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圆明园五个字,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这五个字代表的不仅是一座空前绝后宫廷庄园的毁灭,也代表着工业时代开始后,中国落后于西方各国时,被武装入侵的惨痛记忆。
这座诞生于康熙时期,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上百年修缮经营的完美园林,是中国三千多年传统文化和审美特色的体现。
它既展现了当时中国最顶尖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体现出了江南水乡的温婉优雅,甚至涵盖了西方的建筑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然而就是这样一份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遇到了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英法联军的强盗暴徒不仅抢走了其中无数珍贵文物,甚至还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大火焚烧了三天三夜,将整个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
圆明园的毁灭,让每个中国人都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好在,随着新中国成立,圆明园也迎来了重生,考古人员和文物学者经过多年努力,不仅根据现存的建筑遗址建立了圆明园遗址公园、不断从国外找回被掠夺走的上百万件文物,甚至在对圆明园遗址的考古修复过程中,意外发现了5万多件文物。
集六位皇帝之力,共建顶级园林
圆明园的起源,要追溯到清朝入关之前的关外生活。
入关之前,满清的统治者及其统治下的臣民,在关外过着渔猎农耕生活,关外的气候寒冷,人们普遍适应了这种气候之后,再面对入关之后的中原生活,便难以接受。
即便随着时代发展,满汉文化相互交融之后,这种水土不服有了极大改善。
但对于坚持满族传统的统治阶级来说,相比起北京的干燥气候和炎热温度,他们还是更向往关外的鸟语花香。
特别是随着对紫禁城的完善与扩建,高高的宫墙将皇室成员的心也禁锢在了墙内,这一连串的因素叠加起来,让皇帝们特别希望有一座足够华美的园林可供享乐。
于是,当初修建紫禁城的设计师雷金玉被皇帝选中,开始建造圆明园。
其实那个时候,圆明园并不是唯一的园林,因为北京不少地区风景秀美,皇室成员已经建造了很多园林,西郊的畅春园,是康熙皇帝最喜欢的一座。
所以圆明园最初的修建标准,其实要比畅春园差得多,康熙皇帝将其修建完毕之后,就送给第四个儿子爱新觉罗·胤禛。
在这一时期,圆明园已经有了最初的模样,但是距离后来那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世界文明史奇迹,仍有一定差距。
康熙去世之后,爱新觉罗·胤禛登基为帝,也就是我们熟悉的雍正。
圆明园本是是一座藩赐园,但是他的主人雍正当了皇帝,这座园林的地位自然也变得非同一般。
1724年,雍正主导开始了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扩建之后,占地面积达到了3000亩,内部景观各有不同,既有假山流水、湖泊曲桥,又有宏伟宫殿、亭台楼阁。
在这一时期,圆明园的艺术价值突飞猛进,为后来的扩建奠定了基础。
到了乾隆时期,圆明园又进行了大幅扩建,增加了许多风景,最重要的是把绮春园和长春园纳入其中,形成了“圆明三园”的结构。
包括涵秋馆、四宜书屋、凌虚亭、竹林院等等在内,总计600多座园林建筑,成为世界园林史上不朽的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圆明园里也并不全是中式建筑,当时乾隆已经对欧美园林风格有了大致了解,也觉得可以引入圆明园,于是建造了一部分西洋建筑,包括方外观、海晏堂、大水法、万花阵等等。
建筑形式采取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这一风格直至今日,仍是中外许多建筑喜欢采用的风格。
而在当年,乾隆已经看中了这种风格的优秀之处,所以在圆明园里,如果看到了欧洲风格的建筑,并不一定是后代修建,而是当时目光如炬的乾隆执意安排的。
后来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也陆续对圆明园进行了扩建,一共六位皇帝,举全中华之物力所建造的圆明园,可想而知有多么恢宏壮丽。
