒突然增多,土色结合土质才能一边刮面一边划出遗迹范围。先切壁,后刮面。切壁和切关键柱都同样重要,在切壁后要划出地层线。一划地层,大家就进入到了怀疑人生的状态。"这为啥能分开?""这上下凭什么不能分?""这条线走哪去了?""我瞎了吗?"后来,我们发明出一个词语叫——盲人划壁。简称面对探方壁和关键柱根本看不出地层差别的现象。但是,一片吐槽中我们似乎在一点点进步,从之前的根本看不出来到后来能够根据土色、土质、包含物的不同,乃至烧土层形成的线索去判断,去推理。

640

同学正在切壁(李博老师拍摄)

一系列考古工作流程也熟悉起来。切壁、刮面、出小件记录、遗迹发掘前拍照,半剖后拍照,全部到底后再拍照,画图、整个探方一层挖完后操控无人机航拍。这离不开老师和技工师傅峰哥的帮助。随着发掘的进行,地层逐渐抵达我们目标的层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地层。一些重要的遗迹现象显露出来。挖出石矛的小怡也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执著,曾经为了看懂探方的遗迹现象25平方米的探方用手铲刮了7遍,看了3天。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一天,小怡的探方挖到了一大块烧土碎块铺垫而成的活动面。随着续继推进,小怡惊讶的发现“烧土面”居然越来越大,几乎布满了整个探方。历经一个星期的发掘,一片厚达15公分,面积达18平方米的“烧土面”显露了出来。这是广东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面的重要发现。“烧土面”相当于今天的硬化地面,具有吸水、干燥、坚硬的优点。这样大面积的“烧土面”很可能是当时人类有意识铺垫的。基于“烧土面”暂未发现柱洞等建筑痕迹,或许可以推论这不是简单的居住面而是先民经过特殊处理的,重要的集会场所。其功用和性质犹待研究。遗址中还出现了大量软陶与印纹硬陶。前年和今年有大量烧土块和烧土坑被发现。找寻史前窑址一直是我们的重要期待。终于,小钦同学的探方中,疑似窑址的遗迹显出踪影。小钦探方底面,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遗迹与周围截然不同。向下发掘,这是一个规则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坑壁上部有一层厚约1cm的烧结层,坑内下半部填满黑色炭屑和灰烬。这是否意味着史前的窑址,我们期待进一步的研究。烧土面和窑址已经全部航拍并3D建模,为后人研究留下详实资料。日子一天天过去,探方逐渐露出生土。我们日益感受到结方的喜悦,老师狡黠的一笑"你们高兴得太早了。"我们迎来了考古生涯的又一大挑战--掏柱洞,挖灰坑。柱洞表面上看起来人畜无害,挖下去却深的让你流泪。一个直径不过30公分的柱洞却有60厘米深,挖到深处只能趴着用手伸进去取土。

640

挖柱洞的无数种姿势(马翠怡同学创作)

为此,演化出了无数掏柱洞招势--席地而坐式、蹲坑弓背式、弓步压腿式、跪地找边式、以及海底捞月式。同时还有一人多深的灰坑创造的--挖到消失式。坑深一尺道高一丈,智慧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探方的大叔们)创造出了一件天才的工具--手铲加长版。每天把手铲套在木杆上都有一种上刺刀冲锋的感觉。

640

天才创造(马翠怡同学拍摄)

4

我们不知道多少人会有这样的体验,从车马喧嚣的大城市一下进入虫鸣鸟叫的乡村。十数个天南海北的人情同手足地度过一年中四分之一的时间。我们喜欢早晨朦胧睡眼中田野的薄雾,喜欢峰哥中气十足的一声"休息",喜欢夕阳西下挎着工具包回到我们的"家"。一个季度,我们读懂在四千年前人类生存过的土地上,今天的人们继续耕种、生活。将来的我们或许会走向大江南北,成为考古工作者、领队,揭露出一个又一个历史尘埃中的遗址,但是,不会有人忘记我们的第一次田野,在这里,我们第一次拿起手铲,绘出第一张图,做完第一个探方,踏入了考古的门槛。多年后,我们会将第一次田野的故事讲述给学生、孩子、朋友,那些肆意谈笑的日子和田野上的风,飘荡在每一个考古人的梦里。

640

金老师在田野讲授(马翠怡同学拍摄)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拆古董盲盒,拆宝藏盲盒

拆古董盲盒,拆宝藏盲盒

历史趣闻阅读:382   点评:14
梦幻西游手游考古如何赚钱,梦幻西游手游考古攻略最新

梦幻西游手游考古如何赚钱,梦幻西游手游考古攻略最新

历史趣闻阅读:427   点评:9
什么样的现代人穿越到古代能改变历史?

什么样的现代人穿越到古代能改变历史?

历史趣闻阅读:432   点评:8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268   点评:182
文物研学之旅,酒泉博物馆文物展示

文物研学之旅,酒泉博物馆文物展示

历史趣闻阅读:403   点评:9
史上最强台风,强度破纪录(风力强劲)

史上最强台风,强度破纪录(风力强劲)

历史趣闻阅读:861   点评:35
谁让慈禧断子绝孙?离奇死亡暗藏阴谋

谁让慈禧断子绝孙?离奇死亡暗藏阴谋

历史趣闻阅读:7927   点评:269
考古学家王仁湘,王仁湘艺术

考古学家王仁湘,王仁湘艺术

历史趣闻阅读:350   点评:21
考古发现的四大恐怖事件:分别是什么(图)

考古发现的四大恐怖事件:分别是什么(图)

历史趣闻阅读:10726   点评:208
考古实证史记中的上古发展史是指,史记上古历史

考古实证史记中的上古发展史是指,史记上古历史

历史趣闻阅读:425   点评:8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