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最新数据,请稍等......

7000年前的稻谷,史前时期的炎帝

历史趣闻     2023-7-17     点评:14举报

630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炎帝,三皇之一,我国上古时代五帝之前的王者。《史记》记载,黄帝是从炎帝神农氏手上通过战争夺取了统治地位的。目前,国内一共有三座炎帝陵,分别在湖南长沙,陕西宝鸡和山西高平。那么,炎帝到底是哪里人呢?搞清楚这个问题,对揭开中华上古史的秘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96年,湖南澧县,这座6000年前的古城址的被发现,或许能解开这个困扰中国人数千年的问题。

640古籍上记载的炎帝神农氏

炎帝是谁?估计很多人只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来自何方,这个问题被当做神话,并未得到认真对待。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现代人的起源,”走出非洲说“占据了主流地位。根据现今流行的分子人类学的说法,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祖先来自上古时代的三个农民!

这三个农民到底是谁呢?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肯定是其中之二或其中之一(按照炎黄同源的说法)。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炎帝的事。

640

分子人类学古人类传播图

在我国第一部信史《史记》里,司马迁提到了炎帝: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史记 五帝本纪》

轩辕,就是我们熟悉的黄帝。

按司马迁的说法,黄帝是少典的儿子。但少典是谁?他没有提到。

我们从《史记》里可以看出的是:

黄帝崛起的时候,神农氏已经统治这个世界很多年了,所以才有“神农氏世衰"的说法。再者,神农氏就是炎帝无疑。

那么,”炎帝和黄帝本为兄弟“的说法,又来自哪部古籍呢?答案是《国语》:

“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 晋语》

640

春秋鲁国史官左丘明

我们知道,《国语》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他是和孔子同时期的鲁国人,著有解说《春秋》的《左传》,还著有记载西周中期到春秋时期的八国历史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报任安书》(司马迁)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但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据说左丘明的年纪比他稍微大一点,应该也是这时候的人。

也就是说,公元前500年前后,中国就已经有炎黄二帝为兄弟的说法了。

关于炎帝神农氏,我们一般只采用秦代之前的记载。那么,除了《国语》,周代还有关于神农氏炎帝的记载吗?还真有: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左传.昭公十七年》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移交天下。”《周易.系辞下》

“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戊》

640

炎黄二帝

《左传》的作者也是左丘明,《周易 系辞》据说是孔子所做,也有人认为它是战国早期孔子门人总结孔子言论而作。《管子》的作者是管仲,管仲生于公元前723年,卒于前645年,他比孔子大170多岁,也有人说《管子》著于战国时代,主要言论来自管仲。

不管何种说法,炎帝神农氏,早在东周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早已经为思想界所熟知,这是无疑的。近年来出土的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战国时代楚国竹简(上博楚简)证明了这一点:

“尊卢氏、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神农氏、祝融氏、垆运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贤。”《上博楚简.容成氏》

596

上博收藏的战国楚简

好了,搞清楚了”炎帝神农氏并非后世虚构,而是早在周代就为思想界所熟知“的事情,接下来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

炎帝到底是哪里人?有没有考古学古文化遗址能与之对应?接着往下看。

640三座炎帝陵,炎帝到底是哪里人?

由于炎帝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全国人民都想把炎帝拉到自己家乡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炎帝陵,就是炎帝的陵墓。炎帝陵的所在地,对于认证炎帝是哪里人,当然是最好的证据。

那么,中国到底有几座炎帝陵呢?上网查一下资料,炎帝陵至少有三座,分别是: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陕西省宝鸡市炎帝陵、山西省高平市炎帝陵。

640

高平炎帝陵风光

那么,哪座炎帝陵才是正统的炎帝陵呢?让我们一座座来仔细考察。

第一座,湖南炎陵县炎帝陵。

湖南的炎帝陵,位于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最早关于炎帝葬在此地的记载,来自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

茶陵,是湖南省株洲市的下辖县。和炎陵县接壤。

株洲,和长沙接壤,是火车拉来的新兴城市,其地本属于古长沙国。所以,文献说的“炎帝葬长沙,炎帝葬茶陵”就是今天的株洲炎陵。

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陵墓被夷为平地。唐代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五年在陵前建庙,宋代祭祀炎帝均在此地。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炎帝也一直在此地。

由此可见,长沙炎帝陵自西汉以来,就被朝廷公认为炎帝葬地。西晋皇甫谧所言“炎帝葬长沙”的说法,很有可能是因为西汉以来长沙就有炎帝陵的缘故。

长沙炎帝陵,从西汉初年建立至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时间了。确实很早,但它是不是最早的炎帝陵呢?还得看看那两位的说法。

640

湖南炎陵县炎帝陵

第二座,陕西宝鸡炎帝陵。

宝鸡炎帝陵,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清姜路80号常羊山之上。关于宝鸡炎帝陵的说法,主要来源于“炎帝以姜水成”一说。有人说《史记封禅书》里记载了”秦人在宝鸡地区祭祀炎黄二帝“,所以宝鸡炎帝陵应当始于秦。这种说法正确吗?