可惜的是,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圆明园迎来了两位强盗。
他们在孱弱不堪的清朝烧杀抢掠,用烧毁圆明园作为威胁,逼迫清朝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最终也确实将圆明园一把火烧毁。
英法联军进北京,制造文明史上最大惨剧
1856年,英国殖民者为了扩大在中国的利益范围,借口利用一艘名叫“亚罗号”的中国船,声称中国士兵侮辱了船上的英国国旗,以此作为理由大举进犯清朝。
法国也紧随其后,说一名传教士在中国遭到杀害,而发动了战争。
战争之初,清朝军队在英法联军的攻势下无力抵抗,咸丰不得不签订《天津条约》,对英法进行赔款,且开放通商口岸。
但英法联军并未止步于此,在大沽,清朝军队终于发挥神勇了一次,让英法联军遭到了一场惨败。
对于这场惨败,英法联军感到十分愤怒,他们叫嚣着要进行报复,于是他们在北塘登陆,直接攻占了天津。
当时,咸丰皇帝数次下令,让大臣与英法联军进行和谈,但是数次和谈都因为英法联军所提条件太过不公平而破裂,英法联军继续进攻北京。
1860年10月18日,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天。
这一日,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清朝皇帝咸丰已经以“北狩”的名义,带着一众亲属逃到了热河,清朝军队也无反抗之力,英法联军毫无阻碍地在北京烧杀抢掠。
见到圆明园之后,英法军队及指挥官都被其磅礴壮丽的景观,和其中收藏的奇珍异宝震惊。
第一天,英法联军的指挥官还下过令,让手下抢夺文物的时候,以艺术价值、考古价值最高的文物为最优先。
然而从第二天开始,英法联军从上到下所有人,都已经在财富和文物面前失去了理智。
根本就没有什么艺术价值、考古价值高低的排名,因为圆明园里收藏的是清朝六位皇帝从天下收集来的奇珍异宝,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挑来挑去,挑不出最值钱的,便把所有文物席卷一空,这便是当时英法联军的想法。
除此之外,英法联军也希望通过在北京城郊烧杀抢劫并洗劫圆明园的方式,逼迫清朝签订北京条约。
因此在对待圆明园时,这群强盗没有丝毫顾虑,拿着走就拿,拿不走就砸掉烧毁。
最终,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不仅把上百年来无数能工巧匠的心血付之一炬,也把圆明园里的三百多名皇宫工作人员,包括太监和宫女在内全数烧死,其罪行令人发指。
直到清朝与英法联军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才撤军回国。
而此时,他们的船上已经装着来自中国的大量珍贵文物,至今仍然没有被全部找回。
三次挖掘修复,意外发现50000文物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国泰民安,历史学家和文物学者终于有余力、有时间来对圆明园进行考古工作。
根据专家们的调查,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国内国外散落的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而这个数量也仅仅只是粗略估计。
因为圆明园内文物的陈列手册也在那场大火中被烧毁,所以已经没有人能够精确得知圆明园究竟流失了多少文物。
联合国相关组织给出了一个数字,更是令所有人震惊:
全世界目前200多家博物馆里面存放着中国文物,这些博物馆分布在将近50个国家的国境内,总计中国文物有160万件左右。
除此之外,各国民间收藏的中国文物,要比博物馆里面的中国文物多10倍左右。
在这些文物里,最有名的当属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
这些铜像被英法联军掠夺之后,流落到世界各地。
经过百余年的追溯和查找,其中牛首、虎首、猴首、猪首、马首、鼠首、兔首、龙首得以通过各种途径回到中国,然而鸡首、狗首、羊首、蛇首仍然下落不明。
除此之外,还有圆明园玉印、乾隆玉玺、康熙玉如意、《圆明园四十景图》等等,已经有无数被证明来自圆明园的中国文物陆续在国外被发现。
其中有的被爱国人士带回了中国,捐献给国家,也有一部分仍然留在国外的博物馆里。
要找回流落在外国的文物十分困难,不过在被烧毁的圆明园遗迹里,仍然有不少有待挖掘的历史文物静静地沉睡。
随着经济发展和相关技术的成熟,从1996年开始,我国派遣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开始对圆明园进行考古挖掘修复工作。
