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郊热电厂二号唐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1年0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隋唐研究室
西安西郊热电厂二期工程施工中发现唐代墓葬群,随即报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立即派人前往发掘。此次共清理发掘唐代墓葬51座,其中二号墓出土了18件唐代三彩器物。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西郊热电厂位于西安西郊西户公路之南,北距西郊枣园村约3公里,西北距秦阿房宫2公里,西面地下为古河床。二号墓位于工地东南,东临M1有5米,西邻M3仅1米多。
此墓座北向南,方向180度。平面为刀把形,由墓道、过洞、天井、墓室四部分组成。开挖前地表及上层土已被农民平整土地时破坏,原先的文化层不复存在,铲去地表土,墓道、天井遗迹清晰可辨。现存地表土均为生土,土色为浅黄色马兰土,土质松软,内含少量料姜石。按墓道、过洞、天井、墓室分述如下(图一):
墓道;平面呈梯形,南宽北窄。由于地表上层已遭破坏,墓道开口层位不清楚。现存墓道长2.8、南宽0.9、北宽0.84、距现地表深2.3米。墓道剖面为长斜坡阶梯状。台阶宽0.3、高0.15米,台面不平。内填棕色五花土。
过洞:位于墓道天井之间,长0.6、宽0.76.高1.15米,顶为土洞拱顶。
天井:位于过洞与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长1.4、宽0.5米,内填棕色五花土。
墓室;土洞、拱顶。南北长2.5、东西宽1.6、高1.4米。墓室四角稍显圆弧。洞顶塌落已遭盗扰,葬具、葬式不明,残存部分骨殖已呈粉状。墓室中间有3枚锈蚀铁棺钉。18件三彩器物无规律摆放在墓室内。
二、出土遗物
此墓出土文物共18件,均为三彩器。天王俑(M2∶1)自色高岭土胎,通高60厘米。头戴翻沿胄盔,顶上高耸孔雀尾。面部未施釉彩,表情怒目圆睁。双肩龙头吞袖,身著明光铠甲。一手插腰,插腰手式为兰花指;一手为平握拳,作执物状。天王俑双脚踏小鬼,小鬼面部表情痛苦异常,身体倒地作挣扎状。须弥底座。通体饰蓝、白、黄三色釉,小鬼面部为蓝色,四肢白色(图二;封二,左)。
镇墓兽(M2∶2)白色高岭土胎,通高45厘米。兽面,蹄足,蹲居于须弥座上。头顶饰两带叉鹿角,身两侧各饰5个卷曲鬃毛。怒目张嘴,牙齿非常清晰,口内舌上涂红,头上未施釉彩,身上饰蓝、黄、绿、白四色釉,四肢饰黄、白二彩釉,色彩呈斑点片状(图三;封二)。
塔式罐
标本M2∶3,白色高岭土胎,可分三层,底层为塔式罐底座,为喇明叭状,座上端为一扁球体,口尖唇微敛,并有1.5厘米小平台。通身饰数道凸弦纹。座高28、喇叭口径22.6、上端球体口径11厘米。球体未施釉为白胎。喇叭状下座施黄褐色彩釉,中间夹有黑色斑点及少量绿色流彩。中间一层为圆形凹底托盘及附在托盘上的三层上仰莲花瓣。托盘凹底朝上放于扁球体上,上托上层罐体,罐体底部四周莲瓣簇拥,犹如盛开莲花。托盘通体白彩,三层莲瓣上施蓝、白彩,背施黄彩。最上层为三彩罐,高24.5厘米。侈口圆唇,束颈,鼓腹,最大径23厘米,在腹上部近颈处,腹下斜收,平底。从颈外到肩部饰四瓣莲花,花瓣由白、黄、蓝三色饰染,腹下部仅点缀几处流彩。有垂流釉。罐腹上部贴饰有4个兽面铺首。饰黄、绿、蓝、白四色。这个塔式罐三层通高54厘米,罐上还应有塔形盖,发掘时未曾见到(图四,左;封面)。
标本M2∶4,白色高岭土胎。结构亦为三层。造形与上而罐式相同,只是色彩不同。此罐底座均施黄褐釉。托盘、莲花瓣及罐体底色均为黄褐色,罐颈肩部亦饰四莲花瓣,施蓝、黄、白三色釉。仰莲瓣饰蓝、黄两色(图四,右;封二,右)。