“其后百馀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史记封禅书》

我们来看看秦灵公是谁。

秦灵公是秦献公之父,死于公元前415年。此时的秦国偏安一隅,只是战国初期一个弱国,国都雍城就在宝鸡市凤翔县南。

由此看来,秦公在国都祭祀炎黄二帝极为正常。这事并不能作为炎帝陵就应该在宝鸡的证据。只能说明,秦人自认炎黄二帝为自己的先祖。

550

陕西宝鸡炎帝陵

炎帝之所以被认为是宝鸡人的证据,来自姜水。

姜水,就是《国语》中所说的姜水,也就是炎帝起家的河流。据说是陕西宝鸡市渭水之南的清姜河(原名清涧水)。清姜河就是姜水的说法,最初来自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李贤等人所撰《大明一统志》。

"姜氏城,在宝鸡县南七里,城南有姜水。”《大明一统志 第三十四卷-凤翔府·古迹》

后来明代文献多沿用此说,此地因此成了炎帝故里。

“〔姜氏城〕昔传炎帝、 周姜诞于此"《宝鸡县志》(明万历三十六年版)

更早的关于姜水的记载就不见了。

640

仰韶文化陶鹰尊

《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炎帝为姜姓,长于姜水应当没有大问题,但这个姜水是否就是宝鸡的清姜河,这就不好说了。毕竟,直到明代,才有人著文认为姜水在宝鸡县。并且,当时已经说明,炎帝诞生于此乃是传说,并无实际证据。

第三座,山西高平炎帝陵。

高平炎帝陵位于山西晋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俗称"皇坟"。陵后有庙,谓之五谷庙。

640

高平炎帝陵

此地的炎帝行宫有一座明成化十一年的碑文,名为《重修炎帝行宫碑》。碑中记载:"神农炎帝行宫,盘基在故关里村前,肇基太古,无文考验,祠在换马村东南,见存坟冢,木栏绕护。。。"

明嘉靖年间《续修炎帝后妃像增制暖宫记 》碑文记载 :"炎帝神农氏陵庙,历代相传,载在祀典,其形势嵯峨,林木深阻久矣,吾邑封内之胜迹。"

明郑藩朱载育在《羊头山新记》一文中写道:"山之东南曰故关村。。。有古冢,垣址东西广六十步,南北袤百步,松柏茂密,相传为炎帝陵,有石栏石柱存焉,盖金元物也。"

朱载育是明代藩王郑王世子,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他辞去郑王爵位,隐居著述。据他所言,则高平炎帝陵早在金元时期就存在了。

这事蹊跷得很。

北宋开国皇帝把长沙茶陵确定为炎帝陵。而金元在占领华北以后,把山西高平定为炎帝陵,或许有和华夏争夺正统之意。但山西高平炎帝陵,在历史上确有证据!

唐天授二年(691年)六龙碑《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记载:“此山炎帝之所居也。。。于是创制耒耜,始兴稼穑。。。人钦圣德,号曰神农。播生嘉谷,柱出兹山矣。”

400

唐六龙碑《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

唐代乾祐三年的敦煌写本《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也记载:“神农姓姜,上党人。。。神农为人历涉七十二 山,口尝百姓草,望得甘美者,与百姓食之。或值毒草者即死,唇口破坏,一日之中,百死百生,后至上党牛头山神石峪侧,遂得嘉禾,一株九穗,尝之甚 美,教人种之。。。”

由此看来,目前最热门的宝鸡炎帝故里之说,可能最为无稽。反而是长沙和高平,一个早在西汉有陵,宋,明,清三代被朝廷认定为炎帝陵;一个早在唐代被认定为炎帝故里,并有唐碑和明碑数通为证据!这两位中的一位才是真正的炎帝陵所在。

640城头山城址的发现,第一位炎帝或为湖南人

说实话,在几个月前,笔者还确信炎帝应该是陕西宝鸡人氏。原因在于:

陕西宝鸡乃仰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而仰韶文化乃龙山文化之鼻祖。龙山文化则诞生了尧舜禹和夏朝。

640

山西高平炎帝陵

但随着对上古史研究的深入进行,笔者发现了不少疑点:

第一,炎帝的炎,乃火热之意。再者,炎帝居于南方。

《帝王世纪》写得很明白:“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作五弦之琴,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揄网。”