这一工作连续进行了三次,每一次规模都十分庞大,但仍然只挖掘了5万平方米左右的面积,而圆明园的园区有240多万平方米土地,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全部挖掘完毕。
让人感到庆幸的是,仅仅只是这5万平方米的考古挖掘,就已经出土了50000多件文物,这些珍品在圆明园被毁150年后,得以重见天日。
这50000多件文物里,有鎏金铜象首、黄釉琉璃构件、地天母铜像,以及各种铜器、玉器、瓷器,50000多件文物还需要经过相关修复才能正式展出。
不过从目前已经修复的几百件文物来看,其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已经足以令学界专家目瞪口呆。
这些文物中,最值得一看的是鎏金铜象首,这件文物工艺复杂,显现了清朝时期已经极高的鎏金技术和铸造技术。
象首上鼻子、牙、耳朵造型十分精巧,神态栩栩如生,虽然已经经过战火的侵蚀,但修复过后仍然金光闪耀。
可惜的是,鎏金铜象首被猜测为某个文物的一部分,可能是鼎也可能是炉,然而现存的只有这个铜象首,其他部件不见踪影,还有待继续考古挖掘。
除了鎏金铜象首,还有一座地天母铜像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这座铜像神态细致入微,是乾隆时期收藏的,因为乾隆信奉的是藏传佛教,早有收集佛像的癖好,而圆明园内的梵香楼,被认为是收藏佛像的所在。
据有关工作人员表示,梵香楼内的佛像总数量应该在800座左右,可是现如今只剩下这一座地天母铜像,其余佛像均已遗失。
除了这些造型精美的文物之外,还有一些本身没什么艺术价值,但因为上面所刻文字珍贵而成为文物的物品,比如一块普普通通的石碑。
这块石碑上隐约刻着一些字词,因为经过百年风吹雨打和战火摧残,只能隐约看清几个字。
不过跟相关文献进行对照之后,专家发现这是嘉庆皇帝所作的诗句,其描写的正是“如园十景”之一的“披青蹬“。
如园十景原本只在文献和历史记录中有记载,实际考古发掘中从来没有找到实物。
这一次挖掘出来的50000件文物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石碑,上面的披青蹬诗句证明了嘉庆皇帝在位时,亲自为如园十景写过诗,这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如果这块石碑没有出土,如园十景就是仅存在于文献中虚无缥缈的东西,是这块石碑,让那段历史从虚空中落到了实处。
令人感慨的是,这些价值连城的文物,仅仅只是对圆明园进行考古挖掘一小部分后得到的,难以想象当年英法联军肆无忌惮地从圆明园拿走了多少件文物。
而值得庆幸的是,如果我们能把接下来上百万平方米的圆明园土地全部进行考古挖掘,恐怕也能出土以十万计的珍贵文物,帮助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
希望在接下来的时光中,我们能够尽快把国外遗失的中国文物收归国内,也尽快把圆明园下潜藏的文物挖掘保护起来。
这些文物代表着的不只是我们的历史,也时刻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的教训,时刻警惕别有用心的国外势力,不要让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制造的惨剧再次重演。
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进行修复时,意外发现5万多件宝物
圆明园曾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这座前后历经150余年修葺的大型园林,有“万园之园”的称号。
法国大文豪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颇高,他称 圆明园是“想象的艺术”,是不可多得的园林奇迹。
然而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破坏性掠夺,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就破坏。
一番掠夺后,为了销毁抢劫后留下的痕迹,一把大火被点起,随后燃遍了整个圆明园,大火烧了整整3天,这座园林史上的瑰宝,就这样消散在了 历史 中。
150年后,专家们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保护性修复,试图重现这座园林往日的辉煌。
修复过程中,人们发现这座园林遗址中似乎还有隐藏宝物, 经过全面的勘查和 探索 ,最终发现了大约5万多件文物。
为什么时间已经过去这么久了,圆明园内还有这么多文物?而这些文物,又有着怎么的故事?
