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井中至宝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上过央视《国宝档案》,珍贵之处较之越王勾践剑、千里江山图等物恐怕也不遑多让,若只论历史人文价值,更是尤有胜出。国内考古学泰斗、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甚至称其为“21世纪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此国宝被发现的过程,既有相当偶然的因素,同时也是当地考古工作人员坚持不懈持续追查13年换来的不易成果,而这个长达十余年的追踪过程,几乎堪称一部考古上的侦探大片。
第一、湘西深山里的神秘古城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一个地方叫龙山县,此地位于湖南西部的武陵山区腹地,境内大部分都是山区地带,位置颇为偏僻。
发现古井的龙山县小镇,镇的四周均被武陵山脉的崇山峻岭环绕
2002年4月,为配合当地碗米坡水电站的建设,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派出一支考古队,到龙山县最南端与保靖县交界处一个身处大山深处的小镇上进行抢救性发掘。
考古队之所以有此行,是因为1989年几个泥瓦匠在该镇施工时,无意中挖出了一批战国时期的陶器和青铜兵器,后经考古队考察,发现此地竟存有一个有着200多座古墓的战国墓群。
这个发现令考古队颇为惊喜,规模如此庞大的墓葬群,根据以往经验,此地很有可能存在着一个尚未被发现的战国古城,但令人遗憾的是,经考古队勘查,并未发现古城存在的踪迹。
时间如白驹过隙,7年时光匆匆而逝,1996年,当年抱憾离去的考古队怀着不甘再一次来到了这个地方。
考古队此行是专程来寻找那个“神秘古城”的线索的,毕竟当年已经有所怀疑。
这一次考古队赶到镇上后,在镇周边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摸排。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考古人员在距离上次发现墓群1.5公里的地方调查时,终于发现了一个历经千年风化却还保持着残迹的巨大夯土台地。
这个发现让考古队欣喜异常,夯土台的出现,基本证实了那个在考古队员们心头萦绕了7年之久的神秘古城的存在。
夯土台是在镇旁酉水河的上游河岸处发现的。考古队推测,如果这真是一座古城,那么其扩展方向定然是沿河岸延伸。而之后的勘查也证实了这一点,这座城池果然是沿河而建,其范围一直延伸到了考古队临时驻扎的小镇上。
流经武陵山区腹地的酉水河
这个发现大大出乎考古队的意料,为此考古队对这个位于深山小河边的小镇进行了勘查,然后惊讶地发现,小镇居然正坐落在那座战国古城的遗迹之上。
至此一切都明白了,这处小镇竟然传承了2000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正是考古队员们苦苦寻觅多年的那座战国古城!
这个结果让考古队士气大振,时不我待,考古队员们随即对小镇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不如考古队所料,他们很快就在镇上小学的旁边有了重大发现。
考古队找到的,是一条历经2000多年沧海桑田、今天几乎已看不出原貌的护城河。
考古队当即对这条护城河进行了勘查,勘查结果表明,这条护城河是正好是围绕镇上的小学而建,换言之,这所小学所处的位置,就是那座神秘古城当时的城中心。
但令人遗憾的是,1996年这次勘查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再继续持续下去,直到2002年水电站的建设需要抢救性发掘,考古队第三次来到了这里。这一次考古队下定决心,一定要揭开这里的“神秘战国古城”之谜!
第二、这挖出来的到底是什么东西?由于1996年那次勘查已算是基本找到了古城的确切地址,那么一切都好办了,这一次来,直接在那所小学里开挖便是。
古城发掘时场景
2002年5月,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全面展开,随着发掘进度的推进,考古队很快就在小学的操场上有了发现——操场一处角落的地下,竟然出土了大批量的青膏泥。
考古队当即对这片青膏泥区域展开了清理,随着清淤工作的进行,大量的古代残留物开始出现。
果然有情况!
青膏泥层中显现出来的越来越多的线索,令队员们干劲十足,在众人加班加点的工作下,地表表层堆积的淤泥很快就被清理干净,淤泥之下埋藏了千年之久的东西也就此露出了完整的身形,但就是这个东西,却让现场的考古队员们目瞪口呆。
只因这个东西太奇特了,在场之人都是考古经验丰富之辈,但愣是没人认出它到底是个啥——显现在众人眼前的,是一个尺寸巨大的方形深坑。
经测量,此坑的宽度与长度均为2.1米,呈正方形,而从地表坑边一直往下的坑壁上,竟然还密密麻麻地箍着一层榫卯结构的木结构板层。
如此奇特的情况让考古队百思不得其解,说它是个墓坑吧,以前并未发现过类似的墓葬形制,说它是个房屋的房间吧,也不太像,毕竟这坑据现场目测一直在往地下延伸,这么深的地方是不可能住人的。
这到底是个啥玩意?
当时的在场之人没人知道答案,不过这并不妨碍队员们继续清理坑里的淤泥,而随着坑里淤泥一点点被清出,队员们赫然发现,坑壁四周的木板竟然一直在往下延伸,而且越往下方木板保存的越完整。
面对此种情况,有人提出这个方坑会不会是一个地窖,或者是某个秘密通道的入口?