姜水在哪不知道,但炎帝居于南方则写得很明白。宝鸡肯定不是南方,而湖南长沙为南方无疑!炎帝之都曰陈。陈在哪也不知道,但炎帝有八世,并非只有一位炎帝则无疑。

475

炎帝神农氏

第二,炎帝发明了耒耜,创造了原始农业。

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耒耜来自浙江的河姆渡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而山西高平唐碑的“嘉谷”说的可能是是小米,也可以说是稻谷,但唐本敦煌写经《天地开辟以来帝王纪》说的“嘉禾,一株九穗”则应该是水稻。

目前,最早的人工种植水稻来自9000年前湖南彭头山遗址,最早的水稻田遗址来自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距今大约6500年以上。最早的种植粟来自7300年前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粟,距今大约6000年左右。所以,无论如何,以目前已经发现的证据来看,不论神农氏最早种植的是粟还是水稻,都不太可能源自陕西。

640

河姆渡出土的骨耒耜

第三,炎帝被后世称为帝,则应该已经步入文明的门槛。

作为国际公认的文明标志“城市,祭坛,文字,青铜器”四大标准之一的城市,是炎帝可能存在的直接证据!在城头山古城被发现之前,河南郑州西山古城(5300年前)被认为是最早的城市,它属于仰韶文化城址。而1996年发掘出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属于大溪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陕西境内的古城出现得很晚,基本都到了龙山时代了。耒耜和农业的出现非常早,因此炎帝不可能晚到龙山时代。

640

城头山古城城墙

炎帝始于何方?考古发掘证据指向湖南澧县城头山。让我们来看看城头山遗址的详细情况:

城头山遗址,位于湖南澧县车溪乡南岳村,直线距离长沙约200公里,占地18.7公顷(280.5亩),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

640

湖南澧县城头山建城模型

大约在6500年前,人们开始在城头山掘壕沟。大约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这里开始筑城墙。

城头山古城略呈圆形,城垣外圆直径340米,内圆直径325米,城外有壕沟,围壕长1000多米,宽10米、深3—4米。而著名的距今6800-63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面积仅5万平米,壕沟宽为6-8米,比城头山小得多,且没有城墙。

640

城头山遗址

城头山古城还发现了6500年前的水稻田和面积达250平米的祭坛。作为文明的四大标志,城头山有了两个!西安半坡遗址则没有发现祭坛和祭祀坑。更早的老官台遗址更没有城墙和祭坛。相比而言,6000年前的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无论是年代还是考古证据,都跟古籍上说的炎帝神农氏更为相符。

550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结语

湖南的澧县彭头山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9000-7600年(社科院),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这里已经发现了距今8000年以上的人工种植水稻。

”彭头山文化最富特色的器座影响了大半个中国,该器物向北可至山东,东至浙江,西至云南,南至两广,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段均存在该器物,最早都可追溯至彭头山文化。“《南蛮向化还是夷夏相融——考古解开远古湖南的华夏密码》(社科院讲座2017年第六讲)

彭头山文化是大溪文化(距今6500-5300年)的前身,澧县城头山古城是大溪文化到石家河文化(距今4600-4000年)时期的古城,城墙始建于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一期。这里已发现的三块水稻田,距今已经有6500年历史。

彭头山遗址距离大溪文化城头山遗址,直线距离仅2公里。这点说明:

此地曾为上古时代大型聚落时间长达4000年以上,当为上古时代中国南方最大的古国都城!炎帝神农氏发明耒耜,种植水稻,城头山古城既有最早的水稻田,又有最早的象征王权的城墙以及象征神权的祭坛,此城应该就是炎帝神农氏的都城!

620

社科院史前遗址分布图

河姆渡文化的耒耜都是骨头制作的,距今7000年,而神农氏发明的耒耜则为木制,无法在土壤中保存。城头山没有发现耒耜极为正常。考虑到种植水稻技术的传承,耒耜最早可能起源于湖南。

史料记载,神农氏发明了耒耜,叫人民种植嘉禾,并被后世尊称为炎帝。炎帝死后,被葬于湖南长沙之茶陵,茶陵从西汉开始就有炎帝陵之存在。

综合考古发掘证据和历史文献记载,以及炎帝陵所在,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

炎帝神农氏,极有可能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鼻祖,来自考古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湖南澧县的彭头山(距今9000年-7600年)。

640

城头山古城的稻田和祭坛

他发明了耒耜,最早种植了水稻。发展了2000多年后,大约6000年的大溪文化一期,神农氏在湖南澧县城头山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城市,炎帝古国诞生了!