明末清初,是中国园林艺术大成的一个时期,尤其在清朝的前中期,各种大型园林层出不穷。
清朝的诸多皇家园林,均是中国近代园林 历史 上的代表之作。如顺治时期的南苑,康熙时期的畅春园,雍正时期的圆明园,乾隆时期的颐和园等等。
关于清朝热衷园林修建的原因,有这样一个说法:清朝的掌权者为满族,发源于东北,怕酷暑。清军入关以后,定都北京,他们不习惯北京夏天的炎热, 便修建园林作为一处避暑地 。
另外便是为了打猎。清朝人多爱骑射,但关内不像东北,没有太多山林区域可供打猎, 于是清朝帝王开始修建园林,可供打猎时使用以保持自身民族的传统习惯。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当时的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同时康熙帝将位于畅春园北一里左右的一座园林赐给他。这处园林便是圆明园的前身。
康熙帝手书“圆明园”三字并制成牌匾,挂于圆明园的正门之上,“圆明园”一名也由此而来。对于“圆明”二字,四阿哥是这样理解的:“圆”指品行圆满无缺,“明”指做人做事正大光明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于畅春园。四阿哥胤禛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雍正”。 雍正二年,雍正帝开始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工程。
雍正对圆明园的扩建,超乎寻常的重视,在审批内务府采购扩建圆明园所需的材料时,内务府选择的商人是于长生,雍正帝批注到:
于长生备石之事稍有耽搁,即将其议罪。 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雍正时期,扩建的是圆明园的主体部分,增加了宫廷区和值房区域。并增设假山,溪流等观赏区域,可谓集办公、游玩、居住于一园之内。整个园区的面积也扩大到了3000亩左右。
乾隆帝时期,在圆明园旁边新建绮春园(后更名为万春园),并于1769年将其并入圆明园的主体结构之中。
圆明园东侧的长春园,本是乾隆帝为自己修建的园林。经过不断的扩建和修缮,后来成为圆明园的另一大主体。
圆明园几乎集当时全国各地的建筑风格为一体,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
乾隆帝曾六次南巡,每到一处,发现有特色的风景胜地和建筑集群,就会让身边的临摹师画下了,回京后试图在圆明园内重现。
嘉庆年间,对万春园进行修缮和扩建,使之成为继圆明园、长春园之后的又一大园林。
至此圆明园成了三园并立(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的建筑格局,故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
道光年间,虽然清朝的国力不胜往昔,没有多余的钱财来扩建圆明园,但道光帝没有因此懈怠对圆明园的爱惜之心,对圆明园内部进行装饰和修缮。
这座经历百年 历史 ,五代帝王精心经营的园林,成为了中国园林史上的不世之作。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包括亭、楼、阁、榭、廊、桥等多种风格,布局方式除了常见的方形,还有圆形、工字、六角等样式。
既有宫廷建筑的华丽高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多种风格融为一体,整体布局又充满美感,可谓是巧夺天工。
园内收藏的有各个时期的艺术品,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皿,下至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名人字画等,还有各种奇珍异宝。
我们熟知的有十二生肖铜兽首、女史箴图、康熙玉如意等等。
1840年是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走向没落的开端。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少胜多,彻底打破了清朝的国门,随之签署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1856年,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军炮轰广州,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9年,双方进行谈判,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从天津北塘登陆进京,然而英法公使依仗武力,蛮横闯入大沽口。被驻守大沽口的清军击退,狼狈逃走。
随后双方在通州进行谈判,英法代表的种种无理要求激怒了清政府, 清政府扣押了英法代表并带到北京当做人质 。
到了1860年,英、法方扩大了战斗规模,组成英法联军,于8月占领天津,向北京逼近。