七星盘(M2∶5)白色高岭土胎,口径16.5、高2.5厘米。敞口,圆唇外翻,唇上有三道细线弦纹,口、腹主饰蓝彩,口沿上有少量黄色流彩。盘底饰浅黄色釉,中心划纹为宝相花图案,以蓝、黄、白三色间隔饰染。出土时盘内放有盆(2件)、盘、碗、鸟食罐、胭脂盒7件小器物,如众星捧月,俗称七星盘(图五、六;封三,1)。
罐
标本M2:6,红色陶土胎,施白化妆土。高14.5.口径3.5厘米。敵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底径7.5厘米,施褐黄底色釉,黄中央绿色点彩,呈不规则斑点状(图七,1;封三,2)。
标本;M2,7,红色陶土.胎,施白色化妆土.高14、口税&5、底径7.5厘米。敞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口施绿軸,颈部绿釉较深,腹饰蓝、绿、黄榻三彩釉,呈不規则条纹状(图七,2封底)
标本M2:8,红色陶土胎,下施白色化妆土。高14、口径8.5、底径7.5JS米"敞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施绿色底釉,中间夹有白色点彩,呈不规则斑点状(图七,3?封三,4)
标本M2:9,红色陶土胎,下施白化妆土。高14.5、口68.5,底径7.5厘米.敝口,圆暦,束颈,鼓腹,平底。施单一绿色軸(图七,4)图八)。
碗(M2:1。)白色高岭土胎,高2.5、口径5.7厘米。侈口,圆唇,深腹,平底,底残。通体施白釉,碗外下部露胎。碗内粘烧有一三彩残片(图一O,lj圈九,6)。
盆
标本M2?11白色高岭土膾.高2.5、口径5.7厘米。敛口,宽沿,深腹.腹下斜收,假圈足.内饰白釉,外施釉至半腹(图一O,2;图九,5).
标本M2x 13,白色高岭土胎。高2.5、口径5.7厘米。敛口,宽沿,方唇,深腹,假圈足.通体施深绿色釉(图一O,3图九,2).
盘(M2:12)白色高岭土胎。高2.1、盘径6厘米。侈口,圆唇,浅盘.斜腹,圈足。通体内外均施白釉(图一0,4,图九,3).
杯(M2:14)白色高岭土胎。高3、口径4.7厘米。敞口外撤,尖唇,深腹,假圈足。通体施黄褐色釉(图一O,5;图九,4)。
胭脂盒(M2*15)白色高岭土胎。高3.5、腹程5.5,通体扁球形,上口微凹,小平底,散口,尖唇.口沿处内凹一圈,为卡放盒盖之处.未见盖。上部通体饰黄軸,中间夹有片状白融。下部未施釉,仅有两块绿色袖斑(图一O,7,封三,3)。
鸟食罐(M2?16)白色高岭土胎.高4M米。侈口,圆唇,束颈,鼓腹,腹下斜收,平底。通体绿釉,腹下部未施釉,施袖不匀有块状流彩(图一O,6图九,1)。
钵
标本M2:17,红色陶土胎。高3、口径11厘米。敞口,圆唇,浅腹,園底。内饰土黄色単色軸,口部有少许流釉。钵外部未施釉(图一O,8,图,1)?
标本M2:18,红色陶土胎“高3、口径11厘米。敞口,圆唇.浅腹圍底.内施红褐色单色釉(图一O,9;图一一,2)。
三、结语
西安西郊热电厂二号墓出土的这批唐三彩器物很丰富,遗憾的是没有墓志。因此不知墓主是谁,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不知其埋葬的确切时间,亦不知这批三彩器物来源何处。下面就这几个问题谈一点笔者自己粗浅的看法
1.墓主的身份地位
从二号慕的墓葬形制来看,仅有一个天井,且无甬道,墓室又很小,小于一般的唐墓墓室。是一座较为典型的唐代小型墓.仅此一点不难看岀墓主身份地位的低下,起码不是那些达官显责。但又有一个天井,出土的三彩器物却又如此丰富精美,反过来又说明了墓主的身份地位绝对不会是普通的平民百姓。那么他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呢?低级官吏、富豪乡绅.还是商人?我们认为他扱有可能是一个富有的商人.
