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陈斌荣(余姚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2022年6月,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进入第二期,主要目标是寻找古海岸边的居住区房屋和相关生活遗迹,并考虑进行出土遗迹的现场保护和长期展示。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经过“碳-14”测年,考古人员确定该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最高可达到8300多年,早于闻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经专家论证,这是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
井头山遗址(蓝色部分)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山南麓,临近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是中国沿海超大埋深的史前贝丘遗址。
井头山遗址里,不同阶段形成的包含密集贝壳的文化堆积层被一一标注。
井头山遗址出土陶器的制作工艺还比较粗糙,但已有绳纹、浅方格纹、刻划纹等纹饰出现。
考古人员在清理因梅雨导致的塌方时,意外发现这只加工精细、造型古朴的木碗。
最早向考古机构提供线索的是余姚市三七市镇三七市村村民王维尧和王维新。2013年10月,两人在井头山南麓一待建厂区的土建工程地质勘探现场发现了海生贝壳、动物骨头、陶片、残骨器等遗存,便将其送到正在附近田螺山遗址考古的研究人员手里。经实地调查核实,考古人员确认陶片特征与河姆渡文化既相似又有明显区别。在随后的试掘中,考古人员探知文化堆积层深达7米以上,由此初步确认井头山遗址是一处在此前浙江考古中从未发现过的史前贝丘遗址。
2019年9月,井头山遗址正式转入考古发掘阶段。此后,考古人员陆续出土了400余件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等文物,鹿角、稻谷等动植物遗存,以及灰坑、食物储藏坑、存有密集贝壳堆积的烧土堆、树根,还有器物加工、食物处理场所等遗迹。
考古人员展示井头山遗址出土的带孔螺壳,这可能是某种利用螺壳制作的乐器或装饰品。
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器保存得非常好,因为其从8000年前开始就已被掩埋在海侵沉积层里。
考古人员正在清理新发现的橡子储藏坑。
考古人员对刚出土的纬编容器进行现场清理和保护。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左)向中国科学院专家介绍出土的牡蛎壳。井头山遗址出土了大量先民食用后丢弃的各种海生贝类。
从已发掘出的井头山遗址文物中,我们能较清晰地复原8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先民的生产生活状态。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是一个重大突破,不仅把宁波地区人文历史源头向前推了1000多年,更对我国古海岸线变迁、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变化,以及海洋文化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科学资料。
(本组照片系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品)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31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宁波发现距今8000年前遗址,这些遗址又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呢?
2020年5月30日,这一天是重要的一天,是考古界一次重大发现。考古学家在浙江宁波发现井头山遗址在现场发掘出了大量的史前前各种器皿(有陶片、石器、木器、鼓器以及大量的贝壳等等。专家学者从这些遗存中了解到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生活和生产劳作的。正因为这些遗存让考古学家可以对当时的哺乳类、禽类以及水生、陆生植物进行研究,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收获。据专家分析这些生活遗迹是距今8000年前的遗址,这些遗址比河姆渡文化还要早1000年。这些遗址在哪时是怎样的文化呢?
一、距今8000年左右!发现史前贝丘遗址井头山遗址是宁波地区首次发现的贝丘遗存,这是一次历史上重大的发现。它将宁波地区乃至沿海地区的生活劳作和发展史向前推进了8000年。考古专家从这些遗址中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时8000年前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人民是如何生产、当时是怎样的一个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同时井头山遗址也对余姚这个地区的文化找到了河姆渡文化的前身和起源。
二、井头山遗址有什么重大意义?第一、井头山遗址它是目前发现的沿海地区最早的一处人类遗址。它将沿海的中国历史推进了一千多年。第二、它是贝丘遗址,贝丘遗址顾名思义就是遗址里有很多数量繁多的贝壳,这也说明在八千多年前这里的人们生活是以海为生。第三、发现了大量的木制器具,你能想到在八千年前的木器的制作已经十分的精美和细致了。木器使用了类似于“榫卯”的结构,每个相接之处还涂抹了粘连的材料。不由的感叹劳动人们的智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这次出土的木器也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榫卯结构木器。
井头山遗址不仅有艺术价值以及历史价值以及对中国人类发展史有价值外,它对我们了解一万年以来的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和海洋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井头山遗址为当时的中国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状态和自然环境特征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材料。
202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公布,在其中有哪些发现?
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十大新发现分别是,贵州省贵安新区赵国栋遗址、浙江宁波余姚荆头山遗址、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河南淮阳柿庄遗址、河南宜川徐阳公墓、西藏赞达龙国公墓、徐州土山二号墓,江苏省、陕西西安少陵十六号墓、青海省都兰热水公墓群学卫一号墓、吉林省图们市磨盘墓遗址。
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自主发掘的陕西省西安市少陵十六大古墓,逐级进入最终评估,最终跻身前十名。这项比赛已成功举办了30年。一年一度的大赛已成为文博界公众关注度最高的一件大事,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入围终评的20项考古发现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从时间上看,史前考古发现6项,夏商周考古发现4项,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发现6项,唐朝考古发现4项,宋、元、明考古发现。从时间跨度上看,参与最终评审的项目始于距今4.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历经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代。
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涉及从黄土区到江浙沿海,从西南山区到边疆地区。从遗址类型上看,包括窑洞遗址、培丘遗址、原始城址、粮仓聚落、铸铜遗址、墓葬、祭祀遗址等,还有灯塔。十六国时期发现了三座规模巨大、造型独特、结构完整的高级墓葬。出土了土雕建筑、精美壁画和彩陶俑,对研究十六国时期大型高等级墓葬的分布和结构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墓葬规模大、情况复杂,在发掘过程中,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多次召开专家咨询会。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等相关工作进行研讨。在发掘和收集资料信息方面,该墓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文物保护,采用无人机航拍、地理信息系统制图、元素分析、色素成分测定等方法,采用紫外和红外摄影等技术手段,取得了阶段性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