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九年级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历史趣闻     2023-7-18     点评:15举报

640

九年级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40

一、原词与节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二、文常填空

1.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题材上属于 爱国豪情。作者 辛弃疾,字 幼安 ,号稼轩 , 南宋 (朝代)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 “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

三、解词

1. 麾下:指部下 2.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3.炙:烤熟的肉食 3.翻:演奏 4.沙场:战场 5.霹雳:响雷,震雷。这里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声音 6.了却:了结,完成 7.天下事: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 8.赋壮词: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四、解读诗意:

在迷离恍惚的醉态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接连响起号角声。在军营里,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离弦像响雷一样震耳。(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取得生前死后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自己已生白发!

640

五、理解默写。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2.《破》中以对仗形式,描写战前犒劳士卒,演奏乐曲来激励军心的句子:“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 ”

3.《破》从视觉、听觉角度表现战斗场面的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4.《破》中表达自己建功立业愿望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六、归纳中心:

本词虚实结合,追忆了梦境中雄壮豪迈的军旅生活,描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壮士难酬的悲愤。

七、历年中考题集锦

1.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挑灯看剑”写实,“吹角连营”是想象,表现了词人渴望再有机会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2.赏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将士们分牛肉的欢乐,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3.发挥想象,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场景。

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食将军们分给的烤牛肉,军士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接受检阅。

4.赏析“沙场秋点兵”的“秋”字

“秋”字点明季节,渲染了出征前肃杀的气氛,表现词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640

5.分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表达效果。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弓弦发声”比作“霹雳”,生动形象地描绘激烈的战斗场面,塑造了一位英勇杀敌的英雄形象。

示例二:“马”“快”“弦”“惊”四个字,准确地刻画了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词人渴望率师北伐、统一南北的愿望。

6.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了却”,了结。“天下事”指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表现了词人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7..词末有“可怜白发生”一句。联系整首词,说说词人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可怜”,可惜,可叹。一方面表明前面所叙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士难酬的悲愤。

8.诗多偶句,词则有奇句。以奇句作结往往能起到一种突出点化的作用。请赏析这首词的最后一句。

结语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报国无门、壮士难酬的悲愤。现实与梦境对照,感情强烈。

9.结合这首词的题材和思想感情,说说辛弃疾的词为什么被称为“英雄之词”(或“壮词”)。

题材上,写雄豪勇猛的军营生活;感情上,表达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这些都是英勇战斗、杀敌报国的英雄所为,充满英雄豪气,所以这个说法十分妥帖。

10.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又是他们的代表作。试把这两首词与晏殊的《浣溪沙》作比较,看看他们在内容、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江城子·密州出猎》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或牵犬擎苍,骑马狂奔,或沙场点兵,力挽强弓,写的都是豪壮之举。“射天狼”“了却君王天下事”表达的都是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风格雄浑豪放。

晏殊的《浣溪沙》写秋天景物,举酒听歌,小径徘徊,生活范围狭窄,情感抑郁、低沉,风格委婉、秀丽,与豪放词派截然不同。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描绘了梦回营垒、连营分炙、沙场点兵、杀国等壮阔的场景,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B.上片前两句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是词人曾冬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刻画了一位英雄意气风发的典型形象。

C.上片后三句描述了词人的梦境,表明词人仍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D.“可怜白发生”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充满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1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词以“醉里”发端,“梦回”凌空直上,“可怜”陡然下跌,布局奇特。

B.上片描写了曾经的军旅生活情景,那是作者挚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C.“八百里分麾下炙”与“五十弦翻塞外声”视听结合,意境雄浑阔大。

D.由“可怜”看,作者有壮志难酬的强烈不满,对此我们应持批判态度。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

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生动。

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

如果有用,请关注收藏哦

640

九年级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中“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什么意思?

表示的是作者辛弃疾寄好友陈亮(陈同甫)的一首词。

九年级中考古诗词鉴赏必会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翻译

意思是: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出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扩展资料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创作背景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分别之后。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鉴赏

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间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顶点。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

虽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体现作者壮志难酬、心中愤懑不平的感情。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左丘明和孔子是什么关系?孔子的仕途之路

左丘明和孔子是什么关系?孔子的仕途之路

历史趣闻阅读:16380   点评:208
刘备托孤是真心的吗 实则为刘备对诸葛亮的生死考验

刘备托孤是真心的吗 实则为刘备对诸葛亮的生死考验

历史趣闻阅读:8821   点评:159
孙尚香是谁?孙尚香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孙尚香是谁?孙尚香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趣闻阅读:11802   点评:263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505   点评:191
古代怪事奇闻,中国千古奇闻怪事件

古代怪事奇闻,中国千古奇闻怪事件

历史趣闻阅读:1559   点评:56
穿越到唐朝的小说唐砖,唐砖穿越回唐朝做神医

穿越到唐朝的小说唐砖,唐砖穿越回唐朝做神医

历史趣闻阅读:517   点评:26
涂山夏朝遗址,禹会村遗址是龙山早期吗

涂山夏朝遗址,禹会村遗址是龙山早期吗

历史趣闻阅读:565   点评:12
西藏考古研究成果格布赛鲁遗址出土200余件釉砂珠工艺技术或源自埃及

西藏考古研究成果格布赛鲁遗址出土200余件釉砂珠工艺技术或源自埃及

历史趣闻阅读:578   点评:20
现存唯一宋代曜变建盏,日本收藏的建盏天目曜变

现存唯一宋代曜变建盏,日本收藏的建盏天目曜变

历史趣闻阅读:3286   点评:98
招聘|?南山博物馆招聘研究保管助理岗1名

招聘|?南山博物馆招聘研究保管助理岗1名

历史趣闻阅读:844   点评:13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