二号墓出土了18件三彩器物,没见唐代事中常出的陶器及金银玉器,亦无銅镜.三彩器物的组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压胜、避邪、駆鬼的天王俑、镇墓兽$另一类是塔式靈、?、钵、盘及盘内摆放的小件器物,这一类是墓主为地下享用放置的日常生活用品。三彩器物中没有唐墓中常有的文官俑、騎马俑、仕女俑等仪仗俑和猪,马、牛、羊等动物俑e唐代埋葬流行厚葬之风,盛唐犹甚。“视死如生”,在人世间所能显示其身份地位的、生活上所能享用的东西作成明器埋入地下,故而仪杖俑群、使仆俑群、动物俑、天王、武士、簟基兽之类的俑群大量出现在唐墓中,这是唐代墓葬出土文物的一大特色。牛羊满圈、妻妾成群是多绅富豪显示其富有的一大特点,此墓中既无动物俑,也无使仆俑,所以难以断定他是一个乡绅。车马仪仗能反映慕主生前的社会地位,此蓦中没有,因此我们也很难将他排在盲吏之列,没有墓志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基志内容多为证明慕主家族的显赫、墓主生前的社会地位高下以及诃以吹嘘玄暈的生平事迹.二号墓墓主死后无摹志,可见他出身并非名门望族,也没有让人仰蓦的社会地位,更无可以吹噓的一两件生平快事.可见墓主非官吏,亦非乡绅.
商人有钱,买几件器物埋入地下显示生前的富有是很有可能的.在传统观念很深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商人除了本身有钱、生活上奢侈之外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因此我们认为二号嘉暮主很有可能是一个商人.唐代在京城长安经商的胡人不少,可基中无反映其特色的三彩载货骆鸵和牽鸵的胡人俑.大的商人与多紳一样僮仆成群,基中亦无僮仆俑。可见墓主非本地大商人亦非胡商.只是一个普通商人。
2.墓葬年代
此基无墓志,亦无任何有纪年之物,仅出土了18件三彩器物,因此我们仅能从其慕葬形制道。这种类型的墓流行于初唐到盛唐,中晚唐小慕流行折背刀把形。以此为据,其年代早不过初唐,晚不过盛唐。
三彩器物在唐代流行不足百年,这本身也是判定年代的依据之一%这批三彩器中,16件为日常生活用品,这些日常生活用品流行时间长,器物特征变化不是很明显,很难作为断代的依据。天王俑和镇墓兽变化特征明显,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初唐时期墓内出土的均为武士俑,高宗时期成武生动的天王俑逐渐取代了手持盾牌?的就士俑。早期天王俑双手握拳曲举胸前,脚踏牛或兽。武则天至玄宗年间.三彩俑出现,装節越来越华丽,并且形体比以前高大,流行一手叉腰,一手握拳平举作执物状,脚踏小鬼夜叉,神态更显威武凶猛。天宝年以后,不见三彩天王俑,天王俑均为陶质且制作粗糙.形体比例失调,衣着虽仍华丽但已不精致,显得繁杂。有的脚踏二小鬼,一跪一卧,与三彩天王俑有很明显的区别
镇墓鲁通常一墓中出二件,一为人面,一为兽面,此墓仅有一兽面而无人面镇墓兽,造形有较为典型的开元时期特征.天宝后镇嘉兽以站立式为主,流行一手抓蛇,一手上挙脚踏夜叉的形式
从三彩流行时间,到天王俑、镇墓善的特征来看,此墓时代应为开元时期,早不到武则天时,晚也应是天宝初年
3.器物来源
