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化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基础建设考古先行许昌市实行考古前置的探索

历史趣闻     2023-7-18     点评:16举报

当前,我国每年的众多考古项目中,大部分依然是基建考古。近两年来,在基建考古中实行“考古前置”一直是考古工作中热议的话题。所谓“考古前置”,指的是一改以往在土地出让或划拨后才进行基建考古的做法,而是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或划拨前便开始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业内普遍认为,“考古前置”缓和了以往工程建设与基建考古在工期、资金等方面的矛盾,更加有利于基建考古工作顺利实施和地下文物的有效保护。

作为文物大省的河南省,许昌市于3年前率先实施考古前置。许昌市政府于2016年8月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转发了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与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在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划拨)前开展考古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实行考古前置。三年过去了,许昌市实行考古前置的效果如何,有哪些经验和问题。为此,记者采访了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孟照阳和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所长车飞。

考古前置是如何出炉的

“2016年以前,许昌市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也是在土地出让后、建设项目开工前进行的,主要问题是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收费性质不明,收费标准不统一;工作开展的阻力大,因为费用、工期、清表、协调等问题,致使考古工作开展困难;如遇有重要发现,无论是原址保护还是考古发掘,客观上都会对项目业主和项目建设进度产生重大影响。”孟照阳介绍了许昌市以往基建考古中存在的问题。他说:“因为这样,近年来不断有一些建设单位要求将考古工作提前至土地出让或划拨前进行。其实就是考古前置。”

考古前置既有现实需求,又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为了优化经济建设,更好地保护地下文物,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动和国土部门沟通联系,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拟实行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划拨)前开展考古的构想,于是在2016年便形成了这个意见(《关于在全市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划拨)前开展考古工作的实施意见》)。自2016年8月1日起,许昌市中心城区(魏都区、示范区、开发区、东城区)新出让(划拨)的国有建设用地开始严格执行“先考古,再出让”。

640

▲2017年许昌智能装备产业园(92-2号地块)古窑址发掘现场

考古前置是如何实施的

据车飞介绍,根据《实施意见》,几经探索,许昌市的考古前置有了一套明确和具体的规定和实施步骤。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划拨)前,由宗地所属辖区政府(管委会、单位、国土部门)、划拨用地单位到市民之家文化窗口,提交宗地控规图、委托书,办理考古勘探委托手续。考古工作受理后,文化窗口24小时内将考古工作任务交办给考古工作单位,由考古工作单位与委托单位衔接,开展考古调查,签订考古勘探协议。在考古调查、勘探内涉及不可移动文物的,由市文物部门会商有关单位提出具体保护意见,依照有关规定报批。考古工作单位依据协议,在宗地达到勘探条件后进行考古勘探,并于考古勘探结束后7日内出具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报告,提交文化窗口审批。考古勘探过程中未发现地下文物的,由文化窗口出具文物行政许可证书;发现有文物埋藏的,由市文物部门会商有关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需要进行考古发掘的,经批准后,由委托单位与考古单位签订考古发掘协议,发掘结束后,文化窗口出具行政许可证书。市国土部门将文物部门的行政许可证书作为土地出让(划拨)的审核要件,未取得行政许可证书的一律不予出让(划拨)。

在考古工作正式实施中,还有一系列配套工作。一是切实加强与市及各区国土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研究前置考古中存在的问题,后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文物考古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许昌市中心城区考古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考古前置工作的要求、工作程序。二是市文物部门与各区国土部门建立了考古勘探工作联系机制,制定了《考古勘探发掘项目专员九项工作制度》《考古勘探前置服务措施》、考古工作流程等服务配套措施。项目专员由考古工作单位分管领导和中层担任,提前与委托单位进行沟通对接,提供辖区内文物遗存的有关资料,并协助办理宗地项目有关文物行政许可受理。三是切实提高考古勘探工作效率,要求宗地面积在20亩以下的,7个工作日内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工作;面积在20亩至50亩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面积在50亩至100亩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面积超过100亩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时限原则上不超过30个工作日。野外考古工作结束后7日内出具考古勘探(发掘)报告,并协调文化窗口作出行政许可。在考古工作的同时,还开展文物法律法规进工地、进社区宣传活动,使广大市民和建设单位更形象、深刻了解地下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宣传考古前置政策,提高社会知晓率。