刚发现奇特深坑时场景
这些猜测应该说都有道理,但在考古队队长龙京沙的心里,却另有一个大胆的猜测——这个深坑,很有可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水井。
但龙京沙对这个想法并不敢完全肯定,原因很简单,这个方形坑的面积太大了,其单边长度就有2.1米长,整体面积更是与一个小房间差不多,若它是个水井,那它也未免过于庞大了些。
然而随着清淤工作的进行,这个坑却越挖越深,不过短短几日,考古队已往下挖了近5米之多,此时在场之人再也没人怀疑——它真的是一口井!
第三、如此罕见巨井,井底会藏着什么东西吗?当人们确定这个深坑是口战国时期的巨井之后,所有人都兴奋不已,如此罕见且特别的一口井,无疑给了队员们诸多期待,几乎每个人都在猜测——井底会有什么?
这也不怪队员们有此想法,主要是这口井太奇特了,若说它里面没有藏有东西,恐怕谁都不信。
井里究竟藏着什么呢?
要想知道答案其实不难,只要把井里的淤泥清理干净,无论它藏着什么,都会彻底水落石出。
考古人员清理古井
千年古井的发现,让这次考古工作的重心陡然倾斜到了对巨井的发掘工作之上,随着井内淤泥一点点地清出,越来越多的古代遗存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只是这些清理出的古代遗存大多为残破的瓦片、陶片以及古人的生活垃圾等物,基本没什么价值。这让考古队颇为失望,因为照此看来,此井很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已被废弃,并被后来的古人当作了扔日常垃圾的场所。
考古队此时并不知道,随着他们继续挖下去,要不了多久,真正的国之重宝就将从那厚厚淤泥层中破土而出,震惊中外!
随着考古队不断地清淤,井的深度越来越深,井下作业也越来越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潮湿闷热的井下竟开始渐渐缺氧。工作人员带下去照明的蜡烛往往燃不了多久,就会自动熄灭,而人在下面工作也不能久待,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得回到地面呼吸新鲜空气,否则就会有性命不保之虞。
为了照明,考古队不得不将大功率灯泡吊下去,这才解决了照明问题。
客观地讲,这种古井考古无论中外都是非常罕见的,考古队中所有人都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考古方式,经验基本为零。
2002年5月28日,古井已经下挖了近10米之深,如此之深的深度让考古队颇为乐观,大伙估计就快挖到井底了,但随着工作的继续,队员们这才震惊地发现,距离挖到井底还早的很。
井越来越深,为防止坍塌风险,考古队不得不一边继续清淤,一边用木板对井壁进行反复加固。与此同时,井下的缺氧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考古队又只得找来大功率的鼓风机,对着井底不断通风,这才勉强解决问题。
考古队将灯泡放入井内,那些十字型木板均为考古队为加固井壁所用
但就算这样,人在井里也呆不了多久,里面的条件实在太恶劣了,不但极端闷热潮湿不说,人的脚下全是上千年堆积起的淤泥,其散发出的腐败恶臭之气,足以让人将三天前吃过的东西都给吐出。
然而就是这样恶劣的环境,考古队员们依然在顽强坚持着,一个人不行了,马上就换另一个人下去,总之清淤工作绝不能停滞。
支撑着队员们的,其实只有一个原因——希望!
2002年6月3日,这次独特的井下考古终于迎来了重大转机。这一天,井下清淤的考古队员第一次有了重要发现。
华夏重宝,即将出世!
第四、横空出世2002年6月3日,古井已下挖至十几米深,约四五层楼的高度。
上午9点,考古队队长龙京沙正像往常一样在井下作业,这时井口突然有人向他高喊到:“龙兄,送上来的淤泥里好像发现了一枚竹简,上面有字,你来看看。”
正在井底清淤作业的龙京沙
据龙队长自述,当时他还未马上反应过来,待过得几秒,他确定自己没听错后,脑袋里的突然血猛地往上冲,整个人仿佛站不稳了一样,一时间只得无力地靠在井壁上,双腿软到就差直接坐下去了。
待缓过气来后,龙京沙以最快速度爬出井口,作为一名资深考古人员,他深知在如此古老而且如此之深的井底出现这种带有文字的竹简意味着什么,深藏井下千年的秘密,或许马上就要揭开了。
龙京沙很快便看到了这枚竹简,但上面的文字因年代久远太过模糊,一时间他也不敢确定写的是什么。
事关重大,龙京沙当即向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电话汇报了这一情况,考古所对此同样高度重视,次日一早,古文字专家张春龙就赶到了发掘现场。
经张春龙辨认,这是一枚楚简,上面写着楚国古文字,内容是“布四寻,钱”四个小字。
当时发现的楚简
竹简上的内容与古井的秘密似乎没太大关系,不过这个重要发现却让考古队精神大振。
进入6月,湘西的雨季如期到来,由于古井本身处于河道边又下挖太深,井壁上开始不断渗水。这让考古队非常担心,担心继续作业下去挖到水层,若真是如此井内定然出现管涌,这种情况下井底作业的人恐怕一个都逃不出去。
考古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究竟是暂时中止工作,还是继续深挖下去?