陕西地区唐三彩的发现最早见于唐代1R勰元年的郑仁泰墓中°以后在豔德太子、永泰公主等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三彩器物。这些实物的拥有者不是皇亲国戚,就是达官显责。在巳往发掘的唐代小型基中,虽也有三彩器物的发现,恒都是少地的仅一两件"这次西郊热电厂二号慕出土的三彩器,数量之多、造型之美在唐代小型基中是罕见的.那么它们的来源在那里?现已公布的三彩窑址仅两处,一处在河南巩县,一处在陕西铜川黄壁,两处距京城长安都在百里之外.路途遥远,三彩易碎,运输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多年来在西安地区唐代慕葬的发掘中不断地有三影器物的发现,专家们推断西安地区成滅有三彩窑。今年西安西郊桃园机场发掘中,发现了大的三彩残片,发掘了4个三彩窑.证实了西安地区确有三彩窑及作坊,解决了西安地区三彩的来源问题。同时也有人推测当时的三彩作坊不是仅此一处,其他地方也应该有。
这批器物出土之后,我们请来有关专家,大家认为:这批三彩和河南巩套所出三彩风格迥然不同,河南三彩颜色鲜亮,陕西三彩颜色较深,显得非常擬重,这批三彩显然不是河南所出。铜川黄堡三彩窑以生产日常用品为多,以黄褐、绿色为主,这批三彩蓝彩较突出,也不是铜川黄堡三彩窑所出。西郊桃园旧机场三彩窑所出三彩均为残片,色彩虽有相近之处,但也不尽相同,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批三彩既非河南三彩,亦非铜川黄堡和旧机场三彩窑所出,那么它们来源何处,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当然不排除另有三彩窑的可能。
这里我们提出另一种假设,这批三彩是从市场上购来的。这座墓是一座小型墓葬,墓主身份低微,为其专门烧制的可能性很小。西安西郊桃园旧机场是唐代长安城礼泉坊,距唐代西市很近。而西郊热电厂在西市以西不是很远。唐代西市就设有专门卖丧葬明器的“凶肆"。从地理位置来看,产品的生产地、市场、消费者都相距不远,很方便。那么这批三彩从“凶肆”购回的可能性是极大的。既为市场就不应只有一处产品,既为市场也不应只有一家店铺,我们认为这批三彩器物不是从一家店内购买的一处产品,可能是从一家购买的几处产品或从几家店铺内购买的。从这批三彩器的胎质来看,分红色陶土胎和白色高岭土胎。从色彩上看,天王俑、塔式罐、镇墓兽、七星盘施蓝色釉较为突出,而两个钵、一个罐、6个小型盘、罐等均为单色釉。很难断定为同一窑口的产品。另外七星盘内摆放的7件小型器物各不相同,与以往所出同类物不一样,以往七星盘内7件器物是同一器形或仅中心一件与其周边6件不同。我们推测这批三彩七星盘的器物是拼凑的,当然这还有待研究考证。
综上所述,我们在未找出生产与其相同产品的三彩窑之前不排除从西市“凶肆"购回的可能。这批三彩器物是唐代三彩顶峰时期的产品,不论其造型、色彩都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是研究唐代三彩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墓主身份低微却出土了18件如此精美的三彩器物,打破了精美三彩器均出自大墓的惯例,丰富了小型墓葬随葬品的内容。
參加发掘人:孙铁山徐雍初张建锋 郝顺利马金虎 王书逊
照像:张明惠
修夂:张菊兰
整理:孙铁山
执笔:孙铁山徐理初
含光门的唐长安皇城含光门遗址发掘简报
含光门的发掘,是在配合西安市环城建设委员会整修西安城墙的工程中进行的。发掘工作从1986年3月下旬开始,至6月底结束。
含光门遗址在全面发掘之前,首先需拆除一段长28米的明、清时所建的西安城墙。所谓明、清时修建的今西安城,从发掘的一段看来,除城墙两侧砖壁下的基础部分为明代所建外,绝大部分为清代所重建,其城墙用砖几乎全是清代的,很难分别出是否还有明代之砖。