640

▲2018年配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塘坊李新家园考古发掘航拍

考古前置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对实行考古前置后的效果,车飞表示:“以前,我们每年要和各开发单位打交道,经常有各种人来找我,讲价的,催工期的。考古前置实施后,我们和国土部门打交道,当然,也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所以,考古前置能顺利实施,和国土部门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是分不开的。市区建设规划有其特点,建设用地往往会集中出让,基建考古工期依然很紧,但我们和国土部门通力合作,没有出现因为考古工作影响土地出让和划拨的情况。曾经有个项目的用地发现了一处重要遗址,因为考古前置,国土部门得以及时变更规划,既保护了遗址,又确保了工期。”

车飞介绍说,考古工作前置的实质是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费用由原来纳入工程建设成本变成了纳入土地出让(划拨)成本,实际上实现了由政府承担,体现出了地方政府保护文物的主体责任。考古前置实施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了协作配合,提高了文物部门服务经济建设能力,进一步优化了许昌市的营商环境。有效地保护地下文物,缓解了经济建设与考古之间的矛盾,杜绝了未经考古勘探擅自施工建设的违法现象。在土地出让前完成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减少了用地单位在考古方面的审批手续、减少了用地单位在拿地后考古可能发现地下文物埋藏而增加投入的风险、减轻了用地单位的前期投入、缩短了建设工期,加快了用地单位的建设进度。最后,杜绝了绝了人情关系,减少了廉政风险,提高了文物部门的社会形象。

640

▲工作人员整理出土文物

考古工作前置实施以来,在许昌市中心城区进展顺利,部门协作到位,考古工作及审批工作顺畅,国土部门和用地单位支持,对工作表示满意。截至目前,已完成基建考古勘探项目170多个,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窑址等遗迹现象268处,考古发掘面积4500平方米,出土文物724件,考古前置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考古前置解决了以往存在的主要问题,当然,在探索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如土地出让前,部分宗地清表标准达不到考古勘探要求,考古勘探无法有效实施,这在老城区改建项目中尤为明显。又如项目集中和工期紧张的情况依然存在,建设项目有时扎堆办理,工期要求又比较急,有些项目只有加班加点才能勉强完成勘探任务。还有就是目前的考古前置只在中心城区进行,周边市县尚未全面推开。”车飞表示,针对这几个问题,已经开始着力研究解决。

(作者: 贾昌明 )

(来源:文博中国)