一步步逼近的危险,让考古队员们的心情更加急迫,所有人都在奋力工作着,期望在那不可知的危险到来之前能有进一步的发现。
时间一点点地过去,这一天队员们正在井下作业,突然龙京沙的双手在淤泥中感受到了一丝异样,几个仿佛木片似的东西触到了他的指尖,待他捞出一看,竟是几个古老的木简。
重点是,上面好像写的有字!
木简立刻以最快速度送到了井口,早已等在那儿的古文字专家张春龙当即将其清理干净,上面再次显露出了2000多年前的文字。
但是,张春龙很快就发现了不对!
这几块简,为什么和上次发现的楚简不一样呢?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文字专家张春龙
不但简的尺寸形状不同,而且上面写的文字也不一样,据张春龙现场辨认,上面的文字居然是秦古隶,换句话说,这几根简都是秦简。
一个轰动中外考古界的重大成果,就此横空出世!
发现这些秦简的小镇,叫作里耶,古井中发现的这批秦简,正是中国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里耶秦简。
第五、里耶秦简为何如此重要?考古队一共在古井中清理出了36000余枚秦简,上面写有文字20余万字,内容多为秦代官府档案,涉及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的多个方面。
由于秦朝距离今天已有2000多年历史,因此留存至今的秦代遗存极少,在秦简被发现之前,中国历代考古学者对秦朝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史籍中的文字描述之上。
这些史料中最重要的便是司马迁的《史记》,事实上后世之人对秦的认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司马迁讲述的范畴。
但太史公对秦王朝的记录毕竟是相对宽泛的,其记录的主要是秦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像秦制的详细情况、官府如何运作、人民生活怎样这些内容,《史记》中基本没有,中国历代史书上也极少有描述,因此现代之人对秦的认知还非常不足。
此后一直到了1974年西安兵马俑的出土,人们才对秦朝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兵马俑上附加的信息仍然很有限,秦朝究竟是怎样的,人们依旧是雾里看花,不明所以。
直到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人们才对秦王朝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但对于庞大的秦王朝,睡虎地1100余枚秦简中记录的信息还远远不够,人们迫切希望发现更多的秦代文字。
里耶3万余枚数十万字秦简的出土,无疑填补了这一巨大空白,特别是这批秦简几乎事无巨细地记载了秦王朝一个县的方方面面,这些细节信息才是最弥足珍贵的。
里耶秦简的出土,足以让现代之人对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有个相对完整的认知,仅凭这点,里耶秦简被称为国内“21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就不为过。
如今关于里耶秦简的研究考古界已持续了20年之久,成果极其丰富,不过由于相关文章较少,因此公众少有了解。我原本打算在此文略略介绍一些重要发现,不过看看本文目前的篇幅,也只得就此作罢。
不过里耶这个地方,还是必须要给大伙讲一下的,因为这个地方在秦朝时实在太奇特了,甚至说有点诡异。
如今的里耶镇,在秦代时叫作迁陵县,隶属于洞庭郡,下辖都乡、贰春乡、启陵乡共计3个乡。
据出土的秦简上记录,此地在秦始皇三十五年时共有户数152户,当时的1户大约包括有人丁几人至十几人不等,所以迁陵县本地人口大约有一两千人。
秦代迁陵县历年户数统计表
除此之外,迁陵县内还存在有相当数量的刑徒和驻军,刑徒人数约有数百人,秦军人数不详。
以上人口全部算下来,迁陵县大约长驻有三四千人。
前文曾讲到,里耶这个地方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四周俱为茫茫大山,唯有一条酉水穿城而过,交通极其不便。
所以问题来了,秦代人口本就不多,秦王朝为何要花费大力气在此深山之地设了这么一个重要县治呢?
要知道在后世历朝历代,中原王朝都还视湘西武陵山区为“化外之地”,秦王朝却对此地如此重视,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里耶古城考古发掘遗址,此地群山环绕
这是迁陵县的一个谜,不过经过这些年对秦简的研究和破译,问题的答案大概找到了,应该是和此地2000多年前出产的一种野生生物有关,当时秦王朝顶级贵族视之为“异兽”,多爱豢养,主人去世后还会用于陪葬,陕西秦代大墓曾出土过这种生物。据秦简上记载,迁陵县每年都会派出大批人手去捕捉上贡。
本文限于篇幅,对此就不再多谈了,毕竟要把近些年破译里耶秦简的重要成果讲清楚,恐怕再写一万字都不够。
以上,便为里耶秦简出土的传奇经历,国家历史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朱凤瀚曾言:“里耶的考古发现,不亚于殷墟甲骨。”由此可见里耶秦简在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古代的黄白之物或古玩字画,但凡留存至今的大多价值不菲,其中能称为国宝的也是不少,但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而言,似里耶秦简这种发现,才是真正的价值不可估量,毕竟文字,才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也最有价值的传承。
里耶秦简,上书“迁陵,洞庭郡”,虽已历经2000余年,但这文字几乎没有变化,我们现代之人依然能大致认识
在真正的考古学者眼里,就算出土一万个金元宝,也不如一枚记录有文字的残破古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