发掘清理工作分两步进行,首先清除明、清时所增筑的部分,然后再清楚元代及元以前在门道内所筑的夯土。及至将明、清时在含光门门道内所筑的夯土清除后,唐含光门的东部门墩即全部显现出来。明清修筑西安城时,仍利用了唐代皇城的城址,但为了增筑的牢固,再将含光门的门墩及城墙两侧削成台阶式,然后再加土夯筑,以防滑坡倒塌。
元代封闭东门道所填筑的夯土高达7米多,夯土呈黄褐色,杂有少量的宋代瓷片,夯筑的比较坚实,夯层也清楚,但在门道两壁处有缝隙,从外侧可以明显看出是后来封筑的痕迹。将填筑的夯土清除后,即出现宋的路面和铺石,遂将宋代路面层保留,停止往下发掘。
中门道的上部有厚2米多元代所筑的夯土,在元代夯土之下为灰褐色夯土,土质杂有较多的唐代残砖,并出土数枚唐代开元通宝铜钱。这一灰褐色夯土厚达4.9米多,从出土遗物看,可能是在门道废毁后不久填筑的,换言之,也就是五代初韩建整修唐代皇城为“新城”时,将中、西两门道封闭而填筑的。在上述夯土层之下,即为灰烬、砖瓦堆积层,厚1米多,未经过夯筑。在这一砖瓦堆积层之下,即是唐含光门的门道路面。正由于这一灰烬、砖瓦层的堆积,在五代初封筑门道时未加清理,才将门道两侧的砖壁及柱础等保存下来。
以上为含光门发掘过程的大体情况。 含光门共有三个门道,门址的平面形状呈长方形。门墩东西长37.4、南北宽19.6米。方向北偏东1°30′。门墩是以纯净的黄土夯筑而成,东部保存最高处(由唐代地面起)8.2米。其外皮包砌砖壁,包砖厚0.35米。砖壁仅底部保存一部分,最高处尚有1米多,砖基深入唐代地面下0.7米多。门墩向上有收分,平均高一米就收进0.24米,约四与一之比。
三个门道的建筑形制相同,保存比较完整。这次仅将中间和西侧两个门道发觉到唐代地面,东侧的一个门道清理至宋代门道路面层保护下来。从各门道内的灰烬和红烧土的遗迹看来,含光门在唐末被火烧过。中、西两门道的路面上有烧过的灰烬和木炭,路面有的被烧成深红色,特别是门道两侧的夯土壁面在有立柱的部位都有大片红烧土,烧土厚达3厘米多。西侧门到在中间门限的两侧有大片木灰,灰烬内发现大型铁门钉多枚。出门道北端一部分被后来破坏外,其余均保存了唐代原来的地面和车辙遗迹。中间门道的路面原有铺砖,但大部分被扰乱无存,无车辙痕迹。门道内填有灰烬及砖瓦的扰乱土,厚达1米许。经过火烧毁后,中、西二门道未在修复使用,就在门道内的灰烬、砖瓦扰土层之上加筑夯土,而将这两个门道封闭了。仅保留了东侧一个门道加以修复、使用到宋代。
各门道的宽度不一,中间门道宽5.72米,西门道宽5.35米;东门道虽未发掘到唐代地面,但从两端的侧面可以测得宽亦5.35米左右。看来中间门道是有意比两侧门道宽大些,而东、西门道是一致的。各门道的进深均为19.60米。门道之间的隔墙厚均3.07米。在历次发掘的门址中这是保存的最好的一处。
门道的建筑形制与1937年发掘的明德门遗址基本相同,也是木构架门道的城门。门道两侧各有排列整齐的柱础石15个,两列柱础东西对称。
含光门内侧上城的马道尚未发现。因发掘的范围小,由门墩东端向东仅发掘了5米,再向东已延入西安城墙内,不便发掘。从发掘的一段看来,城墙由门墩向东两侧均向内斜收,向东城墙渐窄。这段城墙的内外壁均砌砖壁面,但砖壁尽底部保存残高0.5米。门墩西端向西为通行的街道,未作发掘,待改道后发掘清理,或可能发现马道也未可知。
从发掘所知,唐以后含光门只保留了东门道继续作为含光门通行,直至宋时又进行过整修,至元代重修奉元城时而将东门道封闭不用,含光门至此也随之消失。
求关于古墓发掘的纪实资料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