化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基础建设考古先行许昌市实行考古前置的探索

苦寻——有关宋都汴梁(开封)的各种资料

一、汴梁是开封在元明时代的称呼。
开封建城距今已近3000年。现在的开封城垣,是清代的开封府城,也是解放前的河南省城。这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也是全国著名的中州古城,是我国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城垣建筑。相传在2000多年前,周文王之子毕公高,曾经在此筑城。而“开封”之名始于春秋,是郑庄公取“开拓封疆”之意而得名的。战国时,魏惠王将国都迁到这里,定名“大梁”。五代梁太祖建都开封,改名“东都”。后汉、后周、北宋均沿称“东京开封府”。金灭北宋后,改东京为“汴京”。元明时代,开封又曾称为“汴梁”和“北京”。因此,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美誉。
开封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东临商丘地区,西连省会郑州市,南接许昌市、周口地区,北靠黄河,与中原油田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
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封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夏朝(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夏第七世帝杼迁都于老丘(今开封市东约22公里),至12世胤,历经六世约157年。春秋时期,公元前743年至前701年,郑庄公在开封城南朱仙镇古城村筑“启封”城。战国时期,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山西安邑迁都今开封市所在地,时称大梁。公元前225年,秦灭魏,置砀郡,立浚仪(大梁)、启封两县。两汉景帝元年(前156年),因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启封县为开封县。东魏在开封设置梁州。北周灭北齐后改梁州为汴州。公元712年,开封县治移置汴州城内与浚仪县同廓。公元907年,后梁建都开封,升汴州为开封府,号称东都。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公元938年称开封为东京。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定都开封,建立北宋。北宋开封人口达150万,不仅是国内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万国咸通”的国际大都市。公元1126年金攻陷开封,改开封为汴京。公元1214年金朝迁都开封。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设河南江北行中书省于开封。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封第五子朱棣为周王驻藩开封。明代,开封经济繁荣,号称“八省通衢”、“势若两京”。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扒开黄河,开封城遭破坏,城中37万人,仅剩3万余人。清代设开封府,清末开封辟为商埠,民族资本工业兴起,先后创办了机械、兵器、面粉、火柴、烟草等工厂。民国期间,开封为河南省会。
1948年10月24日开封解放,同年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2月23日改称开封市人民民主市政府。建国初期,开封为河南省会;1954年10月省会迁郑州,开封为省辖市。1982年开封被国务院首批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开封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如蔡邕、蔡文姬、蔡漠、阮籍、崔颢、钟嗣成、王延相等。这里地势低洼,湖泊众多,号称"北方水城",名胜古迹众多,以铁塔、龙亭、相国寺、繁塔、延庆观、禹王台、包公祠、朱仙镇岳飞庙等为最著名。
开封地处豫东平原、黄河下游大冲积扇南翼,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24°C-14.50°C之间,无霜期213-215天,年均降雨量670毫米,林木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游玩开封的最佳时节莫过于9、10月间,天气温和,降水量适中,还能观赏盛开的菊花。
开封,古称大梁,又名汴梁,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北濒黄河,陇海铁路横贯市区南部,交通便利。春秋时期,郑庄公"开拓封城",称之为开封。后来战国时期魏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以及晋朝后期都在此建都,史称"十朝都会"。
【魏惠王迁都大梁】魏武侯五年(前391),魏败楚于大梁、榆关一带,占领大梁,国势日盛。魏惠王为了争霸中原,于魏惠王六年(前364),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今开封市)。这是开封建都之始。
【逢泽会盟】魏迁都大梁之后,励精图治,国富兵强。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卫鞅游梁,劝说魏王,让其号令宋、卫、鲁等小国,北联燕国,争取秦国,先行王服,再图齐、楚。魏惠王采纳,广建王宫,置天子车服,自称为王。是年,魏惠王以朝见周天子为名,邀秦、韩、宋、卫、邹、鲁等国在逢泽(今开封市东南)参加会盟。会盟之后,同去朝见周天子。此次会盟为战国七国国君称王之始。由于会盟乃惠王使用压力所致,因而遭到韩国的极力抵制。
【魏惠王开凿鸿沟】约于魏惠王十年(前360)开通鸿沟。故道自今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折而向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联接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荷等主要河道,促进了黄淮平原的水运交通和农田灌溉及流域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孟子游梁】公元前342年,魏败于"马陵之战",国势日衰。为强兵富国,魏国遂以重金招纳天下贤士。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孟子来到魏都大梁(今开封市),受到惠王热情接待。孟子劝惠王改弦更张,实行"仁政"。魏惠王没有采纳。次年,惠王去世,襄王即位。孟子谋求国家统一的主张,襄王同样不同意。孟子对襄王十分不满,不久离开魏国到齐国去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元前259年,秦将白起败赵国于长平,坑杀降卒40万,乘胜包围邯郸,妄图灭赵,进而完成其统一霸业。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慑于秦国的压力,派大将晋鄙率10万大军驻扎于赵魏边境邺城(今临漳西南),坐观成败。魏公子信陵君多次申明大义,劝说魏王进兵救赵,魏王却无动于衷。信陵君从门下谋士侯赢计盗取兵符,勇士朱亥击杀晋鄙夺取兵权,一举破秦,邯郸围解,信陵君由此名扬天下。
【王贲引河沟水灌大梁】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将王贲攻魏,引河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魏亡(这是开封第一次毁灭性水灾)。秦在大梁置浚仪县。