当时的咸丰皇帝避而不战,逃往承德避暑山庄,仅留下几万士兵守在城墙内侧,完全放弃了对郊外的防守。 同年10月,为了迫使清政府就范,英法联军绕道从北京城东北郊侵入。
1860年的10月6日,英法联军入侵到圆明园门前,守园的士兵和太监奋起抵抗,然而寡不敌众,最终几十余人全部阵亡。
当日傍晚,英法联军攻下圆明园,这座被清政府经营百年的皇家园林彻底失陷。
10月7日,圆明园的浩劫开始了 。英法联军的头目开始商议国内珍宝的归属问题,法国下令优先拿具有艺术和 历史 价值的物品,英国也下令开始收集那些“应属于英人之物”。
侵略者们为了掠夺宝物,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入圆明园。园内的宝物实在太多了,他们一时间手足无措,甚至为了宝物的归属发生了内斗。
最终有的人拿走了珍馐布匹,有的人拿走了高级皮大衣,有的人拿走了景泰兰瓷器,有的人向口袋里装各种金锭和首饰。
还有更多的珍宝被无情的破坏,为了取家具上的宝石,他们把家具打碎,为了取镜子上的珍珠,他们打破镜子,他们甚至向其他物品进行破坏性射击,以破坏为乐。
持续了整整两天的掠夺,这座中国 历史 上的瑰宝,被破坏的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各种艺术品的碎片几乎铺满了整个园区,到处都是侵略者留下的足迹。
10月9日,清政府答应了英法双方全部的“议和”条款,并同意择日签约。然而英法双方为了掩盖其强盗般的罪行, 以“被俘人员遭到虐待”为借口,在圆明园放了一把大火。
数千名英法士兵在圆明园制造了多个着火点,随后火势开始蔓延至整个园区,全园化为一片火海,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烟雾甚至弥漫到了几十里外的北京城,大量烟尘洒落到了城中的各个小巷。
事后,清政府派人到圆明园查看损坏情况,发现整个园区的数百座建筑已毁坏殆尽,仅余二三十栋殿宇亭阁残存。
这些残存下来的建筑,内部的门窗多数都已损坏,室内设施也残缺不全。
圆明园被烧以后,咸丰帝不愿再回到京城,他不愿看到圆明园残余的烬柱破砖,断壁残垣。
就此居于承德避暑山庄,然而,或许此次事件对他的打击太大,一年后,咸丰帝驾崩在避暑山庄。
同年,咸丰帝的长子爱新觉罗·载淳继承皇位,年号为同治。然而,此时的同治帝年仅5岁,清政府的实际权限掌握在慈禧、慈安两位太后和恭亲王奕欣手中。
同治十二年(1873年),17岁的同治帝亲政,为了摆脱慈禧太后的干政,同治帝同意慈禧“修缮圆明园供其居住”的要求。 开始着手对圆明园进行修复工作。
然而这项修复工程仅持续了一年多,便因同治帝的驾崩而终止。后因清政府国力亏空,圆明园的修葺工作也是跌跌撞撞。
到1900年时,圆明园陆续恢复和重建的建筑也有了将近百栋之多。
然而这一年,圆明园又经历了一次劫难。1900年春,以消灭义和团为由,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试图再一次瓜分中国。同年8月,北京沦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向西安方向逃离。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以后,圆明园又一次成了被掠夺的对象, 不过这次抢劫对比上次,相对文明了不少,最起码他们在抢完之后,没有纵火。
圆明园的建筑得以保存。
但此时的京城因为皇帝出逃,治安混乱不堪,八国联军退出圆明园之后,一件令后人无奈的事情发生了。留在京城的一些官兵、地痞等趁火打劫,对圆明园进行了二次洗劫。
他们连园中的树木和铺设的瓦砾都没有放过,几乎都搬运走了,并且对圆明园的建筑进行拆分破坏。这次圆明园的建筑和各种树木几乎被彻底破坏。
之后,圆明园又遭到各种官僚、军阀的巧取豪夺,部分权贵人士以保护之名,将圆明园中剩余的石雕和石料等,搬回自己的家中,装饰自己的宅院。
经过这次劫难后,圆明园短期内再无修复的可能,随后的几十年,中国始终处于动荡时期,圆明园也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只剩残缺的建筑矗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 社会 数十年的动乱。
随后经过“五年计划”“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发展措施之后, 社会 经济逐渐好转,各个领域也呈现蓬勃发展趋势,对圆明园的修复工作被提上日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距离1860年“火烧圆明园”事故已经过去150年了,各专家们开始运用最新的 科技 和修补工具,来修补这片残缺不全的园林 。
然而它被伤得太深了,即使是最先进的技术,也很难将它彻底治愈。
修复工作困难重重,但专家们依旧热情高涨,他们太想重现这往日的艺术了。 随后一件令人惊喜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在清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意外发现了大约5万多件宝物!
