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起源和传播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奠定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农作物扩散是农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发展等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中国南方,早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粟黍等旱地作物逐渐向南传播。受古环境变化及古人类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安徽南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时空过程和动力机制研究相对薄弱。目前,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文献,考古证据相对有限,亟须结合相关遗址的专项研究来推动研究进程。
井水墩遗址位于安徽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2018年4月至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泾县文物局对井水墩进行抢救性发掘。该遗址地层堆积厚,有多个时期的叠压关系,在当地较为少见,这为开展该遗址文化分期与植物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研究人员尝试以井水墩遗址的材料为依托,同时运用植硅体和大植物两种分析方法,借助已有的植物考古成果,探讨皖南地区良渚文化中晚期以及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稻作农业与粟黍农业发生发展的特点。
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挑选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及两周时期遗址典型剖面和部分灰坑分别进行大植物浮选和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井水墩遗址良渚文化中晚期(4874-4820 cal. yr B.P.),先民以单一的稻作农业为主;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先民已开始种植粟,证明此时黍粟农业已南传至皖南地区,且形成混作农业。粟的大植物遗存直接测年结果为2667-2568 cal. yr B.P.,这一时期大量粟遗存及粟黍植硅体的发现,在安徽南部地区尚属首例。
结合史料记载与古环境背景可推测粟黍农业在皖南地区大规模发展的动因有二:《史记》等历史文献记载两周时期吴太伯自关中地区“南奔荆蛮”建立吴国,人群的迁徙推动了粟黍农业传播至安徽南部地区;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显示,西周时期全球气温普遍呈下降趋势,气候环境变化可能是促使当地先民调整作物种植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混合农业在安徽南部地区的出现。该研究为进一步阐释粟黍在皖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证据。
古脊椎所对上述样品开展了全面分析,为进一步了解新石器晚期以来安徽南部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和粟黍传播路线提供了新证据。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地球科学前沿》英文版(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图1.井水墩遗址可鉴定种属的植硅体形态
图2.井水墩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的三维模型
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的黍稷考古有什么发现?
中国黍稷的考古发现早而丰富。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西到新疆,东到黑龙江省的新石器遗址中,多处发现黍稷的遗迹。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是甘肃东部渭水上游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发现少量的黍稷炭化种子。此种子经甘肃师范大学植物研究所鉴定,确认是黍稷(P.miliaceum)。经北京大学考古研究室用C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5200年,考古资料同时还发现石器、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60余件。石器多为打制和磨制,琢制较少,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有一定基础。其次是1977—1979年在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发掘中,发现有炭化的黍稷种子,经C14测定距今上限为9300000年,这两地的考古说明黍稷在中国的栽培历史至少已有7000~8000年了。黍稷的考古发现年代比较早的还有:辽宁省新乐遗址发现炭化籽粒距今6000年。山东长岛县北庄遗址发现黍壳标本,年代为公元前3500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史家层中发现黍壳及灰色朽粉,经西北农学院专家鉴定确认是黍。灰色朽粉经黄其煦先生用灰象法鉴定,证明是黍稷的遗迹,距今5000~5500年。甘肃东乡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黍稷是迄今为止年代较早最为完整的考古标本,黍储存在袋状窖穴中,一个窖穴内的堆积层厚0.4m,体积1.8m3。叶及带着小穗的圆锥花序虽然已经炭化,但保存得相当完好。经西北师范学院植物研究所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标本的根、茎、叶、籽实的形态特征,发现与西北地区种植的现代黍基本相似,因而确定为Panicum miliaceum。从堆积物中判断当时收割的方法是用较锋利的刀类工具把带小穗的花序细枝割下来,再精心地用黍的细秆分别捆成小把,晒干后整齐堆放于窖穴之中。陶罐中还发现黍的籽粒,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已大大提高。同时也证实,黍稷是当时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马家窑遗址距今约5000年左右。
除上述6例外,据文献报道还有以下几例:辽宁省北票丰下夏家店遗址发现黍粒。甘肃青岗岔遗址发现黍及其草秸。青海民和核桃庄遗址发现黍粒(鉴定时只剩下黍壳了)。新疆和硕新塔拉遗址发现炭化黍粒。黑龙江省东康遗址发现炭化黍粒。我国长江以南的新石器遗址中,至今还未发现黍稷。但在湖南汉代马王堆墓中发现黍的籽粒。根据鉴定,籽粒外形完好,长椭圆形,顶端稍尖,籽粒长度为2.84.4mm,证实是黍,年代为公元前168年。从马王堆出土的古文字判断,黍稷在湖南当时还占重要地位。
以上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黍稷最重要的考古资料。除我国外,世界上还有其他国家发现黍稷遗迹的考古资料。如欧洲中部的湖上居民遗存,曾发现粟、黍的痕迹。这是世界上著名的遗存,距今只有4000年的历史。据黄其煦提供的资料,希腊塞萨利中部的阿尔基萨(Argissa)的前陶期地层中发现炭化的黍稷籽粒,年代为公元前5000~6000年。中欧线纹文化晚期的德国朗威勒(Langweiler)遗址发现了黍稷,年代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综上所述,中国确实是世界上黍稷考古发现年代最早、资料最丰富的国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存的黍稷考古发现,中心地区年代较早,四周较晚,说明中国的黍稷不可能是从外地传入的。
西汉墓葬陶仓中盛满粟,古人是何时开始食用小米的?
在中国、 加拿大和日本的测年结果一致显示,它们距今已有 7600 余 年。内蒙古敖汉旗作为世界小米起源地已被世界认可。粟由 狗尾草驯化而来,它和黍有个共同点,就是产量不高,1 亩 地才产 50 公斤左右。 同一时期的南方就比较幸福了,因为那里可以种植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