【隶属梁国】汉高祖五年(前202),封彭越为梁王。十一年(前196),彭越谋反被杀,刘邦封子刘恢为梁王,浚仪属梁国。
【祖逖北伐中原】东晋名将祖逖,中流击楫,誓复中原,于晋元帝大兴二年(319)出兵北伐,进驻雍丘,占领浚仪。祖逖死后,元帝永昌元年(322)才重占浚仪。
【浚仪成州治】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设立梁州,浚仪首次成为州治。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占领梁州,因城临汴水,改称汴州。
【隋炀帝修通济渠】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为沟通南北交通,征发民夫100余万,修通济渠,亦称汴渠。自东都(洛阳)西苑引谷水通黄河,又自荥阳牛口峪引黄河入汴水、淮河,连接邗沟,通达长江。从此,汴州(开封)又进一步兴旺发达起来。
【三贤游吹台】唐天宝三年(744)年,李白出京东游,在洛阳遇到杜甫,一同去汴州(开封)。途遇高适,三人相携游汴,乘兴登临吹台,饮酒赋诗,怀古论今。由此留下了李白的《梁园吟》、杜甫的《遣怀》、高适的《古大梁行》三篇不朽之作。
【唐李勉扩建汴州城】唐永平军节度使李勉,于德宗建中二年(781)扩建汴州城。扩建后,城周长20里155步,城门10座。德宗兴元元年(784),宣武军节度使刘玄佐(即刘洽)始将治所迁汴州。
【颜真卿殉难汴州】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李希烈叛唐,攻陷汴州。德宗派大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赴汴劝谕,被李希烈缢死于汴州。
【朱温代唐建梁都汴州】后梁开平元年(907),朱温取代唐朝,建梁朝(史称后梁),定都汴州,称东都。升汴州为开封府。
【石敬瑭建晋都汴州】后唐灭后梁,李存勖迁都洛阳,降开封府为宣武军驻地,仍称汴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契丹灭后唐,立石敬瑭为晋帝(史称后晋),都汴,号东京。又升汴州为东京开封府。
【刘知远建汉都汴】契丹耶律德光攻陷东京,后晋亡。刘知远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都汴,仍称东京。是时为天福十二年(947),刘知远尚未改年号。
【郭威建周都东京】广顺元年(951),郭威取代后汉,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仍都东京。
【柴荣修建东京外城】后周显德二年(955),周世宗柴荣修建东京外城,周长48里213步。
【陈桥兵变】后周显德七年(960)春,周恭帝派赵匡胤率军北上抗辽。至开封北40里之陈桥驿,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被拥立为皇帝。接着,回军开封。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周恭帝退位,赵匡胤为皇帝,从而建立了宋王朝(史称北宋)。
【宋廷殿试】为了纠正礼部省试中存在的取舍非当现象,宋太祖于开宝六年(973),在讲武殿亲试已中及未中进士195人,录取127名,开创了殿试取士的先河。北宋初期,殿试考诗赋二题。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改革科举,废诗赋、明经诸科,殿试改试策一道,遂成永制。从此,中国的科举考试定型为乡、省、殿三级制。
【设置御书院】宋太宗时,在东京皇城中设立御书院,院中荟萃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并收集了全国各地的书法珍品。淳化三年(992),翰林侍书王著将历代法书临摹刻印,是谓《淳化秘阁法帖》,共分10卷,帖中一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这本阁帖成为中国法帖的鼻祖,印成之后,太宗分赐给二府大臣,以便学习。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又刻成了大观帖。从此法帖大盛,临摹成风。对北宋书法艺术的普及和提高,作用巨大。
【铸造针灸铜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仁宗命太医局医官王惟一设计、铸造两具男性铜人,置医官院、相国寺。铜人腹内铸有心肝脾胃等内脏,体表遍铸经络穴位。铜人当时用作教学及考试的模型,比原来的人体穴位平面图准确形象,便于查找。王惟一又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刻之于石,作为对铜人的文字说明。1971年部分图经刻石残片在北京发现。
【包拯权知开封府】包拯,安徽合肥人。一生为官清正。嘉?二年(1057)三月,权知开封府,任职虽只有一年零三个月,但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京师秩序井然,士民称颂。京师谚语:"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演为小说、戏曲,清官形象影响深远。
【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先后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市易、保甲、免役、保马、方田等新法,以期富国强兵,但却遭到曹太后、高太后支持下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难以全面推行。七年(1074)四月,罢相出知江宁府。
【创制水运仪象台】哲宗年间(1086~1094),苏颂在开封创制水运仪象台。仪象台总高3丈5尺6寸(按宋尺计),分成三层,下层是水轮和铜壶滴漏的机械;中层装设浑象,每昼夜自转一周,与天体运动相符合;上层叫露台,装设浑仪,用以观测星宿的昏晓出没和天体的运转。仪象台用水作动力,将各层动力机械和传动机械结合在一个整体里,使之保持一个恒定的速度,用多种形式表达天体时空的运行。它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计时,欧洲人把这种仪器称为天文钟。
【古犹太人迁居开封】宋徽宗年间(1101~1125),一支犹太人携带家眷,跋涉万里来到繁华的东京(今开封市)。他们向徽宗殷勤致意,进贡西洋布匹。徽宗热情相待,并给予优厚待遇:(1)归我中夏;(2)遵守祖风;(3)留居汴梁。自此,这一支犹太人定居中国,衍续至今。
【金人攻破东京】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军攻破东京外城。十二月,钦宗赴金营送上降表,宣布投降。金人烧杀之余,对城内金银丝帛、图书字画、文物珍宝等大肆掳掠。城内大批的百工艺人、宗室贵族被掠往北方,南迁避难者不计其数。这是开封城在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
【金再陷东京】建炎元年(1127)三月,金立张邦昌为楚帝(仅33天)。四月,金兵掳徽、钦二帝北返。宋以宗泽为东京留守,率兵拒金。金天会八年(1130),金兵再陷东京,立南宋叛官济南知府刘豫为齐帝,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天会十年(1132),刘豫迁都汴(今开封市)。
【岳飞大破金兵】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岳飞大破金兀术于郾城,进驻朱仙镇。
【黄河改道流经开封】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黄河于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口,主流经开封城北20里,向东流去。
【金宣宗迁都南京(开封)】金宣宗贞?二年(1214),为避蒙古军进攻,迁都南京(开封)。