此后,神农氏的筑城技术逐渐向北传播,先后传到了湖北、安徽、河南,浙江,大约4300年前传到了山西和陕西(著名的山西临汾陶寺古城和陕西神木石茆古城,建筑于4300年前)。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中国从三皇五帝时期(古国时代)进入了帝国时代。新的历史篇章就此开启。

参考文献:《南蛮向化还是夷夏相融——考古解开远古湖南的华夏密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7年度考古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第六讲

7000年前的稻谷,史前时期的炎帝

世界四大原发性文明都是哪些?

过去,世界史对四大古文明的排列是:第一,尼罗河文明,距今6000余年;第二,两河文明,距今5000余年;第三,印度河文明,距今4000余年;第四,黄河文明,距今3000余年。
从70年代起,国内许多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中,首屈一指的是1973年发现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这里出土了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1979年,又发现了湖南城头山遗址,这里出现了6000年前的古城、6000年前的祭坛、6500年前的水稻田。在洞庭湖区域,还发现了距今8000年至9000年前的人工水稻。现有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的一些文明因素比黄河流域要早。史式说:“过去由西方学者写出来的世界史必须改写,一切只有利于西方殖民者的史学理论必须推翻,文明的标准必须重定。”“这项工作必须让全世界各民族的学者共同参加,不能让少数学者包办,应该让全人类的史书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7000年前的稻谷,史前时期的炎帝

7000年前的稻谷保存下来,成为一级文物,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个稻谷就是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稻谷。这个稻谷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在特殊条件保存之下7000年前的稻谷仍然保存的比较完整。由于这个稻谷所存在的时间非常长,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当时这个稻谷已经成了国家的一级文物,现如今被收藏在浙江博物馆当中。虽然它是一个普通的稻谷,但是它对我国水稻发展史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人类研究水稻的起源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水稻不仅与人类的历史和群族的故事有着密切的联系,水稻还可以作为弘扬中国传统精神的一个器物。不仅如此,确定水稻的起源,对于找到原始栽培类型和野生的水稻种子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对水稻起源进行探讨,从而让水稻的品质得到一个非常大的提高。中国是一个种植水稻的大国,每年中国的水稻产量都非常的多。但是中国也是有一个竞争者的,那就是印度。在前苏联学者的大力鼓吹之下,人们认为水稻的起源其实是来自印度。当时中国栽种水稻的技术也被国际上的人认为其实是来自印度的。但是在河姆渡遗址当中人们找到了稻谷的踪迹,在这座遗址中,人们明确的发现了稻谷、稻杆。不仅如此,在出土的陶器上也印有着相关稻穗的图案。

当时经过相关人员的研究,发现我国其实早就有种植水稻的技术。并且随着这些稻谷的出现,也成功推翻了印度向我国传播水稻的错误观点。由于这些稻谷聚金时间非常长,所以也是一个比较珍贵的文物,它对于相关人员研究古代水稻起源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就是因为这些稻谷的出现,才让世界知道中国水稻技术究竟有多么先进。


标签:
7000000年
历史趣闻类推荐阅读 ⇓
还珠格格令妃的野心

还珠格格令妃的野心

历史趣闻阅读:450   点评:16
沈阳今年共有12处考古新发现的地方,沈阳近三年发现的古墓

沈阳今年共有12处考古新发现的地方,沈阳近三年发现的古墓

历史趣闻阅读:563   点评:18
古代残酷的凌迟手法 到底有几种方法?

古代残酷的凌迟手法 到底有几种方法?

历史趣闻阅读:8006   点评:151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肝炎不一定都会传染人,带你全面了解肝炎疾病

商家广告阅读:6505   点评:191
西晋灭亡后孙吴为什么不复国?

西晋灭亡后孙吴为什么不复国?

历史趣闻阅读:9905   点评:362
千年的时光碎片如何拼接修复走进三星堆考古背后的杭州科技力量

千年的时光碎片如何拼接修复走进三星堆考古背后的杭州科技力量

历史趣闻阅读:501   点评:17
明显陵历史简介,明朝皇陵地宫入口不在中轴线上

明显陵历史简介,明朝皇陵地宫入口不在中轴线上

历史趣闻阅读:531   点评:19
揭秘残忍古代典妻:出租妻子肚子

揭秘残忍古代典妻:出租妻子肚子

历史趣闻阅读:7388   点评:318
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汇,高中文言古今异义归纳

高考文言文常见古今异义词汇,高中文言古今异义归纳

历史趣闻阅读:486   点评:11
探源中华文明倾听燕赵跫音大型全媒体考古系列报道之元中都遗址

探源中华文明倾听燕赵跫音大型全媒体考古系列报道之元中都遗址

历史趣闻阅读:551   点评:15
站长统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