圆明园已经被破坏了数百年,又曾被多次洗劫,为什么还有如此之多的宝物呢?众人都很疑惑,难道这些是圆明园留给那些,耐心修复它的人的回报?
经过各专家的仔细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猜想:
在1860年的大劫中, 那些劫匪对圆明园的洗劫,相对仓促, 一些隐藏在角落的宝物得以幸存,还有些宝物在争抢中掉落,随后被大火吞没,被倒塌的建筑物掩埋。
后来清政府对圆明园的初次修缮,只是恢复了很少的一部分建筑,圆明园的大部分区域都处于废墟状态。
1900年劫匪对圆明园的再次掠夺,也主要是在修复好的区域进行,那些被掩盖的宝物躲过了这次抢劫,直到今日又得以重见天日。
虽然这次发现了数万件宝物,但因为 历史 的原因大多数宝物都已残缺不全,不过即使这样,它们依然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它们可以对那个时期的 历史 进行更多的推理和论证。
这些宝物中,也有保存完整的物品,比如研究价值极高的鎏金铜象首,在以往冶炼技术尚不够精准的时期,制作这样的铜像,需要对技术和材料有精准的把握。
鎏金铜象首的价值堪比圆明园的藏品中,著名的“十二生肖兽首”。它不仅有 历史 文化的研究价值,还是圆明园 历史 的见证者,是圆明园被掠夺的记录者。
如今,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综合实力愈发强大,对流失的文物也开始逐步收回。在国家和一些爱国人士的努力之下, “十二生肖兽首”已经回归了8个。
相信在以后,越来越多的圆明园文物,会逐渐被收回。而专家们对于圆明园的修复进度,也是日益加快,这座 历史 上的园林奇迹,在不远的将来,定会和大家再次见面。
1、中国知网;圆明园建筑遗址保护研究;姚庆;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05期;
2、中国知网;火烧圆明园始末;马勇;百科知识;2015年10期;
圆明园被毁,专家打算对其修复时,意外找到五万多件文物,在哪找到的?
“落后就要挨打”,清朝在我国的历史中是最屈辱的一段历史,掌权者刚愎自用,落后于世界上强国的发展。清政府的国力不强,任人打骂,成为了世界列强欺辱的目标,清朝时的典型建筑圆明园也被那些强盗洗劫一空。
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一把火烧成灰烬,圆内的诸多宝物也流落海外,它的毁坏是世界文明史中的一个重大灾难。在被毁150年之后,专家计划修复圆明园,进行多次挖掘,意外发现了五万多件文物。
“万园之园”圆明园
圆明园是从康熙帝时开始修建的,本来打算建一座小园子,赐给他的皇四子。康熙帝赐名“圆明”二字,表达了传统帝王对万民苍生的希冀。在圆明园的建筑过程中,康熙皇帝厌倦了皇宫里四方天空,想突破束缚。便打算把圆明园扩建。可是没等圆明园修建完成,康熙帝就驾崩了。
等到雍正时期,为了建立皇家夏季避暑之地,雍正对圆明园进行扩建。建成之后,雍正和太后、后妃移居圆明园。在圆明园中有雍正帝处理政务的宫殿,也有设宴待客的地方。圆明园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家园林,也为之后的它成为“万园之园”奠定了基础。
乾隆登基后,在圆明园中增添了建筑组群,圆明园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圆明园中主要的建筑有600座,亭台楼阁数不胜数。乾隆在在园林设计上有些研究,圆明园的建筑组群都是按他的心意建成的,体现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
乾隆时期,有西方传教士远洋而来,向乾隆描绘了西方的建筑风格。乾隆为了追求乐趣,引进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具体操作由西方传教士指导,建立了西洋楼,成为圆明园中的独特风景,圆明园集美景与佳趣于一体。
圆明园的建筑在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其中的珠宝字画也是在历史中有名的。圆明园中有数处喷泉,其中的“十二铜兽首”喷泉是最有名的。十二个兽首在不同的时辰相应的兽首就会喷水,是中国建筑的集大成者。圆明园建成后占地面积约3.5平方千米。因为其建筑规模宏大、构思精巧、宝物众多,所以圆明园有着“万园之园”的美称。