【金末疫病流行】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三月,蒙古军攻南京(开封),不克。五月疫病流行,军民死亡数十万人。闰九月,金兵在城内搜刮粮食,城内大饥,人相食。
【龙凤政权建都汴梁】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红巾军首领刘福通率兵攻下汴梁(今开封市)。之后,刘福通把韩林儿从安丰(今安徽寿县)接到汴梁,建国号为宋,年号"龙凤",以此为"龙凤"政权的首都。次年八月,汴梁被元军将领察罕帖木儿攻破,刘福通和韩林儿退往安丰。
【明重修开封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修开封城墙,改土城为砖城。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城濠深2丈,阔5丈。
【明代黄水灾害】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六月,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城,淹没官民房舍甚多。惠帝建文元年(1399),黄河决口,水自封丘门入城,宫廨民舍塌坏甚多,城内长期积水。成祖永乐八年(1410)秋,黄河决口,毁城200余丈,"民被患者万四千余户,没田七千五百余顷"。英宗天顺五年(1461)七月,黄河再次决口,水自北门入城,官私房舍,淹没过半,居民死亡无数。
【李自成三次攻城】明末李自成曾率义军三次攻打开封。第一次在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义军围城强攻七昼夜后,主动撤退。第二次在同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义军用大炮火铳,对准开封城昼夜攻打20天后,再次撤退。第三次在崇祯十五年(1642)四至九月。其间,城内官军为消灭义军,在开封之北的黄河大堤扒口两处,使城外一片汪洋,城内更是水深数丈,浮尸如鱼。洪水过后,城内原有的37万多人口,除去少数外逃者,大部溺死,仅剩3万多人。
【康熙重建开封城】清康熙元年(1662),在明代开封城墙的基础上重修城墙,城门五座,"营建如旧制"。城墙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一如明制。
【林则徐参与堵复黄河决口修筑大堤】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黄河自张家湾(今开封市水稻乡)决口,冲毁护城堤,水自南门入城,城内积水深丈余,水浸8个月之久。林则徐在被贬戍新疆伊犁途中,在王鼎的竭力保荐之下,奉旨参与堵复黄河,修成9公里长的大堤,人称林公堤。林则徐于次年二月离汴。
【道光重修开封城墙】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开封城墙,周长28里许,高3丈5尺,角楼4座。这次重修为开封继续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及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太平军攻打开封】清咸丰三年(1853)五月十二日,太平天国北伐军在林凤翔、李开芳率领下,进至距开封城2里之繁塔,攻城不克;十三日再次强攻不克,十七日撤离。
【铜瓦厢黄河决口】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于铜瓦厢(兰考旧集镇名)决口。从此,黄河再次改道,不入淮河、长江,而从山东利津入渤海。
【清代最后一次会试】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十年(1904),癸卯顺天乡试、甲辰会试在开封河南贡院举行。两次考试仍各为三场,但内容却有重大改变,首场试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并规定不得用八股格式。两次考试,应考人数大减,秩序混乱。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兴办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开封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河南大学堂。1904年又创办开封府中学堂。1905年将义塾15所,裁并改为10所官立小学堂。
【河南铜元局的创办及撤销】清光绪三十年(1904),河南巡抚陈夔龙在开封创办河南铜元局。始铸"光绪元宝"当十文小铜币;宣统时改铸"大清铜币"当制钱十文。1933年因铜料断绝而撤销。
【辛亥开封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同盟会员张钟端被推为河南起义总司令,定于12月23日凌晨起事,不料事泄,于22日夜在优级师范集合时,遭巡防营包围。23日晨,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发、刘凤楼、丹鹏晏、徐振泉、张得成、李干公、张香坭、李鸿绪、崔德聚11人遭捕杀,起义失败。【祥符县改为开封县】民国2年(1913),废开封府,改祥符县为开封县,属河南省豫东道。仍为河南省会。
【陇海铁路贯通开封东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陇海铁路汴洛段通车;民国4年(1915)6月,开封至徐州段通车。
【创办《心声》杂志社】民国7年(1918),冯友兰、嵇文甫等在开封创办《心声》杂志社,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创办《青年》半月刊】民国9年(1920),省立开封二中学生曹靖华等创办《青年》半月刊,每期发行四五千份,共出版5期。
【李大钊来开封】1924年底,李大钊应胡景翼之邀来开封指导工作。经他指导,河南形成国共合作局面,建立了共青团开封地委。工人和学生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1925年7月,李大钊第二次来开封,促使建立了由王若飞任书记的豫陕区党委,并发表了题为《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讲演,引起轰动。【创办《中州评论》】1925年8月,萧楚女受共青团中央的委派来河南工作,并在开封创办了《中州评论》,与王若飞多次发表重要文章,指导河南革命活动。1926年元月停刊。
【开封的一二·九运动】民国24年(1935)12月9日,北平(今北京)爆发了学生爱国运动。开封水利专科学校于12月13日首先通电声援。23日,开封高中、河南大学等30余所学校学生13000余人,齐集省府门前请愿。26日,万余名学生赴南关火车站卧轨请愿,历时4天。
【解放先锋队开封队部成立】民国25年(1936)10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开封队部成立。河南大学学生邓子健(邓拓)任队长。
【开封沦陷与光复】1938年6月6日,日军侵占开封,建立日伪政权。开封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之下,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1945年8月,日军投降,结束了开封人民的苦难岁月。
【成立开封市人民政府】1948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次攻占开封。11月6日,成立开封特别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949年1月改为开封市人民市政府,4月改称市人民政府。
【省会西迁】经政务院(今国务院)1951年批准,1954年10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市迁往郑州,并带去三四万各行业人员。此后,开封改为省辖地级市。

化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基础建设考古先行许昌市实行考古前置的探索

坚持强化农业基础 扎实建设高产农田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陈新武

2004年以来,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湖北省注重打基础、管长远,突出强化农业基础,确定以土地整理为抓手,以建设促保护,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扎实开展高产农田建设,在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对基本农田进行高标准综合整治,累计投入25.8亿元,建设高产农田260万亩,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一、充分认识高产农田建设的重大作用

湖北省是国家主要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中央提出要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抓住这一重大机遇,迅速组织专题研究,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农业强省出发,作出了大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的决策。4年来的实践证明,建设高产农田对于强化农业基础具有重大作用。

(一)高产农田建设有利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是湖北省抓好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在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市场对农产品需求多样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粮食要增产,必须致力于单产提高。因此,我们把高产农田建设作为提高单产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从2004年开始,湖北省粮食单产逐年提高,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份额占到80%左右。

(二)高产农田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998年发生长江流域性洪水后,湖北省集中财力、人力,狠抓以长江为重点的堤防建设,筑起了坚固的防洪屏障,但是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脆弱。很多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有的“带病”运行,效率低下;一些大型排灌设施不配套;末端渠系、田间工程建设尤为滞后,使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逐年减少。同时,农田整体质量不高,全省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43%,粮食主产区52.6%的基本农田是中低产田。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实施以田、水为重点的高产农田建设,有利于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有利于促进项目区实现抗灾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