遭遇浩劫,辉煌不复存在
1860年,落后的清政府无法抵御西方国家的侵略,几次反抗都以失败告终。最终英法联军攻入首都,清政府抛弃紫禁城逃跑。圆明园的美称曾经传到侵略者的耳中,他们觊觎宝物已久,所以攻城之后英法联军就将目标瞄向圆明园。圆明园的侍卫寡不敌众,再加上联军有着先进的武器不是侍卫的棍棒能比得上的。
英法联军侵占圆明园之后,被其中的财宝迷了眼,进行肆无忌惮地掠夺。圆明园中精巧的摆件,华丽的装饰,贵重的艺术珍品都没有逃过他们的毒手。大型的家具、镜子、大花瓶等都被他们砸毁。这些珍品都是我国历史中的文化瑰宝,英法联军的破坏行为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灾难。
10月9日时,英法联军暂时撤离圆明园,撤离时带走了洗劫的财物,只留下满目疮痍的圆明园。据法国当时参与掠夺的士兵回忆,圆明园的华丽衣服很多,被士兵们毫不怜惜扔在地上,他们抢夺的丝绸织物堆满了仓库。
联军撤离之后,与清政府谈交易的条件。清政府软弱无能,只能同意屈辱的合约条款。本来清政府认为,一时的屈辱能换回圆明园的安全。可是就在清政府签下屈辱条款之后,英国却在11日再次进入圆明园,搜刮财物。在确保没有什么能带走之后,放火烧了圆明园。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将天空都映成红色,从此“万园之园”不复存在,只剩下被火烧后的废墟。火烧之后清朝官员进入圆明园查核损失。圆明园中的珠宝尽失,地上还有许多瓷器碎片,许多园林建筑都被火烧成废墟。圆明园损失巨大,丢失的珠宝不计其数。
同治为政时期打算修复圆明园,那时清政府的国力依旧不强,国库中银子也不多,但是慈禧太后下达了命令要进行修复。圆明园劳民伤财的修复就开始了,但是开工不到十个月就因为财力问题修复计划被迫搁置。
1990年八国联军攻入首都,依旧没有放过满目疮痍的圆明园。圆明园里面已经没有什么珍贵的物品了,只有些从火烧中幸存下来的树木。丧心病狂的侵略者将残存的房梁、桥墩、古木据倒并放火烧。圆明园中种植的古木也变成了灰烬。
虽然圆明园的建筑、树木都不复存在了,但是圆明园中还有许多宝贵的石头。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石头遭到了军阀的巧取豪夺。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洗劫,就只剩下了空壳。
文物修复刻不容缓
在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计划对圆明园进行修复。对它进行了三次考古挖掘,前后发现了大约50000件文物,其中有近三万件碎片。多亏了考古专家的挖掘才能让这些埋了百年的文物重见天日。挖掘出来的文物中有玉器,佛像等,大多数是瓷器的碎片。
专家们按照历史资料,修复了西洋楼遗址。因为西洋楼建设时使用的是石头,抵挡了风雨的侵蚀,所以才得以保存。西洋楼的建设是第一次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尝试,所以修建时设计了许多图纸。专家依靠这些图纸用石膏对西洋楼进行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许多流落海外的文物被送回祖国,还有一些被陈列在外国的博物馆中。但还有许多被毁坏的宝物,文物修复工作刻不容缓,那些宝物是我国历史中的瑰宝,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如果能修复完成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笔财富。
由于清政府的刚愎自用,导致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才有了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也惨遭侵略者的毒手,其中的珍宝都被洗劫一空,不易搬运的瓷器都被砸毁,圆明园被毁150年后,专家打算对它进行修复时,意外挖掘出来近50000件文物,那些文物都是国家历史的见证。