(三)高产农田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开展高产农田建设,在项目区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彻底改变了过去修修补补、小打小闹的投资建设方式,有利于发挥整体效应,提高规模效益。现在项目区内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5%,极大地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高产农田建设能激发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促进测土配方施肥,秸杆还田,“稻鸭、稻虾、稻鱼共育”,轻简栽培等高效种养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因此,各项目区把高产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来抓,切实放大其带动作用。

二、明确高产农田建设的工作思路

高产农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实施。为此,湖北省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逐渐明确了工作思路。

(一)科学制定规划

2004年以来,湖北省先后出台了《湖北省粮食主产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规划》、《湖北省高产农田“十一五”建设规划》、《湖北省高产农田建设实施办法》、《土地整理“兴地灭螺”工程规划》。总体要求是,建设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产农田,形成优化布局、优越环境、优良生态、优质产品、优势产业、优新机制的发展格局。近期目标是,“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100亿元,建成高产农田1000万亩,项目区农业生产成本在现有基础上降低15%,粮食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围绕这一要求,项目区按流域或水系编制了具体实施规划,按照“流域治理,统一布局,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环境协调”的原则,扎实推进高产农田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把高产农田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同步推进,与通村公路同步设计,与水系整治同步落实,与发展现代农业同步安排,实行规划决定项目,规模决定投入。

(二)着眼于“六个转变”

按照“保护从严,投入从高,建设从精,手段从新,产业从优,富民从实,机制从远”的原则,努力实现“六个转变”,探索建立保护与建设、约束与激励并重的高产农田建设工作新路子。“六个转变”包括:一是在理念上,实现从被动保护向主动建设的转变。通过高产农田建设,在稳定面积的同时,着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增强政府和农民高产农田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实现以建设促保护。二是在投入上,实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三是在手段上,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通过综合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对基本农田动态变化信息及时采集和更新,改变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管理方式,实现对高产农田的实时管理。四是在责任上,实现从部门向社会化的转变。通过落实共同责任机制,增强政府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改变国土资源部门“单打一”局面,实现全社会整体联动。五是在机制上,实现从责任型向激励型的转变。通过制定激励政策和鼓励措施,使高产农田建设工作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改变仅靠责任约束、缺乏动力的保护机制,实现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六是在利用上,实现从分散化向产业化的转变。通过建设高产农田,形成以服务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导向,以订单农业为保障,以延长加粗农业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改变农户分散经营的利用方式,促使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实现“兴地富农”。

(三)明确建设重点

湖北省江汉平原、鄂北岗地、鄂东南低丘地区,耕地资源条件好,开发潜力大,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高。在这些区域内,46个县(市、区)耕地面积3544万亩,常年粮食产量187亿kg,分别占全省的74%,85%左右。我们把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作为投入重点,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4年来,46个粮食主产县(市、区)平均投入超过亿元,已建成近100km2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从2008年开始,湖北省将在汉江中下游平原及丘岗地区,以高产农田建设为重要抓手,着力打造新增50亿kg粮食产能工程,力争5年见成效。

(四)明确资金来源

高产农田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建设资金归口多个部门。为把这项惠农工程办好,湖北省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整合力量,齐抓共建。采取“渠道不变、管理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办法,以高产农田建设项目为平台,国土资源、财政、农业、水利、交通、建设等部门密切配合,将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通村公路、村庄建设等涉农资金按照规划集中投向项目区,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4年来,高产农田建设投资超过100亿元,其中,省本级土地整理专项资金20亿元。高产农田建设还带动了社会各类主体的大量资金投入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五)明确建设管理办法

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全面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湖北各地在坚持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理制、项目公告制、跟踪审计制等五项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制定和完善了从项目选址到工程后期管护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了工程质量。在项目后期管护上,各地因地制宜落实管护主体,探索管护方式。比如,成立农民用水协会,对水利工程建筑等单体工程进行管护;拍卖水利工程建筑等单体工程的承包经营权,由承包经营者进行工程的后期管护;工程建成后交付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管护等。这些不同的管护主体与管护方式使高产农田建设项目得到有效管护,做到了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长受益。

(六)发挥主体意识

高产农田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各地在项目建设中始终注意尊重农民意愿,顺应民意定规划,依靠民力搞建设,发挥民智抓监管。在项目设计阶段,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把发言权交给群众;在项目实施阶段,鼓励和引导群众参与建设和监管;在项目验收阶段,以群众方便不方便、满意不满意为首要标准。

三、切实发挥高产农田建设的整体效应

高产农田建设既是国土整治,又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整体发展;既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的项目,又是推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平台。我们借助这个载体,注重“五个结合”,发挥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益。

(一)与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

我们坚持把高产农田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扭在一起抓,注重相对集中,统一安排,分片开发,优势互补,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使建成的项目区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的标准化农田格局。4年来全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国土整治共新建高产农田3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45万亩,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8亿kg。

(二)与农田水利建设有机结合

农田水利建设是高产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产农田建设的骨干工程。省财政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5亿元水利建设资金,用于高产农田项目区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建设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全省2008年完成的高产农田建设投入近20亿元,有近11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新建或改建灌渠2.1万km,排涝沟渠1.1万km,改造和维修中小型泵站800余座。通过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2008年全省新增旱涝保收面积97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2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290万亩。

(三)与发展现代农业有机结合

各项目区始终把高产农田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使现代农业发展建立在坚实的基础、可靠的支撑上。各地以高产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推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其中,湖北全省优质稻面积发展到1800万亩;以高产农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区内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20多万户,“订单农业”面积达100多万亩;以高产农田建设为契机,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要求,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与血吸虫病防控有机结合

湖北省血吸虫病疫区涉及23个县(市、区)。为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创新方式,努力控制血吸虫病传染的指示精神,湖北省提出并实施了“兴地灭螺”工程,即将高产农田建设与血吸虫病防疫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高产农田建设过程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平整与抑螺灭螺工程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既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又达到抑螺灭螺,压缩钉螺面积,降低钉螺密度,减小流行区范围的目的。按照重疫区先行,面上逐步推开的原则,5年来,湖北省共计实施38个“兴地灭螺”工程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规模97万亩,投资14.25亿元。通过5年的努力,湖北省“兴地灭螺”工程实施顺利,成效初步显现。与2003年相比,全省血吸虫病人由29.5万人降至22.2万人,下降了24.74%;钉螺面积由8.1亿m2降至7.5亿m2,下降了7.4%,有效地保护了人民健康,推动了疫区经济发展。

(五)与村庄环境治理有机结合

在开展高产农田建设中,注意与解决农民关心的人居环境问题衔接起来,把国土整治与迁村腾地、村庄集并、“一建三改”(建沼气、改厕、改厨、改圈)及村庄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项目对接、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家园,美化了村庄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提升了乡风文明程度。

高产农田建设是提高耕地质量、加强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给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赋予新任务和内涵。我们建议国家加大高产农田、低丘岗地改造力度,加大土地收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耕地后备资源丰富、耕地改造潜力大的地区广泛开展高产农田建设,促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中国体育文物考古资料目录表,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

中国体育文物考古资料目录表,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录

历史趣闻阅读:496   点评:21
郭静超徐旭生重修上古史发现二里头

郭静超徐旭生重修上古史发现二里头

历史趣闻阅读:810   点评:2
蔡文姬的父亲是谁?蔡邕为何会被杀?蔡文姬有哪些作品

蔡文姬的父亲是谁?蔡邕为何会被杀?蔡文姬有哪些作品

历史趣闻阅读:13775   点评:223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2122   点评:27
孙立人被软禁后靠种水果为生,杜聿明为何对孙立人恨之入骨?

孙立人被软禁后靠种水果为生,杜聿明为何对孙立人恨之入骨?

历史趣闻阅读:11340   点评:254
东方不败和独孤求败谁更厉害?小说中早已给出答案

东方不败和独孤求败谁更厉害?小说中早已给出答案

历史趣闻阅读:8968   点评:343
天津 国企 招聘,2018年天津国企招聘

天津 国企 招聘,2018年天津国企招聘

历史趣闻阅读:509   点评:13
男子工地挖出棺材,男子挖掘机连挖三座汉墓

男子工地挖出棺材,男子挖掘机连挖三座汉墓

历史趣闻阅读:403   点评:16
隋炀帝也带绿帽:萧皇后同宇文化搞外遇

隋炀帝也带绿帽:萧皇后同宇文化搞外遇

历史趣闻阅读:6967   点评:190
游戏首班车月圆之夜小红帽日记全职业通关思路

游戏首班车月圆之夜小红帽日记全职业通关思路

历史趣闻阅读:391   点评:25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